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的趙孟頫《吳興賦》碑刻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的趙孟頫《吳興賦》碑刻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常清靜經》卷未局部水精宮道人款(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頫作為前朝宗室,在國變山河破,文脈岌岌可危的劫難中,在民族矛盾複雜交織中,能超越個人的譭譽,作出了出仕的艱難選擇,是非常需要道德勇氣和智慧的。吳大勤在《最是孤絕趙子昂》感嘆說:“趙子昂忍辱於元朝,本身也擔負著將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和延續。他承載著恢復和弘揚漢人傳統文化的內心使命,以溫和委婉的方式渲洩他的悲憤,以中庸去抗逆一個新朝。”自趙孟頫開始,中國的書畫藝術有了大不同:追尋“古意”、追求超逸的境界,成為藝術家們的共識;書法在繪畫中具有了決定性意義;文人士大夫正式成為繪畫創作的主體;簡約、寫意的水墨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要形式;藝術創作成了作者怡情養性、平復情緒、標舉精神、完善自我的手段;詩、書、畫、印結合成為一種規範和傳統……

趙孟頫從理論到行動的實踐,在宋、元之際串接起一條藝術精神之鏈,在他之後,幾乎中國的每一個藝術實踐者都受其影響,得其恩惠。但對於他的意義,我們或許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全然陌生。一輩子學趙不服趙的董其昌,老了說自己“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傅山到了晚年雖然嘴硬依然損趙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為廝為婢,但到底還是在幽靜的夜晚秉燈長嘆:“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元末明初的來複贊趙孟頫說:“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旅美學者李鑄晉認為,對於趙孟頫個人而言,出仕元朝是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趙孟頫成為元代書畫集大成者,遠接唐宋,下啟元明清。而且趙孟頫的個人決定為宋元之間的文化困境打開了一條新出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嘔心瀝血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還能苛求他什麼呢?

趙孟頫無力改變現狀,也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辭官歸裡,但終難如願。也許只能在詩文中感慨人世的艱難了:“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他決定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心慕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藉此擺脫內心苦痛和矛盾。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的趙孟頫《吳興賦》碑刻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常清靜經》卷未局部水精宮道人款(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頫作為前朝宗室,在國變山河破,文脈岌岌可危的劫難中,在民族矛盾複雜交織中,能超越個人的譭譽,作出了出仕的艱難選擇,是非常需要道德勇氣和智慧的。吳大勤在《最是孤絕趙子昂》感嘆說:“趙子昂忍辱於元朝,本身也擔負著將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和延續。他承載著恢復和弘揚漢人傳統文化的內心使命,以溫和委婉的方式渲洩他的悲憤,以中庸去抗逆一個新朝。”自趙孟頫開始,中國的書畫藝術有了大不同:追尋“古意”、追求超逸的境界,成為藝術家們的共識;書法在繪畫中具有了決定性意義;文人士大夫正式成為繪畫創作的主體;簡約、寫意的水墨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要形式;藝術創作成了作者怡情養性、平復情緒、標舉精神、完善自我的手段;詩、書、畫、印結合成為一種規範和傳統……

趙孟頫從理論到行動的實踐,在宋、元之際串接起一條藝術精神之鏈,在他之後,幾乎中國的每一個藝術實踐者都受其影響,得其恩惠。但對於他的意義,我們或許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全然陌生。一輩子學趙不服趙的董其昌,老了說自己“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傅山到了晚年雖然嘴硬依然損趙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為廝為婢,但到底還是在幽靜的夜晚秉燈長嘆:“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元末明初的來複贊趙孟頫說:“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旅美學者李鑄晉認為,對於趙孟頫個人而言,出仕元朝是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趙孟頫成為元代書畫集大成者,遠接唐宋,下啟元明清。而且趙孟頫的個人決定為宋元之間的文化困境打開了一條新出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嘔心瀝血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還能苛求他什麼呢?

趙孟頫無力改變現狀,也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辭官歸裡,但終難如願。也許只能在詩文中感慨人世的艱難了:“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他決定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心慕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藉此擺脫內心苦痛和矛盾。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重建後的趙孟頫月河故居內景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的趙孟頫《吳興賦》碑刻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常清靜經》卷未局部水精宮道人款(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頫作為前朝宗室,在國變山河破,文脈岌岌可危的劫難中,在民族矛盾複雜交織中,能超越個人的譭譽,作出了出仕的艱難選擇,是非常需要道德勇氣和智慧的。吳大勤在《最是孤絕趙子昂》感嘆說:“趙子昂忍辱於元朝,本身也擔負著將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和延續。他承載著恢復和弘揚漢人傳統文化的內心使命,以溫和委婉的方式渲洩他的悲憤,以中庸去抗逆一個新朝。”自趙孟頫開始,中國的書畫藝術有了大不同:追尋“古意”、追求超逸的境界,成為藝術家們的共識;書法在繪畫中具有了決定性意義;文人士大夫正式成為繪畫創作的主體;簡約、寫意的水墨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要形式;藝術創作成了作者怡情養性、平復情緒、標舉精神、完善自我的手段;詩、書、畫、印結合成為一種規範和傳統……

趙孟頫從理論到行動的實踐,在宋、元之際串接起一條藝術精神之鏈,在他之後,幾乎中國的每一個藝術實踐者都受其影響,得其恩惠。但對於他的意義,我們或許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全然陌生。一輩子學趙不服趙的董其昌,老了說自己“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傅山到了晚年雖然嘴硬依然損趙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為廝為婢,但到底還是在幽靜的夜晚秉燈長嘆:“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元末明初的來複贊趙孟頫說:“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旅美學者李鑄晉認為,對於趙孟頫個人而言,出仕元朝是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趙孟頫成為元代書畫集大成者,遠接唐宋,下啟元明清。而且趙孟頫的個人決定為宋元之間的文化困境打開了一條新出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嘔心瀝血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還能苛求他什麼呢?

