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活活餓死的趙武靈王:治國高手,治家庸才!

在中國歷史上,趙武靈王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在他的操盤下,羸弱的趙國重新崛起,成為戰國末期唯一可以抗衡強秦的國家,由於秦國東邊有函谷關天險,他甚至設想繞道北邊去攻擊秦國。

但是,可惜的是,在選擇繼承人方面,由於他的優柔寡斷,不但導致兄弟手足相殘,自己也被活活餓死,可謂悲慘。


被活活餓死的趙武靈王:治國高手,治家庸才!


01、趙武靈王即位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他15歲的兒子趙雍即位。不過,趙雍一即位,諸國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在魏惠王的躥騰下,魏、楚、秦、燕、齊五國帶著大量精兵駐紮在趙國邊境,以參加趙肅侯葬禮為藉口,要求進入趙國領土。

開玩笑,這是來參加葬禮的麼,分明是來瓜分人家的啊。別看趙雍年齡小,但能沉得住氣,並且,他老爸給他留下一個忠心耿耿,且有本事的託孤大臣肥義。

對於諸國無理要求,趙雍沒有惱火,當然也不會同意,他讓肥義拿個主意。肥義建議:

1、全國進入戰備狀態,給多方看看,我們趙國寧願滅國,也不會被輕易佔領。

2、派人去賄賂楚國後方的越國進攻楚國,迫使楚軍去救急;賄賂燕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進攻燕國,迫使燕軍撤離。

3、與韓國、宋國結盟,形成品字型戰略架構,直接將帶頭的魏國包圍,並有效牽制齊、秦、楚三國。

做好這些事後,趙雍派人強硬地知會諸國:來參加葬禮的,我們歡迎,但只允許相關使者參加,軍隊膽敢進入趙境,視同宣戰!

諸國給趙國的氣勢鎮住,只好派使者來參加葬禮。這些使者進入趙境,看到的是趙國軍民全面的戒備,尤其都城邯鄲,更是殺氣騰騰。諸使者匆匆參加完葬禮,回去一說情況,諸國見佔不到便宜,只好撤退而去。

15歲的趙雍展現出大政治家的風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此場風波過後,一位大臣向趙雍建議:“現在各諸侯國的君主都稱王了,唯獨我們趙國還稱侯,別國會因此而輕視趙國的。您也廢侯稱王吧,這樣趙國就可以和別國平起平坐了。”

趙雍說:“我們實力不夠,不能做名不副實的事情。我還是繼續稱侯吧。”

趙雍這樣說,並不是他不想稱王。他其實是一個志向遠大的人,非常想把趙國治理成一個強大的國家。

他設立了“博聞師”的職位,請來博學之士當自己的老師,以增加自己的學問和見識。他又設立了“左司過”和“右司過”,專門負責觀察政令是否有過失,以糾正自己的過錯。趙雍同時還鼓勵百姓發展生產,增加物產,整治軍隊。

幾年後,趙國漸漸具備了一些實力。

趙國的北邊有個中山國,雖然只是個千乘之國,且被趙國包圍著,但仍能進攻趙國,甚至曾一度攻陷趙國的都城邯鄲,還把趙國的祭壇毀壞了,趙肅侯在世時就想報仇。趙雍覺得時機成熟了,就下令進攻中山國,攻取了中山國一大片土地。

同時,趙國的疆域推進到北至沙漠,西至黃河的區域。


被活活餓死的趙武靈王:治國高手,治家庸才!


