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5.野馬分鬃

由上式,右腳不動,可直上左步,與右腳呈平行線,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變下式(圖28)。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5.野馬分鬃

由上式,右腳不動,可直上左步,與右腳呈平行線,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變下式(圖2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6.玉女穿梭

由前式自第三手時,可上右步翻左手,以右手橫向推出,共凡四手。在面東習者,有南北西南各一,無東也。如易方習者,隨式變動矣。至第四手時,系偷左步,右手翻,推左手,再變下式(圖29)。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5.野馬分鬃

由上式,右腳不動,可直上左步,與右腳呈平行線,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變下式(圖2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6.玉女穿梭

由前式自第三手時,可上右步翻左手,以右手橫向推出,共凡四手。在面東習者,有南北西南各一,無東也。如易方習者,隨式變動矣。至第四手時,系偷左步,右手翻,推左手,再變下式(圖2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7.單鞭下式

由前式之第四手,左腳不動,後開右步,手自懷裡向上穿出,右手在外,則向下方掃下(圖30)。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5.野馬分鬃

由上式,右腳不動,可直上左步,與右腳呈平行線,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變下式(圖2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6.玉女穿梭

由前式自第三手時,可上右步翻左手,以右手橫向推出,共凡四手。在面東習者,有南北西南各一,無東也。如易方習者,隨式變動矣。至第四手時,系偷左步,右手翻,推左手,再變下式(圖2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7.單鞭下式

由前式之第四手,左腳不動,後開右步,手自懷裡向上穿出,右手在外,則向下方掃下(圖3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8.金雞獨立

由前式兩手下垂,右外左內,覆上舉交叉,向下分開成馬襠,變白鶴亮翅式(圖19),再變雲手(圖20)。凡四手,始變金雞獨立。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自懷裡一抓,右掌自下挑起,同時起右腳。左拳亦變為掌,下插襠內。再落右腳右手,起左腳左手(圖31)。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5.野馬分鬃

由上式,右腳不動,可直上左步,與右腳呈平行線,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變下式(圖2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6.玉女穿梭

由前式自第三手時,可上右步翻左手,以右手橫向推出,共凡四手。在面東習者,有南北西南各一,無東也。如易方習者,隨式變動矣。至第四手時,系偷左步,右手翻,推左手,再變下式(圖2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7.單鞭下式

由前式之第四手,左腳不動,後開右步,手自懷裡向上穿出,右手在外,則向下方掃下(圖3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8.金雞獨立

由前式兩手下垂,右外左內,覆上舉交叉,向下分開成馬襠,變白鶴亮翅式(圖19),再變雲手(圖20)。凡四手,始變金雞獨立。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自懷裡一抓,右掌自下挑起,同時起右腳。左拳亦變為掌,下插襠內。再落右腳右手,起左腳左手(圖3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9.上右步壓肘

由前式而落左腳出左手變倒卷肱(圖14),再變斜飛式(圖15),再變手揮琵琶(圖6),再變提手上式,與二圖有別,可按第6圖中所注者習之即是,再變海底針(圖16),再變上步閃通臂(圖17、18),再變上步擠(圖15),再變白鶴亮翅(圖19),再變雲手(圖20)。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反抓,如抓對方左腕,然後再上右步,左手抱右腕,右肘壓下,右腳虛點(圖32)。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5.野馬分鬃

由上式,右腳不動,可直上左步,與右腳呈平行線,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變下式(圖2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6.玉女穿梭

由前式自第三手時,可上右步翻左手,以右手橫向推出,共凡四手。在面東習者,有南北西南各一,無東也。如易方習者,隨式變動矣。至第四手時,系偷左步,右手翻,推左手,再變下式(圖2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7.單鞭下式

由前式之第四手,左腳不動,後開右步,手自懷裡向上穿出,右手在外,則向下方掃下(圖3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8.金雞獨立

由前式兩手下垂,右外左內,覆上舉交叉,向下分開成馬襠,變白鶴亮翅式(圖19),再變雲手(圖20)。凡四手,始變金雞獨立。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自懷裡一抓,右掌自下挑起,同時起右腳。左拳亦變為掌,下插襠內。再落右腳右手,起左腳左手(圖3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9.上右步壓肘