趙孟頫無力改變現狀,也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辭官歸裡,但終難如願。也許只能在詩文中感慨人世的艱難了:“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他決定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心慕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藉此擺脫內心苦痛和矛盾。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重建後的趙孟頫月河故居內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早春:水晶宮前梅花香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的趙孟頫《吳興賦》碑刻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常清靜經》卷未局部水精宮道人款(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頫作為前朝宗室,在國變山河破,文脈岌岌可危的劫難中,在民族矛盾複雜交織中,能超越個人的譭譽,作出了出仕的艱難選擇,是非常需要道德勇氣和智慧的。吳大勤在《最是孤絕趙子昂》感嘆說:“趙子昂忍辱於元朝,本身也擔負著將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和延續。他承載著恢復和弘揚漢人傳統文化的內心使命,以溫和委婉的方式渲洩他的悲憤,以中庸去抗逆一個新朝。”自趙孟頫開始,中國的書畫藝術有了大不同:追尋“古意”、追求超逸的境界,成為藝術家們的共識;書法在繪畫中具有了決定性意義;文人士大夫正式成為繪畫創作的主體;簡約、寫意的水墨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要形式;藝術創作成了作者怡情養性、平復情緒、標舉精神、完善自我的手段;詩、書、畫、印結合成為一種規範和傳統……

趙孟頫從理論到行動的實踐,在宋、元之際串接起一條藝術精神之鏈,在他之後,幾乎中國的每一個藝術實踐者都受其影響,得其恩惠。但對於他的意義,我們或許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全然陌生。一輩子學趙不服趙的董其昌,老了說自己“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傅山到了晚年雖然嘴硬依然損趙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為廝為婢,但到底還是在幽靜的夜晚秉燈長嘆:“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元末明初的來複贊趙孟頫說:“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旅美學者李鑄晉認為,對於趙孟頫個人而言,出仕元朝是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趙孟頫成為元代書畫集大成者,遠接唐宋,下啟元明清。而且趙孟頫的個人決定為宋元之間的文化困境打開了一條新出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嘔心瀝血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還能苛求他什麼呢?

趙孟頫無力改變現狀,也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辭官歸裡,但終難如願。也許只能在詩文中感慨人世的艱難了:“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他決定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心慕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藉此擺脫內心苦痛和矛盾。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重建後的趙孟頫月河故居內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早春:水晶宮前梅花香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鷗波亭前荷葉田田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的趙孟頫《吳興賦》碑刻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常清靜經》卷未局部水精宮道人款(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頫作為前朝宗室,在國變山河破,文脈岌岌可危的劫難中,在民族矛盾複雜交織中,能超越個人的譭譽,作出了出仕的艱難選擇,是非常需要道德勇氣和智慧的。吳大勤在《最是孤絕趙子昂》感嘆說:“趙子昂忍辱於元朝,本身也擔負著將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和延續。他承載著恢復和弘揚漢人傳統文化的內心使命,以溫和委婉的方式渲洩他的悲憤,以中庸去抗逆一個新朝。”自趙孟頫開始,中國的書畫藝術有了大不同:追尋“古意”、追求超逸的境界,成為藝術家們的共識;書法在繪畫中具有了決定性意義;文人士大夫正式成為繪畫創作的主體;簡約、寫意的水墨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要形式;藝術創作成了作者怡情養性、平復情緒、標舉精神、完善自我的手段;詩、書、畫、印結合成為一種規範和傳統……

趙孟頫從理論到行動的實踐,在宋、元之際串接起一條藝術精神之鏈,在他之後,幾乎中國的每一個藝術實踐者都受其影響,得其恩惠。但對於他的意義,我們或許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全然陌生。一輩子學趙不服趙的董其昌,老了說自己“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傅山到了晚年雖然嘴硬依然損趙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為廝為婢,但到底還是在幽靜的夜晚秉燈長嘆:“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元末明初的來複贊趙孟頫說:“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旅美學者李鑄晉認為,對於趙孟頫個人而言,出仕元朝是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趙孟頫成為元代書畫集大成者,遠接唐宋,下啟元明清。而且趙孟頫的個人決定為宋元之間的文化困境打開了一條新出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嘔心瀝血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還能苛求他什麼呢?

趙孟頫無力改變現狀,也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辭官歸裡,但終難如願。也許只能在詩文中感慨人世的艱難了:“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他決定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心慕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藉此擺脫內心苦痛和矛盾。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重建後的趙孟頫月河故居內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早春:水晶宮前梅花香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鷗波亭前荷葉田田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白蘋亭前秋葉似火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的趙孟頫《吳興賦》碑刻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常清靜經》卷未局部水精宮道人款(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頫作為前朝宗室,在國變山河破,文脈岌岌可危的劫難中,在民族矛盾複雜交織中,能超越個人的譭譽,作出了出仕的艱難選擇,是非常需要道德勇氣和智慧的。吳大勤在《最是孤絕趙子昂》感嘆說:“趙子昂忍辱於元朝,本身也擔負著將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和延續。他承載著恢復和弘揚漢人傳統文化的內心使命,以溫和委婉的方式渲洩他的悲憤,以中庸去抗逆一個新朝。”自趙孟頫開始,中國的書畫藝術有了大不同:追尋“古意”、追求超逸的境界,成為藝術家們的共識;書法在繪畫中具有了決定性意義;文人士大夫正式成為繪畫創作的主體;簡約、寫意的水墨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要形式;藝術創作成了作者怡情養性、平復情緒、標舉精神、完善自我的手段;詩、書、畫、印結合成為一種規範和傳統……

趙孟頫從理論到行動的實踐,在宋、元之際串接起一條藝術精神之鏈,在他之後,幾乎中國的每一個藝術實踐者都受其影響,得其恩惠。但對於他的意義,我們或許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全然陌生。一輩子學趙不服趙的董其昌,老了說自己“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傅山到了晚年雖然嘴硬依然損趙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為廝為婢,但到底還是在幽靜的夜晚秉燈長嘆:“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元末明初的來複贊趙孟頫說:“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旅美學者李鑄晉認為,對於趙孟頫個人而言,出仕元朝是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趙孟頫成為元代書畫集大成者,遠接唐宋,下啟元明清。而且趙孟頫的個人決定為宋元之間的文化困境打開了一條新出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嘔心瀝血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還能苛求他什麼呢?

趙孟頫無力改變現狀,也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辭官歸裡,但終難如願。也許只能在詩文中感慨人世的艱難了:“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他決定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心慕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藉此擺脫內心苦痛和矛盾。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重建後的趙孟頫月河故居內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早春:水晶宮前梅花香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鷗波亭前荷葉田田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白蘋亭前秋葉似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隆冬:水墨畫卷蕭疏寒冽

“文采風流疑是夢,吳興千古憶王孫。”不管外界如何譭譽,700年來家鄉人對趙孟頫始終保持著那份敬意,1986年在原址重建了蓮花莊別業。我喜歡慢慢地徜徉在蓮花莊,感受著曲徑通幽、步移景換的妙處,一會兒過橋,一會兒入室,一會兒鑽山洞,一會兒又走入花叢;眼前一會兒是佈置精巧細緻的山石花木,假山邃幽撲朔迷離;一會兒又是一片平遠、開闊的湖面,遠望是層層疊疊若斷若續的亭閣和煙柳。

