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張良墓

張良 吳化文 抗日戰爭 沂山 臨淄手機報 2017-05-24

作者:譚立忠

神祕張良墓

張良墓,當地人也叫張良山或者張良墓山,後來訛傳為蔣良墓或者蔣良墓山。該山位於張家坡鎮駐地北6公里處的邵家峪村東,銅陵關東南,是沂源縣張家坡鎮與臨朐縣九山鎮的界山,海拔662米,面積約4.5平方公里,山頂多植馬尾松樹,間或刺槐。地面上生滿了軟軟的細草,是一寬闊的高山平地。靠近邵家峪村的這面和南北兩面全部是懸崖,有崮的基本特徵。此處是夏令營、休閒和拍攝電影、電視的最佳外景地。

神祕張良墓

在山頂的中部,平地上有一隆起的山包,周長約300米,垂直高度約10米,圓錐形酷似墳狀,由石灰石和白色砂土巖構成。墳狀的山包上無任何喬木和灌木,只有矮矮的細草在生長著,包的頂部有幾塊比較大的石灰岩石,別無其他。但墓的周圍有石砌的圍牆,現已倒塌,遺蹟卻非常鮮明。

張良大墓紅雲護。相傳西漢初年,劉邦平定天下後,張良知劉氏將絕殺功臣,怕身後無安,不葬名地,遍設疑冢,真身悄悄葬於銅陵關、穆陵關之間,鑿山為墓,不留碑碣。張死後就葬於此山,這就是張良墓,並有張良廟人工建築物和張良泉等自然實體物證。

據清道光七年版《沂水縣誌》載:“文山東北為張良墓山,縣西北百十里,即毫山東麓,銅陵關在焉。”

另據臨朐縣《沂山史話》載文說,在公元前楚漢相爭的後期,張良曾奉漢王旨出使益都(青州)。他這次到來,肩負重大使命,要韓信領王位而受調遣。這才有了後來的垓下之戰,項羽四面楚歌,全軍覆沒,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張良來到齊地後,來臨朐在此南北要衝架設了木橋,加修了這條越銅陵關通達沂源地區的大道。張良在萬畝黑松林南沿開闢圍獵場,這就是今天的東葦場和西葦場村。當然,張良名為圍獵,實際上是在搞備戰演習,一旦韓信兵叛,漢軍便可由銅陵關進入臨朐,直抄齊王韓信益都駐地的後路,同時震懾還在博陽的齊王田橫殘部。這個朐沂固守銅陵關的計謀,實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留侯未雨綢繆的良策。張良在銅陵關看到這座位於兩縣交界處的突兀山岡是一塊風水寶地,便選為墓址。

現在的張良山由此衍生出許多傳說。其一為山下遍地是荊棵,而墓上週圍不長荊棵木,若發現一株荊棵,便是開啟墓門的鑰匙。

其二說墓中有寶器,墓內埋葬著金銀財寶,有金馬、金碗。因此留下了“掘開張良墳,富了山東人”的說法。還有什麼“山體下有水連海,若墓門打開,這裡會重新變成海洋”等。因此地四周皆沙土,唯張良墓異峰突起,山頂皆青石,倒像是銅陵關的烽火臺。又有人說為了保護張良墓,路人每每投石於此,石築漸高而形成山勢。

究竟是不是張良墓?從學術上來講,張良的生平因為有司馬遷的《史記·留侯世家》為證,後世並無疑義。但關於張良死後葬在何處,卻爭論頗多。全國的張良辟穀處有20多個,張良祠、張良廟約100上下,張良墓也有10多處。但從歷史的推斷來看,張良墓在山東的可能性極大。

而在沂源縣的民間傳說則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漢朝名臣留侯張良,此山得名為“張良墓”,由於時間久遠,有人訛傳為蔣良墓。對此,《沂源縣地名志》上有記載,《沂源縣政協文史資料第十輯》中有《沂源傳說》為證。

總之,張良墓的存在,為此山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

另外,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張良墓血戰。1942年初,牟中珩調任山東省府主席,由周毓英接任51軍軍長。1943年春,山東省政府新編第四師師長吳化文投降日寇,被汪偽政府封了一個山東第三方面軍的上將軍長。他與日軍對國民黨第51軍進行殘酷的掃蕩,企圖佔領51軍陣地,進而消滅八路軍。日軍調集膠東、沂水、蒙陰、臨朐和偽軍吳化文部共2萬多人,兵分5路向51軍進攻。51軍為減少損失,避免決戰,陣地被敵偽佔領。4月11日,51軍決心奪回失去的陣地,向日偽軍全線反攻。12日,該軍輜重兵團第一營奉令進攻北莊之敵,當即與敵展開巷戰,敵人逃竄至大北莊集中兵力負隅頑抗。第一營久攻不下改用火攻,濃煙烈火席捲敵巢,敵人狼狽逃竄。5月12日,吳化文帶領日寇向51軍進行報復性進攻,將51軍一部包圍在張良墓山。據守該陣地的51軍某部與敵進行7次搏殺,血流成河,損失慘重。張良墓血戰,斃傷日偽千餘人,2000多人的51軍某部,只有300多人得以突圍。戰後當地百姓紛紛來到此山,割死馬肉回家充飢。

神祕張良墓

松濤萬頃際天開,拂面雄風亦快哉。今天的張良墓山從谷底溪邊到山巔崗巒,到處是密密匝匝的黑松林,毫無戰爭時期的硝煙氣息和蹤跡。電視連續劇《水滸》曾在此拍攝“黃泥崗”外景,晁蓋等7條好漢就在這片密林中劫持了生辰崗。這裡的黑松林酷似原始森林,遊人至此,頓生迴歸自然之感。張良墓山下的張良寨生態旅遊園也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神祕張良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