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確有其人

歷史上確有張三丰其人。他就是元明時期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張三丰。

《明史 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 善嘻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 三豐與其徒去荊榛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復活。 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益奇幻。

永樂中,成祖遣給事胡瀅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 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確有其人

歷史上確有張三丰其人。他就是元明時期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張三丰。

《明史 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 善嘻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 三豐與其徒去荊榛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復活。 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益奇幻。

永樂中,成祖遣給事胡瀅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 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元末明初,有三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周癲、鐵冠子和張邋遢(三豐),他們和大明開國都有重要的關係。這樣說來,張三丰作為一個道人的身份真實存在,應該是不用質疑的。大明流行小說《大明英烈傳》六十九回寫明軍統帥徐達攻打太原,其中一段文字描述一場大雪讓徐達想起武當山煉真道人邋遢張號三豐,所敘內容和明史的記錄完全一致。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張三丰的存在。

作為比較嚴謹可信的史料,明史只記錄了張三丰成名後的經歷,至於他的生平均無細述。

到了清朝汪錫齡編撰的《張三丰全集》,可以粗略的梳理出張三丰的成長史。但後世揣測居多,缺乏實證。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確有其人

歷史上確有張三丰其人。他就是元明時期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張三丰。

《明史 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 善嘻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 三豐與其徒去荊榛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復活。 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益奇幻。

永樂中,成祖遣給事胡瀅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 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元末明初,有三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周癲、鐵冠子和張邋遢(三豐),他們和大明開國都有重要的關係。這樣說來,張三丰作為一個道人的身份真實存在,應該是不用質疑的。大明流行小說《大明英烈傳》六十九回寫明軍統帥徐達攻打太原,其中一段文字描述一場大雪讓徐達想起武當山煉真道人邋遢張號三豐,所敘內容和明史的記錄完全一致。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張三丰的存在。

作為比較嚴謹可信的史料,明史只記錄了張三丰成名後的經歷,至於他的生平均無細述。

到了清朝汪錫齡編撰的《張三丰全集》,可以粗略的梳理出張三丰的成長史。但後世揣測居多,缺乏實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從汪的資料來看,著重點在玄門的淵源,強調了“真人”與“道”與生俱來的關係。比如說張三丰是天師後裔;5歲眼疾,差點失明,後跟張雲庵頌道經,半年後又復明。都有點“天賦神權”的味道。

在全集收錄的張三丰《上天梯》一詩中,大約可以窺見張三丰是如何投身道門,如何拜師火龍真人,修得真道的。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祕。

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

舍我總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

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

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

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

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

尋丹密之前,張三丰還是遵循中國傳統的安家立業的活法,苦讀經書,考取功名,也做了中山博陵的縣令,終不能為世俗牽繞,喜慕悠遊,縱情山水,詩和遠方,直至中年,一心向道,別妻離子,出門參玄。

汪錫齡在《張三丰本傳》也記錄了張三丰的成道經歷。

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如是者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延佑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 立辭恩師,和光棍俗者數年。 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確有其人

歷史上確有張三丰其人。他就是元明時期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張三丰。

《明史 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 善嘻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 三豐與其徒去荊榛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復活。 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益奇幻。

永樂中,成祖遣給事胡瀅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 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元末明初,有三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周癲、鐵冠子和張邋遢(三豐),他們和大明開國都有重要的關係。這樣說來,張三丰作為一個道人的身份真實存在,應該是不用質疑的。大明流行小說《大明英烈傳》六十九回寫明軍統帥徐達攻打太原,其中一段文字描述一場大雪讓徐達想起武當山煉真道人邋遢張號三豐,所敘內容和明史的記錄完全一致。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張三丰的存在。

作為比較嚴謹可信的史料,明史只記錄了張三丰成名後的經歷,至於他的生平均無細述。

到了清朝汪錫齡編撰的《張三丰全集》,可以粗略的梳理出張三丰的成長史。但後世揣測居多,缺乏實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從汪的資料來看,著重點在玄門的淵源,強調了“真人”與“道”與生俱來的關係。比如說張三丰是天師後裔;5歲眼疾,差點失明,後跟張雲庵頌道經,半年後又復明。都有點“天賦神權”的味道。

在全集收錄的張三丰《上天梯》一詩中,大約可以窺見張三丰是如何投身道門,如何拜師火龍真人,修得真道的。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祕。

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

舍我總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

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

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

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

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

尋丹密之前,張三丰還是遵循中國傳統的安家立業的活法,苦讀經書,考取功名,也做了中山博陵的縣令,終不能為世俗牽繞,喜慕悠遊,縱情山水,詩和遠方,直至中年,一心向道,別妻離子,出門參玄。

汪錫齡在《張三丰本傳》也記錄了張三丰的成道經歷。

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如是者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延佑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 立辭恩師,和光棍俗者數年。 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但是,無論是《明史》還是汪錫齡的《張三丰全集》,除了可以證實確有張三丰其人,並且是在武當成道的道人之外,這個龜形鶴背,鬚髯如戟的高人和武功並無直接的文字關聯。

如果非要找出張三丰和武功之間的連接,武俠小說某些絕技描寫也確實能從上面史料的描述中找到對應。

其一:張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隆冬臥雪鼾聲如雷,可見其內力深厚寒暑不浸。

其二:張三丰“數月不食”,武功上乘的人總是閉關辟穀,出關即功力非凡。

其三:張三丰“一日千里”,絕對輕功了得,或有“陸地飛騰術”

