隆興寺又名大佛寺(因奉祀著北宋鑄造的大悲菩薩故名),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裡街,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公元586年(隋文帝開皇六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朝改為龍興寺,清朝改為隆興寺;是國內開創時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相對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佔地面積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餘座,分佈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佈局的重要實例。

據相關資料記載與相關傳說,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趙匡胤來徵河東後駐蹕鎮州(後正定),到城西由唐代高僧自覺禪師創建的大悲寺禮佛時,得知寺內原供奉的四丈九尺高的銅鑄大悲菩薩,遭遇了後漢契丹犯界和後周世宗毀佛鑄錢的兩次劫難,加之聽信寺僧“遇顯即毀,迢宋即興”之讖言後,遂敕令於城內龍興寺重鑄大悲菩薩金身,並建大悲寶閣。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興工,至開寶八年(公元975年)落成。並以此為主體採用中軸線佈局大興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宋代建築群。

石家莊火車站東廣場148路公交車開往正定縣公交樞紐,票價2元,交通十分便利。正定縣景點與景點之間有免費擺渡車,目前建有兩萬多個免費車位對遊客開放。開創了中國旅遊的正定模式,中國旅遊看正定,文化正定正以自己特有的人文景觀、配套設施和熱情服務迎接著八方遊客。

河北石家莊正定琉璃照壁上有二龍戲珠琉璃雕塑。

隆興寺琉璃照壁重建於清乾隆45年(公元1780年),長22.9米,高6,3米,簷頂為廡殿式,琉璃瓦覆頂。須彌座為石砌,素面無飾紋。壁身四岔角以綠色琉璃雕飾牡丹花。壁心二龍戲珠圖有三十六塊高浮雕琉璃組成。圖案中波濤洶湧,兩條巨龍穿雲破霧,栩栩如生,十分壯觀。

龍是十二屬相之一,在十二屬相里排第五位。龍是藥師佛手下的十二神將之一,名字叫波夷羅大將。屬龍的人的本命佛是普賢菩薩。

據《辭源》載:“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辭海》又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因此龍的定義為: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特徵是有鱗、有須、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作雨的動物。龍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圖騰,周代到元代是貴族的象徵;明清兩代是皇帝的象徵。龍是百家姓之一,龍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八十一位,為古老的姓氏,姓的來源因多涉及神話,故不可詳考。

據神話傳說,龍與牛交配生麒麟,龍與人交配生人,所以,我們叫龍的傳人或龍子龍孫。清·張英等主編《淵鑑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曰:“有四種龍:一天龍,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龍,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者;四伏藏龍(伏龍),守輪王大福人藏者”。 龍有胎卵溼化四種。

