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楚國,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楚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第二個反應是楚國很憋屈,除了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外,其他君主似乎乏善可陳。戰國初期的楚悼王,曾經重用吳起在楚國推行變法但中道崩猝,導致變法成果被傾覆。後續的君主之中,最為突出的當屬戰國時期的楚威王,在楚威王在位期間,楚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

"

提到楚國,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楚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第二個反應是楚國很憋屈,除了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外,其他君主似乎乏善可陳。戰國初期的楚悼王,曾經重用吳起在楚國推行變法但中道崩猝,導致變法成果被傾覆。後續的君主之中,最為突出的當屬戰國時期的楚威王,在楚威王在位期間,楚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楚威王的志向:恢復莊王時的霸主地位

楚威王即位之初,便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恢復楚莊王時的楚國霸業。楚威王對於楚國當時所處的環境,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的。從楚威王和蘇秦之間的對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楚威王對於當時局勢的判斷。

蘇秦曾對楚威王說:“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對於楚國和楚威王本人都進行了讚美,說明了楚國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目的是在楚威王面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後好陳述自己的合縱之謀。楚威王聽了蘇秦的話之後,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慮。

楚威王對蘇秦說:“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列傳》

楚威王意識到秦國是楚國最大的對手,秦國對於巴蜀之地也虎視眈眈,想和秦國和平相處是很難的。韓國和魏國因為被秦國的勢力所脅迫,也不能與他們推心置腹。否則可能計劃會被提前洩露,楚國就危險了。目前,以楚國的實力是無法抵擋秦國的,因此自己整天寢食不安,為楚國的未來憂慮不已。當時戰國的形式從表面上看,秦是剛剛崛起的國家,而魏國是老的霸主,齊國通過擊敗魏國也儼然有霸主之實,但楚威王的眼裡卻看到了秦國。

"

提到楚國,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楚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第二個反應是楚國很憋屈,除了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外,其他君主似乎乏善可陳。戰國初期的楚悼王,曾經重用吳起在楚國推行變法但中道崩猝,導致變法成果被傾覆。後續的君主之中,最為突出的當屬戰國時期的楚威王,在楚威王在位期間,楚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楚威王的志向:恢復莊王時的霸主地位

楚威王即位之初,便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恢復楚莊王時的楚國霸業。楚威王對於楚國當時所處的環境,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的。從楚威王和蘇秦之間的對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楚威王對於當時局勢的判斷。

蘇秦曾對楚威王說:“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對於楚國和楚威王本人都進行了讚美,說明了楚國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目的是在楚威王面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後好陳述自己的合縱之謀。楚威王聽了蘇秦的話之後,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慮。

楚威王對蘇秦說:“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列傳》

楚威王意識到秦國是楚國最大的對手,秦國對於巴蜀之地也虎視眈眈,想和秦國和平相處是很難的。韓國和魏國因為被秦國的勢力所脅迫,也不能與他們推心置腹。否則可能計劃會被提前洩露,楚國就危險了。目前,以楚國的實力是無法抵擋秦國的,因此自己整天寢食不安,為楚國的未來憂慮不已。當時戰國的形式從表面上看,秦是剛剛崛起的國家,而魏國是老的霸主,齊國通過擊敗魏國也儼然有霸主之實,但楚威王的眼裡卻看到了秦國。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因為這個時期魏國的霸主地位,已經在齊國和秦國的共同打擊下衰落。齊國在齊威王的領導下強勢崛起,秦國也在秦惠文王的統治下蒸蒸日上,對於這些鄰國的發展壯大,楚威王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齊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相王而沒有通知楚國,讓楚威王十分憤怒,楚威王七年,楚威王出兵攻打齊國,並在徐州擊敗了齊軍。對於剛剛擊敗了魏國,稱霸於戰國的齊國產生了極大的觸動,齊威王大怒,改命田盼為將。楚將景翠被田盼擊敗,楚威王沒有繼續窮兵黷武,而是選擇了退兵並和齊國結盟。真正的智者知道什麼時候退,而不是隻知道進,進退之間體現的是不同的格局和智慧。

