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周天子任命晉國卿大夫魏、韓、趙為諸候。後來魏、為、趙又把晉國剩下的土地瓜分了。魏國經過魏文武侯兩代英主,經李悝吳起變法,到魏惠王國力空漲。魏武卒戰力非常之強。魏文武兩代已經是稱霸,魏惠王繼續稱霸。可以說魏國爭霸百年。魏文武侯:魏韓趙組成聯盟瓜分晉國公室土地和其他卿大夫土地。奪得秦國河西之地(秦國用了近百年才奪回來)三晉聯盟多次擊敗齊國、楚國。打敗楚鄭聯軍,奪得鄭國部分土地。陰晉之戰大敗秦國。打敗楚國奪得大梁、襄陵、魯陽等地。雖然魏國也是有不少敗仗丟地,但總體來說是勝多敗少。魏文侯起用大批人才,並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訓練新軍等。魏國變法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卿世祿制,(世卿世祿制就是世世代代做官的貴族)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就是後來商鞅在秦國變法的軍功制,只是商鞅更加細化)秦國商鞅變法也是以魏國為藍本,只是進一步深化。楚國吳起變法也是如此。魏國是首先變法也是首先稱霸,變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隨著時間越來越,變法成效更加顯。史記: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彊君。(李克就是李悝,彊就是強大的意思)

戰國首霸大魏國從霸主神壇跌落

戰國時有四支強軍:魏武卒(魏文候時建立)、齊技擊(齊威王時建立)、秦銳士(秦惠文王時建立)趙邊騎(趙武靈王時建立)。魏國以魏武卒稱霸、齊國以齊技擊取代魏國稱霸、秦國以秦銳士取代齊國稱霸、趙國要取代秦國沒有成功。荀子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國都是趁魏國跟齊國交戰大敗後才出手的。而齊國都是在魏國跟趙韓打的難捨難分才出手。而秦國削弱齊國成為獨霸,也不是他獨自做成的。而是聯合了韓趙魏燕楚等把齊國打垮的。雖然文武侯兩代在爭霸中犯有錯,但交到魏惠王手上的是一個強大的魏國。魏惠王借祖父和父兩代之力把魏國霸權推向頂峰。頂峰:樑 君伐 楚 ,勝 齊 ,制 趙 、 韓 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 孟津 。(樑君指:魏惠王。)論才能用人還是不如祖父,魏國也是在他身上掉落神壇。跌落: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

戰國首霸大魏國從霸主神壇跌落

公元前370年魏惠王繼位後跟各國互有戰爭,有勝有負。秦國要收復失地,齊國要成為霸主。韓趙開始變強,三晉聯盟分分合合。史記:秦始復彊,而三晉益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彊。公元前359年秦國開始變法,整軍備戰準備收復河西之地。公元前358年齊威王繼位,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改革。逼迫魏國的一些附屬國向齊國進貢。魏國遷都大梁,在河西築長城防備秦國。魏國把注意力放在東方齊國。當時西邊秦孝公,東邊齊威王。兩國強大起來,對魏國造成威脅。魏國重新跟韓趙結成三晉聯盟,跟秦國秦孝公暫時緩和。史記:秦始復彊,而三晉益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彊。(秦國連年戰爭,也需要修養生息)這一系列行動明顯是對付齊國的。南方的楚國亦蠢蠢欲動。公元前364年前後魏國遷都大梁。(時間有多種說法)魏國遷都大梁應該是為了更好的爭霸中原和更好的控制淮泗小國、還有就是距離秦韓趙太近容易受夾擊。公元370年——356年這段時間魏國跟各國互有攻伐,並繼續發展經濟。魏惠侯重新恢復霸主地位。古本《竹書紀年》載:十四年,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韓)釐侯來朝。

戰國首霸大魏國從霸主神壇跌落

公元前356年趙、齊、宋、燕會盟,不用說是針對魏國的。這是齊國應對魯、宋、衛、韓等國去魏國的事。史記趙世家:十九年,與齊、宋會平陸,與燕會阿。公元前354年趙國攻打衛國,魏國當然不能忍了。魏國派龐涓率軍攻打趙國並圍邯鄲城,趙國向齊國求救。公元前353年魏國攻破邯鄲,齊、宋、衛聯軍援救趙國。當時齊國段幹綸建議待魏國攻破了邯鄲再援救,趙國知道我們來救援必然死戰,這樣魏趙兩敗俱傷。戰國策: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魏國成功攻下邯鄲,龐涓率軍救援襄陵。齊國在桂陵埋伏一舉擊敗魏軍。戰國策: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戰國首霸大魏國從霸主神壇跌落

