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這一段歷史事件廣為人知,我們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也都學過。

問題是,在一代梟雄袁世凱搞帝制都失敗的情況下,張勳為什麼膽敢帶不足5000人的辮子軍進京復辟帝制?

僅靠他自己對清皇室的忠誠和個人野心,沒有外在的撐持,很難做起來。久歷行伍的人,不會不考慮勝敗的。

那麼,誰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其中有什麼隱情?這得從他的“盟主”地位說起。

一、盟主

1916年9月,身為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的張勳召集各省軍閥的代表在徐州開了一次會,會議宣佈成立“督軍團”,聲稱“防止暴亂分子私攬政權”。此舉意味著地方軍閥公然結盟,而“盟主”,自然由張勳擔任。

"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這一段歷史事件廣為人知,我們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也都學過。

問題是,在一代梟雄袁世凱搞帝制都失敗的情況下,張勳為什麼膽敢帶不足5000人的辮子軍進京復辟帝制?

僅靠他自己對清皇室的忠誠和個人野心,沒有外在的撐持,很難做起來。久歷行伍的人,不會不考慮勝敗的。

那麼,誰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其中有什麼隱情?這得從他的“盟主”地位說起。

一、盟主

1916年9月,身為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的張勳召集各省軍閥的代表在徐州開了一次會,會議宣佈成立“督軍團”,聲稱“防止暴亂分子私攬政權”。此舉意味著地方軍閥公然結盟,而“盟主”,自然由張勳擔任。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張勳。

“督軍團”所幹的事,就是干預北洋中央的政治,比如要求驅逐張耀曾、唐紹儀出內閣,要求解散國會,要求改組總統府等等。

1917年春,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就要不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發生爭執,矛盾很尖銳,黎元洪一氣之下免了段祺瑞的職務。

這時候,“盟主”張勳就要插一槓子。是年5月下旬,他在徐州召集地方軍閥及軍閥代表開會,段祺瑞派出親信徐樹錚參加。會上眾人達成一致: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

會議期間,張勳趁機拋出了自己的“小心思”:推倒現政府之後,不如擁戴溥儀復辟帝制。

進入民國之後,張勳對前清始終抱有一種愚忠,對恢復溥儀帝位念念不忘,他本人以及所部定武軍官兵,都保留著大辮子。他打算借“黎段之爭”的時機,率兵進京,實現夙願。

"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這一段歷史事件廣為人知,我們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也都學過。

問題是,在一代梟雄袁世凱搞帝制都失敗的情況下,張勳為什麼膽敢帶不足5000人的辮子軍進京復辟帝制?

僅靠他自己對清皇室的忠誠和個人野心,沒有外在的撐持,很難做起來。久歷行伍的人,不會不考慮勝敗的。

那麼,誰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其中有什麼隱情?這得從他的“盟主”地位說起。

一、盟主

1916年9月,身為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的張勳召集各省軍閥的代表在徐州開了一次會,會議宣佈成立“督軍團”,聲稱“防止暴亂分子私攬政權”。此舉意味著地方軍閥公然結盟,而“盟主”,自然由張勳擔任。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張勳。

“督軍團”所幹的事,就是干預北洋中央的政治,比如要求驅逐張耀曾、唐紹儀出內閣,要求解散國會,要求改組總統府等等。

1917年春,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就要不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發生爭執,矛盾很尖銳,黎元洪一氣之下免了段祺瑞的職務。

這時候,“盟主”張勳就要插一槓子。是年5月下旬,他在徐州召集地方軍閥及軍閥代表開會,段祺瑞派出親信徐樹錚參加。會上眾人達成一致: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

會議期間,張勳趁機拋出了自己的“小心思”:推倒現政府之後,不如擁戴溥儀復辟帝制。

進入民國之後,張勳對前清始終抱有一種愚忠,對恢復溥儀帝位念念不忘,他本人以及所部定武軍官兵,都保留著大辮子。他打算借“黎段之爭”的時機,率兵進京,實現夙願。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段祺瑞。

段祺瑞和徐樹錚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他們覺得張勳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借張勳之力驅逐黎元洪,再以共和之名打倒他,而後恢復段的總理之位。

於是,徐樹錚暗中慫恿與會者支持張勳搞復辟。最終,張勳得到了各路軍閥肯定的答覆。

張勳樂不可支,既然得到了皖系實力派和地方軍閥的一致支持,那就幹吧!搞復辟的信心和膽量,由此溢滿胸中。遂於6月初率辮子軍4300人,以“奉命調停國是”為由進京。

他帶著小妾、孩子,從徐州出發,屁顛兒屁顛兒北上,完全沒有洞察到他正被老謀深算的段祺瑞玩弄於股掌之上。

"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這一段歷史事件廣為人知,我們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也都學過。

問題是,在一代梟雄袁世凱搞帝制都失敗的情況下,張勳為什麼膽敢帶不足5000人的辮子軍進京復辟帝制?

