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首善之街——中外兼容的文化'

"


"


漳州古城首善之街——中外兼容的文化

尚書府——潘榮故居


"


漳州古城首善之街——中外兼容的文化

尚書府——潘榮故居


漳州古城首善之街——中外兼容的文化

李公館


"


漳州古城首善之街——中外兼容的文化

尚書府——潘榮故居


漳州古城首善之街——中外兼容的文化

李公館


漳州古城首善之街——中外兼容的文化

簡氏僑館

據漳州市地區總體規劃方案(1983年1月設計,1988年2月省政府批准)中名城保護規劃,新華西路西段(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片)列為一級文物價值區。

明清時期的旗纛廟前街至縣前段(今新華西路西段),是綴滿人文景觀的古老街坊。縣衙官署、官宦豪宅、宗祠牌坊,道觀寺廟,書院縣學等建築物錯落有致地沿街羅列,乃至近代的西方教堂都在這條路上爭得一席之地,西式的醫院和學校也紛紛在這裡找到各自的落腳點。一路走訪,猶如讀一部地方史冊。只要你用心拂拭,塵封的珍珠就會閃耀出其應有的光芒。1919年,閩南護法區在拓寬修直馬路工程中,將橫跨於街頭的許多牌坊拆除,寺院宮觀或被拆毀,或將神祇撤走改為兵營,天公廟也難逃此劫。從五十年代開始,許多私宅改造成公有房產,房屋用途與原狀大相徑庭,經過幾十年的風雨侵蝕,或廢為棄地或改建成公房。及至九十年代末,又一輪城市改造風潮席捲全城,新華西路經歷脫胎換骨般的變化,新一代的建築群拔地而起,新華西路沿線的古蹟幾乎消失殆盡,但仍有少數舊址倖存下來,這些遺蹟飽嘗歲月的磨礪,人世的劫難,至今仍無言地訴說漳州千年史話,從舊府衙門前的“肺石”到禮拜堂牆上的“紅毛灰”,點點滴滴都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根植本土的原始物證。值得逐個介紹。

[一]老地名

 水德宮 既是廟名,同時也作為小巷名,小巷位於新華西路東頭(東月城)南側,往南通炮仔街,因巷道有一座水德宮廟而得名。水德宮,興建年代不詳,祀天上聖母(即媽祖)。陳炯明治漳拆城時廟拆毀,街坊居民依附於城樓重建水德宮廟,因地盤侷促,廟建二層,神像供奉於樓上,樓下廟祝活動空間。1997年,新華西路改造時,水德宮廟再遭拆毀,僅遺下殘牆一段,水德宮巷現殘留南半段。

 公解[廨]巷 位於新華西路西端,應是公廨巷之誤。該址原為舊縣衙吏廨院落通往縣衙的甬道,民國初縣衙及吏舍為縣立職業學校校舍,五十年代一度作為龍溪縣醫院第一門診所。公解巷現為民宅區的巷道。

濠溝 開鑿於唐代。宋鹹平二年(999年)疏浚並全線打通,使之“濠環抱子城”,《漳州府志》記:“城中故有濠溝始於西北而中分之,為東、為西”,宋紹興間擴城後濠溝成為城中排洩水道,“東濠西溝宋設二閘”。明隆慶六年,知府羅青霄發動沿濠居民疏浚暢通之後,設一名百戶長專職負責閘門的管理,既方便船隻進出城區,又保證門戶的安全。歷代多次修浚,1950年全面清理和維修。濠溝長約2000米、寬8.5米、深4.5米,兩側駁岸以條石砌成。今雖多段破損,但東濠、西溝仍具排水作用。新華西路是全城唯一貫穿兩條古濠溝的街道,橫跨東濠的路條叫東鋪橋,橫於西溝的橋就是觀橋。這兩座橋樑原都建有橋亭,均是古城“七陰橋”之一。

 東、西河墘 沿東濠溝西側的河岸小道。明清時代,水運網絡發達於陸行,濠溝也兼作港道使用,沿濠護岸既是船舶停靠的駁岸,又是貫穿古城的巷道,當年常有小販肩挑小吃沿濠岸來回叫賣,久而久之人稱濠岸為“挑食巷”,因閩南語諧音為“討食巷”或“偷食巷”。現河岸改造成雙側都能通行的人行道。

天慶觀井 位於天慶觀前(今新華西路老幹部活動中心),據《龍溪縣誌》載:“天慶觀井在元妙觀前,味甘美,可闢瘴癘,舊傳漳土水熱,凡仕宦至者,必先汲此,方不得病。”該井於2002年拓寬路面時填毀。

