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

青春,作為人生的必由之路,那時的身體裡有躁動的荷爾蒙,夢想裡有遼遠的彼岸,思緒裡有抓不到的惆悵。我們都曾在一個個或者慵懶,或者躁動的青春時光裡,認真的沐浴更衣,期待著在接下來的人生征程中,建功立業,揚名四海。青春擁有無限的可能,青春擁有用不完的力量。而活躍又迷茫的青春中,除了充滿希望,還在不經意間暗存著屢屢殺機。因為處在青春期的人們雖然已經漸漸擁有了成年人的力量,卻沒有成年人對力量掌控的技巧,所以在使用這些力量時,青春期的人們,往往傷害敵人的同時,也免不了傷害了自己。

而青春期中真的就擁有所謂的“敵人”嗎?青春還處在人生即將走入社會的過程中,所以在這個人的一生中第二次的成長高峰期裡,除了身體的發育,心智的成熟,還有性格稜角逐漸變被磨平。

青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敵人,青春期的人們,作為整個社會將來的中流砥柱,他們普遍還被作為培養對象,天之驕子。所以青春不僅僅是個體一生中最驕傲的年齡,也是整個社會中最被人們普遍給予厚望的群體,因為社會青年們,往往是在社會的懷抱中成長了十幾年之後,漸漸的要走向社會,準備貢獻社會。所以當青春出現意外時,在大眾的心目中,是極為富有悲劇色彩的社會事件,包括電影人在內的藝術家們,往往對於青春所迸發出的人性的啟示,是極為關注的。

"

青春,作為人生的必由之路,那時的身體裡有躁動的荷爾蒙,夢想裡有遼遠的彼岸,思緒裡有抓不到的惆悵。我們都曾在一個個或者慵懶,或者躁動的青春時光裡,認真的沐浴更衣,期待著在接下來的人生征程中,建功立業,揚名四海。青春擁有無限的可能,青春擁有用不完的力量。而活躍又迷茫的青春中,除了充滿希望,還在不經意間暗存著屢屢殺機。因為處在青春期的人們雖然已經漸漸擁有了成年人的力量,卻沒有成年人對力量掌控的技巧,所以在使用這些力量時,青春期的人們,往往傷害敵人的同時,也免不了傷害了自己。

而青春期中真的就擁有所謂的“敵人”嗎?青春還處在人生即將走入社會的過程中,所以在這個人的一生中第二次的成長高峰期裡,除了身體的發育,心智的成熟,還有性格稜角逐漸變被磨平。

青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敵人,青春期的人們,作為整個社會將來的中流砥柱,他們普遍還被作為培養對象,天之驕子。所以青春不僅僅是個體一生中最驕傲的年齡,也是整個社會中最被人們普遍給予厚望的群體,因為社會青年們,往往是在社會的懷抱中成長了十幾年之後,漸漸的要走向社會,準備貢獻社會。所以當青春出現意外時,在大眾的心目中,是極為富有悲劇色彩的社會事件,包括電影人在內的藝術家們,往往對於青春所迸發出的人性的啟示,是極為關注的。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而在整個華語電影史上,由楊德昌執導的,於1991年上映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堪稱華語青春片的巔峰和史詩。這部影片由當年僅有14歲的張震主演,在影片中飾演父親的演員張國柱,在現實中也是張震的父親。整部影片將近4個小時的時長,如果想一鼓作氣的看完整部影片,需要空出將近一個下午的時間,但是與影片中所繪製的青春時光相比,四個小時又顯然是不夠用的。

影片是根據一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少年犯罪事件改編的,因為這個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所以在案件發生之後,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廣泛關注。楊德昌導演並沒有單純的從成年人的視角出發再現這個案件,而是通過成年人的生活,青少年的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活動,愛情,友情,學業等多個視角,對這個案件發生的始末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再現的同時,又用精巧的電影語言,白開水式的敘事手法,對這個殘酷的青春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多角度的剖析。

"

青春,作為人生的必由之路,那時的身體裡有躁動的荷爾蒙,夢想裡有遼遠的彼岸,思緒裡有抓不到的惆悵。我們都曾在一個個或者慵懶,或者躁動的青春時光裡,認真的沐浴更衣,期待著在接下來的人生征程中,建功立業,揚名四海。青春擁有無限的可能,青春擁有用不完的力量。而活躍又迷茫的青春中,除了充滿希望,還在不經意間暗存著屢屢殺機。因為處在青春期的人們雖然已經漸漸擁有了成年人的力量,卻沒有成年人對力量掌控的技巧,所以在使用這些力量時,青春期的人們,往往傷害敵人的同時,也免不了傷害了自己。

