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寺廟名錄-寧波鄞州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2006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寶幢太白山麓華頂峰下,始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已歷經1700多年曆史。

阿育王是佛教禪宗名寺,也是中國現存較少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緻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1984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2006年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是浙江省天童-五龍潭省級風景區核心景區之一。

文物遺存

綜合類

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保存著歷代碑碣、石刻、匾額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有唐範的書“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蘇軾書“宸奎閣碑銘”、宋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和元、明、清歷代碑額現代碑刻58塊,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貫休畫十六尊者石刻、殿內棟上有宋高宗的“佛頂光明之塔”、宋孝宗御書“妙勝之御”、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和藏經樓上清雍正版本《龍藏》7247卷、《磧砂版大藏經》等珍品。其中以《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閣碑記》和《妙喜泉銘》最為珍貴。

建築類

天王殿

天王殿重簷歇山黑瓦頂底層開間,上層五間,高約十四米,正脊上有(國基鞏固)四個字,簷間橫匾書(天王殿),大門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橫匾,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所書,殿內石壁,嵌有金剛經石刻十八塊,前後石柱刻有六對楹聯,殿供大肚彌勒、韋馱及四大天王像。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面寬七間,重簷歇山黑瓦頂建築,高約十四米,正脊上有風調雨順及龍魚戲珠彩塑,簷間有(大雄寶殿)方額,下層簷下橫匾書(覺行俱圓)為乾隆皇帝御書。殿內橫匾額題(善獅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殿之中塑釋迦牟尼佛,東塑藥師佛及阿難尊者,西為阿彌陀佛及迦葉尊者。兩旁十八羅漢,後面塑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海島圖》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殿前之兩株樟樹,高過殿頂。

舍利殿

舍利殿面寬五間,重簷歇山黃琉璃頂建築,高約十三米。殿前屏門,浮雕綺麗。簷間方形額,上書(妙勝之殿)為宋孝宗御製,下簷黃匾上書(舍利殿),殿後壁外有四幅護法神鵰,為唐朝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殿內正中粱上懸豎額(佛頂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書,橫匾(光明莊嚴)掛於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內放置七寶鑲嵌的(舍利放光)之佛龕,塔下列利賓及阿育王像,石塔後面供置釋迦牟尼臥佛像,長約4米。殿前月臺兩側壁上立有四塊珍貴的碑記,其中有唐朝萬齋融撰文、處士範重書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朝為寺內(宸奎閣)落成書寫的記事文章和張九成撰並書的《妙喜泉銘》碑。殿後有(母乳泉),泉上方刻有(散曼陀華)為清朝書法家高振霄所書。

舍利塔

專門供奉聞名中外的稀世之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此塔就是舍利塔,舍利塔為四方形銅質寶篋塔,高約0.4米,用銀絲吊一顆綠豆大小的至寶於小窗孔內,一般祕不示人。而寶塔外護的石塔,為明代遺物,高4米,每邊寬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單層寶篋印塔,頂部鑲嵌寶珠和角隅,四面刻有釋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圖像,通身漆朱貼金,在阿育王寺舍利殿的中心。

藏經樓

藏經樓在舍利殿後之左側,二層五間,高約12.5米。樓下法堂,左右兩壁嵌有釋貫林十六尊者石刻像樓上為藏經樓,有徐世昌所書《天龍共護》匾。樓內珍藏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原物,清乾隆初年刊印的《欽賜龍藏》計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商務印書影印的日本《續藏》和清雍正版本《龍藏》7247卷、《磧砂版大藏經》等其它一些珍貴文物。

阿育王寺東塔

塔始建年代未詳,明代時日本畫聖雪舟所繪的《育王山圖》,曾畫有此塔。現塔為1995年重建,阿育王寺東塔1992年開始,方丈通一法師住持以來,勵志弘法,恢復寺院舊制。在陸續修葺古殿下塔、擴建殿宇及重修上塔後,仍認為尚不夠功德圓滿,又得寺藏明成化年間日僧雪舟所繪‘育王三塔圖’啟發,便在寺院東側新募一塔,集善款550餘萬元,用工兩萬以上,歷經四年方於1995年如願達成。由於建於寺院之東,幾乎與下塔建於寺院以西對稱,故稱之為東塔。

文物價值

阿育王寺遺址在中國佛教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尤其是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阿育王寺在繼承優秀的佛教文化傳統、弘揚佛教文化思想在佛教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歷史文化價值,其儀規使活態的文化遺產得以繼承和保護。

​阿育王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寺內的飽學禪僧刻印了許多佛經,還保存了一批唐宋以來的名人碑刻、舍利塔等珍貴文物,以宋朝的蘇軾書《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宸奎閣碑》最為珍貴。此外還編寫了一部《阿育土山志》,為研究古代中國佛教史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浙江寺廟名錄-寧波鄞州阿育王寺


浙江寺廟名錄-寧波鄞州阿育王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