僅靠他自己對清皇室的忠誠和個人野心,沒有外在的撐持,很難做起來。久歷行伍的人,不會不考慮勝敗的。

那麼,誰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其中有什麼隱情?這得從他的“盟主”地位說起。

一、盟主

1916年9月,身為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的張勳召集各省軍閥的代表在徐州開了一次會,會議宣佈成立“督軍團”,聲稱“防止暴亂分子私攬政權”。此舉意味著地方軍閥公然結盟,而“盟主”,自然由張勳擔任。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張勳。

“督軍團”所幹的事,就是干預北洋中央的政治,比如要求驅逐張耀曾、唐紹儀出內閣,要求解散國會,要求改組總統府等等。

1917年春,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就要不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發生爭執,矛盾很尖銳,黎元洪一氣之下免了段祺瑞的職務。

這時候,“盟主”張勳就要插一槓子。是年5月下旬,他在徐州召集地方軍閥及軍閥代表開會,段祺瑞派出親信徐樹錚參加。會上眾人達成一致: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

會議期間,張勳趁機拋出了自己的“小心思”:推倒現政府之後,不如擁戴溥儀復辟帝制。

進入民國之後,張勳對前清始終抱有一種愚忠,對恢復溥儀帝位念念不忘,他本人以及所部定武軍官兵,都保留著大辮子。他打算借“黎段之爭”的時機,率兵進京,實現夙願。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段祺瑞。

段祺瑞和徐樹錚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他們覺得張勳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借張勳之力驅逐黎元洪,再以共和之名打倒他,而後恢復段的總理之位。

於是,徐樹錚暗中慫恿與會者支持張勳搞復辟。最終,張勳得到了各路軍閥肯定的答覆。

張勳樂不可支,既然得到了皖系實力派和地方軍閥的一致支持,那就幹吧!搞復辟的信心和膽量,由此溢滿胸中。遂於6月初率辮子軍4300人,以“奉命調停國是”為由進京。

他帶著小妾、孩子,從徐州出發,屁顛兒屁顛兒北上,完全沒有洞察到他正被老謀深算的段祺瑞玩弄於股掌之上。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北京街頭的辮子軍。

初到北京,張勳就行動起來,脅迫黎元洪立即解散國會。黎元洪既缺乏政治手腕,更沒有軍事後盾,只能如其所請。

張勳以為解散了國會,他就控制了北洋政權的局面,接著與康有為、雷震春、張鎮芳等人密議復辟計劃。

他太沉醉於讓溥儀重新掌控天下了,以至於忽視了政局的微妙變化:主張段祺瑞復職的呼聲已經響起。

二、復辟

7月1日晨,張勳、康有為進入紫禁城,恭請溥儀復位。12歲的溥儀則下詔,宣佈“臨朝聽政,收回大權,與民更始”。

張勳很直白地告訴溥儀:“隆裕皇太后不忍為了一姓的尊榮,讓萬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覆位,萬民才能得救……”

也就是說,中國只能實行帝制,不能實行共和。不得不說,他心中坐著一位根深蒂固的皇帝。

"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這一段歷史事件廣為人知,我們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也都學過。

問題是,在一代梟雄袁世凱搞帝制都失敗的情況下,張勳為什麼膽敢帶不足5000人的辮子軍進京復辟帝制?

僅靠他自己對清皇室的忠誠和個人野心,沒有外在的撐持,很難做起來。久歷行伍的人,不會不考慮勝敗的。

那麼,誰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其中有什麼隱情?這得從他的“盟主”地位說起。

一、盟主

1916年9月,身為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的張勳召集各省軍閥的代表在徐州開了一次會,會議宣佈成立“督軍團”,聲稱“防止暴亂分子私攬政權”。此舉意味著地方軍閥公然結盟,而“盟主”,自然由張勳擔任。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張勳。

“督軍團”所幹的事,就是干預北洋中央的政治,比如要求驅逐張耀曾、唐紹儀出內閣,要求解散國會,要求改組總統府等等。

1917年春,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就要不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發生爭執,矛盾很尖銳,黎元洪一氣之下免了段祺瑞的職務。

這時候,“盟主”張勳就要插一槓子。是年5月下旬,他在徐州召集地方軍閥及軍閥代表開會,段祺瑞派出親信徐樹錚參加。會上眾人達成一致: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

會議期間,張勳趁機拋出了自己的“小心思”:推倒現政府之後,不如擁戴溥儀復辟帝制。

進入民國之後,張勳對前清始終抱有一種愚忠,對恢復溥儀帝位念念不忘,他本人以及所部定武軍官兵,都保留著大辮子。他打算借“黎段之爭”的時機,率兵進京,實現夙願。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段祺瑞。

段祺瑞和徐樹錚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他們覺得張勳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借張勳之力驅逐黎元洪,再以共和之名打倒他,而後恢復段的總理之位。

於是,徐樹錚暗中慫恿與會者支持張勳搞復辟。最終,張勳得到了各路軍閥肯定的答覆。

張勳樂不可支,既然得到了皖系實力派和地方軍閥的一致支持,那就幹吧!搞復辟的信心和膽量,由此溢滿胸中。遂於6月初率辮子軍4300人,以“奉命調停國是”為由進京。

他帶著小妾、孩子,從徐州出發,屁顛兒屁顛兒北上,完全沒有洞察到他正被老謀深算的段祺瑞玩弄於股掌之上。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北京街頭的辮子軍。

