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往事:張秋

魯西往事:張秋

節選《村樂圖》作者:武俊嶺

對老家陽谷的張秋這個地方,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不用說,那是因為他的西北五里便是有名的景陽岡的緣故。十二歲那年,我剛剛學會騎自行車,就與幾個夥伴一起,沿著金堤呼嘯而先去張秋,後至景陽岡,痛痛快快地玩至黑天方歸。

後來,學校畢業之後參加工作,到張秋這個地方的次數就很多了,一年有十次八次的。辦理公事之餘,自然而然地會在大街上徜徉一番。從而對運河邊上的這個有名鎮子的流風餘韻,多多少少有了一些瞭解。

青色的老房,青磚鋪就的街道,河邊的石頭閘門,還有那條越來越細了的運河故道,所有這些遺蹟,都在隱隱約約地讓人感受到這個地方昔日的輝煌。這時的我,因為多少讀了點書,從而知道了張秋的一些逸事趣聞。

宦海浮沉幾十年的清代的有名清官劉琰,曾在這個地方優遊卒歲,臨流賦詩,度過了一生最後的幾年時光。在這裡,他拒絕了一位有名的大臣的勸說,不再出山重入仕途,從而保持了一生的冰清玉潔。這裡孕育出了劉坤、張令煌、周天爵等文人名士。還有一個叫任鳳子的,是遠近聞名的道家人物。這個地方曾經出過一本名為《張秋風土誌》的書,光看書名便可產生閱讀的慾望,可惜至今尚未如願。

張秋的商業一度十分發達。商號林立,幾十種行當在這裡爭奇鬥豔。最有藝術氣質的行業是印製版畫的源茂永、魯興聚、劉振升三家畫店。他們主要產有年畫、扇面、門神、果品籤、紙紮畫等品種,遠銷各地。天增帽店的產品也很有名,曾於民國三年獲得全國博覽會頭等獎章。自然,一個富裕起來的地方,書店一定不會沒有。當時的保華書局,就生意興隆,吸引了無數的讀書人前來一聞書香。

因為治理水患,明清兩代的幾位大臣如徐有貞、劉大夏、費清等人,都曾駐守張秋,做出許多利國利民的業績。當然,血腥的事情也有,比如太平天國的北伐軍,進入張秋之後,不只處死官吏(管河主薄及壽東主薄),還殺掉了許多富商。

由於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張秋的知名度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是遠遠地大於陽谷的。當然,自1855年黃河於銅瓦廂決口之後,運河斷流,張秋不再是一個水運碼頭,其聲名也就越來越小,以至於漸漸地默默無聞於世。今天的人們,因為景陽岡的赫赫大名,對於張秋自然也就更加陌生。

現在的許多人都把張秋的衰落歸結為黃河水患,也就是說交通原因。對此,我沒有意見。但是,如果在說明任何一個地方的長期不景氣時,只拿交通不便來搪塞的話,那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我想,一個地方就像一個人一樣,其興衰榮枯自有其強大的規律左右著。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但是,我們必須走出這無可奈何的境地,無論多麼堅難。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