但是邯鄲還在魏國手上。公元前352年齊、宋、衛圍魏國襄陵。史記魏世家: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竹書紀年》:宋景、衛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秦國趁機攻破魏國安邑少樑等。史記商君列傳:將兵圍魏安邑,降之。西線趙國的地方軍跟秦國聯手,秦國並同時攻打魏國小弟韓國。楚國派景舍以救趙為名攻佔魏國雎、間等地。戰國策: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趙,邯鄲拔,楚取睢、濊之間。一開始楚國是不打算救趙國的,景舍認為不救趙讓魏吞了就不好了。還是救趙,但只派少數人馬去,魏國也不會把注意力放在我們這邊。趙國知道了我們在救援肯定會拼死一戰。這樣魏趙兩敗俱傷,我們再聯合齊秦攻魏。戰國策:故王不如少出兵,以為趙援。趙恃楚勁,必與魏戰。魏怒於趙之勁,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釋趙。趙、魏相弊,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楚國跟齊國的想法差不多。秦國攻打韓國,韓國只能跟魏國聯合抗秦了。西線的魏韓聯軍反攻秦軍。韓國看到諸侯圍襄陵而不能勝,於是派軍前往襄陵助戰。魏國大梁守軍切斷齊宋衛聯軍的後勤。魏韓聯軍在襄陵大破齊、宋、衛聯軍,並把聯軍包圍了。楚國一看不對勁停止進攻。齊威王請楚將景捨出面跟魏國求和。《紀年》:惠成王以韓師敗諸侯師於襄陵。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公會齊、宋之圍。魏國算是板回一局。同時跟趙、齊、楚、秦、衛、宋開戰,還能反殺。邯鄲還在魏國手上。魏國雖然傷了元氣,齊國同樣也是大傷元氣,趙國亦大傷元氣,楚秦並無什麼傷。此戰齊國未能取代魏國,魏國也因此達到頂峰。盛極必衰,這詞用在魏國身上非常合適。

戰國首霸大魏國從霸主神壇跌落

公元前351年魏國把邯鄲還給趙國。史記趙世家: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而秦國繼續進攻河西之地。魏國跟齊楚講和了,跟韓趙結盟了。這時把注意力放在西線。戰國策:昔者魏王擁土千里,帶甲三十六萬,其強北拔邯鄲,西圍定陽,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秦國的反應: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昧,令於境內,盡堞中為戰具,竟為守備,為死士置將,以待魏氏。商鞅對秦孝公講: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於天下,有從十二諸侯而朝天子,其與必眾。故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說明魏國的力量還很強大。商鞅於是去見魏惠王。勸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周朝時王就是天子,先行王服就跟後世稱帝差不多意思?魏惠王高興的要死,馬上按照天子禮儀制度準備。戰國策:乘夏車, 稱夏王, 朝天子,天下皆從。儼然以天子自居。齊楚兩國皆怒,諸侯也是有不滿的。我們才是公、侯、伯、子、男,你就王了。戰國策: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這也是馬陵之戰諸侯圍攻魏國的原因。

戰國首霸大魏國從霸主神壇跌落

公元前343魏國準備進攻韓國。原因就是韓國這小弟不太聽話,該打下屁股了。再者滅掉韓國,魏國就能更好的溝通東西兩地。因為中間隔著韓國。其次韓國沒有來逢澤會盟。齊楚太強,先打弱的韓國。《竹書紀年》的記載,樑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樑、赫,鄭師敗逋。而史記是講龐涓率軍攻打韓國。然後齊國救援韓國,圍魏國大梁。龐涓率軍回救,雙方在馬陵交戰,魏國大敗。結合兩本史料我認為事情可能是這樣的:穰疵率軍攻打韓國,齊國揚言進攻大梁。龐涓魏太子申率軍先打或者阻擊齊國。因為在桂陵之戰的前科,魏惠王這次有所準備。齊國準備救援韓國了,於是龐涓率軍跟太子申一起擊齊軍。史記商君:齊敗魏兵於馬陵,虜其太子申,殺將軍龐涓。說明太子申跟龐涓一起率軍跟齊國交戰。跟公元前341年魏國於馬陵之戰大敗,精銳盡喪。齊國採用的策略還是以前桂陵之戰的策略,都是在魏國跟韓國打的兩敗俱傷時出擊。秦趙等國趁火打劫也攻魏國。趙國攻打魏國首垣等地。史記:公子刻攻魏首垣。秦國在河西擊敗魏公子卬的軍隊,但是詐盟並非正面。史記: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國的失敗不是國力不強、也不是戰力不強。馬陵之戰後齊趙秦韓趁勝追擊搶奪魏國土地。魏國面對齊秦趙韓四國,其中秦齊也是不輸於他的強國。在明知攻打韓國,齊國必然救援其他國家也會趁勢而進。在軍事外交都沒有準備充足,桂陵之戰還有個韓國幫忙。馬陵之戰沒有一個國家幫忙。楚、楚、越等國都沒動,難道不能引以為援?魏國經馬陵之敗和各國連續打擊下輪為二流國家。經馬陵之戰、魏國已經是退出了霸主地位了。標誌事件:公元334年徐州相王。就是魏國承認齊威王是王,齊國承認魏惠王是王。也就是齊國取代了魏國成為霸主。魏國這是轉移關注點呀。戰國策:樑王身抱質執璧,請為陳侯臣,天下乃釋樑。徐州相王的事楚國知道了非常不滿。戰國策:威王聞之,寢不寐,食不飽。楚國馬上率軍攻打齊國,齊國敗,燕國趁勢進攻齊國。