初到北京,張勳就行動起來,脅迫黎元洪立即解散國會。黎元洪既缺乏政治手腕,更沒有軍事後盾,只能如其所請。

張勳以為解散了國會,他就控制了北洋政權的局面,接著與康有為、雷震春、張鎮芳等人密議復辟計劃。

他太沉醉於讓溥儀重新掌控天下了,以至於忽視了政局的微妙變化:主張段祺瑞復職的呼聲已經響起。

二、復辟

7月1日晨,張勳、康有為進入紫禁城,恭請溥儀復位。12歲的溥儀則下詔,宣佈“臨朝聽政,收回大權,與民更始”。

張勳很直白地告訴溥儀:“隆裕皇太后不忍為了一姓的尊榮,讓萬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覆位,萬民才能得救……”

也就是說,中國只能實行帝制,不能實行共和。不得不說,他心中坐著一位根深蒂固的皇帝。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北京街頭掛起了黃龍旗。

當天,再度登基的溥儀迫不及待地連發9道“聖旨”,比如特設內閣議政大臣、授各部尚書、任命各省的總督巡撫等等。尤其滑稽的是,他還封被趕下臺的黎元洪為“一等公”,不知道黎作何感想?

儘管張勳和溥儀搞得轟轟烈烈、風生水起,但改變不了這是一場鬧劇的事實。

首先,復辟隊伍裡的重要人物各懷鬼胎,為了爭權奪利矛盾重重。

張勳禁止親貴幹政,這引起那幫王公的激憤。恭親王溥偉因為沒接到參與復辟大業的通知,特意從天津跑到北京,質問張勳並指斥其專擅之罪。

哪知張勳毫不示弱,對其反脣相譏。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大吵起來,惹得張勳火氣,起身扇了溥偉幾個耳光。此事成為一時笑談。

康有為滿心歡喜地跑到紫禁城,本想撈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大臣職位,最後竟然只得了個弼德院副院長的閒散官職。

為什麼呢?瑾太妃嫌棄他辮子短,還沒有鬍子。這可急壞了康先生,他派人到處買生須藥水,每天塗抹十幾次。可惜,沒等鬍子長長,復辟鬧劇就劇終了。

"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這一段歷史事件廣為人知,我們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也都學過。

問題是,在一代梟雄袁世凱搞帝制都失敗的情況下,張勳為什麼膽敢帶不足5000人的辮子軍進京復辟帝制?

僅靠他自己對清皇室的忠誠和個人野心,沒有外在的撐持,很難做起來。久歷行伍的人,不會不考慮勝敗的。

那麼,誰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其中有什麼隱情?這得從他的“盟主”地位說起。

一、盟主

1916年9月,身為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的張勳召集各省軍閥的代表在徐州開了一次會,會議宣佈成立“督軍團”,聲稱“防止暴亂分子私攬政權”。此舉意味著地方軍閥公然結盟,而“盟主”,自然由張勳擔任。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張勳。

“督軍團”所幹的事,就是干預北洋中央的政治,比如要求驅逐張耀曾、唐紹儀出內閣,要求解散國會,要求改組總統府等等。

1917年春,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就要不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發生爭執,矛盾很尖銳,黎元洪一氣之下免了段祺瑞的職務。

這時候,“盟主”張勳就要插一槓子。是年5月下旬,他在徐州召集地方軍閥及軍閥代表開會,段祺瑞派出親信徐樹錚參加。會上眾人達成一致: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

會議期間,張勳趁機拋出了自己的“小心思”:推倒現政府之後,不如擁戴溥儀復辟帝制。

進入民國之後,張勳對前清始終抱有一種愚忠,對恢復溥儀帝位念念不忘,他本人以及所部定武軍官兵,都保留著大辮子。他打算借“黎段之爭”的時機,率兵進京,實現夙願。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段祺瑞。

段祺瑞和徐樹錚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他們覺得張勳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借張勳之力驅逐黎元洪,再以共和之名打倒他,而後恢復段的總理之位。

於是,徐樹錚暗中慫恿與會者支持張勳搞復辟。最終,張勳得到了各路軍閥肯定的答覆。

張勳樂不可支,既然得到了皖系實力派和地方軍閥的一致支持,那就幹吧!搞復辟的信心和膽量,由此溢滿胸中。遂於6月初率辮子軍4300人,以“奉命調停國是”為由進京。

他帶著小妾、孩子,從徐州出發,屁顛兒屁顛兒北上,完全沒有洞察到他正被老謀深算的段祺瑞玩弄於股掌之上。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北京街頭的辮子軍。

