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漁獵民族

3. 朝鮮半島的氣候

就朝鮮半島的氣候而言,朝鮮半島大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接連大陸的北部地區向大陸性氣候過渡,伸向海洋的南部地區因受東朝鮮暖流的影響,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如同在地形原因中所述,朝鮮半島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形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具備同樣的作用。

具體到對農作物的作用方面,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差別顯著。大陸性氣候在降雨量、日照量、氣溫變化量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溫和、多雲、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因此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不具備吸引力。此外,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成的海洋文化,會牴觸與中和大陸性農耕文化的影響。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漁獵民族

3. 朝鮮半島的氣候

就朝鮮半島的氣候而言,朝鮮半島大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接連大陸的北部地區向大陸性氣候過渡,伸向海洋的南部地區因受東朝鮮暖流的影響,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如同在地形原因中所述,朝鮮半島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形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具備同樣的作用。

具體到對農作物的作用方面,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差別顯著。大陸性氣候在降雨量、日照量、氣溫變化量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溫和、多雲、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因此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不具備吸引力。此外,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成的海洋文化,會牴觸與中和大陸性農耕文化的影響。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古代朝鮮人

受古代中國的氣候、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朝鮮半島的氣候的共同作用,朝鮮半島最終沒有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二、歷史原因

古代中國方面

自夏商周始,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遼西夏,至元明清止,古代中國書寫了悠久的歷史

自鯀作城和禹治水始,經篳路藍縷的奮鬥,古代中國開啟了偉大的農業文明

而自西周的天下觀始,經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後世對儒家思想的完善,古代中國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漁獵民族

3. 朝鮮半島的氣候

就朝鮮半島的氣候而言,朝鮮半島大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接連大陸的北部地區向大陸性氣候過渡,伸向海洋的南部地區因受東朝鮮暖流的影響,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如同在地形原因中所述,朝鮮半島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形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具備同樣的作用。

具體到對農作物的作用方面,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差別顯著。大陸性氣候在降雨量、日照量、氣溫變化量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溫和、多雲、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因此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不具備吸引力。此外,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成的海洋文化,會牴觸與中和大陸性農耕文化的影響。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古代朝鮮人

受古代中國的氣候、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朝鮮半島的氣候的共同作用,朝鮮半島最終沒有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二、歷史原因

古代中國方面

自夏商周始,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遼西夏,至元明清止,古代中國書寫了悠久的歷史

自鯀作城和禹治水始,經篳路藍縷的奮鬥,古代中國開啟了偉大的農業文明

而自西周的天下觀始,經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後世對儒家思想的完善,古代中國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燦爛的中國文明

1. 古代中國的歷史規律

黃炎培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中國歷史週期律”,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而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

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皆未跳出歷史週期律。究其原因,有兩點可供參考:其一未能抑制土地兼併,沒有解決農業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料,即土地問題;其二未能以民為本,吏治腐敗破壞了小農經濟基礎。

此處提出中國歷史週期律,是為了借其真實存在,來說明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轉變的歷史原因。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漁獵民族

3. 朝鮮半島的氣候

就朝鮮半島的氣候而言,朝鮮半島大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接連大陸的北部地區向大陸性氣候過渡,伸向海洋的南部地區因受東朝鮮暖流的影響,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如同在地形原因中所述,朝鮮半島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形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具備同樣的作用。

具體到對農作物的作用方面,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差別顯著。大陸性氣候在降雨量、日照量、氣溫變化量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溫和、多雲、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因此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不具備吸引力。此外,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成的海洋文化,會牴觸與中和大陸性農耕文化的影響。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古代朝鮮人

受古代中國的氣候、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朝鮮半島的氣候的共同作用,朝鮮半島最終沒有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二、歷史原因

古代中國方面

自夏商周始,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遼西夏,至元明清止,古代中國書寫了悠久的歷史

自鯀作城和禹治水始,經篳路藍縷的奮鬥,古代中國開啟了偉大的農業文明

而自西周的天下觀始,經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後世對儒家思想的完善,古代中國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燦爛的中國文明

1. 古代中國的歷史規律

黃炎培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中國歷史週期律”,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而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

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皆未跳出歷史週期律。究其原因,有兩點可供參考:其一未能抑制土地兼併,沒有解決農業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料,即土地問題;其二未能以民為本,吏治腐敗破壞了小農經濟基礎。

此處提出中國歷史週期律,是為了借其真實存在,來說明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轉變的歷史原因。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五胡亂華

歷史證明,朝鮮半島通常是趁古代中國實力衰弱或者政權更迭之際,擴張自身勢力進而促使兩者關係形態的轉變。例如,秦漢之際的衛氏朝鮮、兩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和百濟等。

當然,歷史上對古代中國趁火打劫的勢力,包括但不限於朝鮮半島,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同樣如此。《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對此總結,“秦漢以來,匈奴著矣。魏晉交替,鮮卑稱雄。隋唐之間,突厥為大”。

歷史反覆證明,古代中國實力衰弱的結果是無力守護自身邊疆安寧,無力駕馭邊疆少數民族或阻止其自立門戶。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漁獵民族