"

提到楚國,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楚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第二個反應是楚國很憋屈,除了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外,其他君主似乎乏善可陳。戰國初期的楚悼王,曾經重用吳起在楚國推行變法但中道崩猝,導致變法成果被傾覆。後續的君主之中,最為突出的當屬戰國時期的楚威王,在楚威王在位期間,楚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楚威王的志向:恢復莊王時的霸主地位

楚威王即位之初,便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恢復楚莊王時的楚國霸業。楚威王對於楚國當時所處的環境,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的。從楚威王和蘇秦之間的對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楚威王對於當時局勢的判斷。

蘇秦曾對楚威王說:“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對於楚國和楚威王本人都進行了讚美,說明了楚國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目的是在楚威王面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後好陳述自己的合縱之謀。楚威王聽了蘇秦的話之後,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慮。

楚威王對蘇秦說:“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列傳》

楚威王意識到秦國是楚國最大的對手,秦國對於巴蜀之地也虎視眈眈,想和秦國和平相處是很難的。韓國和魏國因為被秦國的勢力所脅迫,也不能與他們推心置腹。否則可能計劃會被提前洩露,楚國就危險了。目前,以楚國的實力是無法抵擋秦國的,因此自己整天寢食不安,為楚國的未來憂慮不已。當時戰國的形式從表面上看,秦是剛剛崛起的國家,而魏國是老的霸主,齊國通過擊敗魏國也儼然有霸主之實,但楚威王的眼裡卻看到了秦國。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因為這個時期魏國的霸主地位,已經在齊國和秦國的共同打擊下衰落。齊國在齊威王的領導下強勢崛起,秦國也在秦惠文王的統治下蒸蒸日上,對於這些鄰國的發展壯大,楚威王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齊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相王而沒有通知楚國,讓楚威王十分憤怒,楚威王七年,楚威王出兵攻打齊國,並在徐州擊敗了齊軍。對於剛剛擊敗了魏國,稱霸於戰國的齊國產生了極大的觸動,齊威王大怒,改命田盼為將。楚將景翠被田盼擊敗,楚威王沒有繼續窮兵黷武,而是選擇了退兵並和齊國結盟。真正的智者知道什麼時候退,而不是隻知道進,進退之間體現的是不同的格局和智慧。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對於齊國用兵是為了示威,對於西部的擴張才是楚威王的目的。楚威王在位期間,楚國的版圖進一步擴大,攻陷了巴國的國都,並繼續向西進軍,進入了雲南和四川西南部。

楚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史記·秦本紀》

楚威王在位時間很短,僅有十一年,很多想法還不能付諸於行動,因此只好寄希望於自己的兒子楚懷王的身上。

楚懷王本來是個有志青年。

在即位之初的日子裡,楚懷王並沒有讓父親失望,這個年輕人很有幹勁,對內修明政治,對外開疆拓土。對內他破格啟用了屈原等人進行改革,將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時的很多條例恢復了起來,用以鞏固和強化君權。對於屈原的重用,顯示了楚懷王即位之初的勃勃雄心。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最突出的貢獻在於《離騷》,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我們所熟知的,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政治家,是楚懷王可以倚重和信任的人。屈原不僅參與國家大事的制定和討論,還負責草擬政令,成為楚懷王在楚國推行政治改革的中堅力量;屈原還經常代表楚國去和各國開展外交活動,為楚國謀求利益,併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方針;屈原還隨同楚懷王一起組織楚、趙魏、韓、燕五國聯軍伐秦,因此楚懷王對屈原十分信任。知人善任、重用賢能之士,是楚懷王執政初期獲得成功的原因。給與賢能之士信任、賦予其權力,是楚懷王的王者之量。

"

提到楚國,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楚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第二個反應是楚國很憋屈,除了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外,其他君主似乎乏善可陳。戰國初期的楚悼王,曾經重用吳起在楚國推行變法但中道崩猝,導致變法成果被傾覆。後續的君主之中,最為突出的當屬戰國時期的楚威王,在楚威王在位期間,楚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楚威王的志向:恢復莊王時的霸主地位