初到北京,張勳就行動起來,脅迫黎元洪立即解散國會。黎元洪既缺乏政治手腕,更沒有軍事後盾,只能如其所請。

張勳以為解散了國會,他就控制了北洋政權的局面,接著與康有為、雷震春、張鎮芳等人密議復辟計劃。

他太沉醉於讓溥儀重新掌控天下了,以至於忽視了政局的微妙變化:主張段祺瑞復職的呼聲已經響起。

二、復辟

7月1日晨,張勳、康有為進入紫禁城,恭請溥儀復位。12歲的溥儀則下詔,宣佈“臨朝聽政,收回大權,與民更始”。

張勳很直白地告訴溥儀:“隆裕皇太后不忍為了一姓的尊榮,讓萬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覆位,萬民才能得救……”

也就是說,中國只能實行帝制,不能實行共和。不得不說,他心中坐著一位根深蒂固的皇帝。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北京街頭掛起了黃龍旗。

當天,再度登基的溥儀迫不及待地連發9道“聖旨”,比如特設內閣議政大臣、授各部尚書、任命各省的總督巡撫等等。尤其滑稽的是,他還封被趕下臺的黎元洪為“一等公”,不知道黎作何感想?

儘管張勳和溥儀搞得轟轟烈烈、風生水起,但改變不了這是一場鬧劇的事實。

首先,復辟隊伍裡的重要人物各懷鬼胎,為了爭權奪利矛盾重重。

張勳禁止親貴幹政,這引起那幫王公的激憤。恭親王溥偉因為沒接到參與復辟大業的通知,特意從天津跑到北京,質問張勳並指斥其專擅之罪。

哪知張勳毫不示弱,對其反脣相譏。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大吵起來,惹得張勳火氣,起身扇了溥偉幾個耳光。此事成為一時笑談。

康有為滿心歡喜地跑到紫禁城,本想撈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大臣職位,最後竟然只得了個弼德院副院長的閒散官職。

為什麼呢?瑾太妃嫌棄他辮子短,還沒有鬍子。這可急壞了康先生,他派人到處買生須藥水,每天塗抹十幾次。可惜,沒等鬍子長長,復辟鬧劇就劇終了。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辮子軍在皇城內的營地。

其次,復辟沒有民意基礎。

民國初年雖然亂局不少,但百姓還是接受了共和觀念,逐漸拋棄了帝制思想。廣大市民在脅迫之下掛上了黃龍旗,戴上了假辮子,但他們根本不認為這次復辟能成功。

北京街頭的報童在兜售“宣統上諭”的號外時,叫道:“六個子兒買古董咧!這玩意兒過不了幾天就變古董,六個大銅子兒買件古董可不貴咧!”這種聲音反映了普遍的輿情。

眼看著張勳倒行逆施搞復辟,大總統黎元洪逃到了外國使館,已經達到目的的段祺瑞要出手了。他在天津組織討逆軍,於4日發表檄文,痛斥張勳破壞民國,宣佈起兵討伐。

三、逃散

7月5日,討逆戰事打響。復辟原本就沒有任何民意基礎,張勳帶來的軍隊又勢單力孤,因此炮聲一響,辮子軍瞬間潰敗。一星期後,帝制再度取消,張勳成了通緝犯,逃往荷蘭使館。

"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這一段歷史事件廣為人知,我們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也都學過。

問題是,在一代梟雄袁世凱搞帝制都失敗的情況下,張勳為什麼膽敢帶不足5000人的辮子軍進京復辟帝制?

僅靠他自己對清皇室的忠誠和個人野心,沒有外在的撐持,很難做起來。久歷行伍的人,不會不考慮勝敗的。

那麼,誰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其中有什麼隱情?這得從他的“盟主”地位說起。

一、盟主

1916年9月,身為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的張勳召集各省軍閥的代表在徐州開了一次會,會議宣佈成立“督軍團”,聲稱“防止暴亂分子私攬政權”。此舉意味著地方軍閥公然結盟,而“盟主”,自然由張勳擔任。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張勳。

“督軍團”所幹的事,就是干預北洋中央的政治,比如要求驅逐張耀曾、唐紹儀出內閣,要求解散國會,要求改組總統府等等。

1917年春,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就要不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發生爭執,矛盾很尖銳,黎元洪一氣之下免了段祺瑞的職務。

這時候,“盟主”張勳就要插一槓子。是年5月下旬,他在徐州召集地方軍閥及軍閥代表開會,段祺瑞派出親信徐樹錚參加。會上眾人達成一致: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

會議期間,張勳趁機拋出了自己的“小心思”:推倒現政府之後,不如擁戴溥儀復辟帝制。

進入民國之後,張勳對前清始終抱有一種愚忠,對恢復溥儀帝位念念不忘,他本人以及所部定武軍官兵,都保留著大辮子。他打算借“黎段之爭”的時機,率兵進京,實現夙願。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段祺瑞。

段祺瑞和徐樹錚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他們覺得張勳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借張勳之力驅逐黎元洪,再以共和之名打倒他,而後恢復段的總理之位。

於是,徐樹錚暗中慫恿與會者支持張勳搞復辟。最終,張勳得到了各路軍閥肯定的答覆。

張勳樂不可支,既然得到了皖系實力派和地方軍閥的一致支持,那就幹吧!搞復辟的信心和膽量,由此溢滿胸中。遂於6月初率辮子軍4300人,以“奉命調停國是”為由進京。

他帶著小妾、孩子,從徐州出發,屁顛兒屁顛兒北上,完全沒有洞察到他正被老謀深算的段祺瑞玩弄於股掌之上。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北京街頭的辮子軍。

