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

大概十多年前,“京劇要絕”的言論不絕於耳。

"

大概十多年前,“京劇要絕”的言論不絕於耳。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那時候,院團不排戲,劇場沒觀眾。“國粹”,就只是一個美麗的辭藻,並沒有那種全民愛之、習之的風氣。那陣兒要有個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對戲曲感興趣、能唱兩口兒,大家真是新鮮的不得了。

十幾年過去了,京劇沒絕,傳統藝術沒絕,反而回暖了。

據說,現在的年輕小姑娘想當一名“合格的張雲雷粉絲”,得先學會唱京劇《鎖麟囊》、評劇《乾坤帶》選段。在新興娛樂大行其道的現在,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瘋狂。

"

大概十多年前,“京劇要絕”的言論不絕於耳。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那時候,院團不排戲,劇場沒觀眾。“國粹”,就只是一個美麗的辭藻,並沒有那種全民愛之、習之的風氣。那陣兒要有個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對戲曲感興趣、能唱兩口兒,大家真是新鮮的不得了。

十幾年過去了,京劇沒絕,傳統藝術沒絕,反而回暖了。

據說,現在的年輕小姑娘想當一名“合格的張雲雷粉絲”,得先學會唱京劇《鎖麟囊》、評劇《乾坤帶》選段。在新興娛樂大行其道的現在,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瘋狂。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小學生也唱戲

從本質上講,這種“回暖”現象,跟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吸引力分不開。然而,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年輕市場,一下感知到了這些魅力呢?

今天,【文化叨叨令】想跟您探討探討“傳統文化的新推廣”


網上流行一句話:始於顏值,陷於才華。

筆者認為,把這句話,作為當下所有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手段”,再適合不過了。

不論戲曲還是曲藝,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就像蒙塵的金子,儘管大家都知道它們在發光、會發光,但,紛擾太多,總要用一些方法撣去灰塵、引人入門。

很多人對戲曲、曲藝排斥的理由是“聽不懂”,也就“避而遠之”了。

那麼,“顏值”的作用就來了。

"

大概十多年前,“京劇要絕”的言論不絕於耳。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那時候,院團不排戲,劇場沒觀眾。“國粹”,就只是一個美麗的辭藻,並沒有那種全民愛之、習之的風氣。那陣兒要有個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對戲曲感興趣、能唱兩口兒,大家真是新鮮的不得了。

十幾年過去了,京劇沒絕,傳統藝術沒絕,反而回暖了。

據說,現在的年輕小姑娘想當一名“合格的張雲雷粉絲”,得先學會唱京劇《鎖麟囊》、評劇《乾坤帶》選段。在新興娛樂大行其道的現在,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瘋狂。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小學生也唱戲

從本質上講,這種“回暖”現象,跟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吸引力分不開。然而,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年輕市場,一下感知到了這些魅力呢?

今天,【文化叨叨令】想跟您探討探討“傳統文化的新推廣”


網上流行一句話:始於顏值,陷於才華。

筆者認為,把這句話,作為當下所有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手段”,再適合不過了。

不論戲曲還是曲藝,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就像蒙塵的金子,儘管大家都知道它們在發光、會發光,但,紛擾太多,總要用一些方法撣去灰塵、引人入門。

很多人對戲曲、曲藝排斥的理由是“聽不懂”,也就“避而遠之”了。

那麼,“顏值”的作用就來了。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雲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王珮瑜、還是張雲雷,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粉絲是“始於顏值”。甚至不排除有一些屬於“只看顏值”。

筆者個人自幼偏愛傳統文化,甚至傳統到被同齡人笑稱為“遺老遺少”。所以,一開始對“異軍突起”的張雲雷,確實無感。

說說無感的原因:他作為一個相聲演員,雖然柳活兒不錯,但在正式的相聲作品中,表現不盡人意。

一個成熟的、成功的相聲演員,都有自己獨家的代表作,比如馬三立的《逗你玩》,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劉寶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可是目前,提起張雲雷,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還是“歌曲”《探清水河》,而不是“相聲”《探清水河》。

但是,也非常好奇他為什麼能引起“萬人同唱”,所以一直在關注所謂“張雲雷現象”。

"

大概十多年前,“京劇要絕”的言論不絕於耳。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那時候,院團不排戲,劇場沒觀眾。“國粹”,就只是一個美麗的辭藻,並沒有那種全民愛之、習之的風氣。那陣兒要有個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對戲曲感興趣、能唱兩口兒,大家真是新鮮的不得了。

十幾年過去了,京劇沒絕,傳統藝術沒絕,反而回暖了。

據說,現在的年輕小姑娘想當一名“合格的張雲雷粉絲”,得先學會唱京劇《鎖麟囊》、評劇《乾坤帶》選段。在新興娛樂大行其道的現在,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瘋狂。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小學生也唱戲

從本質上講,這種“回暖”現象,跟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吸引力分不開。然而,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年輕市場,一下感知到了這些魅力呢?

