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詩詞道盡了千古第一才女一生,第三首很嬌羞,第七首悲壯沉雄

這些詩詞道盡了千古第一才女一生,第三首很嬌羞,第七首悲壯沉雄

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煙波浩蕩曾有時,浪濤激流多少事,或繁華、或平庸,或安定、或戰亂。歷史的腳步漸行漸遠,如一江春水東逝,不會為某個人停留片刻。但是她,承受過上蒼的寵愛,享受過世間的美好;卻也遭受過上蒼的遺棄,歷盡了世間的傷感!

她就是李清照,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代,卻擁有非尋常女子的才情,以一種罕見的才女之姿,在歷史煙塵中跌宕沉浮,終成世間最美的遺憾。

這些詩詞道盡了千古第一才女一生,第三首很嬌羞,第七首悲壯沉雄

流星乍現,才女降生

公元1084年3月13日,章丘。春寒料峭中,李宅一如既往的寧靜安詳,“哇~~~”一聲嬰兒的清亮啼哭聲,如流星閃耀般的,出現在這座書香庭院中——李格非和夫人王氏的長女,清照,出生了!

這個女娃一出世註定受到萬千寵愛,父親李格非在朝為官,藏書盛富,是為文學名流,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乃宰相、岐國公王的長女,系出名門亦知書能文。清照作為這樣家庭中的第一個孩子,聰慧乖巧,自然被長輩視為掌上明珠。

但是,人生若事事順意,這世間便少了多少傷春悲秋的文人騷客,更少了多少流傳千古的解意文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清照一歲,尚在襁褓之中,生母辭世,父親李格非返鄉處理家事。大約在清照咿呀學語時,他就離原籍赴汴京“入補太學錄”。無奈公務繁忙、無暇照顧幼女,李格非一籌莫展。族中和善的二伯母便自願為小清照餵乳,並擔當起了養母的一切義務。格非自是不勝感戴,遂放心地赴京就任新職。

寄養在伯父家中,清照從小就表現出了很高的文學天賦和男子氣概。

據傳在清照五歲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當時魯地風俗,家中有女兒的,一年中的重要節日便是七夕。七夕之日,伯母為清照和小姐妹們鄭重地安排了七夕“乞巧”之儀。日前就搭好了綵棚,在過年時祭祖用的八仙桌上,擺滿了時鮮瓜果和小姐妹親自採摘的鮮花,並燃起一對紅燭。幾個女孩兒每人拿著一枚七孔銀針並綵線,默唸心願以乞巧……唯有清照許願要讀書寫字。父親得知清照的心願欣慰非常,感嘆女兒不愧是 “出語驚人”的相門之後!

所以從四五歲起,李清照就正式和兄長們一起讀書識字。從此一顆少女心,被秋月春風的情懷滋養,被詩酒年華的故事填滿;一位妙人,在那清朗明媚的文字裡,覓得自己的一方天地。

這些詩詞道盡了千古第一才女一生,第三首很嬌羞,第七首悲壯沉雄

閨閣之樂,伴著書香

此時的清照是幸運的,她雖生活在古代,不像當今女子這般自由,然父親不但學問好而且見識廣,使得清照不必像傳統小戶家的女兒被困閨房;相反父親極為重視對女兒的教育,使清照從小就打下殷實的文學基礎;加之其自身聰慧穎悟、勤奮好學,自少年起便才華出眾。

直到及笄禮後,清照隨父親來到了汴京居住,此時其父已經做到了禮部員外郎(外交部禮賓司司長)的職位。在京都,清照的才華深受詞壇高手晃補之等前輩賞識,在詩詞創作上得到了極大的鼓舞。因此,她在閨閣期間便創作出許多傳世佳作。

浣溪沙小院閒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京繁華,慈父寬待,清照不僅可以和知己好友划著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還能和家人欣賞京都街頭的熱鬧喧囂,更激起了她對文學創作的熱情。

所謂詩酒趁年華,煙雨伴青春。世間多少事,惟少女的心事最迷人。少女時期的清照,將記憶中的溪亭、蓮湖之遊和現時感受齊齊融入詞中,用玩笑嬉戲的憨兒女之態譜成《如夢令》。此詞一出,可謂一鳴驚人,受到廣泛稱賞。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的問世,瞬時轟動整個京師,《堯山堂外紀》贊稱到:“當時文士莫不稱賞,未有能道之者。”於是,清照的詞女之名很快在汴京城傳響。“文章落紙,人爭傳之”,她的詞作,也在這時傳到了太學裡。

