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神奇“石抱柏”的故事'

"

神奇“石抱柏”的故事

渭南日報 記者劉聰梅

華州區的“石抱柏”奇觀遠近聞名。位於柳枝鎮張橋村的“石抱柏”是一道亮麗的自然景觀,也成為該村一張特色名片。多年來備受人們關注,尤其是近年遊客紛至沓來,一些文學社團還相繼組織來此採風,“柏抱石”奇觀隨之聲名遠播。

"

神奇“石抱柏”的故事

渭南日報 記者劉聰梅

華州區的“石抱柏”奇觀遠近聞名。位於柳枝鎮張橋村的“石抱柏”是一道亮麗的自然景觀,也成為該村一張特色名片。多年來備受人們關注,尤其是近年遊客紛至沓來,一些文學社團還相繼組織來此採風,“柏抱石”奇觀隨之聲名遠播。

華州神奇“石抱柏”的故事

“石抱柏”又稱“石上柏”,是一塊獨立的巨石上生長著一棵或幾棵翠柏。除了張橋村的“石抱柏”,2011年1月和今年3月又有網友在距張橋村不遠處的蓮花寺鎮賀家崖村和袁寨村,發現了兩處巨石上生柏的奇特景觀,為華州“石抱柏”增添了神祕的氣息和迷人的色彩,也引發了許多市民猜測和“考證”,遠古的美麗傳說在秦嶺腳下的迴響之聲越發響亮。

柳枝張橋“石抱柏” 相傳為“張瘋子”手植柏

進入華州區柳枝鎮張橋村,走在寬闊的入村大道上,一眼便看到一塊巨石上,一棵老碗粗的柏樹蒼翠挺立。此樹高約5.6米,樹圍1.26米,枝展3.95米,巨石長10.05米,寬約8米,高約8.2米,這就是“石抱柏”。

相傳,這是明代著名道人張三丰的手植柏,距今有400餘年的歷史。石身,有幾首詩,人稱“攀巖七詠”。據說是明清一些名人在此觀看白巖湖美景,興之所至,吟詩題詞。

張橋村位於秦嶺北麓,白巖峪道出口處,後邊有座山叫福成山,1072年倒塌後被稱作半截山。白巖峪水往下流形成河,相傳張三丰從華山到福成山修行,要蹚過這條河。當時河邊住著幾戶人,來往也要蹚水過河。於是,張三丰就在河上架了座石橋。從此大家去福成山就不用再蹚水了,而橋邊的那個村子就叫張橋村。

當時福成山崩裂,其下水出,形成一個大如郡城、水深數十丈的湖泊,即白崖湖,又名移山潭。白崖湖碧波盪漾,風光旖旎。此湖雖早已乾涸,但湖邊這一巨石卻保留至今,人稱“白崖湖石”,也就是張橋現存的“石抱柏”。

傳說張三丰在福成山修道時,經常為群眾排憂解難,救助窮人,他親自為村民架橋,鑿山開田做了許多好事。“張三丰在福成山修行期間,福成山倒塌,他也被迫離開。”張橋村村支書何福善是村民眼中的文化人,他說,倒塌的山石阻隔白巖峪山水,形成了堰塞湖,就是人們所說的白巖湖。白巖湖水深數十丈,四面環山,風景優美。

“臨走,張三丰順便尿了一泡尿,抓了一把土,拔了一棵柏樹苗,把尖一掐,往石頭上一撴。”一代代傳下去,張三丰說:“這棵柏樹啥時候長了頂,我就回來了。”

“可是,這棵柏樹始終沒有長頂!”村民似乎有些感念張三丰。為了紀念張三丰,當地群眾把這塊巨石叫作“張瘋子石頭”,把這一景觀叫“石抱柏”,也有人稱它“石上柏”。

相傳,張三丰手植柏幾百年來即便百日大旱也是生機不減,雖紮根石上但枝繁葉茂,氣勢非凡。

隱藏在樹林裡的奇觀目睹為快

今年3月31日,一個偶然的機會,華州區胡群敏等幾位市民在蓮花寺鎮的袁寨村村東又發現了一處石抱柏。他們欣喜地把這一信息告訴記者,記者便在一個週末的午後目睹了這一隱藏在樹林裡的奇觀。