初到北京,張勳就行動起來,脅迫黎元洪立即解散國會。黎元洪既缺乏政治手腕,更沒有軍事後盾,只能如其所請。

張勳以為解散了國會,他就控制了北洋政權的局面,接著與康有為、雷震春、張鎮芳等人密議復辟計劃。

他太沉醉於讓溥儀重新掌控天下了,以至於忽視了政局的微妙變化:主張段祺瑞復職的呼聲已經響起。

二、復辟

7月1日晨,張勳、康有為進入紫禁城,恭請溥儀復位。12歲的溥儀則下詔,宣佈“臨朝聽政,收回大權,與民更始”。

張勳很直白地告訴溥儀:“隆裕皇太后不忍為了一姓的尊榮,讓萬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覆位,萬民才能得救……”

也就是說,中國只能實行帝制,不能實行共和。不得不說,他心中坐著一位根深蒂固的皇帝。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北京街頭掛起了黃龍旗。

當天,再度登基的溥儀迫不及待地連發9道“聖旨”,比如特設內閣議政大臣、授各部尚書、任命各省的總督巡撫等等。尤其滑稽的是,他還封被趕下臺的黎元洪為“一等公”,不知道黎作何感想?

儘管張勳和溥儀搞得轟轟烈烈、風生水起,但改變不了這是一場鬧劇的事實。

首先,復辟隊伍裡的重要人物各懷鬼胎,為了爭權奪利矛盾重重。

張勳禁止親貴幹政,這引起那幫王公的激憤。恭親王溥偉因為沒接到參與復辟大業的通知,特意從天津跑到北京,質問張勳並指斥其專擅之罪。

哪知張勳毫不示弱,對其反脣相譏。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大吵起來,惹得張勳火氣,起身扇了溥偉幾個耳光。此事成為一時笑談。

康有為滿心歡喜地跑到紫禁城,本想撈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大臣職位,最後竟然只得了個弼德院副院長的閒散官職。

為什麼呢?瑾太妃嫌棄他辮子短,還沒有鬍子。這可急壞了康先生,他派人到處買生須藥水,每天塗抹十幾次。可惜,沒等鬍子長長,復辟鬧劇就劇終了。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辮子軍在皇城內的營地。

其次,復辟沒有民意基礎。

民國初年雖然亂局不少,但百姓還是接受了共和觀念,逐漸拋棄了帝制思想。廣大市民在脅迫之下掛上了黃龍旗,戴上了假辮子,但他們根本不認為這次復辟能成功。

北京街頭的報童在兜售“宣統上諭”的號外時,叫道:“六個子兒買古董咧!這玩意兒過不了幾天就變古董,六個大銅子兒買件古董可不貴咧!”這種聲音反映了普遍的輿情。

眼看著張勳倒行逆施搞復辟,大總統黎元洪逃到了外國使館,已經達到目的的段祺瑞要出手了。他在天津組織討逆軍,於4日發表檄文,痛斥張勳破壞民國,宣佈起兵討伐。

三、逃散

7月5日,討逆戰事打響。復辟原本就沒有任何民意基礎,張勳帶來的軍隊又勢單力孤,因此炮聲一響,辮子軍瞬間潰敗。一星期後,帝制再度取消,張勳成了通緝犯,逃往荷蘭使館。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討逆軍圍攻辮子軍。

14日,段祺瑞從天津到北京,繼續做總理,獲得了“再造共和”的美譽,地位比以前更加穩固。黎元洪自知無法與軍閥抗衡,發表通電,“息影家園,不問政治”。

溥儀那邊,則是乖乖地退位,他看到“磕頭的不來了,‘上諭’沒有了,大多數的議政大臣們沒有了影子,紛紛東逃西散……”,於是“又害怕又悲傷,不由得放聲大哭”。好在北洋政府並未追究其責任,可謂給足了面子。

至於張勳,面對段祺瑞的兵鋒,拋出話來:“你們不要逼人太甚,把一切都推到我一人身上,必要時我會把有關的信電和會議記錄公佈出來的。”

很顯然,張勳的意思是說,當初在徐州會議上,你們是支持我搞復辟的。現在出爾反爾討伐我,什麼意思?如果不給我生路,那咱們就魚死網破。

"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這一段歷史事件廣為人知,我們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也都學過。

問題是,在一代梟雄袁世凱搞帝制都失敗的情況下,張勳為什麼膽敢帶不足5000人的辮子軍進京復辟帝制?

