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上火又怕冷?可能是上熱下寒導致,張仲景說打通中焦才是關鍵!

張仲景 中醫 阿膠 柴胡 生薑 五行五臟館 2019-05-15

最近有一位粉絲表達了這樣的無奈與痛苦:感覺自己的身體是一個矛盾體,上半身是火焰,動不動就上火,吃點阿膠就上火,臉上長痘痘、口腔潰瘍、喉嚨痛、眼乾眼澀是常有的事,有時還牙齦出血,流鼻血。下半身呢,則是冰窖,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腳冰涼,尿頻,還有宮寒痛經……

這位粉絲得的什麼病?這位粉絲得的病叫上熱下寒。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病。我們這個時代有一種病,很流行,十個人當中九個人都有,這種病叫上熱下寒。今天我們就從中醫的角度給大家分析一下。

又上火又怕冷?可能是上熱下寒導致,張仲景說打通中焦才是關鍵!

首先,中醫是怎麼理解上熱下寒的?是怎麼得來的呢?

中醫認為這是寒熱錯雜表現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如外感病誤用攻下,引致大瀉不止,津液損傷,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盛於下則洩瀉、肢冷、脈沉遲。

《靈樞·刺節真邪》:“上熱於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簡單點說就是因為上面動得太多。眼睛老在動,看手機;嘴巴老在動,吃各種各樣的垃圾食品,喝各種各樣的冰鎮飲料,;腦子老在動,各種念頭潮水一樣襲來,唯獨不動的就是下半身,老坐著。面動的太多,血不足,氣有餘便是火,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手腳,但由於久坐與飲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擋了,咋辦?只好反彈上去唄,於是出現了上熱下寒。

又上火又怕冷?可能是上熱下寒導致,張仲景說打通中焦才是關鍵!

為什麼會出現上熱下寒呢?按照中醫上的理論,就是由於中焦不通、陰盛於下、虛陽上浮導致的一系列症狀。

有些朋友不知道中焦是什麼?中焦就是我們的脾胃。我們通常說的補中益氣,補的就是脾胃的氣。這個中焦脾胃是五臟六腑的中心,其他臟腑都要圍繞著它轉,所以中焦一旦出了問題,其他臟腑也都會跟著倒黴。心火要下來必須要經過中焦脾胃這個要道,腎水要上去也必須要經過中焦脾胃這個要道,所以打通中焦要塞是調理上熱下寒的當務之急

那麼中醫對於上熱下寒到底怎麼調理?

首先我們一定要記住一點:上熱下寒並不是你真的陽虛得厲害,而是身體裡的火沒有被利用起來。真正陽虛的人全身都會是一片寒涼的跡象,而不僅僅是下半身。因此我們按照我國古代名醫張仲景給的思路:打通我們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對流,自然就上不熱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雙管齊下,既治標又治本。

又上火又怕冷?可能是上熱下寒導致,張仲景說打通中焦才是關鍵!
《金匱玉函經二注》:狐惑病謂蝕上下也,蟲生於溼熱敗氣瘀血之中,其來漸矣,遇極乃發,非若傷寒一日而暴病者也。病發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欠安者,皆五臟久受溼熱,傷其,衛不內入,神不內寧故也。更不欲食,惡聞食臭者,倉廩之府傷也。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法

第一種甘草瀉心湯

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氣,張仲景用健脾養胃的原則。

中焦有邪氣怎麼辦?比如溼氣比如積食比如有痞塊,那麼就採用降逆的原則,胃氣以降為和

上面有虛火又咋整?不怕,就採用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消炎抗菌的方針的原則把上焦的火清掉,還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塊啊結節啊等一切絆腳石掃除。

這個方法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溫也有涼。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見上火就只用涼,結果火暫時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頻率也越來越多,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讓患者苦不堪言啊。張仲景還有兩個瀉心湯:

第二種半夏瀉心湯和第三種生姜瀉心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這三個瀉心湯都是調理中焦不通、上熱下寒導致的一系列症狀的,那三個方子的區別在哪呢?

如果你上熱下寒伴隨著脾胃虛弱,就用第一種方法;

如果你上熱下寒伴隨著痰特別多,就用第二種;

如果你上熱下寒伴隨著胃寒,就用第三種;

又上火又怕冷?可能是上熱下寒導致,張仲景說打通中焦才是關鍵!

最後總結一下,以上就是中醫對上熱下寒的理解以及調理方法,相信中醫的都知道,中醫看病絕不是固定的,而是要根據病情辨證論治,因地適宜因人而異,特別是碰到疑難病症,如果沒有理論指導是絕對看不好的,何況中醫本來就有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大家謹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