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那麼多宰相,為什麼張居正權力最大?

都說萬曆皇帝怠政,幾十年不上班。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如此,那麼他是如何掌控朝政的呢?難道在後宮睡睡覺吃吃飯,就能對朝廷的一切洞若觀火?

下面揭曉答案。

首先,“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可別小瞧了萬曆皇帝,他還真做到了“人處後宮,依然掌控朝政”。國家大的方針政策,包括赫赫有名的“萬曆三大徵”,處處都有他的影子。說句不好聽的話,不上朝的萬曆對天下的把控,比很多打卡上班的皇帝強太多。

大明王朝那麼多宰相,為什麼張居正權力最大?

萬曆皇帝

那麼,萬曆皇帝是怎麼做到這一切的呢?

首先,明朝的政治體系給萬曆皇帝提供了便利。當時,內閣制度已經相當完善,首輔總理全局,閣臣們各司其職。看上去,首輔類似於後世責任制內閣的總理,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和行政權,似乎可以架空君權。

但如果細看明朝的政治體制,不難發現,內閣看上去無比強大,其實有一個強大的對手。別誤會,不是皇帝,而是太監。為了制衡內閣制約首輔,明朝的皇帝們可謂煞費苦心,派出司禮監來制約內閣。

司禮監是什麼東東?

其核心由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構成,代表皇帝行使君權。秉筆太監負責起草文書,掌印太監負責蓋章成文,掌印太監的地位略高於秉筆太監。內閣首輔稱為外相,而司禮監掌印則稱為內相,可見其地位之高。何況太監與皇帝有更多零距離接觸的機會,這是他們相對於首輔很大的優勢。想當年,秦朝的趙高能搞定李斯,就是佔了這個很大的便宜。

司禮監和文臣體系不同,其權力全部來自於皇帝。打個比方,皇帝如果是太陽,司禮監就是月亮,他們自身沒有發光的能力,一切光源都來自太陽。所以,司禮監對皇帝的忠心程度往往超過那些大臣,因為他們屬於家奴。反過來說,皇帝拿下太監,遠比拿下一個大臣方便得多。這就是為什麼劉瑾、汪直、魏忠賢等人雖然權傾朝野,而皇帝一道聖旨就可以輕輕鬆鬆拿下他們的原因。從這一點上說,用司禮監來制約內閣,皇帝很放心,因為拿下他們實在太方便了。

在皇帝的授意下,司禮監與內閣形成了互相制約的關係,誰也不比誰高一頭。皇帝則隱身其後當裁判,哪邊的勢力過大,皇帝就幫助另一邊打壓他們,讓兩者永遠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最終達成皇帝、內閣、司禮監三角狀態(當然了,皇帝在頂端),大家保持一種默契,保證朝政的穩固。

同時,皇帝一般會在內閣裡安排安排一個實力不俗,卻不是和首輔一條心的閣臣,始終盯著首輔,讓首輔無法完全獨大。比如徐階之於嚴嵩,高拱之於徐階,張居正之於高拱。所以,就算皇帝很長時間不上朝,但朝政依然穩如泰山,三角關係可以保持這種默契的平衡。

可惜,任何事情都會有意外,大明也不例外。大明唯一的一次例外恰好出在萬曆朝,那時候萬曆皇帝還是小孩子。

那麼,上面說的“三角平衡”在萬曆朝是怎麼被打破的呢?

大明王朝那麼多宰相,為什麼張居正權力最大?

李太后劇照

由於萬曆皇帝年幼,皇權掌控在母親李太后手中。李太后罷免了高拱以後,迅速抬起了張居正,卻沒有在張居正身後安排一個資歷和能力相當的閣臣對張居正形成牽制。

李太后終究是個女流,對張居正非常信任,而萬曆皇帝又是張居正的學生,天生就畏懼老師。如此一來,皇權便無法對張居正進行有效監督,造成了張居正的絕對權威。於是,首輔的權威甚至壓過了皇帝。

大明王朝那麼多宰相,為什麼張居正權力最大?

內閣首輔張居正

有人可能會問,皇帝小,不是還有司禮監可以制約內閣嗎?

問題在於,張居正當首輔時,受到萬曆皇帝和李太后重用的司禮監大太監馮保恰恰是張居正的好基友,死黨加擁躉,忠實的粉絲。你說有這樣的關係,他還會和張居正過不去嗎?馮保和張居正關係莫逆,政見相同,指望他來看著張居正,就好比讓關羽來監視劉備一樣可笑。

大明王朝那麼多宰相,為什麼張居正權力最大?

馮保劇照

簡而言之,張居正的特殊是因為外廷無人可制約他,內廷司禮監的大太監又與他是政治盟友,再加上象徵皇權的太后和皇帝對他無比信任。這三個條件合在一起,造就了萬曆朝前十年幾乎所向無敵的張居正。這也是大明200多年,唯一一次皇權失控。所以,萬曆皇帝長大後痛定思痛,把皇權看得很緊,即便不上朝,也要牢牢把控朝政。他這是吃一塹,長一智。

簡而言之,縱覽整個大明王朝,除了萬曆前十年這個特殊時期,別的任何時候,不管皇帝懶惰也好,昏庸也罷,怠政也好。但皇權始終都沒有旁落過。因為在當時的政治體制下,任何一個大臣,包括內閣首輔都沒法形成個人獨大的局面。即便是皇帝的能力弱一些,人懶一些,也可以保證一點——只要他想拿回權力,就是分分鐘的事情。因此,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依然可以穩穩掌控一切,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資料:

1.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2

2. 張廷玉:《明史》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歷史學者查佳峰主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