在細雨霏霏的早春我徜徉在蓮花莊。料峭的春寒擋住了人們匆匆的腳步,沒有嬉水的孩童、沒有牽手的情侶、沒有打拳唱戲的老人,只有無邊的雨絲和我,水邊垂柳鵝黃的嫩芽油亮裡透著綠意,粉色的垂枝海棠嬌豔欲滴,紫色的二月蘭花海搖曳多姿,太湖石旁隨意泊著的小船也有了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雨霧中的蓮花莊是朦朧的,朦朧中一幕幕歷史的變幻,滄海桑田,我們誰也看不懂、看不透。才華卓絕的趙孟頫又何嘗看清了,躊躇滿志地遠赴京城,或許在外轉輾半生,趙孟頫才最終知道自己真正得到了什麼。

在夏日悶熱的午後我徜徉在蓮花莊。鬆雪齋前滿池挨挨擠擠荷葉的集體耷拉著,池中的小魚密密地浮在窄窄的水面空隙處急促地眨巴著嘴,整個園子有著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和焦躁。遠遠地雷聲傳來,荷葉開始整齊地在風中翻轉著、舞蹈著,接著黃豆般大小的雨點就吧嗒吧嗒密密砸在荷葉上,又飛濺開去。風雨中飄搖的荷,讓人多了些憐惜之情,那多像是漂泊他鄉,身處輿論漩渦中的趙孟頫啊。只有蓮花莊裡的大樹在雨中安詳地站立著,一站就是上百年,經歷了無數次的寒來暑往和風霜雨雪的洗禮,我想它們都有了處變不驚的定力,看多了雲捲雲舒,對命運也有了隨遇而安的心態,這又多像是晚年在蓮花莊安靜作詩、寫字、畫畫的趙孟頫。夏天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風雨過後,滿池的荷葉潔淨如碧玉,亭亭玉立於水中,呈現出一派狂躁過後的平靜和平和。

在秋日紅色的朝陽裡我徜徉在蓮花莊。蓮花峰對面的黃楓,朝陽下葉子晶瑩剔透,溫潤如玉。高大的銀杏樹是燦燦的一樹金黃,一陣風吹過,就有黃葉旋轉著慢慢飄落下來,掛在灌木上,落在小徑上,漂在水面上。葉落總是要歸根的啊,趙孟頫返回故鄉的最後四年,似乎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要對這個世界、對故鄉和後人有一個交代,將歷年詩文輯成《鬆雪齋文集》,趙孟頫傳世的書畫珍品中,不少也都是晚年在家鄉創作的。秋色原本是趙孟頫的最愛,他的行書《秋聲賦》,一氣呵成,圓轉遒麗,妍潤多姿,他的《鵲華秋色圖》大氣古遠,一如這位偉大藝術家不為人知的胸懷。

在冬日雪花紛飛中我徜徉在蓮花莊。踏雪尋梅去,青卞居前的臘梅晶瑩剔透,水晶宮裡的紅梅孤傲冷豔。中國傳統的亭臺樓閣在大雪後盡顯玲瓏曲線,配上積雪的太湖石、掛雪的各色樹木,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去都是精緻的水墨丹青,一如趙孟頫筆下的雪景,蕭疏寒冽、沉寂明淨,寧靜淡泊中,總有一絲幽冷的氣息,總有一種淡淡的憂愁在。趙孟頫自號“鬆雪道人”,書齋和作品集都名“鬆雪”,想來他是十分喜歡雪景的。我時常試著走進趙孟頫的內心世界,感受一下他內心的矛盾與悲情,靜靜地坐在鬆雪齋的走廊上,喝著紫筍綠茶,看著紛紛揚揚的雪花在蒼茫的的天地之間輕盈地飛舞著,心裡,漸漸的浮上一陣落寞。我意外地發現,積雪的枯荷少了衰敗氣象,多了水墨線條的抽象意味,雪的白是那樣的純潔,掩蓋了所有表面的浮華,讓我們更看清楚萬物質樸的本質。

徜徉在蓮花莊的我時常會有一種錯覺,隔著700年的光陰,趙孟頫就站在、坐在我身旁,手捻長鬚,眼帶笑意,頜首賞析著蓮花莊無邊的四季風月,臉上表情是平和的,內心是平靜的。晚年的趙孟頫醉心於佛、道之旨,以書寫經文為樂,在秀麗的蓮花莊裡平淡中度著光陰。他說“人誰無死,如空華然”,公元1322年6月的一天,鬆雪齋前荷花已然開始盛開,趙孟頫在自己心愛的莊園裡溘然長逝,臨死前還觀書作字,談笑如常。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的趙孟頫《吳興賦》碑刻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常清靜經》卷未局部水精宮道人款(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頫作為前朝宗室,在國變山河破,文脈岌岌可危的劫難中,在民族矛盾複雜交織中,能超越個人的譭譽,作出了出仕的艱難選擇,是非常需要道德勇氣和智慧的。吳大勤在《最是孤絕趙子昂》感嘆說:“趙子昂忍辱於元朝,本身也擔負著將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和延續。他承載著恢復和弘揚漢人傳統文化的內心使命,以溫和委婉的方式渲洩他的悲憤,以中庸去抗逆一個新朝。”自趙孟頫開始,中國的書畫藝術有了大不同:追尋“古意”、追求超逸的境界,成為藝術家們的共識;書法在繪畫中具有了決定性意義;文人士大夫正式成為繪畫創作的主體;簡約、寫意的水墨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要形式;藝術創作成了作者怡情養性、平復情緒、標舉精神、完善自我的手段;詩、書、畫、印結合成為一種規範和傳統……

趙孟頫從理論到行動的實踐,在宋、元之際串接起一條藝術精神之鏈,在他之後,幾乎中國的每一個藝術實踐者都受其影響,得其恩惠。但對於他的意義,我們或許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全然陌生。一輩子學趙不服趙的董其昌,老了說自己“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傅山到了晚年雖然嘴硬依然損趙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為廝為婢,但到底還是在幽靜的夜晚秉燈長嘆:“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元末明初的來複贊趙孟頫說:“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旅美學者李鑄晉認為,對於趙孟頫個人而言,出仕元朝是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趙孟頫成為元代書畫集大成者,遠接唐宋,下啟元明清。而且趙孟頫的個人決定為宋元之間的文化困境打開了一條新出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嘔心瀝血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還能苛求他什麼呢?