而青春期中真的就擁有所謂的“敵人”嗎?青春還處在人生即將走入社會的過程中,所以在這個人的一生中第二次的成長高峰期裡,除了身體的發育,心智的成熟,還有性格稜角逐漸變被磨平。

青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敵人,青春期的人們,作為整個社會將來的中流砥柱,他們普遍還被作為培養對象,天之驕子。所以青春不僅僅是個體一生中最驕傲的年齡,也是整個社會中最被人們普遍給予厚望的群體,因為社會青年們,往往是在社會的懷抱中成長了十幾年之後,漸漸的要走向社會,準備貢獻社會。所以當青春出現意外時,在大眾的心目中,是極為富有悲劇色彩的社會事件,包括電影人在內的藝術家們,往往對於青春所迸發出的人性的啟示,是極為關注的。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而在整個華語電影史上,由楊德昌執導的,於1991年上映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堪稱華語青春片的巔峰和史詩。這部影片由當年僅有14歲的張震主演,在影片中飾演父親的演員張國柱,在現實中也是張震的父親。整部影片將近4個小時的時長,如果想一鼓作氣的看完整部影片,需要空出將近一個下午的時間,但是與影片中所繪製的青春時光相比,四個小時又顯然是不夠用的。

影片是根據一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少年犯罪事件改編的,因為這個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所以在案件發生之後,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廣泛關注。楊德昌導演並沒有單純的從成年人的視角出發再現這個案件,而是通過成年人的生活,青少年的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活動,愛情,友情,學業等多個視角,對這個案件發生的始末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再現的同時,又用精巧的電影語言,白開水式的敘事手法,對這個殘酷的青春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多角度的剖析。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在影片中,張震飾演的小四,是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執拗倔強,愛學習的好孩子。他一度是整個家庭的未來和期望,但是因為他不願意出賣同學,所以在學校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而他的父親不僅沒有怪他,而且對小四的行為還能夠深深的理解。可能他這種父子一脈相承的倔強,對這個世界的不圓滑,不屈服,正是他們最後遭遇不公命運的關鍵。而他們父子身上這種倔強和不屈,也正是青春最典型的“質地”。

影片最後的結尾來臨之前,導演一直在不緊不慢的對整部影片的戲劇性衝突進行佈局,雖然過程中有哈尼這個浪漫主義俠客,有小馬這個玩世不恭的公子哥等等。然而這些都是楊德昌對於那個社會中人生百態的一種近似於白描的再現,這個過程中,導演楊德昌剋制著他所有的情感,用一點一滴的細節去堆砌他認識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用深遠的全景鏡頭,去審視整個社會的全貌,用幽暗的中遠景去觸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

青春,作為人生的必由之路,那時的身體裡有躁動的荷爾蒙,夢想裡有遼遠的彼岸,思緒裡有抓不到的惆悵。我們都曾在一個個或者慵懶,或者躁動的青春時光裡,認真的沐浴更衣,期待著在接下來的人生征程中,建功立業,揚名四海。青春擁有無限的可能,青春擁有用不完的力量。而活躍又迷茫的青春中,除了充滿希望,還在不經意間暗存著屢屢殺機。因為處在青春期的人們雖然已經漸漸擁有了成年人的力量,卻沒有成年人對力量掌控的技巧,所以在使用這些力量時,青春期的人們,往往傷害敵人的同時,也免不了傷害了自己。

而青春期中真的就擁有所謂的“敵人”嗎?青春還處在人生即將走入社會的過程中,所以在這個人的一生中第二次的成長高峰期裡,除了身體的發育,心智的成熟,還有性格稜角逐漸變被磨平。

青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敵人,青春期的人們,作為整個社會將來的中流砥柱,他們普遍還被作為培養對象,天之驕子。所以青春不僅僅是個體一生中最驕傲的年齡,也是整個社會中最被人們普遍給予厚望的群體,因為社會青年們,往往是在社會的懷抱中成長了十幾年之後,漸漸的要走向社會,準備貢獻社會。所以當青春出現意外時,在大眾的心目中,是極為富有悲劇色彩的社會事件,包括電影人在內的藝術家們,往往對於青春所迸發出的人性的啟示,是極為關注的。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而在整個華語電影史上,由楊德昌執導的,於1991年上映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堪稱華語青春片的巔峰和史詩。這部影片由當年僅有14歲的張震主演,在影片中飾演父親的演員張國柱,在現實中也是張震的父親。整部影片將近4個小時的時長,如果想一鼓作氣的看完整部影片,需要空出將近一個下午的時間,但是與影片中所繪製的青春時光相比,四個小時又顯然是不夠用的。