這三點確實符合武俠世界裡身懷絕技的高人形象,尤其是武當派,以內功深厚著稱。不過從史實角度來看,只能說已有史料對玄門道人的描述還是有歷史侷限性的制約。

會武功的張三丰是另一個張三峰

然而,歷史上還有一個張三峰,他是會武功的,並且是內家拳的鼻祖。

此人就是北宋張三峰。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確有其人

歷史上確有張三丰其人。他就是元明時期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張三丰。

《明史 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 善嘻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 三豐與其徒去荊榛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復活。 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益奇幻。

永樂中,成祖遣給事胡瀅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 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元末明初,有三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周癲、鐵冠子和張邋遢(三豐),他們和大明開國都有重要的關係。這樣說來,張三丰作為一個道人的身份真實存在,應該是不用質疑的。大明流行小說《大明英烈傳》六十九回寫明軍統帥徐達攻打太原,其中一段文字描述一場大雪讓徐達想起武當山煉真道人邋遢張號三豐,所敘內容和明史的記錄完全一致。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張三丰的存在。

作為比較嚴謹可信的史料,明史只記錄了張三丰成名後的經歷,至於他的生平均無細述。

到了清朝汪錫齡編撰的《張三丰全集》,可以粗略的梳理出張三丰的成長史。但後世揣測居多,缺乏實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從汪的資料來看,著重點在玄門的淵源,強調了“真人”與“道”與生俱來的關係。比如說張三丰是天師後裔;5歲眼疾,差點失明,後跟張雲庵頌道經,半年後又復明。都有點“天賦神權”的味道。

在全集收錄的張三丰《上天梯》一詩中,大約可以窺見張三丰是如何投身道門,如何拜師火龍真人,修得真道的。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祕。

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

舍我總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

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

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

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

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

尋丹密之前,張三丰還是遵循中國傳統的安家立業的活法,苦讀經書,考取功名,也做了中山博陵的縣令,終不能為世俗牽繞,喜慕悠遊,縱情山水,詩和遠方,直至中年,一心向道,別妻離子,出門參玄。

汪錫齡在《張三丰本傳》也記錄了張三丰的成道經歷。

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如是者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延佑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 立辭恩師,和光棍俗者數年。 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但是,無論是《明史》還是汪錫齡的《張三丰全集》,除了可以證實確有張三丰其人,並且是在武當成道的道人之外,這個龜形鶴背,鬚髯如戟的高人和武功並無直接的文字關聯。

如果非要找出張三丰和武功之間的連接,武俠小說某些絕技描寫也確實能從上面史料的描述中找到對應。

其一:張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隆冬臥雪鼾聲如雷,可見其內力深厚寒暑不浸。

其二:張三丰“數月不食”,武功上乘的人總是閉關辟穀,出關即功力非凡。

其三:張三丰“一日千里”,絕對輕功了得,或有“陸地飛騰術”

這三點確實符合武俠世界裡身懷絕技的高人形象,尤其是武當派,以內功深厚著稱。不過從史實角度來看,只能說已有史料對玄門道人的描述還是有歷史侷限性的制約。

會武功的張三丰是另一個張三峰

然而,歷史上還有一個張三峰,他是會武功的,並且是內家拳的鼻祖。

此人就是北宋張三峰。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20世紀30年代前後出版的一些太極拳著作大都有張三丰“夜夢玄帝授之拳法” 之說,此說最早載於明末清初大學者黃宗羲 《王徵南墓誌銘》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搏於人,人亦得以乘之。 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

《王徵南墓誌銘》一文作於康熙八年(1669年),收入《南雷文案》,是最先記載 “內家拳”的史料。 從此,中國拳術分成內、外兩家,武當武術與少林武術涇渭分明。這是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確有其人

歷史上確有張三丰其人。他就是元明時期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張三丰。

《明史 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 善嘻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 三豐與其徒去荊榛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復活。 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益奇幻。

永樂中,成祖遣給事胡瀅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 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元末明初,有三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周癲、鐵冠子和張邋遢(三豐),他們和大明開國都有重要的關係。這樣說來,張三丰作為一個道人的身份真實存在,應該是不用質疑的。大明流行小說《大明英烈傳》六十九回寫明軍統帥徐達攻打太原,其中一段文字描述一場大雪讓徐達想起武當山煉真道人邋遢張號三豐,所敘內容和明史的記錄完全一致。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張三丰的存在。

作為比較嚴謹可信的史料,明史只記錄了張三丰成名後的經歷,至於他的生平均無細述。

到了清朝汪錫齡編撰的《張三丰全集》,可以粗略的梳理出張三丰的成長史。但後世揣測居多,缺乏實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從汪的資料來看,著重點在玄門的淵源,強調了“真人”與“道”與生俱來的關係。比如說張三丰是天師後裔;5歲眼疾,差點失明,後跟張雲庵頌道經,半年後又復明。都有點“天賦神權”的味道。

在全集收錄的張三丰《上天梯》一詩中,大約可以窺見張三丰是如何投身道門,如何拜師火龍真人,修得真道的。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祕。

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

舍我總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

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

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

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

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

尋丹密之前,張三丰還是遵循中國傳統的安家立業的活法,苦讀經書,考取功名,也做了中山博陵的縣令,終不能為世俗牽繞,喜慕悠遊,縱情山水,詩和遠方,直至中年,一心向道,別妻離子,出門參玄。