趙孟頫無力改變現狀,也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辭官歸裡,但終難如願。也許只能在詩文中感慨人世的艱難了:“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他決定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心慕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藉此擺脫內心苦痛和矛盾。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重建後的趙孟頫月河故居內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早春:水晶宮前梅花香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鷗波亭前荷葉田田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白蘋亭前秋葉似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隆冬:水墨畫卷蕭疏寒冽

“文采風流疑是夢,吳興千古憶王孫。”不管外界如何譭譽,700年來家鄉人對趙孟頫始終保持著那份敬意,1986年在原址重建了蓮花莊別業。我喜歡慢慢地徜徉在蓮花莊,感受著曲徑通幽、步移景換的妙處,一會兒過橋,一會兒入室,一會兒鑽山洞,一會兒又走入花叢;眼前一會兒是佈置精巧細緻的山石花木,假山邃幽撲朔迷離;一會兒又是一片平遠、開闊的湖面,遠望是層層疊疊若斷若續的亭閣和煙柳。

在細雨霏霏的早春我徜徉在蓮花莊。料峭的春寒擋住了人們匆匆的腳步,沒有嬉水的孩童、沒有牽手的情侶、沒有打拳唱戲的老人,只有無邊的雨絲和我,水邊垂柳鵝黃的嫩芽油亮裡透著綠意,粉色的垂枝海棠嬌豔欲滴,紫色的二月蘭花海搖曳多姿,太湖石旁隨意泊著的小船也有了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雨霧中的蓮花莊是朦朧的,朦朧中一幕幕歷史的變幻,滄海桑田,我們誰也看不懂、看不透。才華卓絕的趙孟頫又何嘗看清了,躊躇滿志地遠赴京城,或許在外轉輾半生,趙孟頫才最終知道自己真正得到了什麼。

在夏日悶熱的午後我徜徉在蓮花莊。鬆雪齋前滿池挨挨擠擠荷葉的集體耷拉著,池中的小魚密密地浮在窄窄的水面空隙處急促地眨巴著嘴,整個園子有著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和焦躁。遠遠地雷聲傳來,荷葉開始整齊地在風中翻轉著、舞蹈著,接著黃豆般大小的雨點就吧嗒吧嗒密密砸在荷葉上,又飛濺開去。風雨中飄搖的荷,讓人多了些憐惜之情,那多像是漂泊他鄉,身處輿論漩渦中的趙孟頫啊。只有蓮花莊裡的大樹在雨中安詳地站立著,一站就是上百年,經歷了無數次的寒來暑往和風霜雨雪的洗禮,我想它們都有了處變不驚的定力,看多了雲捲雲舒,對命運也有了隨遇而安的心態,這又多像是晚年在蓮花莊安靜作詩、寫字、畫畫的趙孟頫。夏天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風雨過後,滿池的荷葉潔淨如碧玉,亭亭玉立於水中,呈現出一派狂躁過後的平靜和平和。

在秋日紅色的朝陽裡我徜徉在蓮花莊。蓮花峰對面的黃楓,朝陽下葉子晶瑩剔透,溫潤如玉。高大的銀杏樹是燦燦的一樹金黃,一陣風吹過,就有黃葉旋轉著慢慢飄落下來,掛在灌木上,落在小徑上,漂在水面上。葉落總是要歸根的啊,趙孟頫返回故鄉的最後四年,似乎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要對這個世界、對故鄉和後人有一個交代,將歷年詩文輯成《鬆雪齋文集》,趙孟頫傳世的書畫珍品中,不少也都是晚年在家鄉創作的。秋色原本是趙孟頫的最愛,他的行書《秋聲賦》,一氣呵成,圓轉遒麗,妍潤多姿,他的《鵲華秋色圖》大氣古遠,一如這位偉大藝術家不為人知的胸懷。

在冬日雪花紛飛中我徜徉在蓮花莊。踏雪尋梅去,青卞居前的臘梅晶瑩剔透,水晶宮裡的紅梅孤傲冷豔。中國傳統的亭臺樓閣在大雪後盡顯玲瓏曲線,配上積雪的太湖石、掛雪的各色樹木,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去都是精緻的水墨丹青,一如趙孟頫筆下的雪景,蕭疏寒冽、沉寂明淨,寧靜淡泊中,總有一絲幽冷的氣息,總有一種淡淡的憂愁在。趙孟頫自號“鬆雪道人”,書齋和作品集都名“鬆雪”,想來他是十分喜歡雪景的。我時常試著走進趙孟頫的內心世界,感受一下他內心的矛盾與悲情,靜靜地坐在鬆雪齋的走廊上,喝著紫筍綠茶,看著紛紛揚揚的雪花在蒼茫的的天地之間輕盈地飛舞著,心裡,漸漸的浮上一陣落寞。我意外地發現,積雪的枯荷少了衰敗氣象,多了水墨線條的抽象意味,雪的白是那樣的純潔,掩蓋了所有表面的浮華,讓我們更看清楚萬物質樸的本質。

徜徉在蓮花莊的我時常會有一種錯覺,隔著700年的光陰,趙孟頫就站在、坐在我身旁,手捻長鬚,眼帶笑意,頜首賞析著蓮花莊無邊的四季風月,臉上表情是平和的,內心是平靜的。晚年的趙孟頫醉心於佛、道之旨,以書寫經文為樂,在秀麗的蓮花莊裡平淡中度著光陰。他說“人誰無死,如空華然”,公元1322年6月的一天,鬆雪齋前荷花已然開始盛開,趙孟頫在自己心愛的莊園裡溘然長逝,臨死前還觀書作字,談笑如常。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北京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的趙孟頫《吳興賦》碑刻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常清靜經》卷未局部水精宮道人款(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頫作為前朝宗室,在國變山河破,文脈岌岌可危的劫難中,在民族矛盾複雜交織中,能超越個人的譭譽,作出了出仕的艱難選擇,是非常需要道德勇氣和智慧的。吳大勤在《最是孤絕趙子昂》感嘆說:“趙子昂忍辱於元朝,本身也擔負著將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和延續。他承載著恢復和弘揚漢人傳統文化的內心使命,以溫和委婉的方式渲洩他的悲憤,以中庸去抗逆一個新朝。”自趙孟頫開始,中國的書畫藝術有了大不同:追尋“古意”、追求超逸的境界,成為藝術家們的共識;書法在繪畫中具有了決定性意義;文人士大夫正式成為繪畫創作的主體;簡約、寫意的水墨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要形式;藝術創作成了作者怡情養性、平復情緒、標舉精神、完善自我的手段;詩、書、畫、印結合成為一種規範和傳統……

趙孟頫從理論到行動的實踐,在宋、元之際串接起一條藝術精神之鏈,在他之後,幾乎中國的每一個藝術實踐者都受其影響,得其恩惠。但對於他的意義,我們或許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全然陌生。一輩子學趙不服趙的董其昌,老了說自己“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傅山到了晚年雖然嘴硬依然損趙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為廝為婢,但到底還是在幽靜的夜晚秉燈長嘆:“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元末明初的來複贊趙孟頫說:“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旅美學者李鑄晉認為,對於趙孟頫個人而言,出仕元朝是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趙孟頫成為元代書畫集大成者,遠接唐宋,下啟元明清。而且趙孟頫的個人決定為宋元之間的文化困境打開了一條新出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嘔心瀝血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還能苛求他什麼呢?