天慶觀 俗稱“天公廟”。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稱開元觀。唐貞元二年(786年)隨州治從漳浦移入龍溪,十二年(796年)刺史李登移建觀口街,改稱元妙觀。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稱天慶觀。宋端平年間(1234~1236)觀中建有道藏,收有顏耆仲、顏頤仲兄弟從九仙觀臨摹的道經五百六十四卷。主殿祀老子,旁配日、月、雷、電、風、雨諸神,其規模宏大,神像巍峨,是漳州最大型且藏有道經的道觀。民國八年(1919年),道觀被陳炯明軍隊徵用為軍營,從此日漸毀壞破敗。到七八十年代,拆毀舊建築,建老幹部活動中心。原天公廟二根蟠龍石柱輾轉到天寶後坑村,九十年代初,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捐資,以原天公廟蟠龍石柱為主柱,在該村建一座玉尊宮,人們都稱之為“天公廟”。

 [二]故居

尚書府(潘榮故居)潘尚書府位於新華西路尚書巷,明代弘治初年潘榮建,現存建築佔地面積836平方米,坐北朝南,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抬樑式木構架,硬山頂。堂後為雙層樓,中隔天井。1988年6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潘榮(1418-1496)字尊用,龍溪(今薌城)人,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進士,受任吏科給事中;景泰九年(1453年)向代宗建議廣開言路;天順六年(1462年)以吏部右給事中授一品服,任琉球國冊封使,出使琉球國(今日本沖繩列島),冊封尚繚為新中山王,其間考察風土民情,寫成《中山八景記》一文,暗喻新王廣施德政,回國後晉升都給事中;成化十九年(1483年),南京戶部尚書黃鎬罷職,潘榮遂升任南京戶部尚書。

弘治元年(1488年),潘榮以六十九歲致仕歸裡,於東鋪街修豪宅養老,因潘榮以戶部尚書官銜歸裡,皇帝還賜予他享受原有待遇九年,通向其住宅的巷道就叫做尚書巷。在弘治九年(1496年),潘榮逝世,孝宗皇帝賜葬龍溪南廂(今龍海九湖嶺)。明朝皇帝二度為潘榮立坊旌表:一是正統年間立於東鋪街的“宮保坊”;一是嘉靖年間立於漁頭廟(今北京路北端)的“都憲坊”。漳州府城曾有二條巷路以潘榮的官銜命名,除了尚書巷外,還有給事巷(連接平等路與北京路)。

潘榮一生經歷七任皇帝,仕途中直接為五位皇帝效力,有遺著《歷朝統論》。

李公館 位於新華西路東段,肇基人李樹臣,廣東梅縣瓜州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從臺灣內渡漳州,在東鋪街購置一座大厝定居,其子李韻峰,於光緒年間南渡到馬來西亞從事礦產開發,致富後匯鉅款回漳,將大厝周邊的民宅計三十九間統統買下,重新裝修一新,在東鋪街與市仔頭(今北京路)形成一片前設大宅門,中坐五進大厝,后辟山水園林花園完整的家居群落,人稱李公館。李公館常常作為達官貴人旅漳時的行館或接待場所而名噪一時,五十年代初,曾一度作為漳州中國旅行社,接待海外人士。

李韻峰四子李萊生繼承父業,根據市場需求,轉而投資橡膠業,因經營出色,在全球設有47家子公司,被譽為“橡膠大王”。上世紀八十年代曾三次訪問祖國大陸。

歷經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房地產改造和1997年新華西路東段拓寬,李公館現存規模尚有三進,坐南朝北,硬山頂,屋脊兩端均鴟吻起翹(俗稱燕子尾),兩側的護厝也保存下來。最後設祖廳,中堂對聯為“基址肇瓜州國瑞家祥鹹受春光福祉 淵源分雁水文經武緯逸興奕世綿延”,橫批“春興祖祠”。雖已是殘局,但仍不失“五鳳樓”端莊氣派。李氏故居於2005年拆除,原址改建商品房。

 林資鏗故居(宮保第) 位於新華西路人委巷。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原為光緒皇帝賜祀其祖父林文察、父林朝棟的專祠,又稱宮保第。祖孫三人來自臺中霧峰林氏家族,其祖籍為漳州府平和縣。

簡大獅蒙難處(簡氏僑館)古厝原為南靖長教簡氏僑館,清末修建,佔地600多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五間,抬樑式木構架,硬山頂。現尚存三進,土夯牆體,條石牆基,內部樑架基本完好。

 簡大獅 原名忠浩,祖籍漳州府南靖縣梅林鄉,簡忠浩清朝末年出生於臺灣府淡水縣,他從小習武,練就一身好武功,因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曾徒手舉起祠堂前石獅繞行祠堂一週,從此“大獅”成了他的名字。

1988年6月,漳州市人民政府將地處薌城新華西路220號古厝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屋前立有“簡大獅蒙難處”石碑,供人憑弔。(本文源自《閩南日報》田豐 文 市圖書館 供圖)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