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是突然死亡的,歷史沒有記載死亡原因,後人難免胡亂猜疑。至於被人下藥毒死一說,也有些似是而非的巧合,都沒有確鑿證據。

鄭成功之死

之前,清政府的確有謀害鄭成功的想法。據《臺灣外志》記述,當時清政府派一人攜帶孔雀膽(劇毒)混入鄭軍,用重金買通專為鄭成功做飯的廚師。這個廚師雖貪財,但害怕事情暴露,不敢下手,把這件事交給了他弟弟去辦。他弟弟“每欲下藥,則渾身寒戰”,恐怖之餘,又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們的父親。其父“聞言大驚”,怒斥他們兩人說:“謀害主人是不忠,答應了別人而不去做,是沒有誠信。寧可沒有誠信,也不能不忠,趕緊自首,也許還能免罪。”於是帶了兩個兒子找鄭成功自首。鄭成功非但沒有處罰他們,而且還對他們施以重賞,十分自信地說:“我是天生的,怎麼能被凡人毒害呢?”話雖這樣說,但鄭成功還是在這方面加強了保衛措施,誰再要下毒藥,也是很難找到機會的。

老苔認為,天、地、人三方面的原因湊在一起,造成了鄭成功的突然死亡。所謂天,正是春夏交替的季節,瘴雨蠻煙,也是各種病菌滋生最猛烈的時候。所謂地,在臺灣島上,鄭成功率領將領和士兵到各處視察,經過了許多人跡罕至的荒草叢生之處,難免不被瘴氣所侵。所謂人,南明萬曆帝的被殺,使鄭成功失去了人生目標,精神崩潰是一個原因。他兒子鄭經的不肖,他留在金門、廈門眾部將的抗命,也都難辭其咎。其中還牽扯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大約是造成鄭成功突然死亡的最大推手,這個人叫黃梧。

黃梧,字君暄,福建漳州平和縣人。在鄭成功與其父決裂,堅決豎起抗清大旗的時候,黃梧還是平和縣一名普通衙役,他被鄭成功的民族大義所感動,產生投鄭之心。當鄭成功在烈嶼島盟誓以後,抗清力量大振,各路豪傑以鄭成功馬首是瞻,一時間風頭無倆,使黃梧投鄭之心愈加強烈。他暗中聯絡衙門同事,殺死貪腐的知縣,佔據平和縣為“投名狀”投了鄭成功。深受鄭成功賞識,被委任為中權鎮左營副將。黃梧也沒有辜負鄭成功的期望,在對清軍的各次戰鬥中屢立戰功,因功升至海澄鎮帥,與先鋒官蘇茂一起鎮守揭陽。

在揭陽,黃梧與清朝平南王尚可喜打了一仗。這一仗黃梧敗了,丟了揭陽,鄭成功追究喪師之罪,怒斬先鋒蘇茂,給黃梧以嚴厲訓誡,但保留了他的職位,讓他出守大本營海澄,希望他能戴罪立功。

黃梧知道鄭成功治軍嚴厲。因為揭陽丟失的原因,是他慫恿先鋒蘇茂貿然出戰的結果,很怕以後查出來被鄭成功殺頭,心中時常惴惴不安,漸生反叛之心。隨後聯絡蘇茂的弟弟蘇明一起投降了,將海澄獻給清軍。海澄是鄭成功多年來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建設的抗清堡壘,有他多年積攢的數百萬軍需錢糧兵器。黃梧此舉,不單使鄭成功丟失了這些抗清物資,最重要的是丟失了拱衛廈門的據點,使廈門完全暴露在清軍的直接攻擊之下。清順治帝遽然得此大禮,龍心大悅,封他為“海澄公”,並且追封黃梧祖上,還劃撥專款,為他修建黃家宗祠(其宗祠建築至今猶存)。又晉升為太子太保。這些待遇,比他同時期的施琅要高得多。施琅也是鄭成功的叛將,比黃梧投清還要早好幾年,最高也只得了一個靖海侯的爵位,而他竟然得了海澄公的封號,僅次於替清朝打了半個天下的吳三桂,可見清朝庭對他的恩寵。