僅靠他自己對清皇室的忠誠和個人野心,沒有外在的撐持,很難做起來。久歷行伍的人,不會不考慮勝敗的。

那麼,誰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其中有什麼隱情?這得從他的“盟主”地位說起。

一、盟主

1916年9月,身為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的張勳召集各省軍閥的代表在徐州開了一次會,會議宣佈成立“督軍團”,聲稱“防止暴亂分子私攬政權”。此舉意味著地方軍閥公然結盟,而“盟主”,自然由張勳擔任。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張勳。

“督軍團”所幹的事,就是干預北洋中央的政治,比如要求驅逐張耀曾、唐紹儀出內閣,要求解散國會,要求改組總統府等等。

1917年春,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就要不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發生爭執,矛盾很尖銳,黎元洪一氣之下免了段祺瑞的職務。

這時候,“盟主”張勳就要插一槓子。是年5月下旬,他在徐州召集地方軍閥及軍閥代表開會,段祺瑞派出親信徐樹錚參加。會上眾人達成一致: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

會議期間,張勳趁機拋出了自己的“小心思”:推倒現政府之後,不如擁戴溥儀復辟帝制。

進入民國之後,張勳對前清始終抱有一種愚忠,對恢復溥儀帝位念念不忘,他本人以及所部定武軍官兵,都保留著大辮子。他打算借“黎段之爭”的時機,率兵進京,實現夙願。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段祺瑞。

段祺瑞和徐樹錚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他們覺得張勳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借張勳之力驅逐黎元洪,再以共和之名打倒他,而後恢復段的總理之位。

於是,徐樹錚暗中慫恿與會者支持張勳搞復辟。最終,張勳得到了各路軍閥肯定的答覆。

張勳樂不可支,既然得到了皖系實力派和地方軍閥的一致支持,那就幹吧!搞復辟的信心和膽量,由此溢滿胸中。遂於6月初率辮子軍4300人,以“奉命調停國是”為由進京。

他帶著小妾、孩子,從徐州出發,屁顛兒屁顛兒北上,完全沒有洞察到他正被老謀深算的段祺瑞玩弄於股掌之上。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北京街頭的辮子軍。

初到北京,張勳就行動起來,脅迫黎元洪立即解散國會。黎元洪既缺乏政治手腕,更沒有軍事後盾,只能如其所請。

張勳以為解散了國會,他就控制了北洋政權的局面,接著與康有為、雷震春、張鎮芳等人密議復辟計劃。

他太沉醉於讓溥儀重新掌控天下了,以至於忽視了政局的微妙變化:主張段祺瑞復職的呼聲已經響起。

二、復辟

7月1日晨,張勳、康有為進入紫禁城,恭請溥儀復位。12歲的溥儀則下詔,宣佈“臨朝聽政,收回大權,與民更始”。

張勳很直白地告訴溥儀:“隆裕皇太后不忍為了一姓的尊榮,讓萬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覆位,萬民才能得救……”

也就是說,中國只能實行帝制,不能實行共和。不得不說,他心中坐著一位根深蒂固的皇帝。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北京街頭掛起了黃龍旗。

當天,再度登基的溥儀迫不及待地連發9道“聖旨”,比如特設內閣議政大臣、授各部尚書、任命各省的總督巡撫等等。尤其滑稽的是,他還封被趕下臺的黎元洪為“一等公”,不知道黎作何感想?

儘管張勳和溥儀搞得轟轟烈烈、風生水起,但改變不了這是一場鬧劇的事實。

首先,復辟隊伍裡的重要人物各懷鬼胎,為了爭權奪利矛盾重重。

張勳禁止親貴幹政,這引起那幫王公的激憤。恭親王溥偉因為沒接到參與復辟大業的通知,特意從天津跑到北京,質問張勳並指斥其專擅之罪。

哪知張勳毫不示弱,對其反脣相譏。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大吵起來,惹得張勳火氣,起身扇了溥偉幾個耳光。此事成為一時笑談。

康有為滿心歡喜地跑到紫禁城,本想撈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大臣職位,最後竟然只得了個弼德院副院長的閒散官職。

為什麼呢?瑾太妃嫌棄他辮子短,還沒有鬍子。這可急壞了康先生,他派人到處買生須藥水,每天塗抹十幾次。可惜,沒等鬍子長長,復辟鬧劇就劇終了。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辮子軍在皇城內的營地。

其次,復辟沒有民意基礎。

民國初年雖然亂局不少,但百姓還是接受了共和觀念,逐漸拋棄了帝制思想。廣大市民在脅迫之下掛上了黃龍旗,戴上了假辮子,但他們根本不認為這次復辟能成功。

北京街頭的報童在兜售“宣統上諭”的號外時,叫道:“六個子兒買古董咧!這玩意兒過不了幾天就變古董,六個大銅子兒買件古董可不貴咧!”這種聲音反映了普遍的輿情。

眼看著張勳倒行逆施搞復辟,大總統黎元洪逃到了外國使館,已經達到目的的段祺瑞要出手了。他在天津組織討逆軍,於4日發表檄文,痛斥張勳破壞民國,宣佈起兵討伐。

三、逃散

7月5日,討逆戰事打響。復辟原本就沒有任何民意基礎,張勳帶來的軍隊又勢單力孤,因此炮聲一響,辮子軍瞬間潰敗。一星期後,帝制再度取消,張勳成了通緝犯,逃往荷蘭使館。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討逆軍圍攻辮子軍。