3. 朝鮮半島的氣候

就朝鮮半島的氣候而言,朝鮮半島大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接連大陸的北部地區向大陸性氣候過渡,伸向海洋的南部地區因受東朝鮮暖流的影響,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如同在地形原因中所述,朝鮮半島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形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具備同樣的作用。

具體到對農作物的作用方面,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差別顯著。大陸性氣候在降雨量、日照量、氣溫變化量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溫和、多雲、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因此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不具備吸引力。此外,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成的海洋文化,會牴觸與中和大陸性農耕文化的影響。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古代朝鮮人

受古代中國的氣候、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朝鮮半島的氣候的共同作用,朝鮮半島最終沒有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二、歷史原因

古代中國方面

自夏商周始,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遼西夏,至元明清止,古代中國書寫了悠久的歷史

自鯀作城和禹治水始,經篳路藍縷的奮鬥,古代中國開啟了偉大的農業文明

而自西周的天下觀始,經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後世對儒家思想的完善,古代中國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燦爛的中國文明

1. 古代中國的歷史規律

黃炎培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中國歷史週期律”,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而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

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皆未跳出歷史週期律。究其原因,有兩點可供參考:其一未能抑制土地兼併,沒有解決農業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料,即土地問題;其二未能以民為本,吏治腐敗破壞了小農經濟基礎。

此處提出中國歷史週期律,是為了借其真實存在,來說明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轉變的歷史原因。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五胡亂華

歷史證明,朝鮮半島通常是趁古代中國實力衰弱或者政權更迭之際,擴張自身勢力進而促使兩者關係形態的轉變。例如,秦漢之際的衛氏朝鮮、兩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和百濟等。

當然,歷史上對古代中國趁火打劫的勢力,包括但不限於朝鮮半島,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同樣如此。《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對此總結,“秦漢以來,匈奴著矣。魏晉交替,鮮卑稱雄。隋唐之間,突厥為大”。

歷史反覆證明,古代中國實力衰弱的結果是無力守護自身邊疆安寧,無力駕馭邊疆少數民族或阻止其自立門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蒙古滅宋

2.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自給自足是其基本特點。受這一特點影響,華夏民族安土重遷,對外部世界缺乏好奇,更不會為追求財富而對外訴諸戰爭。

誠如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所言:“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徵服的野心”。

歷史證明此言非虛,在明朝的鼎盛時期,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此外,對於進犯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古代中國也是以防為主,萬里長城就是見證。

在此方面,古代中國農業文明與西方商業文明迥然不同。西方商業文明的非自足性,使其往往選擇海外貿易或對外征服的道路。而發展農業文明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所以古代中國往往選擇通過傳播農業技術或和親來穩定周邊,通過共同發展來避免戰爭衝突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漁獵民族

3. 朝鮮半島的氣候

就朝鮮半島的氣候而言,朝鮮半島大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接連大陸的北部地區向大陸性氣候過渡,伸向海洋的南部地區因受東朝鮮暖流的影響,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如同在地形原因中所述,朝鮮半島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形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具備同樣的作用。

具體到對農作物的作用方面,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差別顯著。大陸性氣候在降雨量、日照量、氣溫變化量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溫和、多雲、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因此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不具備吸引力。此外,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成的海洋文化,會牴觸與中和大陸性農耕文化的影響。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古代朝鮮人

受古代中國的氣候、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朝鮮半島的氣候的共同作用,朝鮮半島最終沒有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二、歷史原因

古代中國方面

自夏商周始,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遼西夏,至元明清止,古代中國書寫了悠久的歷史

自鯀作城和禹治水始,經篳路藍縷的奮鬥,古代中國開啟了偉大的農業文明

而自西周的天下觀始,經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後世對儒家思想的完善,古代中國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燦爛的中國文明

1. 古代中國的歷史規律

黃炎培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中國歷史週期律”,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而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

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皆未跳出歷史週期律。究其原因,有兩點可供參考:其一未能抑制土地兼併,沒有解決農業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料,即土地問題;其二未能以民為本,吏治腐敗破壞了小農經濟基礎。

此處提出中國歷史週期律,是為了借其真實存在,來說明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轉變的歷史原因。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五胡亂華

歷史證明,朝鮮半島通常是趁古代中國實力衰弱或者政權更迭之際,擴張自身勢力進而促使兩者關係形態的轉變。例如,秦漢之際的衛氏朝鮮、兩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和百濟等。

當然,歷史上對古代中國趁火打劫的勢力,包括但不限於朝鮮半島,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同樣如此。《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對此總結,“秦漢以來,匈奴著矣。魏晉交替,鮮卑稱雄。隋唐之間,突厥為大”。

歷史反覆證明,古代中國實力衰弱的結果是無力守護自身邊疆安寧,無力駕馭邊疆少數民族或阻止其自立門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蒙古滅宋

2.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自給自足是其基本特點。受這一特點影響,華夏民族安土重遷,對外部世界缺乏好奇,更不會為追求財富而對外訴諸戰爭。

誠如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所言:“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徵服的野心”。