汪錫齡在《張三丰本傳》也記錄了張三丰的成道經歷。

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如是者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延佑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 立辭恩師,和光棍俗者數年。 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但是,無論是《明史》還是汪錫齡的《張三丰全集》,除了可以證實確有張三丰其人,並且是在武當成道的道人之外,這個龜形鶴背,鬚髯如戟的高人和武功並無直接的文字關聯。

如果非要找出張三丰和武功之間的連接,武俠小說某些絕技描寫也確實能從上面史料的描述中找到對應。

其一:張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隆冬臥雪鼾聲如雷,可見其內力深厚寒暑不浸。

其二:張三丰“數月不食”,武功上乘的人總是閉關辟穀,出關即功力非凡。

其三:張三丰“一日千里”,絕對輕功了得,或有“陸地飛騰術”

這三點確實符合武俠世界裡身懷絕技的高人形象,尤其是武當派,以內功深厚著稱。不過從史實角度來看,只能說已有史料對玄門道人的描述還是有歷史侷限性的制約。

會武功的張三丰是另一個張三峰

然而,歷史上還有一個張三峰,他是會武功的,並且是內家拳的鼻祖。

此人就是北宋張三峰。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20世紀30年代前後出版的一些太極拳著作大都有張三丰“夜夢玄帝授之拳法” 之說,此說最早載於明末清初大學者黃宗羲 《王徵南墓誌銘》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搏於人,人亦得以乘之。 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

《王徵南墓誌銘》一文作於康熙八年(1669年),收入《南雷文案》,是最先記載 “內家拳”的史料。 從此,中國拳術分成內、外兩家,武當武術與少林武術涇渭分明。這是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之後黃宗羲之子、王徵男的弟子黃百家在《學期初稿 王徵男先生傳》中有詳細記述了“內家拳法”:

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

結合金庸先生描繪的武學宗師張三丰的形象,來看這兩段文字,顯得非常吻合。

其一:犯者應手即撲。

金先生筆下並未對張三丰武功高深有過多正面的描寫,多是旁敲側擊,以他人為證,玄冥二老挾持張無忌時,張三丰聽到動靜只一招就制服了其中一位,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正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的典型例證。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確有其人

歷史上確有張三丰其人。他就是元明時期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張三丰。

《明史 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 善嘻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 三豐與其徒去荊榛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復活。 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益奇幻。

永樂中,成祖遣給事胡瀅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 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元末明初,有三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周癲、鐵冠子和張邋遢(三豐),他們和大明開國都有重要的關係。這樣說來,張三丰作為一個道人的身份真實存在,應該是不用質疑的。大明流行小說《大明英烈傳》六十九回寫明軍統帥徐達攻打太原,其中一段文字描述一場大雪讓徐達想起武當山煉真道人邋遢張號三豐,所敘內容和明史的記錄完全一致。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張三丰的存在。

作為比較嚴謹可信的史料,明史只記錄了張三丰成名後的經歷,至於他的生平均無細述。

到了清朝汪錫齡編撰的《張三丰全集》,可以粗略的梳理出張三丰的成長史。但後世揣測居多,缺乏實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從汪的資料來看,著重點在玄門的淵源,強調了“真人”與“道”與生俱來的關係。比如說張三丰是天師後裔;5歲眼疾,差點失明,後跟張雲庵頌道經,半年後又復明。都有點“天賦神權”的味道。

在全集收錄的張三丰《上天梯》一詩中,大約可以窺見張三丰是如何投身道門,如何拜師火龍真人,修得真道的。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祕。

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

舍我總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

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

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

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

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

尋丹密之前,張三丰還是遵循中國傳統的安家立業的活法,苦讀經書,考取功名,也做了中山博陵的縣令,終不能為世俗牽繞,喜慕悠遊,縱情山水,詩和遠方,直至中年,一心向道,別妻離子,出門參玄。

汪錫齡在《張三丰本傳》也記錄了張三丰的成道經歷。

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如是者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延佑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 立辭恩師,和光棍俗者數年。 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但是,無論是《明史》還是汪錫齡的《張三丰全集》,除了可以證實確有張三丰其人,並且是在武當成道的道人之外,這個龜形鶴背,鬚髯如戟的高人和武功並無直接的文字關聯。

如果非要找出張三丰和武功之間的連接,武俠小說某些絕技描寫也確實能從上面史料的描述中找到對應。

其一:張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隆冬臥雪鼾聲如雷,可見其內力深厚寒暑不浸。

其二:張三丰“數月不食”,武功上乘的人總是閉關辟穀,出關即功力非凡。

其三:張三丰“一日千里”,絕對輕功了得,或有“陸地飛騰術”

這三點確實符合武俠世界裡身懷絕技的高人形象,尤其是武當派,以內功深厚著稱。不過從史實角度來看,只能說已有史料對玄門道人的描述還是有歷史侷限性的制約。

會武功的張三丰是另一個張三峰

然而,歷史上還有一個張三峰,他是會武功的,並且是內家拳的鼻祖。

此人就是北宋張三峰。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20世紀30年代前後出版的一些太極拳著作大都有張三丰“夜夢玄帝授之拳法” 之說,此說最早載於明末清初大學者黃宗羲 《王徵南墓誌銘》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搏於人,人亦得以乘之。 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

