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一帶一路”——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 苜蓿 漢朝 蠶豆 談古 2017-05-24

前兩天的一帶一路北京峰會上,沿線各國領導來華齊聚北京。作為中華兒女,我不禁為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作為歷史愛好者,我聯想到漢朝的張騫--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化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當然,歷史不會輕易把這個重擔交給他。為了穩定北方匈奴這個極強的政治目的,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隨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如此順利?不會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一行人出隴西(今甘肅臨洮南)途徑匈奴時,被匈奴抓獲,扣留。扣壓不是幾天、幾月,而是10年。匈奴人給他娶妻生子,想以此拴住張騫,老死匈奴。然而張騫“持漢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負的使命。在被扣押期間,他採取韜晦之計,使匈奴人放鬆警惕,放寬對他的監禁。這一計果然有效,張騫抓住一個機會和少數隨從逃跑,“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張騫取道崑崙山北麓,青海柴達木盆地的羌族居住區回國。由於羌族被匈奴控制,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趁匈奴內亂逃回長安,歷盡千辛萬苦,前後用了十三年時間。出發時帶著隨從一百人,返回時,只剩甘父一人同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蔔,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歷史總是在挑戰與應戰中前行。新的時代,賦予了我們新的使命。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發展形勢,如何走出困境?中國借一帶一路,找到了解鎖鑰匙。“一帶一路”可謂21世紀“鑿空之旅”,讓人眼界開闊,看到光明。一帶一路,已不只是一個概念與願景,它已成為新全球化的一個切實行動。這一決策的有效實施和著力推進,將對國際格局和國內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將成為撬動中國崛起一個新的槓桿支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