楚威王即位之初,便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恢復楚莊王時的楚國霸業。楚威王對於楚國當時所處的環境,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的。從楚威王和蘇秦之間的對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楚威王對於當時局勢的判斷。

蘇秦曾對楚威王說:“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對於楚國和楚威王本人都進行了讚美,說明了楚國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目的是在楚威王面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後好陳述自己的合縱之謀。楚威王聽了蘇秦的話之後,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慮。

楚威王對蘇秦說:“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列傳》

楚威王意識到秦國是楚國最大的對手,秦國對於巴蜀之地也虎視眈眈,想和秦國和平相處是很難的。韓國和魏國因為被秦國的勢力所脅迫,也不能與他們推心置腹。否則可能計劃會被提前洩露,楚國就危險了。目前,以楚國的實力是無法抵擋秦國的,因此自己整天寢食不安,為楚國的未來憂慮不已。當時戰國的形式從表面上看,秦是剛剛崛起的國家,而魏國是老的霸主,齊國通過擊敗魏國也儼然有霸主之實,但楚威王的眼裡卻看到了秦國。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因為這個時期魏國的霸主地位,已經在齊國和秦國的共同打擊下衰落。齊國在齊威王的領導下強勢崛起,秦國也在秦惠文王的統治下蒸蒸日上,對於這些鄰國的發展壯大,楚威王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齊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相王而沒有通知楚國,讓楚威王十分憤怒,楚威王七年,楚威王出兵攻打齊國,並在徐州擊敗了齊軍。對於剛剛擊敗了魏國,稱霸於戰國的齊國產生了極大的觸動,齊威王大怒,改命田盼為將。楚將景翠被田盼擊敗,楚威王沒有繼續窮兵黷武,而是選擇了退兵並和齊國結盟。真正的智者知道什麼時候退,而不是隻知道進,進退之間體現的是不同的格局和智慧。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對於齊國用兵是為了示威,對於西部的擴張才是楚威王的目的。楚威王在位期間,楚國的版圖進一步擴大,攻陷了巴國的國都,並繼續向西進軍,進入了雲南和四川西南部。

楚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史記·秦本紀》

楚威王在位時間很短,僅有十一年,很多想法還不能付諸於行動,因此只好寄希望於自己的兒子楚懷王的身上。

楚懷王本來是個有志青年。

在即位之初的日子裡,楚懷王並沒有讓父親失望,這個年輕人很有幹勁,對內修明政治,對外開疆拓土。對內他破格啟用了屈原等人進行改革,將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時的很多條例恢復了起來,用以鞏固和強化君權。對於屈原的重用,顯示了楚懷王即位之初的勃勃雄心。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最突出的貢獻在於《離騷》,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我們所熟知的,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政治家,是楚懷王可以倚重和信任的人。屈原不僅參與國家大事的制定和討論,還負責草擬政令,成為楚懷王在楚國推行政治改革的中堅力量;屈原還經常代表楚國去和各國開展外交活動,為楚國謀求利益,併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方針;屈原還隨同楚懷王一起組織楚、趙魏、韓、燕五國聯軍伐秦,因此楚懷王對屈原十分信任。知人善任、重用賢能之士,是楚懷王執政初期獲得成功的原因。給與賢能之士信任、賦予其權力,是楚懷王的王者之量。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楚懷王對外最突出的功績是攻滅了越國。當然在史記的記載裡,這個功勞算在了楚懷王的父親楚威王的名下。在最近考古學發現中,已確認滅越的是楚懷王而不是楚威王。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以前讀史時,只知道楚懷王的昏庸,但沒想到在初登大位時,懷王也是個英明的君主。一時之間,戰國形成了魏國之後,齊秦楚三國強勢的局面。而齊楚聯盟對於秦構成了巨大威脅。

選擇了妥協,距離目標就漸行漸遠。

但楚懷王在國內外所面臨的阻力也越來越大,對內反對變革的守舊貴族頻頻給他只要壓力。表面上看屈,是因為有佞臣進了讒言才被楚懷王所疏遠,但在我看來,這既是楚懷王對貴族勢力的一次妥協,也是楚懷王對屈原心存懷疑的結果。