這個奇觀位於袁寨村村東邊的樹林裡,林子地勢較低,各種樹木和雜草甚是茂密。石頭高約四米、近似圓形,離村子東邊的一條南北路有20米左右。

聽當地老人說,這塊石頭應該是1556年華縣(今華州區)大地震時,滾落的大石頭。距今四百多年之久,只是由於遠在偏僻的地方而不為人知。

奇特的是大石頭上有兩棵柏樹,一南一北。南邊的柏樹稍大一點,樹身稍微粗壯一些。從樹的長勢看,都比較茂盛。

繞石一週,發現這塊石頭有些奇怪。它不是當地常見的麻子石,很像是太湖石。但是細看,卻又不是。

從北面看不出石頭的特別之處,但是從南面看,石頭的確很特別。中間鑲嵌著流雲狀的白色石頭,與灰褐色的石頭整體形成鮮明對比。一片一片的,動感十足。

爬上大石頭,細看兩棵柏樹,南邊的那棵,碗口粗,真真切切地是從石頭裡冒出來的。奇怪的是,一出石頭,樹幹突然縮小了許多。另外一棵柏樹,打眼看是一棵柏樹,細看是一叢樹,三四個樹身從石頭裡一起冒出來。

看著這個奇特的石頭,兩棵頑強的柏樹,我們在想,這個隱藏在樹林裡的奇觀啥時候能讓更多的人一睹為快呢?

後獲悉,2011年1月,市民李吉超就曾發現了這個巨石上生奇柏的奇妙景觀。此外,還在蓮花寺的賀家崖村村北發現了另一處同樣的景觀。巨石上兩棵柏樹南北對峙,生命力非常旺盛。

據華州有關人士研究分析,這3處巨石生奇柏自然景觀,據外觀生成推測,屬同一時期的地質變化而形成,是同時期的地面巨石。也即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27年),南山崩裂時形成的地面遺蹟。儘管3處石上奇柏,樹齡有大有小,而地貌物卻為同一時期的遺物。

“石抱柏”的最早出現有新探

2018年8月,華州區柳枝鎮的胡華峰在讀唐朝詩人杜甫詩《重題鄭氏東亭》後分析認為,華州區張橋村“石抱柏”存在歷史應該早於明朝華縣(今華州區)大地震800年。

公元757年,杜甫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負責向皇帝進諫舉薦賢良。公元758年,唐肅宗聽信讒言,將杜甫貶為華州司參軍,相當於現在文教局局長。

在華州時,杜甫常到華州西亭和東亭遊覽吟詩。西亭位於今華州區城西老官臺村東,東亭位於今華州區東張橋村。杜甫《重題鄭氏東亭》吟詠:“華亭入翠微,秋日亂清暉;崩石奇山樹,清漣曳水衣。紫鱗衝岸躍,蒼隼護巢歸;向晚尋徵路,殘雲駿馬飛。”其中“崩石奇山樹,清漣曳水衣”就是對張橋溪水岸邊“石抱柏”生動寫照。因為鄭縣東只有張橋村有“崩石奇山樹”。由此推斷張橋村柏抱石,早在唐朝時就存在。

胡華峰所持理由主要有三:一是從歷史看,華州的前身就是鄭縣;二是從地理位置看,今天的柳枝鎮張橋村就位於鄭縣東;三是從杜甫為官史看,杜甫備貶為華州司參軍,相當於現在文教局局長。

“石抱柏”是華州大地歷史遺留的自然奇觀無疑,至於它是400多年前大地震的遺存,還是1200多年前就有,有待考證。也許,在考證的過程中,還會給我們揭開新的地質祕密,帶來新的美麗傳說。

轉載來源:渭南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