由前式而落左腳出左手變倒卷肱(圖14),再變斜飛式(圖15),再變手揮琵琶(圖6),再變提手上式,與二圖有別,可按第6圖中所注者習之即是,再變海底針(圖16),再變上步閃通臂(圖17、18),再變上步擠(圖15),再變白鶴亮翅(圖19),再變雲手(圖20)。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反抓,如抓對方左腕,然後再上右步,左手抱右腕,右肘壓下,右腳虛點(圖3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0.上左步壓肘由前式右腳落下,右手反抓,如抓對方右腕,然後再上左步。右手抱左腕,左肘壓下,左腳虛點(圖33)。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5.野馬分鬃

由上式,右腳不動,可直上左步,與右腳呈平行線,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變下式(圖2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6.玉女穿梭

由前式自第三手時,可上右步翻左手,以右手橫向推出,共凡四手。在面東習者,有南北西南各一,無東也。如易方習者,隨式變動矣。至第四手時,系偷左步,右手翻,推左手,再變下式(圖2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7.單鞭下式

由前式之第四手,左腳不動,後開右步,手自懷裡向上穿出,右手在外,則向下方掃下(圖3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8.金雞獨立

由前式兩手下垂,右外左內,覆上舉交叉,向下分開成馬襠,變白鶴亮翅式(圖19),再變雲手(圖20)。凡四手,始變金雞獨立。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自懷裡一抓,右掌自下挑起,同時起右腳。左拳亦變為掌,下插襠內。再落右腳右手,起左腳左手(圖3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9.上右步壓肘

由前式而落左腳出左手變倒卷肱(圖14),再變斜飛式(圖15),再變手揮琵琶(圖6),再變提手上式,與二圖有別,可按第6圖中所注者習之即是,再變海底針(圖16),再變上步閃通臂(圖17、18),再變上步擠(圖15),再變白鶴亮翅(圖19),再變雲手(圖20)。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反抓,如抓對方左腕,然後再上右步,左手抱右腕,右肘壓下,右腳虛點(圖3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0.上左步壓肘由前式右腳落下,右手反抓,如抓對方右腕,然後再上左步。右手抱左腕,左肘壓下,左腳虛點(圖3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1.腋下掌由前式開左步,左掌橫出,右掌向肋下橫向推出(圖34)。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5.野馬分鬃

由上式,右腳不動,可直上左步,與右腳呈平行線,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變下式(圖2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6.玉女穿梭

由前式自第三手時,可上右步翻左手,以右手橫向推出,共凡四手。在面東習者,有南北西南各一,無東也。如易方習者,隨式變動矣。至第四手時,系偷左步,右手翻,推左手,再變下式(圖2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7.單鞭下式

由前式之第四手,左腳不動,後開右步,手自懷裡向上穿出,右手在外,則向下方掃下(圖3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8.金雞獨立

由前式兩手下垂,右外左內,覆上舉交叉,向下分開成馬襠,變白鶴亮翅式(圖19),再變雲手(圖20)。凡四手,始變金雞獨立。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自懷裡一抓,右掌自下挑起,同時起右腳。左拳亦變為掌,下插襠內。再落右腳右手,起左腳左手(圖3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9.上右步壓肘

由前式而落左腳出左手變倒卷肱(圖14),再變斜飛式(圖15),再變手揮琵琶(圖6),再變提手上式,與二圖有別,可按第6圖中所注者習之即是,再變海底針(圖16),再變上步閃通臂(圖17、18),再變上步擠(圖15),再變白鶴亮翅(圖19),再變雲手(圖20)。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反抓,如抓對方左腕,然後再上右步,左手抱右腕,右肘壓下,右腳虛點(圖3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0.上左步壓肘由前式右腳落下,右手反抓,如抓對方右腕,然後再上左步。右手抱左腕,左肘壓下,左腳虛點(圖3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1.腋下掌由前式開左步,左掌橫出,右掌向肋下橫向推出(圖3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2.上步七星由前式兩拳抱攏,右上左下,右向轉身,向右方斜角方向變十字擺臁式,乃以雙手疊成十字故名(圖25)。此乃外撇而出者。落下右腳,即變成彎弓射虎(圖26),再變上步擠(圖15)。乃右手右腿在前,成手揮琵琶式,卻不動左步,可左向轉身,將右腳移於左腳前方,虛點於地,兩拳相疊,右上左下(圖35)。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5.野馬分鬃

由上式,右腳不動,可直上左步,與右腳呈平行線,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變下式(圖2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6.玉女穿梭