02、胡服騎射

現在,很多人以為,趙國的胡服騎射是一蹴而就的,實則不是。換現今的話來說,是趙國北部邊區因形勢而自主變革,趙武靈王只是在最後進行了拍板,並用懷柔和強硬兩種手段,迫使守舊派也跟進變革,進而全國執行。

當時的趙國軍隊,主要有兩派,一是首都邯鄲的守舊派,一是北邊邊疆與少數民族對峙崛起的變革派。

由於經常和少數民族打仗,傳統的步兵和車兵非常吃虧,邊境的軍隊早已自發進行了軍事變革,學習北胡的先進軍事經驗,甚至部隊裡都有少數民族官兵。邊境居民,也早已和少數民族通婚。

也就是說,邊疆的軍隊,實際早已胡服騎射;邊境的居民,早已漢夷混雜。

再簡單點說,此時的趙國,形成以都城邯鄲、上黨為首的守舊派政治軍事集團,和以北部邊境代郡(大同)、晉陽(太原)為首的變革派政治軍事集團。兩方面是對立的,對趙國形成一定的撕裂。

在此插一句題外話,在中國古代社會,自趙始,代郡、晉陽等漢夷混居的北部邊境一線,就成為中國重要的兵員革新及發展地,尤其是南北朝,更是鼎盛一時,造就了大一統的隋唐。

趙雍是想有大作為的君主,趙國要想強大,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把這兩個分裂的政治軍事集團捏成一塊,並由他掌控實權。那麼,如何操作?他認為應該選擇支持變革派:

1)保守派政治地位高,會對他的強國措施產生掣肘;變革派政治地位低,通過打壓保守派,拉昇變革派,可有效加強自己的實控勢力。

2)變革派才是發展趨勢,不但可快速提升軍力,也可快速提升國力。

而選擇點,就是胡服騎射,一則可以迅速提高趙軍的戰鬥力,二則以點帶面,正好全面變革。簡而言之,胡服騎射,實際上是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動作。

也可以說,是趙雍發現了發展的趨勢,並選擇了追隨發展趨勢,促使發展趨勢。

趙雍首先要獲得近臣的理解和擁護。這一天,他與父親的舊臣肥義登上了黃河邊上的黃華山。舉目遠眺,黃河滔滔東去,兩岸沃野千里。對岸的原野上,有少數民族的騎手在策馬奔馳。

趙雍指著遠處對肥義說:“胡人都穿短袖短襟的衣服,腳蹬皮靴,騎馬射箭特別靈便,不像我們漢人,寬袍大袖,行動起來拖拖拉拉,騎馬半天上不去馬背,射箭先要挽起袖子。如果改穿胡人的衣服,幹活、打仗就靈便多了。”

肥義自然也是明白人,表示說:“這個主意好!可是,服飾是祖上所傳,改穿胡服肯定會招來非議的。”

趙雍想了想,說:“是的,改穿胡服不會很順利,但是以後人們會懂得改穿胡服的好處的。況且幹大事難道還怕別人反對?”

君臣達成一致意見,肥義拿出具體實施措施後,趙雍向全國發布命令,所有趙國人都改穿胡服。此令一出,全國上下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背叛祖宗!有的說,穿上這身衣服還是趙國人嗎?

趙雍有個叔叔叫公子成,是趙國的老臣。他根本不能接受改穿胡服的主張。一氣之下,竟稱病不上朝了。

這麼一來,反對改穿胡服的聲音更大了。

自己的叔叔帶頭反對改穿胡服,趙雍有些急了。他讓一位平時和公子成說得

上話的大臣去說服自己的叔叔:“改穿胡服是為了國家的強盛,叔叔是有威望的大臣,應該幫助我推行新政。如果叔叔不配合,恐怕以後我說的話就不管用了!”

可公子成根本聽不進去,他對那位大臣說:“請你轉告國君,趙國是禮儀之邦,從來都是蠻夷之族仿效、學習我們,沒見過中原國家倒過來學他們的。改穿胡服,有違聖賢教誨,我怎麼能贊成這種荒唐的做法呢!”

趙雍聽了這位大臣的彙報,就自己去見公子成。趙雍對叔叔說:“我國東邊有齊國,北邊有燕國和東胡,西邊與秦、韓兩國接壤。我們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怎麼守住那麼長的邊境線?百姓怎麼安居樂業?中山那麼一個小國,都敢挑釁趙國,把我們的祖宗祭神的地方都毀壞了,不就是依仗強大的齊國給他們撐腰嗎?這件事,我父親到死都深以為恥。我下令改穿胡服,就是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保衛邊境安寧,並且等待時機有更大的作為。您在官員中威望很高,我實在需要您的支持啊!”