"

提到楚國,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楚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第二個反應是楚國很憋屈,除了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外,其他君主似乎乏善可陳。戰國初期的楚悼王,曾經重用吳起在楚國推行變法但中道崩猝,導致變法成果被傾覆。後續的君主之中,最為突出的當屬戰國時期的楚威王,在楚威王在位期間,楚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楚威王的志向:恢復莊王時的霸主地位

楚威王即位之初,便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恢復楚莊王時的楚國霸業。楚威王對於楚國當時所處的環境,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的。從楚威王和蘇秦之間的對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楚威王對於當時局勢的判斷。

蘇秦曾對楚威王說:“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對於楚國和楚威王本人都進行了讚美,說明了楚國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目的是在楚威王面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後好陳述自己的合縱之謀。楚威王聽了蘇秦的話之後,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慮。

楚威王對蘇秦說:“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列傳》

楚威王意識到秦國是楚國最大的對手,秦國對於巴蜀之地也虎視眈眈,想和秦國和平相處是很難的。韓國和魏國因為被秦國的勢力所脅迫,也不能與他們推心置腹。否則可能計劃會被提前洩露,楚國就危險了。目前,以楚國的實力是無法抵擋秦國的,因此自己整天寢食不安,為楚國的未來憂慮不已。當時戰國的形式從表面上看,秦是剛剛崛起的國家,而魏國是老的霸主,齊國通過擊敗魏國也儼然有霸主之實,但楚威王的眼裡卻看到了秦國。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因為這個時期魏國的霸主地位,已經在齊國和秦國的共同打擊下衰落。齊國在齊威王的領導下強勢崛起,秦國也在秦惠文王的統治下蒸蒸日上,對於這些鄰國的發展壯大,楚威王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齊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相王而沒有通知楚國,讓楚威王十分憤怒,楚威王七年,楚威王出兵攻打齊國,並在徐州擊敗了齊軍。對於剛剛擊敗了魏國,稱霸於戰國的齊國產生了極大的觸動,齊威王大怒,改命田盼為將。楚將景翠被田盼擊敗,楚威王沒有繼續窮兵黷武,而是選擇了退兵並和齊國結盟。真正的智者知道什麼時候退,而不是隻知道進,進退之間體現的是不同的格局和智慧。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對於齊國用兵是為了示威,對於西部的擴張才是楚威王的目的。楚威王在位期間,楚國的版圖進一步擴大,攻陷了巴國的國都,並繼續向西進軍,進入了雲南和四川西南部。

楚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史記·秦本紀》

楚威王在位時間很短,僅有十一年,很多想法還不能付諸於行動,因此只好寄希望於自己的兒子楚懷王的身上。

楚懷王本來是個有志青年。

在即位之初的日子裡,楚懷王並沒有讓父親失望,這個年輕人很有幹勁,對內修明政治,對外開疆拓土。對內他破格啟用了屈原等人進行改革,將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時的很多條例恢復了起來,用以鞏固和強化君權。對於屈原的重用,顯示了楚懷王即位之初的勃勃雄心。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最突出的貢獻在於《離騷》,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我們所熟知的,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政治家,是楚懷王可以倚重和信任的人。屈原不僅參與國家大事的制定和討論,還負責草擬政令,成為楚懷王在楚國推行政治改革的中堅力量;屈原還經常代表楚國去和各國開展外交活動,為楚國謀求利益,併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方針;屈原還隨同楚懷王一起組織楚、趙魏、韓、燕五國聯軍伐秦,因此楚懷王對屈原十分信任。知人善任、重用賢能之士,是楚懷王執政初期獲得成功的原因。給與賢能之士信任、賦予其權力,是楚懷王的王者之量。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楚懷王對外最突出的功績是攻滅了越國。當然在史記的記載裡,這個功勞算在了楚懷王的父親楚威王的名下。在最近考古學發現中,已確認滅越的是楚懷王而不是楚威王。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以前讀史時,只知道楚懷王的昏庸,但沒想到在初登大位時,懷王也是個英明的君主。一時之間,戰國形成了魏國之後,齊秦楚三國強勢的局面。而齊楚聯盟對於秦構成了巨大威脅。