影片是根據一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少年犯罪事件改編的,因為這個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所以在案件發生之後,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廣泛關注。楊德昌導演並沒有單純的從成年人的視角出發再現這個案件,而是通過成年人的生活,青少年的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活動,愛情,友情,學業等多個視角,對這個案件發生的始末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再現的同時,又用精巧的電影語言,白開水式的敘事手法,對這個殘酷的青春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多角度的剖析。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在影片中,張震飾演的小四,是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執拗倔強,愛學習的好孩子。他一度是整個家庭的未來和期望,但是因為他不願意出賣同學,所以在學校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而他的父親不僅沒有怪他,而且對小四的行為還能夠深深的理解。可能他這種父子一脈相承的倔強,對這個世界的不圓滑,不屈服,正是他們最後遭遇不公命運的關鍵。而他們父子身上這種倔強和不屈,也正是青春最典型的“質地”。

影片最後的結尾來臨之前,導演一直在不緊不慢的對整部影片的戲劇性衝突進行佈局,雖然過程中有哈尼這個浪漫主義俠客,有小馬這個玩世不恭的公子哥等等。然而這些都是楊德昌對於那個社會中人生百態的一種近似於白描的再現,這個過程中,導演楊德昌剋制著他所有的情感,用一點一滴的細節去堆砌他認識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用深遠的全景鏡頭,去審視整個社會的全貌,用幽暗的中遠景去觸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在一個個失望的現實面前,主角小四,一步步被逼迫到了一個無處可躲的角落。而在這個過程中,小四遇到了人生的光明小明,並因此認識了人生偶像哈尼,本應該朝氣蓬勃的青春中,小四卻墜落到了一個更低的視角,觀眾們跟隨著小四的視角,看到了無法選擇人生的小明,看到了青春走向成年過程中的無奈和悲愴。

看似給了小四希望的小明,其實是小四人生墜落的催化劑。如果沒有小明的出現,也許小四僅僅是對生活,對未來失去了希望。但是在小明出現之後,小四看到的是希望,是自己價值的體現,他認為自己還有能力去改變人生,改變世界,即使只有那麼一次機會,即使改變的幅度只有一點點。

"

青春,作為人生的必由之路,那時的身體裡有躁動的荷爾蒙,夢想裡有遼遠的彼岸,思緒裡有抓不到的惆悵。我們都曾在一個個或者慵懶,或者躁動的青春時光裡,認真的沐浴更衣,期待著在接下來的人生征程中,建功立業,揚名四海。青春擁有無限的可能,青春擁有用不完的力量。而活躍又迷茫的青春中,除了充滿希望,還在不經意間暗存著屢屢殺機。因為處在青春期的人們雖然已經漸漸擁有了成年人的力量,卻沒有成年人對力量掌控的技巧,所以在使用這些力量時,青春期的人們,往往傷害敵人的同時,也免不了傷害了自己。

而青春期中真的就擁有所謂的“敵人”嗎?青春還處在人生即將走入社會的過程中,所以在這個人的一生中第二次的成長高峰期裡,除了身體的發育,心智的成熟,還有性格稜角逐漸變被磨平。

青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敵人,青春期的人們,作為整個社會將來的中流砥柱,他們普遍還被作為培養對象,天之驕子。所以青春不僅僅是個體一生中最驕傲的年齡,也是整個社會中最被人們普遍給予厚望的群體,因為社會青年們,往往是在社會的懷抱中成長了十幾年之後,漸漸的要走向社會,準備貢獻社會。所以當青春出現意外時,在大眾的心目中,是極為富有悲劇色彩的社會事件,包括電影人在內的藝術家們,往往對於青春所迸發出的人性的啟示,是極為關注的。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而在整個華語電影史上,由楊德昌執導的,於1991年上映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堪稱華語青春片的巔峰和史詩。這部影片由當年僅有14歲的張震主演,在影片中飾演父親的演員張國柱,在現實中也是張震的父親。整部影片將近4個小時的時長,如果想一鼓作氣的看完整部影片,需要空出將近一個下午的時間,但是與影片中所繪製的青春時光相比,四個小時又顯然是不夠用的。

影片是根據一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少年犯罪事件改編的,因為這個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所以在案件發生之後,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廣泛關注。楊德昌導演並沒有單純的從成年人的視角出發再現這個案件,而是通過成年人的生活,青少年的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活動,愛情,友情,學業等多個視角,對這個案件發生的始末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再現的同時,又用精巧的電影語言,白開水式的敘事手法,對這個殘酷的青春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多角度的剖析。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在影片中,張震飾演的小四,是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執拗倔強,愛學習的好孩子。他一度是整個家庭的未來和期望,但是因為他不願意出賣同學,所以在學校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而他的父親不僅沒有怪他,而且對小四的行為還能夠深深的理解。可能他這種父子一脈相承的倔強,對這個世界的不圓滑,不屈服,正是他們最後遭遇不公命運的關鍵。而他們父子身上這種倔強和不屈,也正是青春最典型的“質地”。