由前式自第三手時,可上右步翻左手,以右手橫向推出,共凡四手。在面東習者,有南北西南各一,無東也。如易方習者,隨式變動矣。至第四手時,系偷左步,右手翻,推左手,再變下式(圖2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7.單鞭下式

由前式之第四手,左腳不動,後開右步,手自懷裡向上穿出,右手在外,則向下方掃下(圖3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8.金雞獨立

由前式兩手下垂,右外左內,覆上舉交叉,向下分開成馬襠,變白鶴亮翅式(圖19),再變雲手(圖20)。凡四手,始變金雞獨立。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自懷裡一抓,右掌自下挑起,同時起右腳。左拳亦變為掌,下插襠內。再落右腳右手,起左腳左手(圖3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9.上右步壓肘

由前式而落左腳出左手變倒卷肱(圖14),再變斜飛式(圖15),再變手揮琵琶(圖6),再變提手上式,與二圖有別,可按第6圖中所注者習之即是,再變海底針(圖16),再變上步閃通臂(圖17、18),再變上步擠(圖15),再變白鶴亮翅(圖19),再變雲手(圖20)。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反抓,如抓對方左腕,然後再上右步,左手抱右腕,右肘壓下,右腳虛點(圖3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0.上左步壓肘由前式右腳落下,右手反抓,如抓對方右腕,然後再上左步。右手抱左腕,左肘壓下,左腳虛點(圖3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1.腋下掌由前式開左步,左掌橫出,右掌向肋下橫向推出(圖3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2.上步七星由前式兩拳抱攏,右上左下,右向轉身,向右方斜角方向變十字擺臁式,乃以雙手疊成十字故名(圖25)。此乃外撇而出者。落下右腳,即變成彎弓射虎(圖26),再變上步擠(圖15)。乃右手右腿在前,成手揮琵琶式,卻不動左步,可左向轉身,將右腳移於左腳前方,虛點於地,兩拳相疊,右上左下(圖3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3.撤步跨虎由前式落右步,橫上左步左手自內一翻,呈前掌後勾式,左腳虛點(圖36)。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5.野馬分鬃

由上式,右腳不動,可直上左步,與右腳呈平行線,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變下式(圖2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6.玉女穿梭

由前式自第三手時,可上右步翻左手,以右手橫向推出,共凡四手。在面東習者,有南北西南各一,無東也。如易方習者,隨式變動矣。至第四手時,系偷左步,右手翻,推左手,再變下式(圖2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7.單鞭下式

由前式之第四手,左腳不動,後開右步,手自懷裡向上穿出,右手在外,則向下方掃下(圖3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8.金雞獨立

由前式兩手下垂,右外左內,覆上舉交叉,向下分開成馬襠,變白鶴亮翅式(圖19),再變雲手(圖20)。凡四手,始變金雞獨立。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自懷裡一抓,右掌自下挑起,同時起右腳。左拳亦變為掌,下插襠內。再落右腳右手,起左腳左手(圖3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9.上右步壓肘

由前式而落左腳出左手變倒卷肱(圖14),再變斜飛式(圖15),再變手揮琵琶(圖6),再變提手上式,與二圖有別,可按第6圖中所注者習之即是,再變海底針(圖16),再變上步閃通臂(圖17、18),再變上步擠(圖15),再變白鶴亮翅(圖19),再變雲手(圖20)。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反抓,如抓對方左腕,然後再上右步,左手抱右腕,右肘壓下,右腳虛點(圖3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0.上左步壓肘由前式右腳落下,右手反抓,如抓對方右腕,然後再上左步。右手抱左腕,左肘壓下,左腳虛點(圖3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1.腋下掌由前式開左步,左掌橫出,右掌向肋下橫向推出(圖3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2.上步七星由前式兩拳抱攏,右上左下,右向轉身,向右方斜角方向變十字擺臁式,乃以雙手疊成十字故名(圖25)。此乃外撇而出者。落下右腳,即變成彎弓射虎(圖26),再變上步擠(圖15)。乃右手右腿在前,成手揮琵琶式,卻不動左步,可左向轉身,將右腳移於左腳前方,虛點於地,兩拳相疊,右上左下(圖3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3.撤步跨虎由前式落右步,橫上左步左手自內一翻,呈前掌後勾式,左腳虛點(圖3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4.合太極由前式右向轉身,兩拳抱起變轉腳擺臁,乃腳腕一轉即撇出者(圖25)。此時方向在右角,落下右步即變為彎弓射虎(圖26),再變上擠步(圖15)。仍不動左步,只收回右步,如手揮琵琶式,乃入合太極.繫上左步,左掌自右手下穿出,即變為裡轉攬雀尾式,再如法作下穿右手上右步外轉之攬雀尾式,再上左步裡轉,再上右步外轉,兩掌下壓收式(圖37)。