《王徵南墓誌銘》一文作於康熙八年(1669年),收入《南雷文案》,是最先記載 “內家拳”的史料。 從此,中國拳術分成內、外兩家,武當武術與少林武術涇渭分明。這是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之後黃宗羲之子、王徵男的弟子黃百家在《學期初稿 王徵男先生傳》中有詳細記述了“內家拳法”:

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

結合金庸先生描繪的武學宗師張三丰的形象,來看這兩段文字,顯得非常吻合。

其一:犯者應手即撲。

金先生筆下並未對張三丰武功高深有過多正面的描寫,多是旁敲側擊,以他人為證,玄冥二老挾持張無忌時,張三丰聽到動靜只一招就制服了其中一位,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正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的典型例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其二:夜夢玄帝授拳

當俞岱巖被暗算致殘之後,張三丰心中抑鬱,深夜之中冥思苦想,以“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16個字,創造出“倚天屠龍功”;為了對抗至陰至寒的玄冥神掌,張三丰潛心鑽研,在部分九陽神功基礎上,創出了純陽無極功。

如果說,小說中張三丰創造功法的過程是“夜夢玄帝授拳”的具象演繹版,一點也不為過。從內丹修煉的隱語來看,所謂“玄帝”也可以理解為無形無相化育萬物的“元氣”,先天元氣在一定量的積累之後會產生突變的創造性飛躍,睡夢中的夢境觸及而妙悟“真道”是完全可能的,這和寫詩“妙手偶得之”是一個道理。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確有其人

歷史上確有張三丰其人。他就是元明時期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張三丰。

《明史 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 善嘻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 三豐與其徒去荊榛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復活。 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益奇幻。

永樂中,成祖遣給事胡瀅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 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元末明初,有三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周癲、鐵冠子和張邋遢(三豐),他們和大明開國都有重要的關係。這樣說來,張三丰作為一個道人的身份真實存在,應該是不用質疑的。大明流行小說《大明英烈傳》六十九回寫明軍統帥徐達攻打太原,其中一段文字描述一場大雪讓徐達想起武當山煉真道人邋遢張號三豐,所敘內容和明史的記錄完全一致。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張三丰的存在。

作為比較嚴謹可信的史料,明史只記錄了張三丰成名後的經歷,至於他的生平均無細述。

到了清朝汪錫齡編撰的《張三丰全集》,可以粗略的梳理出張三丰的成長史。但後世揣測居多,缺乏實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從汪的資料來看,著重點在玄門的淵源,強調了“真人”與“道”與生俱來的關係。比如說張三丰是天師後裔;5歲眼疾,差點失明,後跟張雲庵頌道經,半年後又復明。都有點“天賦神權”的味道。

在全集收錄的張三丰《上天梯》一詩中,大約可以窺見張三丰是如何投身道門,如何拜師火龍真人,修得真道的。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祕。

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

舍我總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

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

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

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

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

尋丹密之前,張三丰還是遵循中國傳統的安家立業的活法,苦讀經書,考取功名,也做了中山博陵的縣令,終不能為世俗牽繞,喜慕悠遊,縱情山水,詩和遠方,直至中年,一心向道,別妻離子,出門參玄。

汪錫齡在《張三丰本傳》也記錄了張三丰的成道經歷。

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如是者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延佑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 立辭恩師,和光棍俗者數年。 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但是,無論是《明史》還是汪錫齡的《張三丰全集》,除了可以證實確有張三丰其人,並且是在武當成道的道人之外,這個龜形鶴背,鬚髯如戟的高人和武功並無直接的文字關聯。

如果非要找出張三丰和武功之間的連接,武俠小說某些絕技描寫也確實能從上面史料的描述中找到對應。

其一:張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隆冬臥雪鼾聲如雷,可見其內力深厚寒暑不浸。

其二:張三丰“數月不食”,武功上乘的人總是閉關辟穀,出關即功力非凡。

其三:張三丰“一日千里”,絕對輕功了得,或有“陸地飛騰術”

這三點確實符合武俠世界裡身懷絕技的高人形象,尤其是武當派,以內功深厚著稱。不過從史實角度來看,只能說已有史料對玄門道人的描述還是有歷史侷限性的制約。

會武功的張三丰是另一個張三峰

然而,歷史上還有一個張三峰,他是會武功的,並且是內家拳的鼻祖。

此人就是北宋張三峰。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20世紀30年代前後出版的一些太極拳著作大都有張三丰“夜夢玄帝授之拳法” 之說,此說最早載於明末清初大學者黃宗羲 《王徵南墓誌銘》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搏於人,人亦得以乘之。 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

《王徵南墓誌銘》一文作於康熙八年(1669年),收入《南雷文案》,是最先記載 “內家拳”的史料。 從此,中國拳術分成內、外兩家,武當武術與少林武術涇渭分明。這是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之後黃宗羲之子、王徵男的弟子黃百家在《學期初稿 王徵男先生傳》中有詳細記述了“內家拳法”:

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

結合金庸先生描繪的武學宗師張三丰的形象,來看這兩段文字,顯得非常吻合。

其一:犯者應手即撲。

金先生筆下並未對張三丰武功高深有過多正面的描寫,多是旁敲側擊,以他人為證,玄冥二老挾持張無忌時,張三丰聽到動靜只一招就制服了其中一位,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正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的典型例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其二:夜夢玄帝授拳

當俞岱巖被暗算致殘之後,張三丰心中抑鬱,深夜之中冥思苦想,以“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16個字,創造出“倚天屠龍功”;為了對抗至陰至寒的玄冥神掌,張三丰潛心鑽研,在部分九陽神功基礎上,創出了純陽無極功。