影片最後的結尾來臨之前,導演一直在不緊不慢的對整部影片的戲劇性衝突進行佈局,雖然過程中有哈尼這個浪漫主義俠客,有小馬這個玩世不恭的公子哥等等。然而這些都是楊德昌對於那個社會中人生百態的一種近似於白描的再現,這個過程中,導演楊德昌剋制著他所有的情感,用一點一滴的細節去堆砌他認識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用深遠的全景鏡頭,去審視整個社會的全貌,用幽暗的中遠景去觸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在一個個失望的現實面前,主角小四,一步步被逼迫到了一個無處可躲的角落。而在這個過程中,小四遇到了人生的光明小明,並因此認識了人生偶像哈尼,本應該朝氣蓬勃的青春中,小四卻墜落到了一個更低的視角,觀眾們跟隨著小四的視角,看到了無法選擇人生的小明,看到了青春走向成年過程中的無奈和悲愴。

看似給了小四希望的小明,其實是小四人生墜落的催化劑。如果沒有小明的出現,也許小四僅僅是對生活,對未來失去了希望。但是在小明出現之後,小四看到的是希望,是自己價值的體現,他認為自己還有能力去改變人生,改變世界,即使只有那麼一次機會,即使改變的幅度只有一點點。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小四和他的偶像哈尼一樣,對生活擁有十足的浪漫主義色彩,這兩個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楊德昌導演的影子。在他另外一部不朽的電影《一一》中,同樣有一個這樣浪漫主義色彩的人物簡南雄。他們這些人共同的特點,就是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意味,他們看似生活在楊德昌構建的光影世界的日常裡,其實他們只生活在自己對於社會的執著的當中。

他們最大的特點是,不在乎世俗的價值觀念,不認可當下的社會層級邏輯,他們只認可自己執拗的,深置於內心的道德情操的追求。他們都擁有嚴格的對自我,對社會的道德標尺。所以他們唾棄權貴,遠離富貴,他們這樣做,只為了追求和踐行自己內心的,高尚的精神境界。但是這樣的人在社會中註定是失敗的,就如同光明磊落的哈尼最後慘死在黑暗的陰謀詭計中。

"

青春,作為人生的必由之路,那時的身體裡有躁動的荷爾蒙,夢想裡有遼遠的彼岸,思緒裡有抓不到的惆悵。我們都曾在一個個或者慵懶,或者躁動的青春時光裡,認真的沐浴更衣,期待著在接下來的人生征程中,建功立業,揚名四海。青春擁有無限的可能,青春擁有用不完的力量。而活躍又迷茫的青春中,除了充滿希望,還在不經意間暗存著屢屢殺機。因為處在青春期的人們雖然已經漸漸擁有了成年人的力量,卻沒有成年人對力量掌控的技巧,所以在使用這些力量時,青春期的人們,往往傷害敵人的同時,也免不了傷害了自己。

而青春期中真的就擁有所謂的“敵人”嗎?青春還處在人生即將走入社會的過程中,所以在這個人的一生中第二次的成長高峰期裡,除了身體的發育,心智的成熟,還有性格稜角逐漸變被磨平。

青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敵人,青春期的人們,作為整個社會將來的中流砥柱,他們普遍還被作為培養對象,天之驕子。所以青春不僅僅是個體一生中最驕傲的年齡,也是整個社會中最被人們普遍給予厚望的群體,因為社會青年們,往往是在社會的懷抱中成長了十幾年之後,漸漸的要走向社會,準備貢獻社會。所以當青春出現意外時,在大眾的心目中,是極為富有悲劇色彩的社會事件,包括電影人在內的藝術家們,往往對於青春所迸發出的人性的啟示,是極為關注的。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而在整個華語電影史上,由楊德昌執導的,於1991年上映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堪稱華語青春片的巔峰和史詩。這部影片由當年僅有14歲的張震主演,在影片中飾演父親的演員張國柱,在現實中也是張震的父親。整部影片將近4個小時的時長,如果想一鼓作氣的看完整部影片,需要空出將近一個下午的時間,但是與影片中所繪製的青春時光相比,四個小時又顯然是不夠用的。