這些詩詞道盡了千古第一才女一生,第三首很嬌羞,第七首悲壯沉雄

覓得情郎,當初有多美

腹有詩書的女子,容貌清麗而才情斐然,這樣的女子恰如一道濃郁的沉香,嫋嫋升騰,使識者聞之如醉。十六歲的花季少女,洋溢著一身的詩意與靈動,優雅又活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李府提親的人可謂踏破了門檻。

對於這樣靈氣逼人的女孩,不知誰能夠有幸與之共度青春年華?知女莫若父,父親深知她不會像其他侯門閨秀那樣,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與一個並不相識的某家公子,成為無所事事的深閨婦人。

清照確實從沒想過要遵從世俗的安排,而是期待一個可以惺惺相惜、志趣相投的人。

在眾人的關注與猜測下,少女初次萌動的愛情,經過命運的安排而來臨了。

彼時清照的堂兄李迥和一名叫趙明誠的年輕人同在太學。趙明誠,是吏部侍郎趙挺之的第三子。當李清照的詞傳到太學裡時,他被深深打動了,一遍一遍地在那生動又有靈氣的詞句裡,勾畫著這位妙人的一顰一笑,久久不能忘懷。

此後,趙明誠百般請求堂兄李迥安排其與清照見上一面。自幼和清照一起長大的堂兄,一方面深知妹妹的脾性見識,多半會自覓佳婿;另一方面,同在太學,熟悉趙明誠為人,樂得為小妹的終身事做考量。

陽春三月裡,草長鶯飛時,李清照和趙明誠,相遇了彼此;不必隱藏,不必掩飾,他們在彼此的眼中遇到了最美好的自己。

初識愛情,李清照內心的歡喜撒滿一地,卻不知該如何拾起,唯有一首《點絳脣》,寥寥四十一字,讓世人略見端倪,恰似窺探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

點絳脣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彼時,趙明誠之父趙挺之是為當朝史部侍郎,官居三品;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作為禮部員外郎。

堪相匹配的身份、門當戶對的姻緣,最重要的,還有他們二人的相互傾慕,真是佳偶天成!就這樣一段佳緣連理,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了二十一歲的趙明誠。

這樣情投意合的兩個人,婚後的生活自是美好。李清照與丈夫珠聯璧合,如得知音,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大有所成!

這些詩詞道盡了千古第一才女一生,第三首很嬌羞,第七首悲壯沉雄

新婚分離,半夜涼初透

可惜新婚不久,丈夫便外出遊學。佳節又重陽,家家團聚之時,兩個相愛的人無法相守在一起,自然就有了更多的悲痛之情、離別之意,相思之苦;清照用生花的妙筆將相思寄託在詩詞,這就是傳唱千年的《醉花陰》。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讀後愈加憐之愛之,自愧不如又心有不甘,誓要寫一首詞與妻子琴瑟和絃。遂閉門謝客,冥思苦想三晝夜,填詞50首,把這首詞混雜其中,請朋友品評。朋友反覆吟詠,從洋洋灑灑的詞闕里得出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至此趙明誠對愛妻的傾慕更勝一層。

如此的伉儷情深,他們的生活有如琴瑟和鳴,浪漫而又高雅。後因著政事的影響,夫妻二人回到了山東青州老家,從此遠離了官場上紛爭,安心埋首書齋,度過了一段靜好的時光。

清照受丈夫的影響,痴迷於收集名人古畫和古董漆器,兩人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夫唱婦隨般地,兩人經常一起四處搜求尋訪,樂此不疲,“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還專門給一間藏著金石的書齋用心的取了個名字,曰:“歸來堂”。

對於那時的光景,看她後來在《金石錄》後序中言寫的便可見一斑:“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夫婦之間的相處,往往相敬如賓;而這一對文人眷侶相處,自與別個不同。兩情繾綣時,恨不能與時光背道而馳,在如水般湍湍而逝的歲月裡靜靜沉寂。

志趣相投至此,兩情相悅堪羨!