選擇了妥協,距離目標就漸行漸遠。

但楚懷王在國內外所面臨的阻力也越來越大,對內反對變革的守舊貴族頻頻給他只要壓力。表面上看屈,是因為有佞臣進了讒言才被楚懷王所疏遠,但在我看來,這既是楚懷王對貴族勢力的一次妥協,也是楚懷王對屈原心存懷疑的結果。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奸佞之人進讒言,也要有人信才行。如果不是楚懷王自己對於屈原心存芥蒂,君臣之間有了隔膜,別人怎麼會有空子可鑽呢。作為改革派的代表,屈原被疏遠是必然的,因為楚懷王的身邊充斥著反對改革的寵臣,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對改革進行非議,對於屈原等改革派進行攻擊。楚懷王年老,已經沒有壯年時的精力去分辨忠奸,也沒有決心再去繼續推行改革。這也是他會輕易相信秦人的鬼話,在武關之會中成為秦人俘虜的原因。不是奸佞之人的手段高明,而是楚懷王自己耳目閉塞,沒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

身陷囹圄的囚徒,不失原則的楚君。

生命的最後幾年裡,楚懷王的身份是囚徒,沒有自由、沒有尊嚴,秦人不斷的威脅其在割地的協議上簽字,但他始終沒有屈服。楚懷王沒有放棄做為一國之君的堅持和底線,但是他的兒子卻將他這個父親無情的拋棄了,繼位登基而不思伐秦救父,楚國的命運在此刻就已經定格了,一個對於自己父親都毫無親情的人,怎麼可能擔當起一國之君的重任呢?三年後,楚懷王死於秦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保持了一位王者的尊嚴。

"

提到楚國,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楚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第二個反應是楚國很憋屈,除了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外,其他君主似乎乏善可陳。戰國初期的楚悼王,曾經重用吳起在楚國推行變法但中道崩猝,導致變法成果被傾覆。後續的君主之中,最為突出的當屬戰國時期的楚威王,在楚威王在位期間,楚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楚威王的志向:恢復莊王時的霸主地位

楚威王即位之初,便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恢復楚莊王時的楚國霸業。楚威王對於楚國當時所處的環境,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的。從楚威王和蘇秦之間的對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楚威王對於當時局勢的判斷。

蘇秦曾對楚威王說:“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對於楚國和楚威王本人都進行了讚美,說明了楚國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目的是在楚威王面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後好陳述自己的合縱之謀。楚威王聽了蘇秦的話之後,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慮。

楚威王對蘇秦說:“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列傳》

楚威王意識到秦國是楚國最大的對手,秦國對於巴蜀之地也虎視眈眈,想和秦國和平相處是很難的。韓國和魏國因為被秦國的勢力所脅迫,也不能與他們推心置腹。否則可能計劃會被提前洩露,楚國就危險了。目前,以楚國的實力是無法抵擋秦國的,因此自己整天寢食不安,為楚國的未來憂慮不已。當時戰國的形式從表面上看,秦是剛剛崛起的國家,而魏國是老的霸主,齊國通過擊敗魏國也儼然有霸主之實,但楚威王的眼裡卻看到了秦國。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因為這個時期魏國的霸主地位,已經在齊國和秦國的共同打擊下衰落。齊國在齊威王的領導下強勢崛起,秦國也在秦惠文王的統治下蒸蒸日上,對於這些鄰國的發展壯大,楚威王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齊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相王而沒有通知楚國,讓楚威王十分憤怒,楚威王七年,楚威王出兵攻打齊國,並在徐州擊敗了齊軍。對於剛剛擊敗了魏國,稱霸於戰國的齊國產生了極大的觸動,齊威王大怒,改命田盼為將。楚將景翠被田盼擊敗,楚威王沒有繼續窮兵黷武,而是選擇了退兵並和齊國結盟。真正的智者知道什麼時候退,而不是隻知道進,進退之間體現的是不同的格局和智慧。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對於齊國用兵是為了示威,對於西部的擴張才是楚威王的目的。楚威王在位期間,楚國的版圖進一步擴大,攻陷了巴國的國都,並繼續向西進軍,進入了雲南和四川西南部。