見趙雍說得那麼懇切,而且都很在理,公子成覺得繼續堅持己見,就說不過去了,於是答應了趙雍的要求。趙雍十分欣喜,當即把隨身帶來的一套胡服賜予公子成,並告訴他,明天要召集群臣,商議如何推行胡服。

第二天,公子成身穿胡服上朝來了。反對改穿胡服的幾個大臣見了,大吃一驚。一位大臣問公子成:“你昨天還氣鼓鼓地說,跟改穿胡服的人勢不兩立,今天怎麼自己穿上胡服了?”

公子成不慌不忙地說:“反對自有反對的理由,贊成自有贊成的原因。”

見公子成轉變了態度,其他大臣也都穿上了胡服。但是,還是有些人心服口不服的。

不過,舊貴族不公開反對,就好辦了。軍隊方面,胡服騎射的官兵可以得到快速提拔,年輕的軍官自然擁護。

為了不影響部隊的舊勢力,趙雍先在代郡組建了一支騎兵部隊。士兵一律短衣長褲,足蹬皮靴,騎馬射箭,行動十分敏捷。

這可是君王親自帶領的部隊,騎兵軍隊的地位一下就抬高了。騎兵的地位抬高了,就等於為騎兵做了一個大大的廣告,呼啦啦兵源就來了。同時,騎兵部隊需要大量的馬匹,民間養馬的積極性也瞬間提高。

在老百姓方面,更沒啥大阻力,因為改穿胡服後,做工種地,比過去靈便多了。

軍隊和百姓都擁護的政策,趙國貴族們即便反對,也只能在心裡罵娘了。就這樣,趙雍通過“胡服騎射”這一國策,輕鬆將趙國原先的不合理舊制廢除。

漸漸地,趙國國力增強了,軍隊也變強大了,周圍的強國都不敢打趙國的主意。趙國成了當時的幾大強國之一。趙雍也改稱為趙武靈王。

這件事情流傳到後來,人們稱之為“胡服騎射”。而實際上,這是一個系統的變革工程。

讀史君在此多說幾句,騎兵能夠迅速使趙國軍事力量強大起來,但是也必須認識到,騎兵的培養難度還是很大的,是非常耗費國力的,尤其是損耗後,重新建立起來,更是非一朝一夕就行的。

所以,對趙國來說,打閃電戰更有利。一旦遇到與全民皆兵的秦國打消耗戰,趙國就要吃虧了。尤其在國力方面,秦國更是勝過趙國。故而,當幾十年後,趙軍遇到步步為營的殺神白起後,國力不支的趙王也只能賭一把,啟用趙括,希望他能通過一次漂亮的閃電戰贏得勝利。

但現實很殘酷,老成的白起不中招,趙括只能以慘敗告終,為做出決策的君王揹負千年的辱名:紙上談兵。

可以說,趙括被坑,非戰之罪。長平一戰,40萬趙軍覆滅,但秦國也損失慘重,多年後才恢復軍力。此為後話,後面再細說。

被活活餓死的趙武靈王:治國高手,治家庸才!


03、便服訪秦

軍力國力增強後,趙武靈王親自出馬,通過數次征伐,趙國終於完全滅掉中山國,並將北部的林胡和樓煩等少數民族政權打得連連北退。趙武靈王在新獲的北部土地上建立了雁門郡和雲中郡。

由此可見,趙武靈王真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有為君主。可惜的是,英雄終沒過得了美人關。

公元前310年,趙武靈王娶吳廣的女兒吳孟姚為惠後,十分寵愛她,生下兒子趙何。趙武靈王寵愛幼子趙何,並在吳孟姚去世前,答應改立趙何為太子。為不幸埋下禍患。

更令人吃驚的是,在公元前299年五月二十六日,趙武靈王居然做出禪位的決定,在東宮舉行盛大儀式,把國君之位傳給年僅10歲的趙何,是為趙惠文王。

趙何祭祀宗廟之後,登位治理政事,他屬下的大夫都成為朝廷大臣。又任命肥義為相國,並尊稱為國君老師。趙武靈王則自稱“主父”。

趙主父的打算是:讓肥義等大臣幫助兒子趙何在國中治事,自己就可以抽出時間,主抓軍隊去進一步攻打西北胡人領地。等將趙國西北部的胡人領地佔領並鞏固後,秦國的北部就將向趙國洞開。