趙孟頫無力改變現狀,也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辭官歸裡,但終難如願。也許只能在詩文中感慨人世的艱難了:“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他決定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心慕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藉此擺脫內心苦痛和矛盾。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重建後的趙孟頫月河故居內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早春:水晶宮前梅花香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鷗波亭前荷葉田田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白蘋亭前秋葉似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隆冬:水墨畫卷蕭疏寒冽

“文采風流疑是夢,吳興千古憶王孫。”不管外界如何譭譽,700年來家鄉人對趙孟頫始終保持著那份敬意,1986年在原址重建了蓮花莊別業。我喜歡慢慢地徜徉在蓮花莊,感受著曲徑通幽、步移景換的妙處,一會兒過橋,一會兒入室,一會兒鑽山洞,一會兒又走入花叢;眼前一會兒是佈置精巧細緻的山石花木,假山邃幽撲朔迷離;一會兒又是一片平遠、開闊的湖面,遠望是層層疊疊若斷若續的亭閣和煙柳。

在細雨霏霏的早春我徜徉在蓮花莊。料峭的春寒擋住了人們匆匆的腳步,沒有嬉水的孩童、沒有牽手的情侶、沒有打拳唱戲的老人,只有無邊的雨絲和我,水邊垂柳鵝黃的嫩芽油亮裡透著綠意,粉色的垂枝海棠嬌豔欲滴,紫色的二月蘭花海搖曳多姿,太湖石旁隨意泊著的小船也有了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雨霧中的蓮花莊是朦朧的,朦朧中一幕幕歷史的變幻,滄海桑田,我們誰也看不懂、看不透。才華卓絕的趙孟頫又何嘗看清了,躊躇滿志地遠赴京城,或許在外轉輾半生,趙孟頫才最終知道自己真正得到了什麼。

在夏日悶熱的午後我徜徉在蓮花莊。鬆雪齋前滿池挨挨擠擠荷葉的集體耷拉著,池中的小魚密密地浮在窄窄的水面空隙處急促地眨巴著嘴,整個園子有著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和焦躁。遠遠地雷聲傳來,荷葉開始整齊地在風中翻轉著、舞蹈著,接著黃豆般大小的雨點就吧嗒吧嗒密密砸在荷葉上,又飛濺開去。風雨中飄搖的荷,讓人多了些憐惜之情,那多像是漂泊他鄉,身處輿論漩渦中的趙孟頫啊。只有蓮花莊裡的大樹在雨中安詳地站立著,一站就是上百年,經歷了無數次的寒來暑往和風霜雨雪的洗禮,我想它們都有了處變不驚的定力,看多了雲捲雲舒,對命運也有了隨遇而安的心態,這又多像是晚年在蓮花莊安靜作詩、寫字、畫畫的趙孟頫。夏天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風雨過後,滿池的荷葉潔淨如碧玉,亭亭玉立於水中,呈現出一派狂躁過後的平靜和平和。

在秋日紅色的朝陽裡我徜徉在蓮花莊。蓮花峰對面的黃楓,朝陽下葉子晶瑩剔透,溫潤如玉。高大的銀杏樹是燦燦的一樹金黃,一陣風吹過,就有黃葉旋轉著慢慢飄落下來,掛在灌木上,落在小徑上,漂在水面上。葉落總是要歸根的啊,趙孟頫返回故鄉的最後四年,似乎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要對這個世界、對故鄉和後人有一個交代,將歷年詩文輯成《鬆雪齋文集》,趙孟頫傳世的書畫珍品中,不少也都是晚年在家鄉創作的。秋色原本是趙孟頫的最愛,他的行書《秋聲賦》,一氣呵成,圓轉遒麗,妍潤多姿,他的《鵲華秋色圖》大氣古遠,一如這位偉大藝術家不為人知的胸懷。

在冬日雪花紛飛中我徜徉在蓮花莊。踏雪尋梅去,青卞居前的臘梅晶瑩剔透,水晶宮裡的紅梅孤傲冷豔。中國傳統的亭臺樓閣在大雪後盡顯玲瓏曲線,配上積雪的太湖石、掛雪的各色樹木,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去都是精緻的水墨丹青,一如趙孟頫筆下的雪景,蕭疏寒冽、沉寂明淨,寧靜淡泊中,總有一絲幽冷的氣息,總有一種淡淡的憂愁在。趙孟頫自號“鬆雪道人”,書齋和作品集都名“鬆雪”,想來他是十分喜歡雪景的。我時常試著走進趙孟頫的內心世界,感受一下他內心的矛盾與悲情,靜靜地坐在鬆雪齋的走廊上,喝著紫筍綠茶,看著紛紛揚揚的雪花在蒼茫的的天地之間輕盈地飛舞著,心裡,漸漸的浮上一陣落寞。我意外地發現,積雪的枯荷少了衰敗氣象,多了水墨線條的抽象意味,雪的白是那樣的純潔,掩蓋了所有表面的浮華,讓我們更看清楚萬物質樸的本質。

徜徉在蓮花莊的我時常會有一種錯覺,隔著700年的光陰,趙孟頫就站在、坐在我身旁,手捻長鬚,眼帶笑意,頜首賞析著蓮花莊無邊的四季風月,臉上表情是平和的,內心是平靜的。晚年的趙孟頫醉心於佛、道之旨,以書寫經文為樂,在秀麗的蓮花莊裡平淡中度著光陰。他說“人誰無死,如空華然”,公元1322年6月的一天,鬆雪齋前荷花已然開始盛開,趙孟頫在自己心愛的莊園裡溘然長逝,臨死前還觀書作字,談笑如常。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北京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北京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內景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的趙孟頫《吳興賦》碑刻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常清靜經》卷未局部水精宮道人款(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頫作為前朝宗室,在國變山河破,文脈岌岌可危的劫難中,在民族矛盾複雜交織中,能超越個人的譭譽,作出了出仕的艱難選擇,是非常需要道德勇氣和智慧的。吳大勤在《最是孤絕趙子昂》感嘆說:“趙子昂忍辱於元朝,本身也擔負著將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和延續。他承載著恢復和弘揚漢人傳統文化的內心使命,以溫和委婉的方式渲洩他的悲憤,以中庸去抗逆一個新朝。”自趙孟頫開始,中國的書畫藝術有了大不同:追尋“古意”、追求超逸的境界,成為藝術家們的共識;書法在繪畫中具有了決定性意義;文人士大夫正式成為繪畫創作的主體;簡約、寫意的水墨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要形式;藝術創作成了作者怡情養性、平復情緒、標舉精神、完善自我的手段;詩、書、畫、印結合成為一種規範和傳統……

趙孟頫從理論到行動的實踐,在宋、元之際串接起一條藝術精神之鏈,在他之後,幾乎中國的每一個藝術實踐者都受其影響,得其恩惠。但對於他的意義,我們或許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全然陌生。一輩子學趙不服趙的董其昌,老了說自己“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傅山到了晚年雖然嘴硬依然損趙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為廝為婢,但到底還是在幽靜的夜晚秉燈長嘆:“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元末明初的來複贊趙孟頫說:“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旅美學者李鑄晉認為,對於趙孟頫個人而言,出仕元朝是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趙孟頫成為元代書畫集大成者,遠接唐宋,下啟元明清。而且趙孟頫的個人決定為宋元之間的文化困境打開了一條新出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嘔心瀝血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還能苛求他什麼呢?