影片是根據一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少年犯罪事件改編的,因為這個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所以在案件發生之後,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廣泛關注。楊德昌導演並沒有單純的從成年人的視角出發再現這個案件,而是通過成年人的生活,青少年的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活動,愛情,友情,學業等多個視角,對這個案件發生的始末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再現的同時,又用精巧的電影語言,白開水式的敘事手法,對這個殘酷的青春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多角度的剖析。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在影片中,張震飾演的小四,是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執拗倔強,愛學習的好孩子。他一度是整個家庭的未來和期望,但是因為他不願意出賣同學,所以在學校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而他的父親不僅沒有怪他,而且對小四的行為還能夠深深的理解。可能他這種父子一脈相承的倔強,對這個世界的不圓滑,不屈服,正是他們最後遭遇不公命運的關鍵。而他們父子身上這種倔強和不屈,也正是青春最典型的“質地”。

影片最後的結尾來臨之前,導演一直在不緊不慢的對整部影片的戲劇性衝突進行佈局,雖然過程中有哈尼這個浪漫主義俠客,有小馬這個玩世不恭的公子哥等等。然而這些都是楊德昌對於那個社會中人生百態的一種近似於白描的再現,這個過程中,導演楊德昌剋制著他所有的情感,用一點一滴的細節去堆砌他認識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用深遠的全景鏡頭,去審視整個社會的全貌,用幽暗的中遠景去觸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在一個個失望的現實面前,主角小四,一步步被逼迫到了一個無處可躲的角落。而在這個過程中,小四遇到了人生的光明小明,並因此認識了人生偶像哈尼,本應該朝氣蓬勃的青春中,小四卻墜落到了一個更低的視角,觀眾們跟隨著小四的視角,看到了無法選擇人生的小明,看到了青春走向成年過程中的無奈和悲愴。

看似給了小四希望的小明,其實是小四人生墜落的催化劑。如果沒有小明的出現,也許小四僅僅是對生活,對未來失去了希望。但是在小明出現之後,小四看到的是希望,是自己價值的體現,他認為自己還有能力去改變人生,改變世界,即使只有那麼一次機會,即使改變的幅度只有一點點。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小四和他的偶像哈尼一樣,對生活擁有十足的浪漫主義色彩,這兩個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楊德昌導演的影子。在他另外一部不朽的電影《一一》中,同樣有一個這樣浪漫主義色彩的人物簡南雄。他們這些人共同的特點,就是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意味,他們看似生活在楊德昌構建的光影世界的日常裡,其實他們只生活在自己對於社會的執著的當中。

他們最大的特點是,不在乎世俗的價值觀念,不認可當下的社會層級邏輯,他們只認可自己執拗的,深置於內心的道德情操的追求。他們都擁有嚴格的對自我,對社會的道德標尺。所以他們唾棄權貴,遠離富貴,他們這樣做,只為了追求和踐行自己內心的,高尚的精神境界。但是這樣的人在社會中註定是失敗的,就如同光明磊落的哈尼最後慘死在黑暗的陰謀詭計中。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而這些主角中,無論在影片中是中年,還是少年,他們所代表的,始終是青春所特有的執拗。楊德昌導演,正是將這股青春的力量,注入到他的光影世界中,形成了他電影世界的精神內核,這種精神內核,貫穿了他整個的電影生涯。所以在青春這股力量所驅動的全景式的社會畫卷中,觀眾們看到的,是一種在平淡的影像下,湧動著的,屬於人生對於社會最原始憧憬的力量,以及當這份憧憬幻滅之後,這些影片的主角們,依然堅持著的可貴和可嘆。

而這種執拗的,堅守的青春憧憬,和堅實的,不做任何改變的現實,是楊德昌在影片中架構出的最為明顯的戲劇性衝突。小四在對青春的憧憬中退無可退,小明在現實的生活中別無選擇,最後他們的悲劇在牯嶺街爆發了。爆發在那個酷暑的傍晚,爆發在心灰意冷的小四和麻木無情的小明之間,爆發在一個花季的年齡,在小四無情的七刀中,觀眾們看到的,是死亡都無法改變的小明,這同樣也預示著,這是一個毀滅都無法改變的世界。

"

青春,作為人生的必由之路,那時的身體裡有躁動的荷爾蒙,夢想裡有遼遠的彼岸,思緒裡有抓不到的惆悵。我們都曾在一個個或者慵懶,或者躁動的青春時光裡,認真的沐浴更衣,期待著在接下來的人生征程中,建功立業,揚名四海。青春擁有無限的可能,青春擁有用不完的力量。而活躍又迷茫的青春中,除了充滿希望,還在不經意間暗存著屢屢殺機。因為處在青春期的人們雖然已經漸漸擁有了成年人的力量,卻沒有成年人對力量掌控的技巧,所以在使用這些力量時,青春期的人們,往往傷害敵人的同時,也免不了傷害了自己。