14日,段祺瑞從天津到北京,繼續做總理,獲得了“再造共和”的美譽,地位比以前更加穩固。黎元洪自知無法與軍閥抗衡,發表通電,“息影家園,不問政治”。

溥儀那邊,則是乖乖地退位,他看到“磕頭的不來了,‘上諭’沒有了,大多數的議政大臣們沒有了影子,紛紛東逃西散……”,於是“又害怕又悲傷,不由得放聲大哭”。好在北洋政府並未追究其責任,可謂給足了面子。

至於張勳,面對段祺瑞的兵鋒,拋出話來:“你們不要逼人太甚,把一切都推到我一人身上,必要時我會把有關的信電和會議記錄公佈出來的。”

很顯然,張勳的意思是說,當初在徐州會議上,你們是支持我搞復辟的。現在出爾反爾討伐我,什麼意思?如果不給我生路,那咱們就魚死網破。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討逆軍圍攻辮子軍。

“張勳復辟”的來龍去脈,段祺瑞心知肚明。一方面他本沒有致張勳於死地的打算;另一方面,他也真擔心張勳公佈點什麼內幕材料,讓自己難堪。所以,段並沒有認真追究張勳的責任。

擅自變更國體肯定是重罪,但老段只是發出了個通緝令,並沒有真正地開展追捕。也就是在被通緝期間,張勳走出荷蘭使館,堂而皇之地搬進了新買的大宅院。半年多以後,通緝令也取消了。

晚年的張勳移居天津德租界,獨資或投資經營了70多家企業,富甲一方,生活奢侈。1920年,北洋政府兩次請他出山擔任要職,但他無動於衷。

張勳到死都留著辮子,忠於清皇室。

四、結語

一介武夫張勳,雖然魯莽,若沒有段祺瑞、徐樹錚的默許,他也不會帶著4000多兵力貿然發起復辟。

"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這一段歷史事件廣為人知,我們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也都學過。

問題是,在一代梟雄袁世凱搞帝制都失敗的情況下,張勳為什麼膽敢帶不足5000人的辮子軍進京復辟帝制?

僅靠他自己對清皇室的忠誠和個人野心,沒有外在的撐持,很難做起來。久歷行伍的人,不會不考慮勝敗的。

那麼,誰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其中有什麼隱情?這得從他的“盟主”地位說起。

一、盟主

1916年9月,身為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的張勳召集各省軍閥的代表在徐州開了一次會,會議宣佈成立“督軍團”,聲稱“防止暴亂分子私攬政權”。此舉意味著地方軍閥公然結盟,而“盟主”,自然由張勳擔任。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張勳。

“督軍團”所幹的事,就是干預北洋中央的政治,比如要求驅逐張耀曾、唐紹儀出內閣,要求解散國會,要求改組總統府等等。

1917年春,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就要不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發生爭執,矛盾很尖銳,黎元洪一氣之下免了段祺瑞的職務。

這時候,“盟主”張勳就要插一槓子。是年5月下旬,他在徐州召集地方軍閥及軍閥代表開會,段祺瑞派出親信徐樹錚參加。會上眾人達成一致: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

會議期間,張勳趁機拋出了自己的“小心思”:推倒現政府之後,不如擁戴溥儀復辟帝制。

進入民國之後,張勳對前清始終抱有一種愚忠,對恢復溥儀帝位念念不忘,他本人以及所部定武軍官兵,都保留著大辮子。他打算借“黎段之爭”的時機,率兵進京,實現夙願。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段祺瑞。

段祺瑞和徐樹錚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他們覺得張勳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借張勳之力驅逐黎元洪,再以共和之名打倒他,而後恢復段的總理之位。

於是,徐樹錚暗中慫恿與會者支持張勳搞復辟。最終,張勳得到了各路軍閥肯定的答覆。

張勳樂不可支,既然得到了皖系實力派和地方軍閥的一致支持,那就幹吧!搞復辟的信心和膽量,由此溢滿胸中。遂於6月初率辮子軍4300人,以“奉命調停國是”為由進京。

他帶著小妾、孩子,從徐州出發,屁顛兒屁顛兒北上,完全沒有洞察到他正被老謀深算的段祺瑞玩弄於股掌之上。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北京街頭的辮子軍。

初到北京,張勳就行動起來,脅迫黎元洪立即解散國會。黎元洪既缺乏政治手腕,更沒有軍事後盾,只能如其所請。

張勳以為解散了國會,他就控制了北洋政權的局面,接著與康有為、雷震春、張鎮芳等人密議復辟計劃。

他太沉醉於讓溥儀重新掌控天下了,以至於忽視了政局的微妙變化:主張段祺瑞復職的呼聲已經響起。

二、復辟

7月1日晨,張勳、康有為進入紫禁城,恭請溥儀復位。12歲的溥儀則下詔,宣佈“臨朝聽政,收回大權,與民更始”。

張勳很直白地告訴溥儀:“隆裕皇太后不忍為了一姓的尊榮,讓萬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覆位,萬民才能得救……”

也就是說,中國只能實行帝制,不能實行共和。不得不說,他心中坐著一位根深蒂固的皇帝。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北京街頭掛起了黃龍旗。

當天,再度登基的溥儀迫不及待地連發9道“聖旨”,比如特設內閣議政大臣、授各部尚書、任命各省的總督巡撫等等。尤其滑稽的是,他還封被趕下臺的黎元洪為“一等公”,不知道黎作何感想?

