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人文地理|趙熙與榮縣仙人山

趙熙 中國近代史 中國歷史 上汽榮威 華西都市報 2017-05-16
蜀中人文地理|趙熙與榮縣仙人山

趙熙“慈光普照”題刻。

蜀中人文地理|趙熙與榮縣仙人山

趙熙像

出身於四川榮縣的趙熙,被稱為中國“晚清第一詞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如今四川的許多歷史遺蹟,都可以看到他的珍貴手跡。比如,成都望江樓公園他題寫的“獨坐黃昏誰是伴,怎教紅粉不成灰”,峨眉山金頂他題寫的“萬里煙雲朝雪界,九天龍象護經窗”等。還有,成都人民公園“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北面十個擘窩大字,也是出自趙熙之手。

鮮為人知的是,在川南榮縣、威遠、仁壽、井研四縣交界處的仙人山,還隱藏著趙熙的書法遺蹟,極為珍貴。而趙熙的墓地,也默默隱藏在榮縣旭陽鎮牛角山上的荒野中。

A

辛亥革命後歸隱仙人山

蜀中人文地理|趙熙與榮縣仙人山

仙人山山門及趙熙題聯。

在榮縣、威遠、仁壽、井研四縣老百姓的代代相傳中,仙人山有個古老傳說:該山曾因仙人相助躍躍欲試與峨眉山競長比高,後因當地人說錯話致使道法失靈,仙人一腳踏死靈山,惱怒而去,仙人山由此得名。

雖然仙人山海拔僅800米,但由於是在越溪河邊拔地而起,相對高度達五百餘米,加上地處多“桌面山”的榮威穹窿地貌區,所以顯得奇峰鶴立。此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像一條沖天飛龍。北端頂峰如龍頭高昂,“龍脊”怪石突兀,瘦骨嶙峋,當空飛舞,“龍尾”逶迤南垂,全長六裡。東西兩面是刀削斧劈般的懸崖,各臨一條深狹的沖溝,兩溝相距不過3裡。

仙人山林木蒼翠,碧草幽幽,野花綻放,野果藏於茂林之間。那天,我們登至半山腰,只見一道百級石梯從雲天掛下,石梯頂端懸崖邊,一道石扉若天門中開。寨門上刻有一聯:“明月來投玉川子,曉雲遮盡仙人山”,橫批:“仙梵花宮”。字大如鬥,莊嚴典雅而氣韻生動,雖因年久風化而斑駁蒼涼,仍讓人望而起敬。

此聯,正是當地人人敬仰的晚清詩人趙熙所題。

趙熙(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生於榮縣城北宋家壩一貧寒農家。1891年中舉,1892年中進士,點翰林。科場連捷。他天賦異稟,博學多才。善書法,工詩詞。其墨寶世稱“榮縣趙字”,其詩詞曾風靡京城,令梁啟超、胡適等執“弟子”禮向其請教。他當過吳玉章、黃復生以及道光皇帝的老師。郭沫若曾自費為其出版《香宋詩前集》。1894年應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後轉監察御史。

傳說,當年在榮縣,趙熙在文學舍時對學生文章詩詞的批改評語,及平時信手寫成的便條或題箋等手跡,成了香餑餑。只要一背離本人,就有人抄錄換用,原件則被珍藏起來。比如趙熙手寫的“七夕”題箋在教室門前張貼不久,就有人照抄樣本,原稿則被人換去。

趙熙為官清正,1911年四川保路風潮中,他上章參劾趙爾豐、盛宣懷,並一舉彈劾數名滿清親王,名震朝野。

今天的成都人民公園內,“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北面,即為趙熙題寫。這也是有點歷史淵源的。

原來,辛亥前夕,知“清廷萬無倖存之理”,告假雲遊講學。他堅辭袁世凱以高官拉攏,併力助熊克武、黃復生購置討袁軍械。

1912年秋,趙熙月夜上仙人山,愛喝茶的山寺住持以豆花飯、清茶相待。正值“國變”(辛亥革命)之後,兩人暢談國事,不覺把水缸裡的水都喝乾了。深夜他去寺後打井水,一輪明月正映井中。早晨他站在山頂,但見雲霧隔世,山花爛漫,松風清冷,嵐氣縹緲,果然仙境。此情此景,正合剛從清廷辭官歸隱的趙熙的心境。住持請題山門聯,趙熙不假思索,一揮而就,即興題“登仙人山絕頂”一首:

蒼龍瘦脊抉空飛,蛻骨靈山掛石扉。

我是德雲前世住,仙朝珠館幾年歸。

花濃細徑香千劫,天敞群峰壓大圍。

若有人兮鬆際下,上清風冷五銖衣。

這一詩一聯,生動反映了趙熙在辛亥革命之際的失落、迷茫心態:昨夜明月入懷,今朝曉雲遮山,世事難料;生不逢時,不如歸隱;仙境雖好,高處不勝寒;明珠投暗,龍遊淺灘,可別像茶仙盧仝(號玉川子)那樣,清高一世,死後連後代子孫都忘了葬身之地。

趙熙不到50歲退出官場,在仙人山東南十里處的大刀寨隱居,與清風明月相伴。

趙熙死後,其墓地就默默隱藏在榮縣旭陽鎮牛角山。

趙熙題詩21年後,一位年輕的共產黨詩人也登上仙人山絕頂,他就是解放後任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的李亞群同志。李亞群(1906—1979),井研縣千佛鄉人,早年在成都參加革命,白色恐怖時期轉移到老家從事革命活動。1933年李亞群跑到偏僻險峻的仙人山躲避敵人追捕,與組織失去聯繫,十分苦悶。他登臨如此險境兼仙境,再看看巖壁上的趙熙題詩,滿腔悲憤與豪情噴湧而出:心事難憑雁字傳,振衣千仞瞰人間。荒涼古國垂雙淚,倦然書生又一年。岩石杳無仙子跡,河山猶剩夕陽天。流離未敢輕生死,道路漫漫且向前!

這位革命者的豪邁慷慨詩篇,與退隱者趙熙隱晦迷茫的詩聯形成鮮明對比。仙人山見證了他們的初心。

B

一腳踏四縣的古戰場

蜀中人文地理|趙熙與榮縣仙人山

榮縣旭陽鎮牛角山趙熙墓。

除了趙熙,仙人山還有許多歷史遺蹟“養在深閨人未識”。

《榮縣誌》載,仙人山寺初建於唐代,明代崇禎15年重建。其鼎盛時期,從“龍尾”處的沈家壩到山頂,一路建有廟宇共48座。當地老人說,從前仙人山鐘鼓之聲百里可聞。山上多有桂花樹,中秋時節十里飄香。

仙人山後來的衰落,主要由於戰亂。

仙人山是一腳踏四縣的形勝之地,其中“桌面山”上,還保留著好幾處古老山寨的遺址,蘊藏著滄桑的歷史煙雲。

榮威穹窿地貌的典型特徵是,有眾多四面絕壁,而在其上又可長期屯田的“桌面山”,戰亂時期稍加修建便成為一座座易守難攻的山砦堡壘群。自南宋名將餘玠主川抗蒙以來,建砦自保成為榮威山區遺風。到解放初期,僅仙人山周邊就有大刀寨、三籮寨、牛峰寨、平安寨、石缸寨等十餘座大小山寨,是極為難得的古戰場。

1932年底,劉湘、劉文輝叔侄所部在榮威一帶激烈混戰一月有餘,雙方死傷慘重,留下遺骸無數,山野為之變色。“傻兒師長”範紹增一部曾駐紮仙人山數天,夜裡為防敵軍偷襲,他向山下亂扔手榴彈,一度使周遭百姓雞飛狗跳,惶惶不安。

經歷歷朝戰亂後,仙人山廟宇盡毀,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只剩一座小廟兩個和尚。山上石刻佛像不下百龕,其工藝幾乎堪與大足石刻媲美。上世紀七十年代後,古遺盡毀,山坡上遍佈佛像的斷首殘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盜賣文物之風一度盛行,連這些斷首殘肢也不見了,如今隨處可見空空如也的佛龕。1993年,榮縣人民政府將仙人山石刻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在仙人山上立碑告示。

登頂仙人山,站在刻有“賓峨亭”大字的巨石上,只見山外有山,層疊無窮。每逢晴初霜旦,天凊氣朗,朝陽斜射,極目西望,可見峨眉金頂銅瓦反光。“賓峨亭”者,與峨眉遙相呼應,相敬如賓也。

山頂卵形巨石中央有一長形石窩,分明是萬年雨水沖刷而成,卻被人工修鑿成一巨型腳印,這便是踏死靈山的“仙人腳印”。當地諺雲:“仙山長成,嘉州不換。”

古老的傳說自不可信,但偏遠山鄉人民盼望改變命運之心,天可憐鑑。

黃福泉 文/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