對於這些殊榮,黃梧格外感激,因而在征戰中對曾經的戰友毫不留情,配合清軍努力征剿,一步步向廈門逼近。逼迫鄭成功將廈門留給剛剛十九歲的長子鄭經鎮守,自己趕去收復臺灣,以做長久打算。

黃梧起初之所以投向鄭成功,是被他的民族大義所感召。當這種民族大義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他斷然撇棄民族大義,這種拋棄使他一步登天,收穫了莫大的榮譽和實惠,為了表示感激,他便愈加主動地向新主子表達衷心。

康熙元年,鄭成功跨海登臺向荷蘭殖民者開戰,黃梧趁此機會,便極力向清朝庭舉薦施琅,明確表示,施琅原是鄭軍大將,被鄭成功視為股肱之將,與鄭成功有殺父殺弟之仇,他“知己知彼”,只有他才可以消滅鄭成功。清朝庭因他的舉薦而啟用施琅,為以後收復臺灣做了人員儲備。除此之外,他還向清朝庭提出了《平海五策》,具體內容如下:

一、自山東至廣東沿海二十里居民強行內遷,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

二、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

三、斬鄭芝龍家小於北京菜市口;

四、挖鄭氏祖墳;叛臣賊子誅及九族,況其祖乎?悉一概遷毀,暴露殄滅,俾命其脈斷,則種類不待誅而自滅。

五、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這是歷史記載的最早遷界禁海主張,提出建議的,就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黃梧,與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姚啟聖沒有半點兒關係。黃梧的《平海五策》,後來被清朝廷全盤接受,而且立即予以實施,包括挖掘鄭成功祖墳。

對黃梧這個人有了瞭解,對這一段歷史也就有了具體印象,然後,我們再順著歷史的腳步,去追尋鄭成功突然死亡之前的種種遭遇。

收復臺灣不是鄭成功的最終目的,而迎接皇上登島,以臺灣為抗清復明基地,這才是他全部復國計劃的第一步。所以鄭成功並沒有因為收復臺灣而停止腳步,他不敢稍有延遲,當戰事剛結束,即率領各級將領,在300名士兵的護衛下,每人帶十天口糧,深入到臺南各地視察,親自撫慰少數民族群眾,以穩定臺灣局勢,也為發展建設臺灣尋求一條新路。在視察過程中,他看到大片大片的平原沃土,已變成雜草叢生的荒原,於是提出了“寓兵於農”的思想。據歷史記載,其情景就是:“農隙,則訓以武事,有警,則執戈以戰,無警,則荷鋤而耕。”掀起了新一輪開墾臺灣的高潮。

正當鄭成功雄心勃勃為發展臺灣經濟而奔忙的時候,一連串的打擊,猶如晴天霹靂一般滾滾襲來。

首先給他心理上嚴重打擊的,是父親鄭芝龍被斬首。清朝曾經庭許諾給鄭芝龍的投降條件一個也沒有落實,在他投降以後,就將他和他的兄弟、兒子一起押往北京軟禁了起來,原本是想利用鄭芝龍來招降鄭成功,但十餘年來毫無進展,所以當黃梧的條陳一到,清朝庭立即改變了態度。將鄭芝龍一家大小共計十一口全部在北京斬首。

消息傳到臺灣,鄭成功痛心疾首,仰天長嘯,向北哭道:“父親呀父親,你要是當初聽了兒子的勸告,怎麼會惹上這殺身之禍呢?”

喪父之痛還未平息,黃梧挖了鄭家祖墳的消息又傳了過來,鄭成功聞知,更是捶足頓胸,終日慟哭不止,咬牙切齒的咒罵:“黃君暄,你這心如蛇蠍的滿清走狗,活人有怨,與死人何干?”指天發誓道:“有朝一日跨海登岸,不親手將你碎屍萬段,我枉為人間大丈夫。”

正在他情緒低沉、痛不欲生的時候,忽然從廈門報來一個好消息,長子鄭經的伺妾生了兒子。他鄭成功有孫子了。可見天佑良人,鄭家不絕於後。這消息暫時沖淡了他的“喪父之痛,挖墳之恨”,他高興地傳令,給廈門所有守將以獎勵。

命令剛剛發出,他就接到了南明兵部尚書唐顯悅的書信(鄭經娶了唐顯悅的女兒為妻),大意是揭露鄭經與他四弟的乳母陳氏通姦,兒子即為陳氏所生,並責備鄭成功“治家不嚴,豈能治國!”