趙孟頫無力改變現狀,也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辭官歸裡,但終難如願。也許只能在詩文中感慨人世的艱難了:“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他決定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心慕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藉此擺脫內心苦痛和矛盾。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重建後的趙孟頫月河故居內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早春:水晶宮前梅花香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鷗波亭前荷葉田田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白蘋亭前秋葉似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隆冬:水墨畫卷蕭疏寒冽

“文采風流疑是夢,吳興千古憶王孫。”不管外界如何譭譽,700年來家鄉人對趙孟頫始終保持著那份敬意,1986年在原址重建了蓮花莊別業。我喜歡慢慢地徜徉在蓮花莊,感受著曲徑通幽、步移景換的妙處,一會兒過橋,一會兒入室,一會兒鑽山洞,一會兒又走入花叢;眼前一會兒是佈置精巧細緻的山石花木,假山邃幽撲朔迷離;一會兒又是一片平遠、開闊的湖面,遠望是層層疊疊若斷若續的亭閣和煙柳。

在細雨霏霏的早春我徜徉在蓮花莊。料峭的春寒擋住了人們匆匆的腳步,沒有嬉水的孩童、沒有牽手的情侶、沒有打拳唱戲的老人,只有無邊的雨絲和我,水邊垂柳鵝黃的嫩芽油亮裡透著綠意,粉色的垂枝海棠嬌豔欲滴,紫色的二月蘭花海搖曳多姿,太湖石旁隨意泊著的小船也有了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雨霧中的蓮花莊是朦朧的,朦朧中一幕幕歷史的變幻,滄海桑田,我們誰也看不懂、看不透。才華卓絕的趙孟頫又何嘗看清了,躊躇滿志地遠赴京城,或許在外轉輾半生,趙孟頫才最終知道自己真正得到了什麼。

在夏日悶熱的午後我徜徉在蓮花莊。鬆雪齋前滿池挨挨擠擠荷葉的集體耷拉著,池中的小魚密密地浮在窄窄的水面空隙處急促地眨巴著嘴,整個園子有著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和焦躁。遠遠地雷聲傳來,荷葉開始整齊地在風中翻轉著、舞蹈著,接著黃豆般大小的雨點就吧嗒吧嗒密密砸在荷葉上,又飛濺開去。風雨中飄搖的荷,讓人多了些憐惜之情,那多像是漂泊他鄉,身處輿論漩渦中的趙孟頫啊。只有蓮花莊裡的大樹在雨中安詳地站立著,一站就是上百年,經歷了無數次的寒來暑往和風霜雨雪的洗禮,我想它們都有了處變不驚的定力,看多了雲捲雲舒,對命運也有了隨遇而安的心態,這又多像是晚年在蓮花莊安靜作詩、寫字、畫畫的趙孟頫。夏天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風雨過後,滿池的荷葉潔淨如碧玉,亭亭玉立於水中,呈現出一派狂躁過後的平靜和平和。

在秋日紅色的朝陽裡我徜徉在蓮花莊。蓮花峰對面的黃楓,朝陽下葉子晶瑩剔透,溫潤如玉。高大的銀杏樹是燦燦的一樹金黃,一陣風吹過,就有黃葉旋轉著慢慢飄落下來,掛在灌木上,落在小徑上,漂在水面上。葉落總是要歸根的啊,趙孟頫返回故鄉的最後四年,似乎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要對這個世界、對故鄉和後人有一個交代,將歷年詩文輯成《鬆雪齋文集》,趙孟頫傳世的書畫珍品中,不少也都是晚年在家鄉創作的。秋色原本是趙孟頫的最愛,他的行書《秋聲賦》,一氣呵成,圓轉遒麗,妍潤多姿,他的《鵲華秋色圖》大氣古遠,一如這位偉大藝術家不為人知的胸懷。

在冬日雪花紛飛中我徜徉在蓮花莊。踏雪尋梅去,青卞居前的臘梅晶瑩剔透,水晶宮裡的紅梅孤傲冷豔。中國傳統的亭臺樓閣在大雪後盡顯玲瓏曲線,配上積雪的太湖石、掛雪的各色樹木,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去都是精緻的水墨丹青,一如趙孟頫筆下的雪景,蕭疏寒冽、沉寂明淨,寧靜淡泊中,總有一絲幽冷的氣息,總有一種淡淡的憂愁在。趙孟頫自號“鬆雪道人”,書齋和作品集都名“鬆雪”,想來他是十分喜歡雪景的。我時常試著走進趙孟頫的內心世界,感受一下他內心的矛盾與悲情,靜靜地坐在鬆雪齋的走廊上,喝著紫筍綠茶,看著紛紛揚揚的雪花在蒼茫的的天地之間輕盈地飛舞著,心裡,漸漸的浮上一陣落寞。我意外地發現,積雪的枯荷少了衰敗氣象,多了水墨線條的抽象意味,雪的白是那樣的純潔,掩蓋了所有表面的浮華,讓我們更看清楚萬物質樸的本質。

徜徉在蓮花莊的我時常會有一種錯覺,隔著700年的光陰,趙孟頫就站在、坐在我身旁,手捻長鬚,眼帶笑意,頜首賞析著蓮花莊無邊的四季風月,臉上表情是平和的,內心是平靜的。晚年的趙孟頫醉心於佛、道之旨,以書寫經文為樂,在秀麗的蓮花莊裡平淡中度著光陰。他說“人誰無死,如空華然”,公元1322年6月的一天,鬆雪齋前荷花已然開始盛開,趙孟頫在自己心愛的莊園裡溘然長逝,臨死前還觀書作字,談笑如常。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北京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北京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內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北京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湖州蓮花莊內鬆雪齋和鷗波亭雪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二年(1298)的趙孟頫自畫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己亥年(1299)的趙孟頫《自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苕上輞川的趙孟頫小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