如果說,小說中張三丰創造功法的過程是“夜夢玄帝授拳”的具象演繹版,一點也不為過。從內丹修煉的隱語來看,所謂“玄帝”也可以理解為無形無相化育萬物的“元氣”,先天元氣在一定量的積累之後會產生突變的創造性飛躍,睡夢中的夢境觸及而妙悟“真道”是完全可能的,這和寫詩“妙手偶得之”是一個道理。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其三: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

在金先生筆下,張三丰最開始是跟隨少林覺遠大師修習武功的,後被少林追殺逃到武當山,在覺遠大師臨終所傳授的殘篇九陽真經基礎上,發明了純陽無極功,自此開武當一派,這正是“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的詳細寫照。內家和外家的區別,以靜制動、以慢打快,被金先生用故事生動的演繹出來。

所謂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首先是精通少林拳,發現少林拳是建立在先天自然之能上的。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裡說“斯技旁門甚多,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有力打無力,所以他強調“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中國武術史上的技擊家張三峰創造的“以靜制動、以慢制快”的內家功夫讓金庸先生推崇備至並不是毫無由來,金先生描繪的武學宗師張三丰的藍本就應該是他!——宋之張三峰。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確有其人

歷史上確有張三丰其人。他就是元明時期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張三丰。

《明史 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 善嘻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 三豐與其徒去荊榛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復活。 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益奇幻。

永樂中,成祖遣給事胡瀅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 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元末明初,有三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周癲、鐵冠子和張邋遢(三豐),他們和大明開國都有重要的關係。這樣說來,張三丰作為一個道人的身份真實存在,應該是不用質疑的。大明流行小說《大明英烈傳》六十九回寫明軍統帥徐達攻打太原,其中一段文字描述一場大雪讓徐達想起武當山煉真道人邋遢張號三豐,所敘內容和明史的記錄完全一致。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張三丰的存在。

作為比較嚴謹可信的史料,明史只記錄了張三丰成名後的經歷,至於他的生平均無細述。

到了清朝汪錫齡編撰的《張三丰全集》,可以粗略的梳理出張三丰的成長史。但後世揣測居多,缺乏實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從汪的資料來看,著重點在玄門的淵源,強調了“真人”與“道”與生俱來的關係。比如說張三丰是天師後裔;5歲眼疾,差點失明,後跟張雲庵頌道經,半年後又復明。都有點“天賦神權”的味道。

在全集收錄的張三丰《上天梯》一詩中,大約可以窺見張三丰是如何投身道門,如何拜師火龍真人,修得真道的。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祕。

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

舍我總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

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

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

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

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

尋丹密之前,張三丰還是遵循中國傳統的安家立業的活法,苦讀經書,考取功名,也做了中山博陵的縣令,終不能為世俗牽繞,喜慕悠遊,縱情山水,詩和遠方,直至中年,一心向道,別妻離子,出門參玄。

汪錫齡在《張三丰本傳》也記錄了張三丰的成道經歷。

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如是者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延佑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 立辭恩師,和光棍俗者數年。 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但是,無論是《明史》還是汪錫齡的《張三丰全集》,除了可以證實確有張三丰其人,並且是在武當成道的道人之外,這個龜形鶴背,鬚髯如戟的高人和武功並無直接的文字關聯。

如果非要找出張三丰和武功之間的連接,武俠小說某些絕技描寫也確實能從上面史料的描述中找到對應。

其一:張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隆冬臥雪鼾聲如雷,可見其內力深厚寒暑不浸。

其二:張三丰“數月不食”,武功上乘的人總是閉關辟穀,出關即功力非凡。

其三:張三丰“一日千里”,絕對輕功了得,或有“陸地飛騰術”

這三點確實符合武俠世界裡身懷絕技的高人形象,尤其是武當派,以內功深厚著稱。不過從史實角度來看,只能說已有史料對玄門道人的描述還是有歷史侷限性的制約。

會武功的張三丰是另一個張三峰

然而,歷史上還有一個張三峰,他是會武功的,並且是內家拳的鼻祖。

此人就是北宋張三峰。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20世紀30年代前後出版的一些太極拳著作大都有張三丰“夜夢玄帝授之拳法” 之說,此說最早載於明末清初大學者黃宗羲 《王徵南墓誌銘》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搏於人,人亦得以乘之。 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

《王徵南墓誌銘》一文作於康熙八年(1669年),收入《南雷文案》,是最先記載 “內家拳”的史料。 從此,中國拳術分成內、外兩家,武當武術與少林武術涇渭分明。這是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之後黃宗羲之子、王徵男的弟子黃百家在《學期初稿 王徵男先生傳》中有詳細記述了“內家拳法”:

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

結合金庸先生描繪的武學宗師張三丰的形象,來看這兩段文字,顯得非常吻合。

其一:犯者應手即撲。

金先生筆下並未對張三丰武功高深有過多正面的描寫,多是旁敲側擊,以他人為證,玄冥二老挾持張無忌時,張三丰聽到動靜只一招就制服了其中一位,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正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的典型例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其二:夜夢玄帝授拳

當俞岱巖被暗算致殘之後,張三丰心中抑鬱,深夜之中冥思苦想,以“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16個字,創造出“倚天屠龍功”;為了對抗至陰至寒的玄冥神掌,張三丰潛心鑽研,在部分九陽神功基礎上,創出了純陽無極功。