而青春期中真的就擁有所謂的“敵人”嗎?青春還處在人生即將走入社會的過程中,所以在這個人的一生中第二次的成長高峰期裡,除了身體的發育,心智的成熟,還有性格稜角逐漸變被磨平。

青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敵人,青春期的人們,作為整個社會將來的中流砥柱,他們普遍還被作為培養對象,天之驕子。所以青春不僅僅是個體一生中最驕傲的年齡,也是整個社會中最被人們普遍給予厚望的群體,因為社會青年們,往往是在社會的懷抱中成長了十幾年之後,漸漸的要走向社會,準備貢獻社會。所以當青春出現意外時,在大眾的心目中,是極為富有悲劇色彩的社會事件,包括電影人在內的藝術家們,往往對於青春所迸發出的人性的啟示,是極為關注的。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而在整個華語電影史上,由楊德昌執導的,於1991年上映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堪稱華語青春片的巔峰和史詩。這部影片由當年僅有14歲的張震主演,在影片中飾演父親的演員張國柱,在現實中也是張震的父親。整部影片將近4個小時的時長,如果想一鼓作氣的看完整部影片,需要空出將近一個下午的時間,但是與影片中所繪製的青春時光相比,四個小時又顯然是不夠用的。

影片是根據一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少年犯罪事件改編的,因為這個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所以在案件發生之後,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廣泛關注。楊德昌導演並沒有單純的從成年人的視角出發再現這個案件,而是通過成年人的生活,青少年的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活動,愛情,友情,學業等多個視角,對這個案件發生的始末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再現的同時,又用精巧的電影語言,白開水式的敘事手法,對這個殘酷的青春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多角度的剖析。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在影片中,張震飾演的小四,是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執拗倔強,愛學習的好孩子。他一度是整個家庭的未來和期望,但是因為他不願意出賣同學,所以在學校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而他的父親不僅沒有怪他,而且對小四的行為還能夠深深的理解。可能他這種父子一脈相承的倔強,對這個世界的不圓滑,不屈服,正是他們最後遭遇不公命運的關鍵。而他們父子身上這種倔強和不屈,也正是青春最典型的“質地”。

影片最後的結尾來臨之前,導演一直在不緊不慢的對整部影片的戲劇性衝突進行佈局,雖然過程中有哈尼這個浪漫主義俠客,有小馬這個玩世不恭的公子哥等等。然而這些都是楊德昌對於那個社會中人生百態的一種近似於白描的再現,這個過程中,導演楊德昌剋制著他所有的情感,用一點一滴的細節去堆砌他認識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用深遠的全景鏡頭,去審視整個社會的全貌,用幽暗的中遠景去觸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在一個個失望的現實面前,主角小四,一步步被逼迫到了一個無處可躲的角落。而在這個過程中,小四遇到了人生的光明小明,並因此認識了人生偶像哈尼,本應該朝氣蓬勃的青春中,小四卻墜落到了一個更低的視角,觀眾們跟隨著小四的視角,看到了無法選擇人生的小明,看到了青春走向成年過程中的無奈和悲愴。

看似給了小四希望的小明,其實是小四人生墜落的催化劑。如果沒有小明的出現,也許小四僅僅是對生活,對未來失去了希望。但是在小明出現之後,小四看到的是希望,是自己價值的體現,他認為自己還有能力去改變人生,改變世界,即使只有那麼一次機會,即使改變的幅度只有一點點。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小四和他的偶像哈尼一樣,對生活擁有十足的浪漫主義色彩,這兩個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楊德昌導演的影子。在他另外一部不朽的電影《一一》中,同樣有一個這樣浪漫主義色彩的人物簡南雄。他們這些人共同的特點,就是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意味,他們看似生活在楊德昌構建的光影世界的日常裡,其實他們只生活在自己對於社會的執著的當中。

他們最大的特點是,不在乎世俗的價值觀念,不認可當下的社會層級邏輯,他們只認可自己執拗的,深置於內心的道德情操的追求。他們都擁有嚴格的對自我,對社會的道德標尺。所以他們唾棄權貴,遠離富貴,他們這樣做,只為了追求和踐行自己內心的,高尚的精神境界。但是這樣的人在社會中註定是失敗的,就如同光明磊落的哈尼最後慘死在黑暗的陰謀詭計中。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而這些主角中,無論在影片中是中年,還是少年,他們所代表的,始終是青春所特有的執拗。楊德昌導演,正是將這股青春的力量,注入到他的光影世界中,形成了他電影世界的精神內核,這種精神內核,貫穿了他整個的電影生涯。所以在青春這股力量所驅動的全景式的社會畫卷中,觀眾們看到的,是一種在平淡的影像下,湧動著的,屬於人生對於社會最原始憧憬的力量,以及當這份憧憬幻滅之後,這些影片的主角們,依然堅持著的可貴和可嘆。