歷史證明此言非虛,在明朝的鼎盛時期,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此外,對於進犯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古代中國也是以防為主,萬里長城就是見證。

在此方面,古代中國農業文明與西方商業文明迥然不同。西方商業文明的非自足性,使其往往選擇海外貿易或對外征服的道路。而發展農業文明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所以古代中國往往選擇通過傳播農業技術或和親來穩定周邊,通過共同發展來避免戰爭衝突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

3. 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

就古代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強調“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孟子》有言: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老子》有言: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顯而易見,歷史的理論和實踐皆指向同一個結論,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的基因”

這一結論尤其體現在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的轉變上,因為對於內化和效法古代中國文化和政治制度後趨於獨立的三韓民族,古代中國並未窮追猛打,而是坦蕩地採取“來而不拒,去而不追”之道,在確保自身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的前提下,追求實現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和平共處。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漁獵民族

3. 朝鮮半島的氣候

就朝鮮半島的氣候而言,朝鮮半島大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接連大陸的北部地區向大陸性氣候過渡,伸向海洋的南部地區因受東朝鮮暖流的影響,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如同在地形原因中所述,朝鮮半島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形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具備同樣的作用。

具體到對農作物的作用方面,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差別顯著。大陸性氣候在降雨量、日照量、氣溫變化量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溫和、多雲、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因此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不具備吸引力。此外,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成的海洋文化,會牴觸與中和大陸性農耕文化的影響。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古代朝鮮人

受古代中國的氣候、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朝鮮半島的氣候的共同作用,朝鮮半島最終沒有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二、歷史原因

古代中國方面

自夏商周始,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遼西夏,至元明清止,古代中國書寫了悠久的歷史

自鯀作城和禹治水始,經篳路藍縷的奮鬥,古代中國開啟了偉大的農業文明

而自西周的天下觀始,經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後世對儒家思想的完善,古代中國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燦爛的中國文明

1. 古代中國的歷史規律

黃炎培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中國歷史週期律”,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而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

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皆未跳出歷史週期律。究其原因,有兩點可供參考:其一未能抑制土地兼併,沒有解決農業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料,即土地問題;其二未能以民為本,吏治腐敗破壞了小農經濟基礎。

此處提出中國歷史週期律,是為了借其真實存在,來說明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轉變的歷史原因。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五胡亂華

歷史證明,朝鮮半島通常是趁古代中國實力衰弱或者政權更迭之際,擴張自身勢力進而促使兩者關係形態的轉變。例如,秦漢之際的衛氏朝鮮、兩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和百濟等。

當然,歷史上對古代中國趁火打劫的勢力,包括但不限於朝鮮半島,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同樣如此。《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對此總結,“秦漢以來,匈奴著矣。魏晉交替,鮮卑稱雄。隋唐之間,突厥為大”。

歷史反覆證明,古代中國實力衰弱的結果是無力守護自身邊疆安寧,無力駕馭邊疆少數民族或阻止其自立門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蒙古滅宋

2.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自給自足是其基本特點。受這一特點影響,華夏民族安土重遷,對外部世界缺乏好奇,更不會為追求財富而對外訴諸戰爭。

誠如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所言:“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徵服的野心”。

歷史證明此言非虛,在明朝的鼎盛時期,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此外,對於進犯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古代中國也是以防為主,萬里長城就是見證。

在此方面,古代中國農業文明與西方商業文明迥然不同。西方商業文明的非自足性,使其往往選擇海外貿易或對外征服的道路。而發展農業文明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所以古代中國往往選擇通過傳播農業技術或和親來穩定周邊,通過共同發展來避免戰爭衝突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

3. 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

就古代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強調“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孟子》有言: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老子》有言: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顯而易見,歷史的理論和實踐皆指向同一個結論,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的基因”

這一結論尤其體現在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的轉變上,因為對於內化和效法古代中國文化和政治制度後趨於獨立的三韓民族,古代中國並未窮追猛打,而是坦蕩地採取“來而不拒,去而不追”之道,在確保自身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的前提下,追求實現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和平共處。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

古代朝鮮半島方面

“東夷之國,朝鮮為大,得箕子之化,其器物猶有禮樂雲”。可見,古代朝鮮半島與古代中國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無論是箕子朝鮮,還是此後的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甚至中華文化還經由百濟傳播到日本列島。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獨立的三韓民族國家雛形基本出現,經過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的發展,朝鮮半島最終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就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的轉變而言,古代朝鮮半島的措施主要是:對外擴張領土版圖、對內效法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漁獵民族

3. 朝鮮半島的氣候

就朝鮮半島的氣候而言,朝鮮半島大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接連大陸的北部地區向大陸性氣候過渡,伸向海洋的南部地區因受東朝鮮暖流的影響,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如同在地形原因中所述,朝鮮半島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形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具備同樣的作用。

具體到對農作物的作用方面,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差別顯著。大陸性氣候在降雨量、日照量、氣溫變化量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溫和、多雲、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因此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不具備吸引力。此外,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成的海洋文化,會牴觸與中和大陸性農耕文化的影響。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古代朝鮮人

受古代中國的氣候、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朝鮮半島的氣候的共同作用,朝鮮半島最終沒有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二、歷史原因