今天,【文化叨叨令】想跟您探討探討“傳統文化的新推廣”


網上流行一句話:始於顏值,陷於才華。

筆者認為,把這句話,作為當下所有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手段”,再適合不過了。

不論戲曲還是曲藝,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就像蒙塵的金子,儘管大家都知道它們在發光、會發光,但,紛擾太多,總要用一些方法撣去灰塵、引人入門。

很多人對戲曲、曲藝排斥的理由是“聽不懂”,也就“避而遠之”了。

那麼,“顏值”的作用就來了。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雲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王珮瑜、還是張雲雷,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粉絲是“始於顏值”。甚至不排除有一些屬於“只看顏值”。

筆者個人自幼偏愛傳統文化,甚至傳統到被同齡人笑稱為“遺老遺少”。所以,一開始對“異軍突起”的張雲雷,確實無感。

說說無感的原因:他作為一個相聲演員,雖然柳活兒不錯,但在正式的相聲作品中,表現不盡人意。

一個成熟的、成功的相聲演員,都有自己獨家的代表作,比如馬三立的《逗你玩》,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劉寶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可是目前,提起張雲雷,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還是“歌曲”《探清水河》,而不是“相聲”《探清水河》。

但是,也非常好奇他為什麼能引起“萬人同唱”,所以一直在關注所謂“張雲雷現象”。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雲雷演出現場

慢慢的,有了新的發現和認知——

首先,張雲雷的舞臺表演,拋開藝術水準不提,基本都屬於傳統藝術範疇。

他唱太平歌詞、京劇、評劇,沒“走味兒”,是在規規矩矩的唱,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蹭傳統文化熱度的表演。

現在有些流行歌曲,硬要在中間加幾句京劇的唱唸,就號稱“融入戲曲元素”“中西結合”,其實做得十分違和,弄得個“二不像”。

另外,我也瞭解到確實有一些年輕人,因為他們“始於顏值”的偶像張雲雷唱京劇、評劇、京韻大鼓,開始對戲曲、曲藝產生了興趣。

他們正兒八經地去聽了駱玉笙先生的《擊鼓罵曹》,去聽了京劇程派演員的《鎖麟囊》,有的人還學唱。

"

大概十多年前,“京劇要絕”的言論不絕於耳。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那時候,院團不排戲,劇場沒觀眾。“國粹”,就只是一個美麗的辭藻,並沒有那種全民愛之、習之的風氣。那陣兒要有個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對戲曲感興趣、能唱兩口兒,大家真是新鮮的不得了。

十幾年過去了,京劇沒絕,傳統藝術沒絕,反而回暖了。

據說,現在的年輕小姑娘想當一名“合格的張雲雷粉絲”,得先學會唱京劇《鎖麟囊》、評劇《乾坤帶》選段。在新興娛樂大行其道的現在,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瘋狂。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小學生也唱戲

從本質上講,這種“回暖”現象,跟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吸引力分不開。然而,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年輕市場,一下感知到了這些魅力呢?

今天,【文化叨叨令】想跟您探討探討“傳統文化的新推廣”


網上流行一句話:始於顏值,陷於才華。

筆者認為,把這句話,作為當下所有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手段”,再適合不過了。

不論戲曲還是曲藝,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就像蒙塵的金子,儘管大家都知道它們在發光、會發光,但,紛擾太多,總要用一些方法撣去灰塵、引人入門。

很多人對戲曲、曲藝排斥的理由是“聽不懂”,也就“避而遠之”了。

那麼,“顏值”的作用就來了。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雲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王珮瑜、還是張雲雷,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粉絲是“始於顏值”。甚至不排除有一些屬於“只看顏值”。

筆者個人自幼偏愛傳統文化,甚至傳統到被同齡人笑稱為“遺老遺少”。所以,一開始對“異軍突起”的張雲雷,確實無感。

說說無感的原因:他作為一個相聲演員,雖然柳活兒不錯,但在正式的相聲作品中,表現不盡人意。

一個成熟的、成功的相聲演員,都有自己獨家的代表作,比如馬三立的《逗你玩》,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劉寶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可是目前,提起張雲雷,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還是“歌曲”《探清水河》,而不是“相聲”《探清水河》。

但是,也非常好奇他為什麼能引起“萬人同唱”,所以一直在關注所謂“張雲雷現象”。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雲雷演出現場

慢慢的,有了新的發現和認知——

首先,張雲雷的舞臺表演,拋開藝術水準不提,基本都屬於傳統藝術範疇。

他唱太平歌詞、京劇、評劇,沒“走味兒”,是在規規矩矩的唱,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蹭傳統文化熱度的表演。