而這種執拗的,堅守的青春憧憬,和堅實的,不做任何改變的現實,是楊德昌在影片中架構出的最為明顯的戲劇性衝突。小四在對青春的憧憬中退無可退,小明在現實的生活中別無選擇,最後他們的悲劇在牯嶺街爆發了。爆發在那個酷暑的傍晚,爆發在心灰意冷的小四和麻木無情的小明之間,爆發在一個花季的年齡,在小四無情的七刀中,觀眾們看到的,是死亡都無法改變的小明,這同樣也預示著,這是一個毀滅都無法改變的世界。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這部影片之後,華語電影關於青春題材的作品,再也沒有誕生過有如此力量的,直接攝入靈魂的作品。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導演楊德昌將青春的力量和矛盾,注入到全畫幅的社會卷軸中,他用青春的力量和質地支撐起整部影片的劇情,並在影片的結尾處,通過小四和小明相互毀滅,共同隕落的青春,詮釋了社會兩股力量無法調和的矛盾,即使毀滅,青春的憧憬也無法改變現實世界。

在小四進入監獄服刑後,楊德昌用整部影片最明朗的畫面讓觀眾回到現實,此刻銀幕前的觀眾們,恍然是四個小時的慘烈的青春迷夢,而當獄警將小貓王的磁帶丟在垃圾桶裡時,我們終於明白,一切都沒有結束,一切還都在繼續。

"

青春,作為人生的必由之路,那時的身體裡有躁動的荷爾蒙,夢想裡有遼遠的彼岸,思緒裡有抓不到的惆悵。我們都曾在一個個或者慵懶,或者躁動的青春時光裡,認真的沐浴更衣,期待著在接下來的人生征程中,建功立業,揚名四海。青春擁有無限的可能,青春擁有用不完的力量。而活躍又迷茫的青春中,除了充滿希望,還在不經意間暗存著屢屢殺機。因為處在青春期的人們雖然已經漸漸擁有了成年人的力量,卻沒有成年人對力量掌控的技巧,所以在使用這些力量時,青春期的人們,往往傷害敵人的同時,也免不了傷害了自己。

而青春期中真的就擁有所謂的“敵人”嗎?青春還處在人生即將走入社會的過程中,所以在這個人的一生中第二次的成長高峰期裡,除了身體的發育,心智的成熟,還有性格稜角逐漸變被磨平。

青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敵人,青春期的人們,作為整個社會將來的中流砥柱,他們普遍還被作為培養對象,天之驕子。所以青春不僅僅是個體一生中最驕傲的年齡,也是整個社會中最被人們普遍給予厚望的群體,因為社會青年們,往往是在社會的懷抱中成長了十幾年之後,漸漸的要走向社會,準備貢獻社會。所以當青春出現意外時,在大眾的心目中,是極為富有悲劇色彩的社會事件,包括電影人在內的藝術家們,往往對於青春所迸發出的人性的啟示,是極為關注的。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而在整個華語電影史上,由楊德昌執導的,於1991年上映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堪稱華語青春片的巔峰和史詩。這部影片由當年僅有14歲的張震主演,在影片中飾演父親的演員張國柱,在現實中也是張震的父親。整部影片將近4個小時的時長,如果想一鼓作氣的看完整部影片,需要空出將近一個下午的時間,但是與影片中所繪製的青春時光相比,四個小時又顯然是不夠用的。

影片是根據一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少年犯罪事件改編的,因為這個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所以在案件發生之後,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廣泛關注。楊德昌導演並沒有單純的從成年人的視角出發再現這個案件,而是通過成年人的生活,青少年的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活動,愛情,友情,學業等多個視角,對這個案件發生的始末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再現的同時,又用精巧的電影語言,白開水式的敘事手法,對這個殘酷的青春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多角度的剖析。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在影片中,張震飾演的小四,是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執拗倔強,愛學習的好孩子。他一度是整個家庭的未來和期望,但是因為他不願意出賣同學,所以在學校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而他的父親不僅沒有怪他,而且對小四的行為還能夠深深的理解。可能他這種父子一脈相承的倔強,對這個世界的不圓滑,不屈服,正是他們最後遭遇不公命運的關鍵。而他們父子身上這種倔強和不屈,也正是青春最典型的“質地”。

