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能用‘’扁食‘’治病,為什麼現在沒有張仲景這樣的名醫?

張仲景 東漢 辣椒 宋朝 詩志不易 2017-05-05

醫聖能用‘’扁食‘’治病,為什麼現在沒有張仲景這樣的名醫?

在醫聖故鄉河南鄧州,老鄉們把餃子稱為“扁食”。

宋朝以前,餃子叫“角子”或“水角兒”,元代稱“扁食”,明代以後才普遍稱餃子。

餃子因其形狀像元寶,一盤盤端上桌象徵著“新年發大財,元寶滾滾來”,寓意吉祥,受人喜愛。

所以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也有新舊交替的意思。

其實,最初張仲景發明餃子,是了給鄉親們治病的。

醫聖能用‘’扁食‘’治病,為什麼現在沒有張仲景這樣的名醫?

張仲景,東漢涅陽人,就是現在的鄧州市穰東鎮。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醫之聖典,其本人被後世尊為醫聖。

張仲景有句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建安年間,張仲景被朝廷派到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端坐於大堂之上為民治病。張仲景此舉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人看病的醫生稱作“坐堂先生”,用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

醫聖能用‘’扁食‘’治病,為什麼現在沒有張仲景這樣的名醫?

後來,張仲景因不滿官場黑暗而辭官回鄉,返鄉之時正值冬天,還未到家,他就看見許多無家可歸的百姓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便帶領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到除夕期間舍“祛寒嬌耳湯”為百姓們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其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給百姓吃。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這就是張仲景發明的餃子。後來人們仿照張仲景在過年時包餃子,餃子慢慢就這樣傳了下來。

至今南陽一帶仍有“過年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可見餃子是祛寒嬌耳的藥膳。既然能治病,為何現代人會忽略其本來的功用呢?要知道,還有很多人每到冬天就會四肢冰涼,甚至耳爛手腫腳凍得發癢。小編就喜歡包餃子時,在羊肉裡多放些姜蒜和辣椒,這樣包出來的餃子吃起來通身發熱,尤其在冬天,每個汗毛都會張開,舒服過癮!

現在人們包的餃子,似乎忘了其最初的祛寒治病功能,除了味道鮮美,更多的只是一種滿足口腹之慾的美食罷了。

後來,張仲景因不滿官場黑暗而辭官回鄉,返鄉之時正值冬天,還未到家,他就看見許多無家可歸的百姓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便帶領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到除夕期間舍“祛寒嬌耳湯”為百姓們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其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給百姓吃。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這就是張仲景發明的餃子。後來人們仿照張仲景在過年時包餃子,餃子慢慢就這樣傳了下來。

至今南陽一帶仍有“過年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可見餃子是祛寒嬌耳的藥膳。既然能治病,為何現代人會忽略其本來的功用呢?要知道,還有很多人每到冬天就會四肢冰涼,甚至耳爛手腫腳凍得發癢。小編就喜歡包餃子時,在羊肉裡多放些姜蒜和辣椒,這樣包出來的餃子吃起來通身發熱,尤其在冬天,每個汗毛都會張開,舒服過癮!

現在人們包的餃子,似乎忘了其最初的祛寒治病功能,除了味道鮮美,更多的只是一種滿足口腹之慾的美食罷了。

醫聖能用‘’扁食‘’治病,為什麼現在沒有張仲景這樣的名醫?

不得不說,張仲景用餃子治病的舉動真是個天才的發明創造啊!無怪乎人們尊其為醫聖!

現在科技發達,知識爆炸,卻再也出不了一個像張仲景這樣的好中醫了!令人嘆息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