這樣,他就可以從雲中、九原向南襲擊秦都咸陽。——無論是過去的經驗,還是他聯合魏韓楚等進攻秦國失敗的教訓,都深深讓他知道,只要秦國不內亂,通過崤山函谷關這一條路打秦國,門都沒有。

被活活餓死的趙武靈王:治國高手,治家庸才!

函谷關、函谷新關、潼關關係圖


秦國最紮實的邊界,當屬南邊的秦嶺。秦嶺是相當險峻的一條山脈,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幾座,以奇絕壯美著稱的華山也是秦嶺的一支。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嶺東段的崤山。

函谷關就夾在崤山與黃河之間,旁邊就是三門峽,與中條山隔河相望。也就是說,無論從南邊還是北邊,除非大範圍迂迴,否則很難繞過這裡。它牢牢扼住了關中與中原的咽喉。只要守住這裡,中原勢力很難進入關中。

函谷關一線沒有希望,那麼是否可以從北部的雲中、九原進攻秦國?於是,為了偵察秦國地形及秦王的為人,趙主父做出了一個大膽計劃,自己扮作使者的隨從,前往秦國。

當時,秦國在位的也是年少君主,宣太后(羋月)的兒子秦昭襄王,所以真正主政的是宣太后。

宣太后和秦昭襄王接見趙國使者時,發現他老看身後一個儀態不一般的隨從,便也與之進行了對話。趙主父當然會用假名,但言談舉止頗得宣太后欣賞。

趙主父對宣太后母子也很是欽佩,認為有他們主政,趙國很難攻打秦國,自己回去要做更長時間的準備。又怕夜長夢多,遂匆忙離開秦國。

欣賞的同時,宣太后也對趙主父產生懷疑,不像是臣子能有的風度,便派人急忙去追趕他。而趙主父一行已經出了邊關。

經過一番盤問調查,宣太后才知道他就是趙主父,大驚失色。

不過,三年後,還沒等到趙主父實施他的攻秦戰略,身處壯年的他就死了,而且是被活活餓死的。


被活活餓死的趙武靈王:治國高手,治家庸才!


04、餓死在深宮

從上面的事情來看,趙主父真是個敢想敢幹的人。他說把國君位子讓給小兒子,就給了小兒子;謀劃從北部去攻打秦國,就親自去秦國一探虛實。

當然,也可以說他很任性。不過,到此為止,還沒有致命的禍患。

但是,接下來在處理家事時,他卻犯了糊塗。

我們知道,趙國開始的太子是長子趙章,後來為了把君位傳給小兒子趙何,將趙章廢掉了。

一次,趙主父讓趙惠文王朝見群臣,自己在旁邊窺察,只見當哥哥的趙章反而俯首稱臣,無精打采地聽高高在上的弟弟趙何訓示,心中有些不忍,覺得這樣太對不起趙章了,便計劃把趙國一分為二,把北部的代郡封給趙章,讓趙章在代郡稱王。

他這個計劃也太任性了,直接分裂趙國啊,於是遭到大臣的集體反對。趙主父想想也是,索性退而求其次,還是把代郡封給趙章,但不稱王,而號稱安陽君,並派田不禮做他的國相。

實際上,趙章內心對弟弟立為王十分不服,現在群臣又反對他代地稱王,更是讓他憤恨不已,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與此同時,一些見風使舵的臣子,認為趙主父有廢除趙惠文王,重立趙章的趨勢,都與趙章暗通款曲。

一時間,趙國出現了趙主父、趙惠文王、趙章三個太陽,朝局頓時混亂不堪。趙章與弟弟趙惠文王分庭抗禮的局面越來越明顯。

趙國大臣李兌是國相肥義的好友,遂提醒肥義說:“公子趙章身強力壯而懷有野心,黨羽眾多而貪慾極大,田不禮又殘忍好殺,十分狂妄,兩人互相勾結,必定會圖謀不軌。小人有了野心,就要輕舉妄動,他只看到想獲取的利益,看不到帶來的危害。一場災難就在眼前了。你身居要職,權勢很大,將成為動亂的由頭,災禍也將集中在你身上。你何不稱病不出,把朝政交給公子趙成去處理,免得被禍事牽連。這樣不好嗎?”