如果說,小說中張三丰創造功法的過程是“夜夢玄帝授拳”的具象演繹版,一點也不為過。從內丹修煉的隱語來看,所謂“玄帝”也可以理解為無形無相化育萬物的“元氣”,先天元氣在一定量的積累之後會產生突變的創造性飛躍,睡夢中的夢境觸及而妙悟“真道”是完全可能的,這和寫詩“妙手偶得之”是一個道理。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其三: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

在金先生筆下,張三丰最開始是跟隨少林覺遠大師修習武功的,後被少林追殺逃到武當山,在覺遠大師臨終所傳授的殘篇九陽真經基礎上,發明了純陽無極功,自此開武當一派,這正是“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的詳細寫照。內家和外家的區別,以靜制動、以慢打快,被金先生用故事生動的演繹出來。

所謂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首先是精通少林拳,發現少林拳是建立在先天自然之能上的。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裡說“斯技旁門甚多,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有力打無力,所以他強調“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中國武術史上的技擊家張三峰創造的“以靜制動、以慢制快”的內家功夫讓金庸先生推崇備至並不是毫無由來,金先生描繪的武學宗師張三丰的藍本就應該是他!——宋之張三峰。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與張三峰的一體化

張三丰和張三峰是怎麼混淆為一人的呢?

張三丰與張三峰的一體化是太極圖騰的現實需要,也是中國武術尤其是武當武術發展的歷史需要。

張三丰是不是真有其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與少林齊名構成中國武術兩大源流的武當派真實的存在著,天下太極出武當,沒有一個精神圖騰顯然無法支撐,內家拳的文化內涵也就蕩然無存,太極也就成了一具空殼。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確有其人

歷史上確有張三丰其人。他就是元明時期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張三丰。

《明史 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 善嘻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 三豐與其徒去荊榛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復活。 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益奇幻。

永樂中,成祖遣給事胡瀅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 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元末明初,有三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周癲、鐵冠子和張邋遢(三豐),他們和大明開國都有重要的關係。這樣說來,張三丰作為一個道人的身份真實存在,應該是不用質疑的。大明流行小說《大明英烈傳》六十九回寫明軍統帥徐達攻打太原,其中一段文字描述一場大雪讓徐達想起武當山煉真道人邋遢張號三豐,所敘內容和明史的記錄完全一致。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張三丰的存在。

作為比較嚴謹可信的史料,明史只記錄了張三丰成名後的經歷,至於他的生平均無細述。

到了清朝汪錫齡編撰的《張三丰全集》,可以粗略的梳理出張三丰的成長史。但後世揣測居多,缺乏實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從汪的資料來看,著重點在玄門的淵源,強調了“真人”與“道”與生俱來的關係。比如說張三丰是天師後裔;5歲眼疾,差點失明,後跟張雲庵頌道經,半年後又復明。都有點“天賦神權”的味道。

在全集收錄的張三丰《上天梯》一詩中,大約可以窺見張三丰是如何投身道門,如何拜師火龍真人,修得真道的。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祕。

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

舍我總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

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

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

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

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

尋丹密之前,張三丰還是遵循中國傳統的安家立業的活法,苦讀經書,考取功名,也做了中山博陵的縣令,終不能為世俗牽繞,喜慕悠遊,縱情山水,詩和遠方,直至中年,一心向道,別妻離子,出門參玄。

汪錫齡在《張三丰本傳》也記錄了張三丰的成道經歷。

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如是者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延佑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 立辭恩師,和光棍俗者數年。 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但是,無論是《明史》還是汪錫齡的《張三丰全集》,除了可以證實確有張三丰其人,並且是在武當成道的道人之外,這個龜形鶴背,鬚髯如戟的高人和武功並無直接的文字關聯。

如果非要找出張三丰和武功之間的連接,武俠小說某些絕技描寫也確實能從上面史料的描述中找到對應。

其一:張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隆冬臥雪鼾聲如雷,可見其內力深厚寒暑不浸。

其二:張三丰“數月不食”,武功上乘的人總是閉關辟穀,出關即功力非凡。

其三:張三丰“一日千里”,絕對輕功了得,或有“陸地飛騰術”

這三點確實符合武俠世界裡身懷絕技的高人形象,尤其是武當派,以內功深厚著稱。不過從史實角度來看,只能說已有史料對玄門道人的描述還是有歷史侷限性的制約。

會武功的張三丰是另一個張三峰

然而,歷史上還有一個張三峰,他是會武功的,並且是內家拳的鼻祖。

此人就是北宋張三峰。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20世紀30年代前後出版的一些太極拳著作大都有張三丰“夜夢玄帝授之拳法” 之說,此說最早載於明末清初大學者黃宗羲 《王徵南墓誌銘》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搏於人,人亦得以乘之。 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

《王徵南墓誌銘》一文作於康熙八年(1669年),收入《南雷文案》,是最先記載 “內家拳”的史料。 從此,中國拳術分成內、外兩家,武當武術與少林武術涇渭分明。這是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之後黃宗羲之子、王徵男的弟子黃百家在《學期初稿 王徵男先生傳》中有詳細記述了“內家拳法”:

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

結合金庸先生描繪的武學宗師張三丰的形象,來看這兩段文字,顯得非常吻合。

其一:犯者應手即撲。

金先生筆下並未對張三丰武功高深有過多正面的描寫,多是旁敲側擊,以他人為證,玄冥二老挾持張無忌時,張三丰聽到動靜只一招就制服了其中一位,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正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的典型例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其二:夜夢玄帝授拳