鄭成功是自小受過儒家傳統教育的人,對此違悖人倫的事情,是眼睛裡揉不進沙子的。當他知道了真相以後,簡直比“喪父、挖祖墳”還要錐心,他羞憤難當,暴跳如雷,指天罵地,憤而派人渡海廈門,定要將陳氏母子沉海以洩憤。

當使者趕到廈門的時候,陳氏母子卻被鄭經藏了起來。消息傳到臺灣,鄭成功又一次憤怒了。又派人持令箭再返廈門,令金廈戶官鄭泰為監斬官,監斬鄭經,立取頭來,再斬陳氏母子。以教子不嚴之罪,令鄭經的生母董氏自盡。眾將聞命,驚訝不解,疑問紛紛:“主母、小主豈可以擅殺?”以為是鄭成功暴怒後的亂命,竟置之不理。有了眾將的慫恿,董夫人也拒絕自盡。

鄭成功還擔心,鄭經被斬以後,廈門群龍無首而出現意外。故而同時命令駐守廈門、金門的守將,儘快將家眷遷來臺灣,以便控制。他萬萬沒有想到,那些人貪圖金廈兩島海上貿易的厚利,竟然拒不執行,調遣來臺灣加強屯墾的將領,也同樣抗命不遵。他們都擁在鄭經母子周圍,公然與鄭成功對立起來。戶官鄭泰藉此機會,竟然不發一船到臺灣,致使臺灣的物資供應而中斷,駐臺將士面臨無糧之虞,屯田計劃也受到嚴重打擊。

這些突如其來的所有事件,每一件都如鋒利的鋼刀刺向鄭成功的心靈,刀刀見血。而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也飄然而至。

公元1662年4月,南明兵部侍郎林英打扮成和尚的模樣,從雲南逃到臺灣見鄭成功,哭訴道:“皇上(永曆帝)避居緬甸,吳三桂追擊攻緬,緬王將皇上獻給吳三桂,已經被吳三桂殺害了。”鄭成功聽罷,更是痛哭不已。

明朝正統已絕,鄭成功西迎聖駕,恢復大明天下的願望破滅了。自小就受到嚴格儒家教育的鄭成功,因為人生支柱瞬間倒塌而絕望到了極點,他含淚吟道:“最憐忠孝兩難盡,每憶庭闈涕泗流”。

自烈嶼會盟起兵,至今17年以來,南征北戰,又跨海登臺,十月苦戰,終於從荷蘭人手裡收復臺灣,因積勞而成疾。卻又遇上君亡父死、祖墳被挖、長子不肖、嫡妻不尊、將士抗命等等這一系列不幸事件的打擊,這樁樁件件,又是哪一個為臣的、為將的、為人父者能坦然面對的事情呢?再加上臺灣正值春夏之交,瘴氣瀰漫,又不慎感染了風寒,在內傷外感之下,鄭成功轟然病倒,雖多方醫治,但草藥已無力迴天。

1662年5月初八,鄭成功掙扎著登上將臺,用望遠鏡久久遙望著澎湖海面,想看看大陸有沒有船來,但他在望遠鏡裡看到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海面,未見寸板片帆,不禁悲由心生,而致五內俱摧,遂仰天長嘆:“死不瞑目啊,忠孝兩虧!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以雙手捂面而哭,至晚含恨而亡。時年38歲,距離臺灣的收復,還不足半年。

民族英雄的落幕,竟如此悽然。然而這又是歷史事實,任誰也改變不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緬懷和崇敬。最後用兩句古詩,作為本文的結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