"

太極拳傳於北宋末年張三丰。張為遼寧懿州人,後於湖北武當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張陳李王村之五大派別。又有名劈太極者,聞其藝業,尤屬精湛,然甚罕遘,但相傳太極拳在唐時有許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張三丰又闡明,再至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嶽得其傳,著有《太極拳論》、《太極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總式歌》等書,溫州有陳州同者從之學,故又留傳溫州。又百餘年至明嘉靖時,則以張松溪為最著,張為浙之鄞縣人,師孫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葉繼美(字近泉),以近泉為獨優。近泉傳單思南,思南傳王徵南,徵南為明末人,名來鹹,有聲於時。至清時,始傳河南蔣發,蔣傳懷慶府陳家溝子陳長興,長興傳楊祿禪,祿禪傳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習太極拳者,多楊氏所嫡嬗,然以便於體質單弱者練習之故,於原式多所更易,於是名之為新架,而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名之為老架,又如鳳毛麟角,不易見之。

該拳動作圖解如下:

1.預備式

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轉,眼平視,意守丹田(圖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提手上式

由上式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圖2)。由此式起,始入譜名。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右向擠手

由前式橫開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為陽手,覆者為陰手,故此式即右陽左陰。蓋太極者,即陰陽二氣孕化而成也(圖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4.左向擠手

由前式不動步,左向推出(此時左腳稍向前移與右腳平行線),即名為左向擠手(圖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5.攬雀尾

由左向擠手式,不動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轉者凡三,即名攬雀尾式矣,均系陰陽手,後手指頭永隨前腕,同時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陽是也(圖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6.手揮琵琶

由前式兩掌裡向轉出,兩手成拳,緩緩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後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與左腳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並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視。名為提手上式(圖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7.摟膝拗步

由第6式變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於左掌上的同時,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為摟膝拗步。再收回成攬雀尾式,左手在前,裡轉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腳,斜開右步;右手拂右腳,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攬雀尾。再右手拂右腳,斜開左步,左手拂左腳再出右手,如前法回裡轉向者凡二,再變下式(圖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8.進步搬攔錘

由前式,左掌在前,裡向抓之,右掌同時撤回成拳,左腳亦同時向前進半步,而右腳則跟半步(圖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接前式,並步打出右拳,其名為搬攔錘,以其進步也,故名為進步搬攔錘。如其為退步(退右步),即名為退步搬攔錘(圖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9.如封似閉

由前式撤回步,左腳亦同時撤回半步,兩拳均變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後,均成立式,左腳尖虛點,勁在後腿(圖1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再落左腳半步,上右腳,兩掌向前推出,成並步,腰直,頭正,手平(圖1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0.抱虎歸山

由前式兩手成拳左向提起,與左腳呈平行線開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開右步與左腳呈直角,右手拂右腳出左手,而兩手同時裡向轉回如手揮琵琶式,卻將右步回置左腳之前,右拳則在左肘下,右腳虛點,目前視(圖1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1.肘底看錘

由前式退右步,兩拳同時自裡向外翻轉,左腳虛點,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圖1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側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時,變下式(圖1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3.斜飛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後時,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擠出。但上步擠亦同此式,乃均在閃通臂及彎弓射虎之後,而上左步,旋轉右步擦掌擠出(圖1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4.海底針

由前式變手揮琵琶式,而退右步,與左腳呈平行線變提手上式,亦連作上下兩手,此時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圖1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5.撤步閃通臂

由前式開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並右步,撤回左手,再開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變下式(圖1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由前式至第五步時乃左腳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摜之勢伸下,共為撤步閃通臂式。但上步閃通臂亦同此式,不過至第五手時,上左步左手摜背而前耳(圖1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6.白鶴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擠出變為上步擠,再兩掌上舉向兩旁分下。乃馬步,兩手成掌,目前視(圖1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7.雲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從內上舉),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時開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變下式(圖2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18.高探馬