古代中國方面

自夏商周始,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遼西夏,至元明清止,古代中國書寫了悠久的歷史

自鯀作城和禹治水始,經篳路藍縷的奮鬥,古代中國開啟了偉大的農業文明

而自西周的天下觀始,經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後世對儒家思想的完善,古代中國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燦爛的中國文明

1. 古代中國的歷史規律

黃炎培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中國歷史週期律”,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而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

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皆未跳出歷史週期律。究其原因,有兩點可供參考:其一未能抑制土地兼併,沒有解決農業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料,即土地問題;其二未能以民為本,吏治腐敗破壞了小農經濟基礎。

此處提出中國歷史週期律,是為了借其真實存在,來說明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轉變的歷史原因。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五胡亂華

歷史證明,朝鮮半島通常是趁古代中國實力衰弱或者政權更迭之際,擴張自身勢力進而促使兩者關係形態的轉變。例如,秦漢之際的衛氏朝鮮、兩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和百濟等。

當然,歷史上對古代中國趁火打劫的勢力,包括但不限於朝鮮半島,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同樣如此。《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對此總結,“秦漢以來,匈奴著矣。魏晉交替,鮮卑稱雄。隋唐之間,突厥為大”。

歷史反覆證明,古代中國實力衰弱的結果是無力守護自身邊疆安寧,無力駕馭邊疆少數民族或阻止其自立門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蒙古滅宋

2.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自給自足是其基本特點。受這一特點影響,華夏民族安土重遷,對外部世界缺乏好奇,更不會為追求財富而對外訴諸戰爭。

誠如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所言:“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徵服的野心”。

歷史證明此言非虛,在明朝的鼎盛時期,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此外,對於進犯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古代中國也是以防為主,萬里長城就是見證。

在此方面,古代中國農業文明與西方商業文明迥然不同。西方商業文明的非自足性,使其往往選擇海外貿易或對外征服的道路。而發展農業文明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所以古代中國往往選擇通過傳播農業技術或和親來穩定周邊,通過共同發展來避免戰爭衝突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

3. 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

就古代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強調“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孟子》有言: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老子》有言: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顯而易見,歷史的理論和實踐皆指向同一個結論,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的基因”

這一結論尤其體現在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的轉變上,因為對於內化和效法古代中國文化和政治制度後趨於獨立的三韓民族,古代中國並未窮追猛打,而是坦蕩地採取“來而不拒,去而不追”之道,在確保自身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的前提下,追求實現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和平共處。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

古代朝鮮半島方面

“東夷之國,朝鮮為大,得箕子之化,其器物猶有禮樂雲”。可見,古代朝鮮半島與古代中國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無論是箕子朝鮮,還是此後的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甚至中華文化還經由百濟傳播到日本列島。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獨立的三韓民族國家雛形基本出現,經過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的發展,朝鮮半島最終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就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的轉變而言,古代朝鮮半島的措施主要是:對外擴張領土版圖、對內效法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不安分的高句麗,讓中原王朝頗為頭疼

在對外擴張方面,衛氏朝鮮和高句麗進行了諸多嘗試。

衛右渠主政衛氏朝鮮時,已不聽漢朝中央號令,並且威脅漢朝邊境安全。

高句麗建國於玄菟郡內後,世代不斷地對外擴張,蠶食鯨吞漢四郡。

歷史表明,高句麗的擴張不止讓百濟和新羅感到恐懼,隋朝同樣受到威脅。

高句麗支持北齊殘餘勢力侵擾隋朝邊境的同時,還與北方的突厥暗通款曲。在隋滅陳期間,高句麗乘機爭奪控制東北各族,在隋朝的遼西直接挑起事端,隋朝邊境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至唐朝時,高句麗又與百濟聯兵圍攻新羅。

唐朝向高句麗和百濟發出警告,但是後者置若罔聞。應屬國新羅的緊急求援,為履行援助屬國的義務,恢復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唐朝聯手新羅出兵高句麗和百濟。

此後,新羅佔領高句麗和百濟,在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建立了統一國家。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漁獵民族

3. 朝鮮半島的氣候

就朝鮮半島的氣候而言,朝鮮半島大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接連大陸的北部地區向大陸性氣候過渡,伸向海洋的南部地區因受東朝鮮暖流的影響,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如同在地形原因中所述,朝鮮半島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形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具備同樣的作用。

具體到對農作物的作用方面,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差別顯著。大陸性氣候在降雨量、日照量、氣溫變化量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溫和、多雲、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因此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不具備吸引力。此外,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成的海洋文化,會牴觸與中和大陸性農耕文化的影響。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古代朝鮮人

受古代中國的氣候、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朝鮮半島的氣候的共同作用,朝鮮半島最終沒有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二、歷史原因

古代中國方面

自夏商周始,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遼西夏,至元明清止,古代中國書寫了悠久的歷史

自鯀作城和禹治水始,經篳路藍縷的奮鬥,古代中國開啟了偉大的農業文明

而自西周的天下觀始,經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後世對儒家思想的完善,古代中國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燦爛的中國文明

