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河北趙縣明代古碑《攀龍鱗》《附鳳翼》搶救記

河北趙縣趙州橋公園內矗立著兩通明代殘碑分別是《攀龍鱗》和《附鳳翼》。這些古碑在“文革”中曾被視為“四舊”,被推倒、砸碎。那麼,它是如何被搶救下來的呢?

1973年,河北趙縣明代古碑《攀龍鱗》《附鳳翼》搶救記

1973年4月,趙縣文保所工作人員李晉栓在趙縣柏林寺遺址進行文物調查時,在一片廢墟中發現了明代的《攀龍鱗》《附鳳翼》古碑。當時,柏林寺遺址被趙縣土產公司倉庫佔用,倉庫內各種土產品雜亂無章,堆積一片,即使空地也是雜草叢生。

他用了大約半個月的時間,在這片廢墟里搜尋到了這些古碑的大部分殘段:明代《攀龍鱗》碑斷為四塊,缺少一個“鱗”字。《附風翼》碑也斷為四塊,缺少“附鳳”二字。這些古碑散落在這裡從來沒人過問。

1973年,河北趙縣明代古碑《攀龍鱗》《附鳳翼》搶救記

為了搶救這些文物,報經縣文教局批准,對這批文物採取了異地保護的辦法,全部運到趙州橋所在地文物保管所,進行測量、拓片、拍照、修補、粘接、復原,樹立在八角亭東側。

“攀龍鱗、附風翼”兩通石碑由唐代著名書法家虞世南手書,明代趙州刺史蔡懋昭刻,原豎於趙州城內“望漢臺”前。以東漢開國功臣趙州人耿純為劉秀進言中有“攀龍鱗,附鳳翼”之句製為石碑。

1973年,河北趙縣明代古碑《攀龍鱗》《附鳳翼》搶救記

談論龍鳳碑的前世今生,還得從耿純說起。耿純是趙縣孝友村人,他的父親耿艾,王莽時任濟平尹。耿純遊學長安,被任命為納言士。王莽政權滅亡後,被任命為騎都尉。更始元年(公元23年),劉玄稱帝,遣劉秀領少數兵馬到邯鄲,耿純前往拜見,獻上馬匹和縑帛數百匹。劉秀北進中山,把耿純留在邯鄲。邯鄲算命先生出身的王郎冒充漢成帝子劉子輿自立為王,很快控制了河北大部郡縣。

1973年,河北趙縣明代古碑《攀龍鱗》《附鳳翼》搶救記

耿純與堂兄弟耿欣、耿宿、耿植一起率領宗族賓客二千多人奉迎劉秀,連家族中老邁病衰的也都用車拉著棺材一起來了。劉秀見其忠誠,拜他為前將軍,封耿鄉侯。後來,耿純隨軍平定邯鄲王郎,並擊破銅馬農民軍。

1973年,河北趙縣明代古碑《攀龍鱗》《附鳳翼》搶救記

劉秀勢力逐漸擴大後,諸將勸他稱帝,劉秀不允。在南平棘(今趙縣) ,耿純進言說:“大家丟棄親戚鄉里,跟隨大王奔走戰鬥,就是為了攀龍鱗、附鳳翼,成功得志。現在功業成就,天人相應,而大王不聽大家的勸告,及時正位,我恐怕大家失望,各自離散,大眾一散,就難以複合了!”劉秀納言很快登基稱帝,年號建武,封耿純為高陽候。建武六年(30年) ,耿純受封東光侯。

1973年,河北趙縣明代古碑《攀龍鱗》《附鳳翼》搶救記

耿純告老還鄉後,在平棘築起一座望漢臺,原址在趙縣縣政府前的大道上。望漢臺高七尋,基周長二百八十尺,上有亭閣以蔽風雨四周有圍欄。明代趙州刺史蔡懋昭,將唐代著名書法家虞世南的墨跡“攀龍鱗”附鳳翼”豎於望漢臺洞券門外內外兩側,以頌“高陽忠藎凌雲上,光武神威渡水來”之壯舉。

1973年,河北趙縣明代古碑《攀龍鱗》《附鳳翼》搶救記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隆皇帝南巡途經趙州,在望漢臺看了龍風碑後,讚歎不已,遂潑墨引毫,揮筆題詩《趙州柏林寺小憩》:禪寺曾聞古趙州,便途探跡正清秋。虞碑字具鳳龍勢,吳水體兼文武流。白鴿下無經可聽,金輪煥是聖重修。笑予柏子曾參熟,不知庭前樹是不。趙州州官將乾隆題詩手跡刻成石碑,樹立在柏林寺。為了奉敬皇上,又將《攀龍鱗》《附鳳翼》兩碑移至乾隆御碑兩旁樹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