然相伴有時,離別亦有時,才是圓滿人生。如此二人,相伴時,自是甜蜜無比;離別日,更覺幽怨深情。

穿雲雁歸,觸目皆為愁緒;落花流水,滿眼盡是相思。

於是,賦詞一闋書錦帕,一表相思無限情。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蕈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終難攜手,白首分離
這些詩詞道盡了千古第一才女一生,第三首很嬌羞,第七首悲壯沉雄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日久漸淡情,夫妻二人的感情便不似原先你儂我儂忒煞情多。但是清照不同凡俗女子,她深知愛情不論時間長短、結果與否,都是美好而令人回味的。

初見時的一眼萬年,已然情根深種,驀然回首,雖是滄海桑田,她依舊為丈夫傾盡全心,然而那人卻愈發地鬱鬱寡歡,甚至漸漸的忽略了愛人的感受。

所有的這一切,清照都看在眼裡、落入眉梢,又用優美的文筆和富有生命力的文字,將憐花惜己之意傾訴至筆端。歲月漸消了她的容顏、冷淡了曾熾熱的感情,卻終究用生活的喜怒哀樂昇華了她的才情。那如夢的詞句,是她散落的心事;那傳神的筆觸,是她靈秀的情懷,終是化作了一泓秋水、一葉芭蕉,柔軟了塵世,驚豔了時光!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世事流轉,長路漫漫,“靖康之難”發生了,那是整個民族的劫難。公元1129年,金兵長驅直入中原,是年趙明誠被任命為湖州知府,於是他們夫妻二人帶著十多車收藏品赴任。

次年,城中叛亂,身為知府,趙明誠沒有向上級彙報,更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不僅置全城百姓安危於不顧,甚至連妻子李清照也是棄之不顧的,乘夜從城樓吊下繩子,逃跑了。

這,成了他們情感中難以癒合的傷痕。夫妻多年,到此時李清照才真正看到他內裡的黑暗與懦弱。

齊魯大地上生長的滋養,讓李清照從小擁有良好的學習土壤,儒家文化的浸潤又讓她極具才情,山東好漢的氣概更讓她內心寬廣壯闊。而丈夫的所作所為卻讓李清照羞赧失望至極,進而對其心灰意冷。

第二年逃亡行至烏江時,李清照寫下了有名的《夏日絕句》,贊項羽的忠肝義膽,面對死亡毫無畏懼,實貶趙明誠的懦弱無情,使家人蒙羞。趙明誠聞詩而心懷愧疚,縱馬狂奔,趕往建康面聖請罪,不料想八月即染瘧疾而身亡。

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些詩詞道盡了千古第一才女一生,第三首很嬌羞,第七首悲壯沉雄

再嫁不淑,明珠蒙塵,流離南方: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丈夫死後,李清照隨民眾一路南逃,雖流離於南方,但她時刻都在希望國家能夠收復失地。但是一介女流,在亂世中如何自處?李清照只得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終日的逃難歷程。這期間李清照僱船求人,歷盡辛苦,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貧病交加,身心憔悴,與趙明誠耗盡一生心血收集的金石書畫也所剩無幾。

在一個深秋的黃昏,她獨自漫步在落葉黃花之中,無邊的寂寞陣陣襲來。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顛沛流離的悲慘遭遇,終於凝結成濃縮她半生痛楚的絕唱《聲聲慢》!

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金石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孤獨無依之中,張汝舟出現在了她的生活中。張汝舟其實就是一個覬覦她家產的男人,他以為李清照家財萬貫,為騙取她的錢財,對李清照百般關愛,贏得了她的信任;當時的李清照愁腸百結,正是最柔弱無助之時,遇到這樣一個看似對她用情頗深的男人,便毅然決然的頂著世俗的壓力嫁給了張汝舟。

婚後,兩個人都發現自己實際上受騙了,李清照發現張汝舟只是為了騙取自己的錢財,其時時暴露出的市償嘴臉,讓李清照日益覺得此次婚姻是個錯誤,“忍以桑榆之晚節,配茲狙償之下才?”故而對其日漸冷淡;張汝舟也發現李清照看守極為嚴密,斷不肯將這些與前夫費盡心血收藏的東西輕易交付,一怒之下,竟對她大打出手,拳打腳踢。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身既懷臭之可嫌,惟求脫去;彼素抱璧之將往,決欲殺之。”

終於,李清照發現張汝舟竟然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便抓住把柄,一狀將其告上官府,並申請離婚。宋代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幸得好人相助,李清照入獄九天就被放出來,得以重獲自由,她與張汝舟這段不到百日的婚姻也宣告結束!

寧願面對世俗嘲笑和牢獄之災,她也毅然決定追尋自由,她的勇氣與決斷,讓許多七尺男兒都自愧不如。

漂泊流離的李清照歷盡崎嶇坎坷,經受波瀾起伏,方才遇見了自我和生命的真相。李清照的後半生遭遇的困苦生活,是磨鍊,是真理,亦是命運的考問。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一代才女,在歷盡悲歡、榮辱之後,竟在寂寞淒涼中悄無聲息地度過了她愁苦的生命,堪稱為世間最美的遺憾,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作者:趙長恆(獨立撰稿人,本頭條號簽約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