現在有些流行歌曲,硬要在中間加幾句京劇的唱唸,就號稱“融入戲曲元素”“中西結合”,其實做得十分違和,弄得個“二不像”。

另外,我也瞭解到確實有一些年輕人,因為他們“始於顏值”的偶像張雲雷唱京劇、評劇、京韻大鼓,開始對戲曲、曲藝產生了興趣。

他們正兒八經地去聽了駱玉笙先生的《擊鼓罵曹》,去聽了京劇程派演員的《鎖麟囊》,有的人還學唱。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火丁《鎖麟囊》

最關鍵的是,他們對這些真正高水平、高質量的大師和作品,大加讚賞,也被深深吸引,開始“陷於”傳統文化的“才華”。

如此來看,張雲雷確實用“新”的手段,激活了當代年輕人血液中的傳統文化基因。讓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始於顏值,陷於才華”了。

至於王珮瑜,當代老生中的佼佼者,一直走在宣傳京劇的前列。

"

大概十多年前,“京劇要絕”的言論不絕於耳。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那時候,院團不排戲,劇場沒觀眾。“國粹”,就只是一個美麗的辭藻,並沒有那種全民愛之、習之的風氣。那陣兒要有個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對戲曲感興趣、能唱兩口兒,大家真是新鮮的不得了。

十幾年過去了,京劇沒絕,傳統藝術沒絕,反而回暖了。

據說,現在的年輕小姑娘想當一名“合格的張雲雷粉絲”,得先學會唱京劇《鎖麟囊》、評劇《乾坤帶》選段。在新興娛樂大行其道的現在,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瘋狂。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小學生也唱戲

從本質上講,這種“回暖”現象,跟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吸引力分不開。然而,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年輕市場,一下感知到了這些魅力呢?

今天,【文化叨叨令】想跟您探討探討“傳統文化的新推廣”


網上流行一句話:始於顏值,陷於才華。

筆者認為,把這句話,作為當下所有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手段”,再適合不過了。

不論戲曲還是曲藝,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就像蒙塵的金子,儘管大家都知道它們在發光、會發光,但,紛擾太多,總要用一些方法撣去灰塵、引人入門。

很多人對戲曲、曲藝排斥的理由是“聽不懂”,也就“避而遠之”了。

那麼,“顏值”的作用就來了。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雲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王珮瑜、還是張雲雷,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粉絲是“始於顏值”。甚至不排除有一些屬於“只看顏值”。

筆者個人自幼偏愛傳統文化,甚至傳統到被同齡人笑稱為“遺老遺少”。所以,一開始對“異軍突起”的張雲雷,確實無感。

說說無感的原因:他作為一個相聲演員,雖然柳活兒不錯,但在正式的相聲作品中,表現不盡人意。

一個成熟的、成功的相聲演員,都有自己獨家的代表作,比如馬三立的《逗你玩》,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劉寶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可是目前,提起張雲雷,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還是“歌曲”《探清水河》,而不是“相聲”《探清水河》。

但是,也非常好奇他為什麼能引起“萬人同唱”,所以一直在關注所謂“張雲雷現象”。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雲雷演出現場

慢慢的,有了新的發現和認知——

首先,張雲雷的舞臺表演,拋開藝術水準不提,基本都屬於傳統藝術範疇。

他唱太平歌詞、京劇、評劇,沒“走味兒”,是在規規矩矩的唱,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蹭傳統文化熱度的表演。

現在有些流行歌曲,硬要在中間加幾句京劇的唱唸,就號稱“融入戲曲元素”“中西結合”,其實做得十分違和,弄得個“二不像”。

另外,我也瞭解到確實有一些年輕人,因為他們“始於顏值”的偶像張雲雷唱京劇、評劇、京韻大鼓,開始對戲曲、曲藝產生了興趣。

他們正兒八經地去聽了駱玉笙先生的《擊鼓罵曹》,去聽了京劇程派演員的《鎖麟囊》,有的人還學唱。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火丁《鎖麟囊》

最關鍵的是,他們對這些真正高水平、高質量的大師和作品,大加讚賞,也被深深吸引,開始“陷於”傳統文化的“才華”。

如此來看,張雲雷確實用“新”的手段,激活了當代年輕人血液中的傳統文化基因。讓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始於顏值,陷於才華”了。

至於王珮瑜,當代老生中的佼佼者,一直走在宣傳京劇的前列。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王珮瑜

雖然在圈內、圈外,有一些關於她“專注炒作”“不好好唱戲”的聲音,不過筆者認為,如果她的“炒作”,於京劇當下發展有積極作用,那又為什麼不呢?假如大家都不認識京劇,那又談何喜歡京劇呢?