1. 古代中國的歷史規律

黃炎培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中國歷史週期律”,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而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

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皆未跳出歷史週期律。究其原因,有兩點可供參考:其一未能抑制土地兼併,沒有解決農業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料,即土地問題;其二未能以民為本,吏治腐敗破壞了小農經濟基礎。

此處提出中國歷史週期律,是為了借其真實存在,來說明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轉變的歷史原因。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五胡亂華

歷史證明,朝鮮半島通常是趁古代中國實力衰弱或者政權更迭之際,擴張自身勢力進而促使兩者關係形態的轉變。例如,秦漢之際的衛氏朝鮮、兩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和百濟等。

當然,歷史上對古代中國趁火打劫的勢力,包括但不限於朝鮮半島,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同樣如此。《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對此總結,“秦漢以來,匈奴著矣。魏晉交替,鮮卑稱雄。隋唐之間,突厥為大”。

歷史反覆證明,古代中國實力衰弱的結果是無力守護自身邊疆安寧,無力駕馭邊疆少數民族或阻止其自立門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蒙古滅宋

2.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自給自足是其基本特點。受這一特點影響,華夏民族安土重遷,對外部世界缺乏好奇,更不會為追求財富而對外訴諸戰爭。

誠如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所言:“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徵服的野心”。

歷史證明此言非虛,在明朝的鼎盛時期,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此外,對於進犯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古代中國也是以防為主,萬里長城就是見證。

在此方面,古代中國農業文明與西方商業文明迥然不同。西方商業文明的非自足性,使其往往選擇海外貿易或對外征服的道路。而發展農業文明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所以古代中國往往選擇通過傳播農業技術或和親來穩定周邊,通過共同發展來避免戰爭衝突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

3. 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

就古代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強調“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孟子》有言: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老子》有言: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顯而易見,歷史的理論和實踐皆指向同一個結論,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的基因”

這一結論尤其體現在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的轉變上,因為對於內化和效法古代中國文化和政治制度後趨於獨立的三韓民族,古代中國並未窮追猛打,而是坦蕩地採取“來而不拒,去而不追”之道,在確保自身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的前提下,追求實現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和平共處。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

古代朝鮮半島方面

“東夷之國,朝鮮為大,得箕子之化,其器物猶有禮樂雲”。可見,古代朝鮮半島與古代中國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無論是箕子朝鮮,還是此後的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甚至中華文化還經由百濟傳播到日本列島。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獨立的三韓民族國家雛形基本出現,經過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的發展,朝鮮半島最終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就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的轉變而言,古代朝鮮半島的措施主要是:對外擴張領土版圖、對內效法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不安分的高句麗,讓中原王朝頗為頭疼

在對外擴張方面,衛氏朝鮮和高句麗進行了諸多嘗試。

衛右渠主政衛氏朝鮮時,已不聽漢朝中央號令,並且威脅漢朝邊境安全。

高句麗建國於玄菟郡內後,世代不斷地對外擴張,蠶食鯨吞漢四郡。

歷史表明,高句麗的擴張不止讓百濟和新羅感到恐懼,隋朝同樣受到威脅。

高句麗支持北齊殘餘勢力侵擾隋朝邊境的同時,還與北方的突厥暗通款曲。在隋滅陳期間,高句麗乘機爭奪控制東北各族,在隋朝的遼西直接挑起事端,隋朝邊境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至唐朝時,高句麗又與百濟聯兵圍攻新羅。

唐朝向高句麗和百濟發出警告,但是後者置若罔聞。應屬國新羅的緊急求援,為履行援助屬國的義務,恢復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唐朝聯手新羅出兵高句麗和百濟。

此後,新羅佔領高句麗和百濟,在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建立了統一國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新羅成為朝鮮半島首個統一國家

朝鮮半島歷史上首個統一國家的建立,國家疆域的迅速擴大,促使統一新羅進一步效法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對內健全和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統一新羅之後的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同樣對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進行了整頓和加強。例如,王氏高麗完善並加強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軍事制度以及土地制度等。具體就中央官制而言,王氏高麗蔘照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設置三省,即內史門下省、尚書都省、三司,其中尚書都省下設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而李氏朝鮮則完全解除了對國王權力的限制,空前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體制。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漁獵民族

3. 朝鮮半島的氣候

就朝鮮半島的氣候而言,朝鮮半島大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接連大陸的北部地區向大陸性氣候過渡,伸向海洋的南部地區因受東朝鮮暖流的影響,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如同在地形原因中所述,朝鮮半島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形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具備同樣的作用。

具體到對農作物的作用方面,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差別顯著。大陸性氣候在降雨量、日照量、氣溫變化量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溫和、多雲、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因此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不具備吸引力。此外,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成的海洋文化,會牴觸與中和大陸性農耕文化的影響。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古代朝鮮人

受古代中國的氣候、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朝鮮半島的氣候的共同作用,朝鮮半島最終沒有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二、歷史原因

古代中國方面

自夏商周始,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遼西夏,至元明清止,古代中國書寫了悠久的歷史