楚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史記·秦本紀》

楚威王在位時間很短,僅有十一年,很多想法還不能付諸於行動,因此只好寄希望於自己的兒子楚懷王的身上。

楚懷王本來是個有志青年。

在即位之初的日子裡,楚懷王並沒有讓父親失望,這個年輕人很有幹勁,對內修明政治,對外開疆拓土。對內他破格啟用了屈原等人進行改革,將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時的很多條例恢復了起來,用以鞏固和強化君權。對於屈原的重用,顯示了楚懷王即位之初的勃勃雄心。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最突出的貢獻在於《離騷》,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我們所熟知的,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政治家,是楚懷王可以倚重和信任的人。屈原不僅參與國家大事的制定和討論,還負責草擬政令,成為楚懷王在楚國推行政治改革的中堅力量;屈原還經常代表楚國去和各國開展外交活動,為楚國謀求利益,併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方針;屈原還隨同楚懷王一起組織楚、趙魏、韓、燕五國聯軍伐秦,因此楚懷王對屈原十分信任。知人善任、重用賢能之士,是楚懷王執政初期獲得成功的原因。給與賢能之士信任、賦予其權力,是楚懷王的王者之量。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楚懷王對外最突出的功績是攻滅了越國。當然在史記的記載裡,這個功勞算在了楚懷王的父親楚威王的名下。在最近考古學發現中,已確認滅越的是楚懷王而不是楚威王。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以前讀史時,只知道楚懷王的昏庸,但沒想到在初登大位時,懷王也是個英明的君主。一時之間,戰國形成了魏國之後,齊秦楚三國強勢的局面。而齊楚聯盟對於秦構成了巨大威脅。

選擇了妥協,距離目標就漸行漸遠。

但楚懷王在國內外所面臨的阻力也越來越大,對內反對變革的守舊貴族頻頻給他只要壓力。表面上看屈,是因為有佞臣進了讒言才被楚懷王所疏遠,但在我看來,這既是楚懷王對貴族勢力的一次妥協,也是楚懷王對屈原心存懷疑的結果。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奸佞之人進讒言,也要有人信才行。如果不是楚懷王自己對於屈原心存芥蒂,君臣之間有了隔膜,別人怎麼會有空子可鑽呢。作為改革派的代表,屈原被疏遠是必然的,因為楚懷王的身邊充斥著反對改革的寵臣,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對改革進行非議,對於屈原等改革派進行攻擊。楚懷王年老,已經沒有壯年時的精力去分辨忠奸,也沒有決心再去繼續推行改革。這也是他會輕易相信秦人的鬼話,在武關之會中成為秦人俘虜的原因。不是奸佞之人的手段高明,而是楚懷王自己耳目閉塞,沒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

身陷囹圄的囚徒,不失原則的楚君。

生命的最後幾年裡,楚懷王的身份是囚徒,沒有自由、沒有尊嚴,秦人不斷的威脅其在割地的協議上簽字,但他始終沒有屈服。楚懷王沒有放棄做為一國之君的堅持和底線,但是他的兒子卻將他這個父親無情的拋棄了,繼位登基而不思伐秦救父,楚國的命運在此刻就已經定格了,一個對於自己父親都毫無親情的人,怎麼可能擔當起一國之君的重任呢?三年後,楚懷王死於秦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保持了一位王者的尊嚴。

戰國七雄:楚國的強盛和衰落
懷王卒於秦,秦歸其喪於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絕。

楚國失去的不僅是一位國君,也是最後的希望,楚懷王的死和屈原被放逐一樣,成為了楚國徹底走向衰落的標誌。七十四年後,秦軍攻入壽春,楚國滅亡。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