肥義說:“當年趙主父把大王(趙惠文王)囑託給我,說:‘不要改變你的宗旨,不要改變你的心意,要堅守一心,至死效忠!’我再三拜謝承命並記錄在案。現在如果怕田不禮加禍於我而忘掉當年的記錄,就是莫大的背棄。俗話說:‘面對復生的死者,活著的人無需感到慚愧。’我要維護我的諾言,哪能光顧保全生命!你對我的建議是一片好心,但是我已有誓言在先,決不敢放棄!”

李兌說:“好,你勉力而為吧!能見到你恐怕只有今年了。”說罷流淚而出。

胡服騎射後,趙主父的叔父公子趙成被雪藏。趙惠文王繼位後,肥義重新啟用了他,所以他也是趙惠文王這條線上的。好友肥義不願脫身,李兌便幾次去找趙成,與之商議防備趙章和田不禮的辦法。

肥義則囑咐趙惠文王說:“公子趙章與田不禮語言動聽而本質凶惡,在內討得主父的歡心,在外恣意施暴。他們一旦假借主父的命令來發動政變,是很容易得手的。現在我憂慮此事,已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強盜在身邊出入不能不防!從此以後,有人奉主父命來召見大王,大王必須先見我的面,我將先前往,我沒事,大王才能去。”

趙惠文王說:“好。”

肥義又安排李兌與趙成拿著趙惠文王的兵符,嚴控包括趙主父在內的所有人擅自調動軍隊,並隨時準備勤王。

果不出肥義等人的憂慮,在趙主父和趙惠文王同時出遊沙丘時,趙章、田不禮開始了叛亂行動,他們率先攻下並控制了趙主父的行宮,然後派人去趙惠文王的行宮,假稱趙主父的命令召見趙王。肥義覺得苗頭不對,就對趙惠文王說,我先去,如果不回來,就是趙章造反了,你立即調兵前來攻打。

趙章、田不禮見只有肥義一個人來,料想事情已經敗露,便殺死了肥義,然後又派人去請趙惠文王過來。若再不來,便去硬攻趙惠文王的行宮。

趙惠文王見肥義遲遲不回,卻又來了一個使者催自己去趙主父那裡,便知道事情有變,一邊組織人保護自己的行宮,一邊派人去邯鄲搬救兵。

公子趙成與李兌從邯鄲趕來,發動四邑的軍隊鎮壓叛亂。趙章及田不禮急忙逃到趙主父的行宮內,李兌本想去請示趙惠文王,下一步該怎麼辦。趙成攔住了,說不要為難大王,刀劍無眼,我們自己行事就行了。

李兌頓時明白,派人入內殺死趙章、田不禮,並處死全部黨羽。

事到如今,趙主父又該如何處理?公子趙成、李兌商議道:“我們為追殺趙章,竟直闖了主父的行宮,如此大罪,要是撤兵回去,會被滿門抄斬的!”於是又下令圍住趙主父行宮,宣佈:“宮中人晚出來的殺!”

行宮中的人聽見命令全部逃出,趙主父也想出來,卻不被准許,又得不到食物,只好捕捉幼鳥吃,三個多月後,終於餓死在沙丘行宮中,年僅49歲。

趙惠文王也很默契,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居然從不問趙主父的下落。直到趙成來報說趙主父已死,他才悲痛大哭,下令厚葬。

經此一役,公子趙成重登高位,擔任相國一職,稱為安平君;李兌則被任命為司寇。趙國的軍政大權,實際上掌握在他兩人手中。

從此,趙國再也沒了逆命的機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