由前式至第四步時,乃左手左腳在前,再左轉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裡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腳。但二起腳與披身踢腳亦同(圖2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蓋二起腳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腳乃如此拍後,腳不落下,向後退落,而同時開左步,右手扶左腕擠出也。

19.轉身左右分腳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襠,兩手成拳,右裡左外,身向左轉,左手裡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腳,以左手拍腳背,落下時,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圖2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0.摟臁栽錘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腳,再上右步,變成右手拂右腳,變成摟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時,則左腳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貫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視,呈弓箭步法(圖2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1.翻身撤身錘

由前式身向右轉,勁坐左腳,右腳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錘翻出壓下(圖2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2.轉身蹬腳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腳,退回開左步,左手擠出變披身踢腳式,再右向過左腳拍右腳,再拍左腳,變翻身二起腳式,按第20圖。此時左步在前,兩手成拳,右裡左外抱攏,右角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腳,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轉腳擺臁及十字擺撇兩式均同(圖25)。此乃蹬出也。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3.彎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圖26)。但在前式時,方向即對右方角矣。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4.雙峰貫耳由前式變上步擠(圖15),再變摟膝拗步(圖7),再變攬雀尾(圖5),再變退步搬攔錘(圖8、9)則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變如封似閉(圖10、11),始雙手落下,向右轉身,先扁開右腳,再上左步。兩手自下提起成拳,從兩耳下平行貫出,同時右腳稍向前移動半步(圖2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5.野馬分鬃

由上式,右腳不動,可直上左步,與右腳呈平行線,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變下式(圖28)。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6.玉女穿梭

由前式自第三手時,可上右步翻左手,以右手橫向推出,共凡四手。在面東習者,有南北西南各一,無東也。如易方習者,隨式變動矣。至第四手時,系偷左步,右手翻,推左手,再變下式(圖29)。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7.單鞭下式

由前式之第四手,左腳不動,後開右步,手自懷裡向上穿出,右手在外,則向下方掃下(圖30)。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8.金雞獨立

由前式兩手下垂,右外左內,覆上舉交叉,向下分開成馬襠,變白鶴亮翅式(圖19),再變雲手(圖20)。凡四手,始變金雞獨立。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自懷裡一抓,右掌自下挑起,同時起右腳。左拳亦變為掌,下插襠內。再落右腳右手,起左腳左手(圖31)。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29.上右步壓肘

由前式而落左腳出左手變倒卷肱(圖14),再變斜飛式(圖15),再變手揮琵琶(圖6),再變提手上式,與二圖有別,可按第6圖中所注者習之即是,再變海底針(圖16),再變上步閃通臂(圖17、18),再變上步擠(圖15),再變白鶴亮翅(圖19),再變雲手(圖20)。乃左手左腳在前,左手反抓,如抓對方左腕,然後再上右步,左手抱右腕,右肘壓下,右腳虛點(圖32)。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0.上左步壓肘由前式右腳落下,右手反抓,如抓對方右腕,然後再上左步。右手抱左腕,左肘壓下,左腳虛點(圖33)。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1.腋下掌由前式開左步,左掌橫出,右掌向肋下橫向推出(圖34)。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2.上步七星由前式兩拳抱攏,右上左下,右向轉身,向右方斜角方向變十字擺臁式,乃以雙手疊成十字故名(圖25)。此乃外撇而出者。落下右腳,即變成彎弓射虎(圖26),再變上步擠(圖15)。乃右手右腿在前,成手揮琵琶式,卻不動左步,可左向轉身,將右腳移於左腳前方,虛點於地,兩拳相疊,右上左下(圖35)。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3.撤步跨虎由前式落右步,橫上左步左手自內一翻,呈前掌後勾式,左腳虛點(圖36)。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34.合太極由前式右向轉身,兩拳抱起變轉腳擺臁,乃腳腕一轉即撇出者(圖25)。此時方向在右角,落下右步即變為彎弓射虎(圖26),再變上擠步(圖15)。仍不動左步,只收回右步,如手揮琵琶式,乃入合太極.繫上左步,左掌自右手下穿出,即變為裡轉攬雀尾式,再如法作下穿右手上右步外轉之攬雀尾式,再上左步裡轉,再上右步外轉,兩掌下壓收式(圖37)。


張三丰 | 原式太極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