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張良:算無遺策,進退自如的瀟灑人生也需要站隊

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負責後勤的蕭何,負責作戰的是韓信。張良幹什麼?玩玩嘴皮子就可以了。但就是這樣玩玩嘴皮子的卻被劉邦視為漢初三傑之一。

知常容覺得稱張良就是劉邦的腦袋不為過。張良說什麼劉邦都聽,而且張良每一次說的都對,所以劉邦說我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啊。

留侯張良:算無遺策,進退自如的瀟灑人生也需要站隊

作為韓國貴族,張良心懷舊國滅國之恨,年少時散盡家財求得一力士,用一百二十斤大鐵椎在博浪沙的地方襲擊秦始皇,不過可惜沒有擊中,不然中國歷史或許就此改寫。後來遇到劉邦,也不知道為什麼,貴族出身的張良就是覺得平民出身的劉邦順眼,這兩個傢伙很投緣。一開始張良是想去投靠楚國國君,因為和劉邦太投緣了,就乾脆跟著劉邦混了,當了一個廄將,也就是管車馬後勤的將領。當時張良說了一句話:

沛公殆天授——《史記.留侯世家》

我們現在透出這句話還能感受到張良遇到知己的幸福感和興奮感。

劉邦佔領秦皇宮之後,沉迷美女財寶,樊噲勸了也沒有用,張良輕輕一勸,劉邦就出來了。鴻門宴時,如果沒有張良與項伯的關係,劉邦提前知道消息,恐怕最終劉邦會被范增給做了。當項羽封劉邦漢王,劉邦又聽從張良的計策主動燒掉棧道以示不爭天下的決心。這為後來的暗度陳倉打下了先決條件。

當韓信想當代理齊王的時候,劉邦大罵韓信忘恩。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候,張良在劉邦耳邊輕語,劉邦從暴怒中馬上冷靜下來並聽從張良的意見。

留侯張良:算無遺策,進退自如的瀟灑人生也需要站隊

張良和劉邦如同知己,關係非常親密。《史記》記載有一次劉邦吃飯,張良進來發生的一起對話,可以看出他們關係親的不像君臣,更像朋友。

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其以酈生語告,曰:“於子房何如?”——《史記.留侯世家》

酈生就是酈食其,這是一個著名的說客。我們從這一段話裡可以看出劉邦對張良是完全不設防,任何事情都會和張良說。

當時酈食其已經成功說動劉邦,劉邦也準備讓他去分封六國的方法拉抬自己的威望。張良聽完就反對這個意見。

劉邦一聽張良反對,他的反應是這個樣子:

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史記.留侯世家》

可見他對張良的計策的重視程度,張良說什麼,劉邦就信什麼,張良說怎麼做,劉邦就照做。張良在輔佐劉邦時的確沒有失過策,就算是建立西漢之後,張良的建議定都長安,封雍齒安撫群臣等等計策,劉邦也全部聽從。

留侯張良:算無遺策,進退自如的瀟灑人生也需要站隊

劉邦對張良是十二分的感激,在分封功臣的時候,張良並沒有戰功,也沒有做過具體的事情。但劉邦卻說要封他三萬戶。三萬戶是什麼概念?曹參是所有戰將中公認立功最多的人,他第一次受封多少戶呢?一萬六百三十戶。

張良這個沒有立過戰功的人,劉邦封他的戶數是曹參的近三倍,這裡可見張良在劉邦心中的分量。

但是瀟灑的張良卻說自己不要,為什麼不要呢?

別的功臣都爭著要封賞,而且還在私下議論自己會得到什麼賞識。張良的理由是你用我的計策,我就很滿足了,我還有什麼想法呢?臣原封留足矣。所以受封留侯。

光這一點就讓很多人佩服,因為在功名面前不動心,在地位面前不動搖,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這種看破功名利祿的瀟灑人生的確讓很多人心生敬仰,這也是張良被後世視為偶像的一個重要原因。

留侯張良:算無遺策,進退自如的瀟灑人生也需要站隊

這是張良的高明之處,一個毫無戰功之人真的受封比戰功排在第一的曹參還要多很多,那麼武將集團必然站到他的對立面。蕭何的受封已經被眾將非議過,劉邦用功人和功狗的比喻才壓住了眾將的議論。

張良真的受封,劉邦會承受更大的輿論壓力,這樣張良在劉邦心中的地位就會下降。如真想讓人念你的好,就不要向他索取,一輩子不要給別人還的機會。知恩圖報是對的,但恩一旦報了那你對他的恩情就是一筆交易,交易是平等的,自然就不存在什麼恩情了。這個道理很多人都不明白,常常會聽到有人埋怨別人怎麼可以忘恩負義之類,挾恩圖報帶來的只有恨。

你看漢初三傑,受封為王的韓信最後被殺,蕭何最終通過自汙還勉強換回劉邦的信任,最後還通過坐大牢的方式解決受封的後遺症。這樣一比較,張良的確是高明,《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以及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大家是否有了新的感悟呢?