當俞岱巖被暗算致殘之後,張三丰心中抑鬱,深夜之中冥思苦想,以“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16個字,創造出“倚天屠龍功”;為了對抗至陰至寒的玄冥神掌,張三丰潛心鑽研,在部分九陽神功基礎上,創出了純陽無極功。

如果說,小說中張三丰創造功法的過程是“夜夢玄帝授拳”的具象演繹版,一點也不為過。從內丹修煉的隱語來看,所謂“玄帝”也可以理解為無形無相化育萬物的“元氣”,先天元氣在一定量的積累之後會產生突變的創造性飛躍,睡夢中的夢境觸及而妙悟“真道”是完全可能的,這和寫詩“妙手偶得之”是一個道理。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其三: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

在金先生筆下,張三丰最開始是跟隨少林覺遠大師修習武功的,後被少林追殺逃到武當山,在覺遠大師臨終所傳授的殘篇九陽真經基礎上,發明了純陽無極功,自此開武當一派,這正是“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的詳細寫照。內家和外家的區別,以靜制動、以慢打快,被金先生用故事生動的演繹出來。

所謂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首先是精通少林拳,發現少林拳是建立在先天自然之能上的。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裡說“斯技旁門甚多,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有力打無力,所以他強調“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中國武術史上的技擊家張三峰創造的“以靜制動、以慢制快”的內家功夫讓金庸先生推崇備至並不是毫無由來,金先生描繪的武學宗師張三丰的藍本就應該是他!——宋之張三峰。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與張三峰的一體化

張三丰和張三峰是怎麼混淆為一人的呢?

張三丰與張三峰的一體化是太極圖騰的現實需要,也是中國武術尤其是武當武術發展的歷史需要。

張三丰是不是真有其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與少林齊名構成中國武術兩大源流的武當派真實的存在著,天下太極出武當,沒有一個精神圖騰顯然無法支撐,內家拳的文化內涵也就蕩然無存,太極也就成了一具空殼。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正如儒生尊孔子,商賈尊范蠡,木匠尊魯班,所有習練內家拳和太極拳的人也需要一個精神圖騰,此人非張三丰莫屬。

黃宗羲的文字“有所謂內家者...蓋起於宋之張三峰。張三峰為武當丹士”是個引子,到順治年間,大文豪王士禛在他的筆記中這樣寫道:

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三豐之後有關中人王宗,宗傳溫州陳州同,州同明嘉靖間人。故今兩家之傳盛於浙東。

王這時已把宋之張三峰和元明張三丰混淆為一人。

"

山川形勝,不過長歌一曲。

江湖險遠,難敵一身正氣。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一招制敵、以靜制動、純陽無極功、倚天屠龍功、太極神功,這些詞彙經過金庸大師的包裝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為眾生塑造了一個忽隱忽現的武學宗師形象,深不可測,萬夫莫敵。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此人就是太極張三丰。

自神鵰到倚天,張三丰從一個少林棄徒完成了到一代武林宗師的質變,他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日後威震江湖的武當派,鼎足少林;他默識揣摩,武道相融,迭代武學,研發了一系列神功,更是將內功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跳出奇幻的武俠世界,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真有一招制敵的功夫嗎?今天就讓我們從典籍的蛛絲馬跡中打開張三丰身上的問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確有其人

歷史上確有張三丰其人。他就是元明時期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張三丰。

《明史 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 善嘻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

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 三豐與其徒去荊榛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復活。 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益奇幻。

永樂中,成祖遣給事胡瀅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 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元末明初,有三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周癲、鐵冠子和張邋遢(三豐),他們和大明開國都有重要的關係。這樣說來,張三丰作為一個道人的身份真實存在,應該是不用質疑的。大明流行小說《大明英烈傳》六十九回寫明軍統帥徐達攻打太原,其中一段文字描述一場大雪讓徐達想起武當山煉真道人邋遢張號三豐,所敘內容和明史的記錄完全一致。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張三丰的存在。

作為比較嚴謹可信的史料,明史只記錄了張三丰成名後的經歷,至於他的生平均無細述。

到了清朝汪錫齡編撰的《張三丰全集》,可以粗略的梳理出張三丰的成長史。但後世揣測居多,缺乏實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從汪的資料來看,著重點在玄門的淵源,強調了“真人”與“道”與生俱來的關係。比如說張三丰是天師後裔;5歲眼疾,差點失明,後跟張雲庵頌道經,半年後又復明。都有點“天賦神權”的味道。

在全集收錄的張三丰《上天梯》一詩中,大約可以窺見張三丰是如何投身道門,如何拜師火龍真人,修得真道的。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祕。

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

舍我總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

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

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

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

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

尋丹密之前,張三丰還是遵循中國傳統的安家立業的活法,苦讀經書,考取功名,也做了中山博陵的縣令,終不能為世俗牽繞,喜慕悠遊,縱情山水,詩和遠方,直至中年,一心向道,別妻離子,出門參玄。

汪錫齡在《張三丰本傳》也記錄了張三丰的成道經歷。

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吟詠閒觀,且行且住。如是者三十年,均無所遇。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延佑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山居四載,功效寂然,聞近斯道者,必須法財兩用,平生遊訪,兼頗好,,囊篋殆空,不覺淚下。火龍怪之,進告以故,乃傳丹砂點化之訣,命出山修煉。 立辭恩師,和光棍俗者數年。 泰定甲子春,南至武當,調神九載,而道始成。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但是,無論是《明史》還是汪錫齡的《張三丰全集》,除了可以證實確有張三丰其人,並且是在武當成道的道人之外,這個龜形鶴背,鬚髯如戟的高人和武功並無直接的文字關聯。