傳統不等於守舊,京劇藝術發展到現在,也是一直在改革。被中國乃至世界奉為圭臬的梅蘭芳大師,就是優秀的改革家。當然,改革也是有繼承、再發展的改革,而不是空中樓閣的胡改亂改。

"

大概十多年前,“京劇要絕”的言論不絕於耳。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那時候,院團不排戲,劇場沒觀眾。“國粹”,就只是一個美麗的辭藻,並沒有那種全民愛之、習之的風氣。那陣兒要有個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對戲曲感興趣、能唱兩口兒,大家真是新鮮的不得了。

十幾年過去了,京劇沒絕,傳統藝術沒絕,反而回暖了。

據說,現在的年輕小姑娘想當一名“合格的張雲雷粉絲”,得先學會唱京劇《鎖麟囊》、評劇《乾坤帶》選段。在新興娛樂大行其道的現在,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瘋狂。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小學生也唱戲

從本質上講,這種“回暖”現象,跟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吸引力分不開。然而,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年輕市場,一下感知到了這些魅力呢?

今天,【文化叨叨令】想跟您探討探討“傳統文化的新推廣”


網上流行一句話:始於顏值,陷於才華。

筆者認為,把這句話,作為當下所有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手段”,再適合不過了。

不論戲曲還是曲藝,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就像蒙塵的金子,儘管大家都知道它們在發光、會發光,但,紛擾太多,總要用一些方法撣去灰塵、引人入門。

很多人對戲曲、曲藝排斥的理由是“聽不懂”,也就“避而遠之”了。

那麼,“顏值”的作用就來了。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雲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王珮瑜、還是張雲雷,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粉絲是“始於顏值”。甚至不排除有一些屬於“只看顏值”。

筆者個人自幼偏愛傳統文化,甚至傳統到被同齡人笑稱為“遺老遺少”。所以,一開始對“異軍突起”的張雲雷,確實無感。

說說無感的原因:他作為一個相聲演員,雖然柳活兒不錯,但在正式的相聲作品中,表現不盡人意。

一個成熟的、成功的相聲演員,都有自己獨家的代表作,比如馬三立的《逗你玩》,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劉寶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可是目前,提起張雲雷,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還是“歌曲”《探清水河》,而不是“相聲”《探清水河》。

但是,也非常好奇他為什麼能引起“萬人同唱”,所以一直在關注所謂“張雲雷現象”。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雲雷演出現場

慢慢的,有了新的發現和認知——

首先,張雲雷的舞臺表演,拋開藝術水準不提,基本都屬於傳統藝術範疇。

他唱太平歌詞、京劇、評劇,沒“走味兒”,是在規規矩矩的唱,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蹭傳統文化熱度的表演。

現在有些流行歌曲,硬要在中間加幾句京劇的唱唸,就號稱“融入戲曲元素”“中西結合”,其實做得十分違和,弄得個“二不像”。

另外,我也瞭解到確實有一些年輕人,因為他們“始於顏值”的偶像張雲雷唱京劇、評劇、京韻大鼓,開始對戲曲、曲藝產生了興趣。

他們正兒八經地去聽了駱玉笙先生的《擊鼓罵曹》,去聽了京劇程派演員的《鎖麟囊》,有的人還學唱。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張火丁《鎖麟囊》

最關鍵的是,他們對這些真正高水平、高質量的大師和作品,大加讚賞,也被深深吸引,開始“陷於”傳統文化的“才華”。

如此來看,張雲雷確實用“新”的手段,激活了當代年輕人血液中的傳統文化基因。讓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始於顏值,陷於才華”了。

至於王珮瑜,當代老生中的佼佼者,一直走在宣傳京劇的前列。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王珮瑜

雖然在圈內、圈外,有一些關於她“專注炒作”“不好好唱戲”的聲音,不過筆者認為,如果她的“炒作”,於京劇當下發展有積極作用,那又為什麼不呢?假如大家都不認識京劇,那又談何喜歡京劇呢?

傳統不等於守舊,京劇藝術發展到現在,也是一直在改革。被中國乃至世界奉為圭臬的梅蘭芳大師,就是優秀的改革家。當然,改革也是有繼承、再發展的改革,而不是空中樓閣的胡改亂改。

你為嘛喜歡戲曲、曲藝?是因為王珮瑜、張雲雷嗎?

梅蘭芳《天女散花》

藝術本身都可以接受不斷的打磨、前進,宣傳手段上為什麼不可以積極創新呢?

最後想說,不論用何種方法,只要你推廣的是“真正”“純粹”“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而不是“虛假”“偽造”“為蹭熱度”的傳統文化,筆者個人均表示支持。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浪淘沙,好與不好,時間會說明一切。

我們祖先歷經千百年的文化,如果它真的不好,早就被遺忘了、淘汰了,哪兒還輪得到我們“評頭論足”呢?

更多文化、戲曲資訊,歡迎關注【文化叨叨令】,一個有營養的頭條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