儘管張勳和溥儀搞得轟轟烈烈、風生水起,但改變不了這是一場鬧劇的事實。

首先,復辟隊伍裡的重要人物各懷鬼胎,為了爭權奪利矛盾重重。

張勳禁止親貴幹政,這引起那幫王公的激憤。恭親王溥偉因為沒接到參與復辟大業的通知,特意從天津跑到北京,質問張勳並指斥其專擅之罪。

哪知張勳毫不示弱,對其反脣相譏。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大吵起來,惹得張勳火氣,起身扇了溥偉幾個耳光。此事成為一時笑談。

康有為滿心歡喜地跑到紫禁城,本想撈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大臣職位,最後竟然只得了個弼德院副院長的閒散官職。

為什麼呢?瑾太妃嫌棄他辮子短,還沒有鬍子。這可急壞了康先生,他派人到處買生須藥水,每天塗抹十幾次。可惜,沒等鬍子長長,復辟鬧劇就劇終了。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辮子軍在皇城內的營地。

其次,復辟沒有民意基礎。

民國初年雖然亂局不少,但百姓還是接受了共和觀念,逐漸拋棄了帝制思想。廣大市民在脅迫之下掛上了黃龍旗,戴上了假辮子,但他們根本不認為這次復辟能成功。

北京街頭的報童在兜售“宣統上諭”的號外時,叫道:“六個子兒買古董咧!這玩意兒過不了幾天就變古董,六個大銅子兒買件古董可不貴咧!”這種聲音反映了普遍的輿情。

眼看著張勳倒行逆施搞復辟,大總統黎元洪逃到了外國使館,已經達到目的的段祺瑞要出手了。他在天津組織討逆軍,於4日發表檄文,痛斥張勳破壞民國,宣佈起兵討伐。

三、逃散

7月5日,討逆戰事打響。復辟原本就沒有任何民意基礎,張勳帶來的軍隊又勢單力孤,因此炮聲一響,辮子軍瞬間潰敗。一星期後,帝制再度取消,張勳成了通緝犯,逃往荷蘭使館。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討逆軍圍攻辮子軍。

14日,段祺瑞從天津到北京,繼續做總理,獲得了“再造共和”的美譽,地位比以前更加穩固。黎元洪自知無法與軍閥抗衡,發表通電,“息影家園,不問政治”。

溥儀那邊,則是乖乖地退位,他看到“磕頭的不來了,‘上諭’沒有了,大多數的議政大臣們沒有了影子,紛紛東逃西散……”,於是“又害怕又悲傷,不由得放聲大哭”。好在北洋政府並未追究其責任,可謂給足了面子。

至於張勳,面對段祺瑞的兵鋒,拋出話來:“你們不要逼人太甚,把一切都推到我一人身上,必要時我會把有關的信電和會議記錄公佈出來的。”

很顯然,張勳的意思是說,當初在徐州會議上,你們是支持我搞復辟的。現在出爾反爾討伐我,什麼意思?如果不給我生路,那咱們就魚死網破。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討逆軍圍攻辮子軍。

“張勳復辟”的來龍去脈,段祺瑞心知肚明。一方面他本沒有致張勳於死地的打算;另一方面,他也真擔心張勳公佈點什麼內幕材料,讓自己難堪。所以,段並沒有認真追究張勳的責任。

擅自變更國體肯定是重罪,但老段只是發出了個通緝令,並沒有真正地開展追捕。也就是在被通緝期間,張勳走出荷蘭使館,堂而皇之地搬進了新買的大宅院。半年多以後,通緝令也取消了。

晚年的張勳移居天津德租界,獨資或投資經營了70多家企業,富甲一方,生活奢侈。1920年,北洋政府兩次請他出山擔任要職,但他無動於衷。

張勳到死都留著辮子,忠於清皇室。

四、結語

一介武夫張勳,雖然魯莽,若沒有段祺瑞、徐樹錚的默許,他也不會帶著4000多兵力貿然發起復辟。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藏匿在荷蘭使館的張勳。

本來這麼點人進京,維持秩序都不夠,更別提攻城略地了。因此,必定是北洋政府內部的實力派表示過要給他以支持。

但是,他錯在根本沒有政治頭腦,被利用而渾然不覺,甚至美滋滋地跳入為他設置的圈套。

你想想,變更國體是何等大事,段祺瑞敢私自給你許諾?他這麼一位掌握實權的民國總理,在帝制時代能獲得什麼官位?於公於私,他都不會允許帝制重現。

段祺瑞是政治、軍事兩手抓兩手都硬的主兒,張勳絕非其對手。僅憑對溥儀的愚忠,悍然舉事,沒有勝算的機會,沒有不敗的道理。

參考資料:曾毓雋《憶語隨筆》,汪曾武《劫餘私志》,溥儀《我的前半生》,張憲文《中華民國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