如果非要找出張三丰和武功之間的連接,武俠小說某些絕技描寫也確實能從上面史料的描述中找到對應。

其一:張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隆冬臥雪鼾聲如雷,可見其內力深厚寒暑不浸。

其二:張三丰“數月不食”,武功上乘的人總是閉關辟穀,出關即功力非凡。

其三:張三丰“一日千里”,絕對輕功了得,或有“陸地飛騰術”

這三點確實符合武俠世界裡身懷絕技的高人形象,尤其是武當派,以內功深厚著稱。不過從史實角度來看,只能說已有史料對玄門道人的描述還是有歷史侷限性的制約。

會武功的張三丰是另一個張三峰

然而,歷史上還有一個張三峰,他是會武功的,並且是內家拳的鼻祖。

此人就是北宋張三峰。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20世紀30年代前後出版的一些太極拳著作大都有張三丰“夜夢玄帝授之拳法” 之說,此說最早載於明末清初大學者黃宗羲 《王徵南墓誌銘》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搏於人,人亦得以乘之。 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

《王徵南墓誌銘》一文作於康熙八年(1669年),收入《南雷文案》,是最先記載 “內家拳”的史料。 從此,中國拳術分成內、外兩家,武當武術與少林武術涇渭分明。這是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之後黃宗羲之子、王徵男的弟子黃百家在《學期初稿 王徵男先生傳》中有詳細記述了“內家拳法”:

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

結合金庸先生描繪的武學宗師張三丰的形象,來看這兩段文字,顯得非常吻合。

其一:犯者應手即撲。

金先生筆下並未對張三丰武功高深有過多正面的描寫,多是旁敲側擊,以他人為證,玄冥二老挾持張無忌時,張三丰聽到動靜只一招就制服了其中一位,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正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的典型例證。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其二:夜夢玄帝授拳

當俞岱巖被暗算致殘之後,張三丰心中抑鬱,深夜之中冥思苦想,以“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16個字,創造出“倚天屠龍功”;為了對抗至陰至寒的玄冥神掌,張三丰潛心鑽研,在部分九陽神功基礎上,創出了純陽無極功。

如果說,小說中張三丰創造功法的過程是“夜夢玄帝授拳”的具象演繹版,一點也不為過。從內丹修煉的隱語來看,所謂“玄帝”也可以理解為無形無相化育萬物的“元氣”,先天元氣在一定量的積累之後會產生突變的創造性飛躍,睡夢中的夢境觸及而妙悟“真道”是完全可能的,這和寫詩“妙手偶得之”是一個道理。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其三: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

在金先生筆下,張三丰最開始是跟隨少林覺遠大師修習武功的,後被少林追殺逃到武當山,在覺遠大師臨終所傳授的殘篇九陽真經基礎上,發明了純陽無極功,自此開武當一派,這正是“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的詳細寫照。內家和外家的區別,以靜制動、以慢打快,被金先生用故事生動的演繹出來。

所謂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首先是精通少林拳,發現少林拳是建立在先天自然之能上的。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裡說“斯技旁門甚多,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有力打無力,所以他強調“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中國武術史上的技擊家張三峰創造的“以靜制動、以慢制快”的內家功夫讓金庸先生推崇備至並不是毫無由來,金先生描繪的武學宗師張三丰的藍本就應該是他!——宋之張三峰。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張三丰與張三峰的一體化

張三丰和張三峰是怎麼混淆為一人的呢?

張三丰與張三峰的一體化是太極圖騰的現實需要,也是中國武術尤其是武當武術發展的歷史需要。

張三丰是不是真有其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與少林齊名構成中國武術兩大源流的武當派真實的存在著,天下太極出武當,沒有一個精神圖騰顯然無法支撐,內家拳的文化內涵也就蕩然無存,太極也就成了一具空殼。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正如儒生尊孔子,商賈尊范蠡,木匠尊魯班,所有習練內家拳和太極拳的人也需要一個精神圖騰,此人非張三丰莫屬。

黃宗羲的文字“有所謂內家者...蓋起於宋之張三峰。張三峰為武當丹士”是個引子,到順治年間,大文豪王士禛在他的筆記中這樣寫道:

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三豐之後有關中人王宗,宗傳溫州陳州同,州同明嘉靖間人。故今兩家之傳盛於浙東。

王這時已把宋之張三峰和元明張三丰混淆為一人。

張三丰是否確有其人?為何尊其為太極宗師?

咸豐年間,太極拳在京師出現,開始有王宗就是王宗嶽,張三丰創太極拳的說法。楊露禪在北京授拳後,張三丰傳王宗嶽,王宗嶽傳蔣發,蔣發傳陳長興的傳承譜系就已然成型了。

宋之張三峰武功卓絕,元明張三丰經歷傳奇,雲遊大半個中國,影響大明4個皇帝尋訪不得,加之道教的內丹修煉,又把武術內功修煉到一個高超境界提供了方法論,這兩人合二為一是再恰當不過的選擇。這也是中國武術發展和中國文化的自覺選擇。

正因為此,金庸先生筆下張三丰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文學化的再現了這個圖騰的傳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