自鯀作城和禹治水始,經篳路藍縷的奮鬥,古代中國開啟了偉大的農業文明

而自西周的天下觀始,經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後世對儒家思想的完善,古代中國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燦爛的中國文明

1. 古代中國的歷史規律

黃炎培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中國歷史週期律”,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而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

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皆未跳出歷史週期律。究其原因,有兩點可供參考:其一未能抑制土地兼併,沒有解決農業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料,即土地問題;其二未能以民為本,吏治腐敗破壞了小農經濟基礎。

此處提出中國歷史週期律,是為了借其真實存在,來說明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轉變的歷史原因。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五胡亂華

歷史證明,朝鮮半島通常是趁古代中國實力衰弱或者政權更迭之際,擴張自身勢力進而促使兩者關係形態的轉變。例如,秦漢之際的衛氏朝鮮、兩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和百濟等。

當然,歷史上對古代中國趁火打劫的勢力,包括但不限於朝鮮半島,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同樣如此。《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對此總結,“秦漢以來,匈奴著矣。魏晉交替,鮮卑稱雄。隋唐之間,突厥為大”。

歷史反覆證明,古代中國實力衰弱的結果是無力守護自身邊疆安寧,無力駕馭邊疆少數民族或阻止其自立門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蒙古滅宋

2.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自給自足是其基本特點。受這一特點影響,華夏民族安土重遷,對外部世界缺乏好奇,更不會為追求財富而對外訴諸戰爭。

誠如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所言:“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徵服的野心”。

歷史證明此言非虛,在明朝的鼎盛時期,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此外,對於進犯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古代中國也是以防為主,萬里長城就是見證。

在此方面,古代中國農業文明與西方商業文明迥然不同。西方商業文明的非自足性,使其往往選擇海外貿易或對外征服的道路。而發展農業文明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所以古代中國往往選擇通過傳播農業技術或和親來穩定周邊,通過共同發展來避免戰爭衝突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

3. 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

就古代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強調“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孟子》有言: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老子》有言: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顯而易見,歷史的理論和實踐皆指向同一個結論,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的基因”

這一結論尤其體現在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的轉變上,因為對於內化和效法古代中國文化和政治制度後趨於獨立的三韓民族,古代中國並未窮追猛打,而是坦蕩地採取“來而不拒,去而不追”之道,在確保自身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的前提下,追求實現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和平共處。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

古代朝鮮半島方面

“東夷之國,朝鮮為大,得箕子之化,其器物猶有禮樂雲”。可見,古代朝鮮半島與古代中國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無論是箕子朝鮮,還是此後的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甚至中華文化還經由百濟傳播到日本列島。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獨立的三韓民族國家雛形基本出現,經過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的發展,朝鮮半島最終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就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的轉變而言,古代朝鮮半島的措施主要是:對外擴張領土版圖、對內效法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不安分的高句麗,讓中原王朝頗為頭疼

在對外擴張方面,衛氏朝鮮和高句麗進行了諸多嘗試。

衛右渠主政衛氏朝鮮時,已不聽漢朝中央號令,並且威脅漢朝邊境安全。

高句麗建國於玄菟郡內後,世代不斷地對外擴張,蠶食鯨吞漢四郡。

歷史表明,高句麗的擴張不止讓百濟和新羅感到恐懼,隋朝同樣受到威脅。

高句麗支持北齊殘餘勢力侵擾隋朝邊境的同時,還與北方的突厥暗通款曲。在隋滅陳期間,高句麗乘機爭奪控制東北各族,在隋朝的遼西直接挑起事端,隋朝邊境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至唐朝時,高句麗又與百濟聯兵圍攻新羅。

唐朝向高句麗和百濟發出警告,但是後者置若罔聞。應屬國新羅的緊急求援,為履行援助屬國的義務,恢復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唐朝聯手新羅出兵高句麗和百濟。

此後,新羅佔領高句麗和百濟,在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建立了統一國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新羅成為朝鮮半島首個統一國家

朝鮮半島歷史上首個統一國家的建立,國家疆域的迅速擴大,促使統一新羅進一步效法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對內健全和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統一新羅之後的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同樣對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進行了整頓和加強。例如,王氏高麗完善並加強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軍事制度以及土地制度等。具體就中央官制而言,王氏高麗蔘照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設置三省,即內史門下省、尚書都省、三司,其中尚書都省下設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而李氏朝鮮則完全解除了對國王權力的限制,空前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體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李氏朝鮮深受中國儒學文化影響

綜上所述,古代朝鮮半島在對外擴張領土版圖、對內效法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兩個方向上發力,逐步完成了與古代中國關係形態的轉變,最終演化成為與古代中國同質的中央集權國家。

結語:朝鮮半島在古代中國各藩屬國中,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最深,與古代中國在文化上更有共鳴。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朝鮮半島生亂生戰的情況下,古代中國即使耗費國力仍堅持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因為作為中國周邊國家外交的示範區域,朝鮮半島實現民族獨立並免於外患,不但符合朝鮮人民的殷切期盼,而且對古代中國維持朝貢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歐陽修 《新五代史》

利瑪竇 《利瑪竇的中國札記》

姚思廉 《梁書》

范曄 《後漢書》

樸真爽 《朝鮮簡史》


"