中國龍的種類很多:(1)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昇天的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狀。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在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北宋·李昉等奉敕編纂的《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這裡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在甘肅天水伏羲廟的太極殿,兩個窗子上的木雕一邊是盤龍,另一邊是團風。有龍鳳呈祥之意。(2)青龍:青龍為四靈或四神獸之一,又稱為蒼龍,代表東方、青色,因此稱東宮青龍。到了秦漢,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其神祕的色彩也愈來愈濃。(3)虺龍:以爬蟲類蛇作基礎想象出來的龍,常在水中。南朝·樑任昉《述異記》:“虺(huǐ)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4)虯龍:虯(qiú)是捲曲之意。一種說法是,一般把沒有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故古文獻中註釋:“無角曰虯,有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虯指有角的小龍;兩種說法有一定出入。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館》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之句。(5)蟠螭(pán chī)龍: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龍,三國·魏·張揖撰《廣雅》集裡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東漢·班固著《漢書·司馬相如傳》中有“赤螭,雌龍也”的註釋,因此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6)蛟龍: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chuō)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宋·彭乘撰《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現有河南駐馬店市泌陽縣銅山湖水怪的傳說。人們常說的蛟龍,其實蛟與龍是傳說神化生物中不同年齡時期的龍的稱呼:小時為蛟,大則成龍,雖然都有強大的力量,卻一正一邪,有本質的不同。(7)角龍:指有角的龍。據樑任昉《述異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是龍中的老龍。(8)火龍:據清·趙爾巽(xùn)等撰《清史稿》中載:乾隆“九年六月十二日,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yú)煙起,樓盡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jiā)州赤龍見於張體兩川圍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於石末村”、 “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9)望龍:頭部呈側面的龍。(10)雲龍:雲霧纏繞的龍。《易·乾》:“雲從龍。”故稱雲龍。唐·張祜(hù)《憶遊天台寄道流》詩:“雲龍出水風聲過,海鶴鳴皋日色清。”(11)蒼龍:《楚辭·惜誓》:“蒼龍蚴(yòu)虯於左驂(cān),白虎騁而為右騑(fēi)。”蒼龍同青龍。(12)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也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漢·劉向著《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係。這種圖騰早在商代晚期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13)化龍:是“中國龍”的一種,是一種進化的龍。有魚化龍、蛟化龍、應龍、龍化龍等。(14)應龍:應龍是化龍的一種,《述異記》捲上:“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屈原在《天問》中對應龍如何幫助大禹治水、如何用尾巴在地面上劃出一條江河,引洪水入大海等奇事表示不解。也有人認為,應龍是指遠古的氏族部落和神祕古國應龍氏和應國。(15)蜃龍:蜃(shèn)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有可能是蛟的一種。蜃頭上有像鹿一樣分叉的角,脖子到背上都生著紅色的鬃毛,鱗片是暗土色的,據說從腰往後的鱗片都是向前逆生的,腳像蛟一樣,前端很寬。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海市蜃樓是蜃吐出的氣幻化出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臺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宮殿,從窗口裡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貴人們在活動,姿態美麗驚人。(16)赤龍:赤龍是南方的神龍,與火相關,故為赤色。赤龍的來到,常被看作是帝王出現的好兆頭。相傳天帝之女慶都年二十尚無夫,此時赤龍飛來,慶都與之相會,生下堯。傳說中與赤龍有‘感應’的帝王還有神農和漢高祖劉邦等,後人甚至直接以赤龍來稱呼劉邦。唐·李白在《朱虛侯贊》中寫到“赤龍登天,白日升光。”白龍和黑龍常被描繪成河神水怪,出現在民間神話傳說中。傳說女媧就曾斬黑龍而止洪水,《西遊記》中唐僧的坐騎也是小白龍變的。(17)燭龍:據《山海經》記載:“燭龍也稱燭九陰,是人面蛇身的形象,赤紅色,身長千里,睜開眼就為白晝,閉上眼則為夜晚,吹氣為夏天,吸氣為冬天,又能呼風喚雨,不喝水不進食,不睡覺也不休息。”

中國龍的種類還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介紹。

河北正定隆興寺奇觀


河北石家莊正定隆興寺山門

河北正定隆興寺奇觀


河北石家莊正定隆興寺琉璃照壁二龍戲珠圖

河北石家莊正定隆興寺雕塑精美,建築古樸典雅,傳承年代久遠,文物保存相對完整,其中的千手觀音像、毗盧遮那佛像、雙面佛像(阿彌陀佛、藥師佛)、木製轉輪藏等都是國寶級文物,也是隆興寺的鎮寺之寶。其佛教文化底蘊豐厚,是佛教聖地,也是旅遊勝地。

 作者:邱承彬(字:木兮,號:六不居士,天珠學者、佛學者、傳統文化學者,天珠學創始人,旅遊專欄作家,旅遊文化學者,肚皮舞理論家,詩人。《解密天珠》的作者,《中國頌》、《黃河頌》、《雪山聖湖頌》、《高山流水頌》、《泰山頌》、《歷山頌》、《禾木頌》、《黃山頌》為邱承彬著名的頌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