湖城東南隅的蓮花莊“四面皆水,荷花盛開時錦雲百頃”,趙孟頫曾在此建置別業,賦詩會友、寫字作畫。每次去蓮花莊,我都會去“苕上輞川”的趙孟頫雕像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翠竹和羅漢松掩映的雕像有著皇室貴胄的雍容和從容,江南文人的典雅和飄逸。

趙孟頫有兩幅傳世的自畫像。一幅是作於大德二年(1298)的《鬆雪小像立軸》,曾鑑賞過此畫的清代書法家錢泳這樣描繪:“像居其中,僅畫半身,頭戴一笠,身著月白氅衣,面圓而俊偉,丰神奕奕,微須,真元世祖所稱神仙中人也。”另一幅是作於大德己亥年(1299)的《自寫小像》,竹林中的他披白衣,扎巾帽,曳杖側身而立,神態閒適。但我始終覺得趙孟頫平和沖淡的面容下掩藏著什麼,但是隔著700年的歲月迷霧,誰也看不透趙孟頫那有些落寞憂鬱的眼神。

《鬆雪小像立軸》的自題七律這樣述說他內心的苦痛和矛盾:“致君澤物已無由,夢想田園霅水頭。老子難同非子傳,齊人終困楚人咻。濯纓久判從漁父,束帶寧堪見督郵。準擬新年棄官去,百無拘繫似沙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何慕文最想與趙孟頫徹夜長談,何慕文想問他:“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因為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回頭了。”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文人畫風;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但就是這樣一位才情卓絕的藝術家,其身後,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褒貶懸殊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 卻“甘心仇祿”,以宋代王孫身份出仕元朝。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還能夠理解,趙孟頫雖做著元朝的官,但遺老們和隱逸之士對趙孟頫並沒有太多排斥,仍然交遊,不時雅集,甚至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明代,對於趙孟頫的非議就越來越多了,尤其在明亡以後。傅山年輕時曾認真地學過趙的書法,但中年的傅山卻這樣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浴馬圖》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大德元年(1297),行書《歸去來兮辭》(上海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延祐五年(1318),行書《歸去來兮辭》(湖州博物館藏)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遼寧博物館藏無年款,行書《歸去來兮辭》

趙孟頫年輕時發憤苦學,“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33歲,趙孟頫受程鉅夫之邀入仕,他是帶著期望、帶著抱負,帶著治國平天下的慾望去的。入朝不久,便得到皇帝的青睞,趙孟頫頗為得意,他在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色濃,蓬萊宮闕五雲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鈞天一夢同。”但元世祖對其的特殊禮遇,只不過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封賞都是些文學侍從一類的閒職。從五品官階榮升至一品榮祿大夫,他身上一襲元朝官袍,華麗而沉重。他只能把所有的迷惘失落凝聚於筆紙之間,將所有的才華傾注於書畫之間,他的書畫始終像一個謎,讓人接近卻無法看清。

趙孟頫的書法,初看你總覺得過於圓潤,但似乎又隱藏了些什麼。每一筆都暗湧力道,綿裡藏針,每一次轉折,都把筆鋒藏在了裡面,每一次的藏鋒,也都把力量生生地收回到筆畫內部,然後讓這股力量,順暢而下,自然而然地寫出一豎、一撇、一捺。沒有不顧一切的發洩衝撞,恰到好處的收,才讓這股力量細水長流,成就了趙體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絕世書法。趙孟頫擅長畫馬,畫的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只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元末楊維禎在觀賞他的《五馬圖》後,發出了“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感慨。趙孟頫曾給朋友畫過一幅江南《水村圖》,遠山逶迤清遠,湖漾平原舒展,中間點綴著村莊、樹林,水邊蘆葦搖曳,點點漁舟往來小橋邊,一派恬淡的江南風情。在中年那次返鄉之後,往後的二十多年裡,趙孟頫多次向朝廷請歸,又多次被召回。曾經的江南,也成了回不去的故鄉。

趙孟頫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裡是什麼,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煎熬。在《罪出》詩裡他說:“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在入朝的次年,趙孟頫就心生悔意,時有歸隱之心,這種出入兩難的心緒竟縈繞了他此後的一生。無法向外人傾吐的痛苦,訴諸筆端變成詩歌和書畫作品。2007年湖州舉辦了《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39幅來自故宮、遼博、上博的趙氏書畫珍品彙聚故里,其中就有三件《歸去來兮辭》,據朱家溍主編的《歷代著錄法書目》的統計,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竟多達18種。可以想見,趙孟頫生前一定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一遍遍地書寫著“歸去來”!“夜來夢到苕溪上,一枕清風五月寒。”“餘不溪上扁舟好,何日歸休理釣蓑。”“枝上山禽曉啁哳,定應喚我早歸來。”趙孟頫也曾這樣反覆唸叨著歸鄉。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及圖記(攝於2017年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現場)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蓮花莊內的趙孟頫《吳興賦》碑刻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常清靜經》卷未局部水精宮道人款(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頫作為前朝宗室,在國變山河破,文脈岌岌可危的劫難中,在民族矛盾複雜交織中,能超越個人的譭譽,作出了出仕的艱難選擇,是非常需要道德勇氣和智慧的。吳大勤在《最是孤絕趙子昂》感嘆說:“趙子昂忍辱於元朝,本身也擔負著將文化和藝術的傳承和延續。他承載著恢復和弘揚漢人傳統文化的內心使命,以溫和委婉的方式渲洩他的悲憤,以中庸去抗逆一個新朝。”自趙孟頫開始,中國的書畫藝術有了大不同:追尋“古意”、追求超逸的境界,成為藝術家們的共識;書法在繪畫中具有了決定性意義;文人士大夫正式成為繪畫創作的主體;簡約、寫意的水墨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要形式;藝術創作成了作者怡情養性、平復情緒、標舉精神、完善自我的手段;詩、書、畫、印結合成為一種規範和傳統……

趙孟頫從理論到行動的實踐,在宋、元之際串接起一條藝術精神之鏈,在他之後,幾乎中國的每一個藝術實踐者都受其影響,得其恩惠。但對於他的意義,我們或許並不十分了解,甚至全然陌生。一輩子學趙不服趙的董其昌,老了說自己“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傅山到了晚年雖然嘴硬依然損趙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為廝為婢,但到底還是在幽靜的夜晚秉燈長嘆:“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元末明初的來複贊趙孟頫說:“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旅美學者李鑄晉認為,對於趙孟頫個人而言,出仕元朝是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趙孟頫成為元代書畫集大成者,遠接唐宋,下啟元明清。而且趙孟頫的個人決定為宋元之間的文化困境打開了一條新出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嘔心瀝血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還能苛求他什麼呢?