留侯張良:算無遺策,進退自如的瀟灑人生也需要站隊

但是張良的人生真的是這麼瀟灑嗎?

事實上還有一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張良雖然以身體原因,不主動參與,以不聞不問,醉心修煉,不管朝廷之事。

但你不管事,難不保別人不來找你。

劉邦想廢掉太子,想立自己寵愛的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在這個危機時刻,呂后讓建成侯呂澤去找張良,這個情景與後來三國時期劉琦抽梯向諸葛亮請教該怎麼自保的問題,諸葛亮給出的意見就是: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出

意思就是你不要留在襄陽,去外面。結果劉琦就找準機會去了江夏。

張良與呂澤的對話也很有意思。

呂澤說,你是皇帝身邊最信任的人,現在皇帝想另立太子,你覺得你可能置身事外嗎?

張良說,這是你們的家事,我說了也沒有用。

《史記》中沒有記載為什麼後來張良就同意為呂后出主意了。但史記中記載呂澤劫留侯,光這個劫可以讀出很多隱藏的信息。但如果張良硬是不同意,估計呂澤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此時的張良是半推半就。

這個時候張良就已經站隊了呂后這一邊。

留侯張良:算無遺策,進退自如的瀟灑人生也需要站隊

這個站隊站的很有藝術也很令人深思,張良沒有主動去找呂后,是呂后強迫他,這顯然是硬求。當別人走頭無路硬求,你若堅決不同意,當然可以,但自然會有怨恨。不要忘記呂后性格剛毅,張良不是孤家寡人,他還有孩子。最關鍵的是張良認為劉盈繼位才是最合適的,最順應大勢。但當別人走投無路硬求,你幫了她,她會感激一輩子。

當張良開始站在呂后這一邊的時候就開始勸劉邦不要換太子。劉邦這一次沒有聽張良的,這是唯一一次,劉邦與張良出現了分岐。劉邦已經不需要張良這個腦袋。張良就實施第二步計劃,讓商山四皓出現在劉邦面前。

但當劉邦看到那四個老頭出現,史記記載了當時的情景: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史記.留侯世家》

當四個老頭走的時候,劉邦就對戚夫人說,我幫不了你了。當時的場面很淒涼,如同生離死別一樣。劉邦高歌,然後戚夫人是大哭。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史記.留侯世家》

留侯張良:算無遺策,進退自如的瀟灑人生也需要站隊

真的是這四個老頭的力量嗎?找人殺了這四個人就了事了。實際真正給劉邦壓力的不是這四個老頭,他知道這個主意是張良出的,他很清楚只有張良清楚自己的弱點,劉邦最信任的人這個時候就只剩下張良,連呂后他都要防一手了。

原來跟著他一起的關係很好的朋友死的死,殺的殺,反的反,被自己懷疑的懷疑,只剩下張良一個了。他清楚連一向遊離在外的張良都已經選擇站隊,那麼就代表呂后已經獲得所有重臣支持。這是大勢,自己已經是徹底孤家寡人了,這一份心裡壓力才會使得劉邦感到自己不可能再做廢立太子之事了,也感到無奈和悽良。

此前叔孫通的勸說他表面答應,實則當其空氣,但這一次卻是心靈的直接打擊。

太史公司馬遷把這段話放在《留侯世家》用意也十分明顯。

張良這一次也是算無遺策,劉盈當上皇帝,呂后對張良很好,張家也回報呂后。當漢惠帝死時,呂后一滴眼淚也沒有掉,張良的次子張闢疆建議陳平等人要討好呂后,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試想張闢疆有什麼份量讓一個右丞相聽從這個意見呢?顯然是因為張良的站隊。但張良卻從沒有明確出現過,而局面卻一直在他的預料之中發展。

張良在臨死的時候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留侯張良:算無遺策,進退自如的瀟灑人生也需要站隊

這依舊是瀟灑的張良,輕鬆來輕鬆去,不帶走一點什麼,不留下一點什麼。但後面的情結還有一個小細節。此時張良已經不吃飯了,但呂后希望張良吃點東西,他希望張良能多活久些,張良也只好遵從吃東西。

在某此人看來任何瀟灑之人終究也是不得自由。

人在江湖,哪有絕對的自由自在呢?一切順其自然才是道!順勢而為,如同張良終究還是選擇站隊,這不是遺憾,只是順勢而已。

從心所欲,自己想幹嘛就幹嘛,這叫不成熟,那叫唯我獨尊,持這樣想法的人看到的不是世界,只是“我”。真正從心所欲就如同張良一樣,一切順勢而動,大勢讓我們幹什麼,就幹什麼,只有這樣才是真瀟灑,真灑脫,真自由。

怎麼看得清?因為自己無所圖,無所求。

怎麼才知道自己做的對或錯,那就是立志。何謂立志,專欄有講解,這裡就不展開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