影片最後的結尾來臨之前,導演一直在不緊不慢的對整部影片的戲劇性衝突進行佈局,雖然過程中有哈尼這個浪漫主義俠客,有小馬這個玩世不恭的公子哥等等。然而這些都是楊德昌對於那個社會中人生百態的一種近似於白描的再現,這個過程中,導演楊德昌剋制著他所有的情感,用一點一滴的細節去堆砌他認識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用深遠的全景鏡頭,去審視整個社會的全貌,用幽暗的中遠景去觸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在一個個失望的現實面前,主角小四,一步步被逼迫到了一個無處可躲的角落。而在這個過程中,小四遇到了人生的光明小明,並因此認識了人生偶像哈尼,本應該朝氣蓬勃的青春中,小四卻墜落到了一個更低的視角,觀眾們跟隨著小四的視角,看到了無法選擇人生的小明,看到了青春走向成年過程中的無奈和悲愴。

看似給了小四希望的小明,其實是小四人生墜落的催化劑。如果沒有小明的出現,也許小四僅僅是對生活,對未來失去了希望。但是在小明出現之後,小四看到的是希望,是自己價值的體現,他認為自己還有能力去改變人生,改變世界,即使只有那麼一次機會,即使改變的幅度只有一點點。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小四和他的偶像哈尼一樣,對生活擁有十足的浪漫主義色彩,這兩個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楊德昌導演的影子。在他另外一部不朽的電影《一一》中,同樣有一個這樣浪漫主義色彩的人物簡南雄。他們這些人共同的特點,就是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意味,他們看似生活在楊德昌構建的光影世界的日常裡,其實他們只生活在自己對於社會的執著的當中。

他們最大的特點是,不在乎世俗的價值觀念,不認可當下的社會層級邏輯,他們只認可自己執拗的,深置於內心的道德情操的追求。他們都擁有嚴格的對自我,對社會的道德標尺。所以他們唾棄權貴,遠離富貴,他們這樣做,只為了追求和踐行自己內心的,高尚的精神境界。但是這樣的人在社會中註定是失敗的,就如同光明磊落的哈尼最後慘死在黑暗的陰謀詭計中。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而這些主角中,無論在影片中是中年,還是少年,他們所代表的,始終是青春所特有的執拗。楊德昌導演,正是將這股青春的力量,注入到他的光影世界中,形成了他電影世界的精神內核,這種精神內核,貫穿了他整個的電影生涯。所以在青春這股力量所驅動的全景式的社會畫卷中,觀眾們看到的,是一種在平淡的影像下,湧動著的,屬於人生對於社會最原始憧憬的力量,以及當這份憧憬幻滅之後,這些影片的主角們,依然堅持著的可貴和可嘆。

而這種執拗的,堅守的青春憧憬,和堅實的,不做任何改變的現實,是楊德昌在影片中架構出的最為明顯的戲劇性衝突。小四在對青春的憧憬中退無可退,小明在現實的生活中別無選擇,最後他們的悲劇在牯嶺街爆發了。爆發在那個酷暑的傍晚,爆發在心灰意冷的小四和麻木無情的小明之間,爆發在一個花季的年齡,在小四無情的七刀中,觀眾們看到的,是死亡都無法改變的小明,這同樣也預示著,這是一個毀滅都無法改變的世界。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這部影片之後,華語電影關於青春題材的作品,再也沒有誕生過有如此力量的,直接攝入靈魂的作品。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導演楊德昌將青春的力量和矛盾,注入到全畫幅的社會卷軸中,他用青春的力量和質地支撐起整部影片的劇情,並在影片的結尾處,通過小四和小明相互毀滅,共同隕落的青春,詮釋了社會兩股力量無法調和的矛盾,即使毀滅,青春的憧憬也無法改變現實世界。

在小四進入監獄服刑後,楊德昌用整部影片最明朗的畫面讓觀眾回到現實,此刻銀幕前的觀眾們,恍然是四個小時的慘烈的青春迷夢,而當獄警將小貓王的磁帶丟在垃圾桶裡時,我們終於明白,一切都沒有結束,一切還都在繼續。

14歲的張震出道即巔峰,28年來他和華語電影再也沒有超越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在IMDB的華語影片排行榜上高居第一位,而14歲便主演了該片的影星張震,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超越小四的角色,他的整個職業生涯像極了同樣是以青春片出道的夏雨,他們都是出道即巔峰,然而巔峰之後真的難以超越最初的經典,這當然和他們自身的原因不大,因為當初的作品太過經典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