文/木子君侃史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源遠流長,兩者依次歷經分封、郡縣、屬國、宗藩四種歷史關係形態。但在與古代中國長久的歷史接觸中,朝鮮半島並沒有如同古代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最終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政權。這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地緣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作為地緣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討論地緣原因時首先要理解清楚的。

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先生提出的“長時段理論”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的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歷史,只有先將長時段的歷史理解清楚,才能明白當下的歷史。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歷史階段,地理或者地形對歷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費爾南·布羅代爾

但是,在具體探討地形的作用之前,需要明確指出,古代中國的地形、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朝鮮半島的地形,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關係形態的轉變。

1. 古代中國的地形

我們都知道,就古代中國的地形而言,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自西向東地勢依次降低,是其主要特徵。具體則可概括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第二階梯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第三階梯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中華大地雖極其遼闊但也相對封閉,對於處在生產力不甚發達階段的中國先民來說,封閉的地形條件導致的阻礙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地勢圖

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傳統,以及中國人民樂於守成的性格。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地形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原山地相連。在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看來,東北森林地區的山地地形複雜、土地貧瘠難以進行耕種,因而並沒有資格成為傳播農業技術的主攻方向。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古代中國時期,東北地區往往是中央王朝流放罪人的目的地。

此外,受地形條件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為了獲取地緣主動權,無論是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東北森林的漁獵民族、華北平原的農耕民族,都會對其交界處的遼河平原展開爭奪。受此影響,遼河平原的歸屬並不穩定,這也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民族很難規模化地經由遼河平原進入朝鮮半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遼河平原往往充滿戰爭

3. 朝鮮半島的地形

就朝鮮半島的地形而言,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多山地和高原,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的規模化進入,同時還可以為朝鮮半島沿海和南部平原地區提供軍事保護。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南部的平原丘陵作為後備基地提供支持,此種可實現南北互助的天然地形條件,為朝鮮半島自成相對封閉的獨立單元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此,朝鮮半島在完成統一後,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地利”,逐步發展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之外的獨立王國。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北部山地高原作為屏障抵擋外來勢力

可見,受古代中國地形的影響,中國先民們已養成安土重遷的傳統、樂於守成的性格;其次,中國先民們進入朝鮮半島的路徑亦是“道阻且長”,不利於先民們穩定地發展農耕文明;最後,朝鮮半島本身的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其政權發展成為獨立王國。

氣候原因

在討論氣候原因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地緣屬於三維立體概念,不能將地緣簡化為二維平面的地形,還應當考慮氣候。

1. 古代中國的氣候

就古代中國的氣候而言,雖然其氣候類型多樣,但是大陸性氣候和季風特色可以說是其顯著特徵。

在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受季風風向的規律性季節更替,季風區內的主體農耕民族,只需順應天時就能實現春種秋收。優越的氣候條件加之適合農耕活動的平原地形,古代中國先民們由此形成了精耕細作和安土重遷的傳統,培育了大陸屬性濃厚的農耕文明。

而發展農耕文明要求穩定和秩序,具體而言即固定的土地、規律的氣候變化、穩定的社會秩序等。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原的農耕文明

2.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

古代中國的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是由於相對較高的緯度和與西伯利亞為鄰的位置,使其具有寒冷乾燥和溫度偏低的特徵。

此種不利於農耕的氣候條件,加之古代時期沒有培育出耐寒耐低溫的農作物,所以,古代中國東北森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吸引力較弱。

正是因為這一氣候原因,歷史上該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以捕魚打獵為生的漁獵民族。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漁獵民族

3. 朝鮮半島的氣候

就朝鮮半島的氣候而言,朝鮮半島大部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接連大陸的北部地區向大陸性氣候過渡,伸向海洋的南部地區因受東朝鮮暖流的影響,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如同在地形原因中所述,朝鮮半島北部的山地高原地形有利於阻擋外來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具備同樣的作用。

具體到對農作物的作用方面,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差別顯著。大陸性氣候在降雨量、日照量、氣溫變化量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溫和、多雲、溼潤的海洋性氣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

因此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先民而言,朝鮮半島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不具備吸引力。此外,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成的海洋文化,會牴觸與中和大陸性農耕文化的影響。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古代朝鮮人

受古代中國的氣候、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交界處的氣候、朝鮮半島的氣候的共同作用,朝鮮半島最終沒有被內化為古代中國的組成部分,而是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二、歷史原因

古代中國方面

自夏商周始,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遼西夏,至元明清止,古代中國書寫了悠久的歷史

自鯀作城和禹治水始,經篳路藍縷的奮鬥,古代中國開啟了偉大的農業文明

而自西周的天下觀始,經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後世對儒家思想的完善,古代中國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燦爛的中國文明

1. 古代中國的歷史規律

黃炎培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中國歷史週期律”,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而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

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皆未跳出歷史週期律。究其原因,有兩點可供參考:其一未能抑制土地兼併,沒有解決農業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料,即土地問題;其二未能以民為本,吏治腐敗破壞了小農經濟基礎。