戰國首霸大魏國從霸主神壇跌落

魏國自此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我認為魏國跌落神壇原因:

魏惠王沒有貫徹文侯變法、獎罰不公。韓非子:當魏之方明立闢(法),從憲令行之時,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誅,強匡天下,威行四鄰。及法慢,妄予,而國日削矣。魏惠王曾問卜皮他自己的功業會達到什麼程度,卜皮卻回答他到,將走向滅亡。魏惠王不解,接著又問了一個為什麼,在他認為,仁慈惠愛是善行,善行怎麼會走向滅亡呢?卜皮給他的回答是,仁慈的人不忍心,而惠愛的人好施捨,不忍心,則不會懲罰有罪過的人;好施捨,就不會等著臣子做出功績就賞賜。有了過錯而不懲罰,沒有功勞卻接受賞賜,即使國家滅亡,這不是也是應該的嗎?韓非子:卜皮說: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獎罰不公自然難以吸引人才和激勵將士。而魏文侯時任用李悝變法,激賞國人招納人才。《說苑.政理》:李悝:臣聞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臣聞之曰: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祿,其子無功而食之,出則乘車馬,衣美裘,以為榮華,入則修竽琴鐘石之聲,而安其子女之樂,以亂鄉曲之教。如此者,奪其祿以來四方之士,此之謂奪淫民也。(淫民指的是那些靠上一輩的功勞,只知享福的。)

戰國首霸大魏國從霸主神壇跌落

魏惠王接過來的魏國是一個強大的魏國,繼位初也曾繼續變法發展經濟。但是樹敵過多,過於自大。司馬遷曾評價項羽: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這句話用在魏惠王身上也合適。《孟子盡心》:“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公元前352年在趙、秦、齊、楚四個大國加上宋、衛小國聯合圍攻的情況下,魏國反敗為勝。魏惠王越來越自大。桂陵之戰前後同時跟趙、齊(宋、衛)、楚、秦四個大國開戰,雖然是楚秦是趁火打劫。馬陵之戰前後跟韓、齊交戰,秦趙打劫。都是想獨立吞韓趙。本來你就夠強了,齊國能允許?你勝了還好,敗了其他國還不趁火打劫。再者獨自稱王,天下兵峰皆聚焦於魏。主次不分,沒有找外援。秦國天天想著收復河西、齊國要成為霸主、楚國亦有逐鹿中原之心。襄陵之戰時還有一個韓國幫忙,馬陵之戰時沒有一個國家幫忙。桂陵之戰前如果能聯絡南方的楚、燕、越曉以利害牽制齊、秦兩國,許之利誘也行。馬陵之戰前跟趙國一起瓜分韓國,楚燕牽制齊秦。馬陵之戰時楚、越、燕等國都沒動。既不聯絡他們也不瓦解齊國聯軍。像齊受到楚燕等圍攻,立馬遣使帶著禮物去趙國。趙國答應出兵,楚國連夜就退兵。

戰國首霸大魏國從霸主神壇跌落

魏惠文對人才不夠看重,魏惠王喜歡做表面功夫而不是實際。經常詢問一些人怎麼能富國強兵、為啥打敗了、怎麼才能復恥等。但他只是聽完就算了。魏惠王曾跟齊威王一起打獵,其間魏問齊:齊國有寶物嗎?齊回道沒有。魏講:魏國雖然小(自潮)但還是有一寸大的夜明珠十枚,每枚能照十二輛車。齊國這樣的大國怎麼會沒有寶物。齊講:我的寶物跟你的不同。我有檀子守南城,楚人不敢為寇。盼子守高城,趙不敢東漁於河。黔夫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鍾首備盜賊,則道不拾遺。資治通鑑: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這就是齊威王跟魏惠王的區別。魏惠王跟齊威王論寶,豈不知孫臏、衛鞅就是無價之寶。秦孝公一共見了衛鞅四次,魏惠王卻一次也不見。孫臏來到魏國,魏惠王要是真有識人之明就該重用。而不是聽信龐涓而加刑于俊傑。有孫臏做榜樣,誰還敢來魏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迴心擇主。

戰國首霸大魏國從霸主神壇跌落

公元前336年魏惠王對孟子講:晉國(魏國以晉國自居,一直想統一三晉),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就是說我國的強大,男女老少都知道。但接連受挫拆辱,我想一死了之,該怎麼辦好?後來魏惠王相繼尊韓、趙、燕等國為王。這時的魏國已無力迴天了,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帶著遺憾而去世。魏惠王死時,下葬日子已經定。但魏國下大雪,雪大的已經蓋到牛眼睛了。(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於牛目,壞城郭,且為棧道而葬。)也許是上天為魏國落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