趙孟頫無力改變現狀,也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辭官歸裡,但終難如願。也許只能在詩文中感慨人世的艱難了:“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他決定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心慕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藉此擺脫內心苦痛和矛盾。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重建後的趙孟頫月河故居內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早春:水晶宮前梅花香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鷗波亭前荷葉田田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盛夏:白蘋亭前秋葉似火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隆冬:水墨畫卷蕭疏寒冽

“文采風流疑是夢,吳興千古憶王孫。”不管外界如何譭譽,700年來家鄉人對趙孟頫始終保持著那份敬意,1986年在原址重建了蓮花莊別業。我喜歡慢慢地徜徉在蓮花莊,感受著曲徑通幽、步移景換的妙處,一會兒過橋,一會兒入室,一會兒鑽山洞,一會兒又走入花叢;眼前一會兒是佈置精巧細緻的山石花木,假山邃幽撲朔迷離;一會兒又是一片平遠、開闊的湖面,遠望是層層疊疊若斷若續的亭閣和煙柳。

在細雨霏霏的早春我徜徉在蓮花莊。料峭的春寒擋住了人們匆匆的腳步,沒有嬉水的孩童、沒有牽手的情侶、沒有打拳唱戲的老人,只有無邊的雨絲和我,水邊垂柳鵝黃的嫩芽油亮裡透著綠意,粉色的垂枝海棠嬌豔欲滴,紫色的二月蘭花海搖曳多姿,太湖石旁隨意泊著的小船也有了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雨霧中的蓮花莊是朦朧的,朦朧中一幕幕歷史的變幻,滄海桑田,我們誰也看不懂、看不透。才華卓絕的趙孟頫又何嘗看清了,躊躇滿志地遠赴京城,或許在外轉輾半生,趙孟頫才最終知道自己真正得到了什麼。

在夏日悶熱的午後我徜徉在蓮花莊。鬆雪齋前滿池挨挨擠擠荷葉的集體耷拉著,池中的小魚密密地浮在窄窄的水面空隙處急促地眨巴著嘴,整個園子有著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和焦躁。遠遠地雷聲傳來,荷葉開始整齊地在風中翻轉著、舞蹈著,接著黃豆般大小的雨點就吧嗒吧嗒密密砸在荷葉上,又飛濺開去。風雨中飄搖的荷,讓人多了些憐惜之情,那多像是漂泊他鄉,身處輿論漩渦中的趙孟頫啊。只有蓮花莊裡的大樹在雨中安詳地站立著,一站就是上百年,經歷了無數次的寒來暑往和風霜雨雪的洗禮,我想它們都有了處變不驚的定力,看多了雲捲雲舒,對命運也有了隨遇而安的心態,這又多像是晚年在蓮花莊安靜作詩、寫字、畫畫的趙孟頫。夏天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風雨過後,滿池的荷葉潔淨如碧玉,亭亭玉立於水中,呈現出一派狂躁過後的平靜和平和。

在秋日紅色的朝陽裡我徜徉在蓮花莊。蓮花峰對面的黃楓,朝陽下葉子晶瑩剔透,溫潤如玉。高大的銀杏樹是燦燦的一樹金黃,一陣風吹過,就有黃葉旋轉著慢慢飄落下來,掛在灌木上,落在小徑上,漂在水面上。葉落總是要歸根的啊,趙孟頫返回故鄉的最後四年,似乎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要對這個世界、對故鄉和後人有一個交代,將歷年詩文輯成《鬆雪齋文集》,趙孟頫傳世的書畫珍品中,不少也都是晚年在家鄉創作的。秋色原本是趙孟頫的最愛,他的行書《秋聲賦》,一氣呵成,圓轉遒麗,妍潤多姿,他的《鵲華秋色圖》大氣古遠,一如這位偉大藝術家不為人知的胸懷。

在冬日雪花紛飛中我徜徉在蓮花莊。踏雪尋梅去,青卞居前的臘梅晶瑩剔透,水晶宮裡的紅梅孤傲冷豔。中國傳統的亭臺樓閣在大雪後盡顯玲瓏曲線,配上積雪的太湖石、掛雪的各色樹木,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去都是精緻的水墨丹青,一如趙孟頫筆下的雪景,蕭疏寒冽、沉寂明淨,寧靜淡泊中,總有一絲幽冷的氣息,總有一種淡淡的憂愁在。趙孟頫自號“鬆雪道人”,書齋和作品集都名“鬆雪”,想來他是十分喜歡雪景的。我時常試著走進趙孟頫的內心世界,感受一下他內心的矛盾與悲情,靜靜地坐在鬆雪齋的走廊上,喝著紫筍綠茶,看著紛紛揚揚的雪花在蒼茫的的天地之間輕盈地飛舞著,心裡,漸漸的浮上一陣落寞。我意外地發現,積雪的枯荷少了衰敗氣象,多了水墨線條的抽象意味,雪的白是那樣的純潔,掩蓋了所有表面的浮華,讓我們更看清楚萬物質樸的本質。

徜徉在蓮花莊的我時常會有一種錯覺,隔著700年的光陰,趙孟頫就站在、坐在我身旁,手捻長鬚,眼帶笑意,頜首賞析著蓮花莊無邊的四季風月,臉上表情是平和的,內心是平靜的。晚年的趙孟頫醉心於佛、道之旨,以書寫經文為樂,在秀麗的蓮花莊裡平淡中度著光陰。他說“人誰無死,如空華然”,公元1322年6月的一天,鬆雪齋前荷花已然開始盛開,趙孟頫在自己心愛的莊園裡溘然長逝,臨死前還觀書作字,談笑如常。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北京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北京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內景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北京故宮武英殿趙孟頫書畫特展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風雨蓮花莊,悲情趙孟頫

小夥子旁若無人地跪著觀展,只為更近距離地欣賞絕美的書法作品

趙孟頫晚年的《自警》絕句回顧自己的一生,感慨萬千:“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詩印四絕,當時就名揚中外,日本印度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今天,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十三家國內博物館,以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十一家海外博物館都收藏有趙孟頫的傳世書畫作品。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

2017年12月5日,北京正值隆冬時節,武英殿書畫館趙孟頫書畫特展即將拉上帷幕。藍天白雲、明媚陽光配著朱牆黃瓦、白石欄杆,襯著看展觀眾們的心情甚是愉悅。一大早,我跟隨著絡繹不絕觀眾來到武英殿,跟趙孟頫來一次告別。“故宮看門人”單霽翔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來趙孟頫書畫特展觀展的,70%是年輕人,有的人已經來了第六次、第八次。觀展現場一位年輕的小夥子旁若無人地跪著觀展,只為更近距離地欣賞絕美的書法作品,那份投入、執著和虔誠讓我動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