此處提出中國歷史週期律,是為了借其真實存在,來說明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轉變的歷史原因。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五胡亂華

歷史證明,朝鮮半島通常是趁古代中國實力衰弱或者政權更迭之際,擴張自身勢力進而促使兩者關係形態的轉變。例如,秦漢之際的衛氏朝鮮、兩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和百濟等。

當然,歷史上對古代中國趁火打劫的勢力,包括但不限於朝鮮半島,古代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同樣如此。《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對此總結,“秦漢以來,匈奴著矣。魏晉交替,鮮卑稱雄。隋唐之間,突厥為大”。

歷史反覆證明,古代中國實力衰弱的結果是無力守護自身邊疆安寧,無力駕馭邊疆少數民族或阻止其自立門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蒙古滅宋

2.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

古代中國的農業文明,自給自足是其基本特點。受這一特點影響,華夏民族安土重遷,對外部世界缺乏好奇,更不會為追求財富而對外訴諸戰爭。

誠如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所言:“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徵服的野心”。

歷史證明此言非虛,在明朝的鼎盛時期,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此外,對於進犯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古代中國也是以防為主,萬里長城就是見證。

在此方面,古代中國農業文明與西方商業文明迥然不同。西方商業文明的非自足性,使其往往選擇海外貿易或對外征服的道路。而發展農業文明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所以古代中國往往選擇通過傳播農業技術或和親來穩定周邊,通過共同發展來避免戰爭衝突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鄭和下西洋並非以掠奪他國財富為目的

3. 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

就古代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強調“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孟子》有言: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老子》有言: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顯而易見,歷史的理論和實踐皆指向同一個結論,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的基因”

這一結論尤其體現在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的轉變上,因為對於內化和效法古代中國文化和政治制度後趨於獨立的三韓民族,古代中國並未窮追猛打,而是坦蕩地採取“來而不拒,去而不追”之道,在確保自身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的前提下,追求實現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和平共處。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

古代朝鮮半島方面

“東夷之國,朝鮮為大,得箕子之化,其器物猶有禮樂雲”。可見,古代朝鮮半島與古代中國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無論是箕子朝鮮,還是此後的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甚至中華文化還經由百濟傳播到日本列島。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獨立的三韓民族國家雛形基本出現,經過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的發展,朝鮮半島最終演變成為了與古代中國同質的國家政權。

就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的轉變而言,古代朝鮮半島的措施主要是:對外擴張領土版圖、對內效法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不安分的高句麗,讓中原王朝頗為頭疼

在對外擴張方面,衛氏朝鮮和高句麗進行了諸多嘗試。

衛右渠主政衛氏朝鮮時,已不聽漢朝中央號令,並且威脅漢朝邊境安全。

高句麗建國於玄菟郡內後,世代不斷地對外擴張,蠶食鯨吞漢四郡。

歷史表明,高句麗的擴張不止讓百濟和新羅感到恐懼,隋朝同樣受到威脅。

高句麗支持北齊殘餘勢力侵擾隋朝邊境的同時,還與北方的突厥暗通款曲。在隋滅陳期間,高句麗乘機爭奪控制東北各族,在隋朝的遼西直接挑起事端,隋朝邊境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至唐朝時,高句麗又與百濟聯兵圍攻新羅。

唐朝向高句麗和百濟發出警告,但是後者置若罔聞。應屬國新羅的緊急求援,為履行援助屬國的義務,恢復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唐朝聯手新羅出兵高句麗和百濟。

此後,新羅佔領高句麗和百濟,在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建立了統一國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新羅成為朝鮮半島首個統一國家

朝鮮半島歷史上首個統一國家的建立,國家疆域的迅速擴大,促使統一新羅進一步效法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對內健全和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統一新羅之後的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同樣對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進行了整頓和加強。例如,王氏高麗完善並加強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軍事制度以及土地制度等。具體就中央官制而言,王氏高麗蔘照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設置三省,即內史門下省、尚書都省、三司,其中尚書都省下設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而李氏朝鮮則完全解除了對國王權力的限制,空前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體制。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李氏朝鮮深受中國儒學文化影響

綜上所述,古代朝鮮半島在對外擴張領土版圖、對內效法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兩個方向上發力,逐步完成了與古代中國關係形態的轉變,最終演化成為與古代中國同質的中央集權國家。

結語:朝鮮半島在古代中國各藩屬國中,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最深,與古代中國在文化上更有共鳴。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朝鮮半島生亂生戰的情況下,古代中國即使耗費國力仍堅持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因為作為中國周邊國家外交的示範區域,朝鮮半島實現民族獨立並免於外患,不但符合朝鮮人民的殷切期盼,而且對古代中國維持朝貢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歐陽修 《新五代史》

利瑪竇 《利瑪竇的中國札記》

姚思廉 《梁書》

范曄 《後漢書》

樸真爽 《朝鮮簡史》


從地緣和歷史兩方面,看古代朝鮮為何沒有內化為中國的一部分

作為中國近鄰,古代朝鮮為何始終能“獨善其身”?原因無非這兩點

更多精彩請關注“木子君侃史”,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覆!謝謝!

文中圖片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