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海瑞是清官,卻無用,不適合做官,這是對眾多明朝名人所做出的評價中最不合理的觀點之一。

堅持這種論斷的依據無非是海瑞過於偏激,不懂人情,看不出社會現象背後的道理規則。這其中的邏輯就好比,奧尼爾明明是坊間盛傳有喬選喬無喬選鯊的內線人力柱,但是你說他沒有射程,就不適合這個小球時代一般不講道理。

說海瑞這人前我們可以先借用三個明代知名KOL的大名,他們分別是,當著兵部尚書卻操著首輔心的于謙,明明跨界從軍卻總是馬到功成的大思想家王守仁以及替萬曆刷滿了國庫的人形金手指張居正。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這裡所提到的三個人,或多或少都與海瑞有些微妙的關係。由於明太祖出身落魄,體會過元末苛政,因而在他勤儉治國的國策影響下明代官俸較低,明中期以後祿米在發放時還經常折算成其他東西,比如說不斷貶值的大明寶鈔,難以出貨的商品(怎麼折算當然是國家根據需要而來,相信只要努力未來會就會好的總沒錯)。不知朱元璋在地下看到百年之後明朝官場錢財當道,貪腐成性的現象還能不能端得住。然而在這個處處有虎狼橫行肆虐的時代,在有些人的周遭也聞不到落在身上的血腥味。縱觀明朝276年曆史,如果說于謙兩袖清風,出淤泥而不染,那麼海瑞就算得上身無餘財,濯清漣而不妖。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海瑞

照理來說,明代官制最低到縣一級,縣級官僚也就是最為基礎的公務人員,由於俸祿低,這些低級官吏的收入主要靠常例,所謂常例就是地方政府通過制定地方政策,徵收各項稅收時按比例提成並充進私設的金庫。縣衙上下就指著這個來維持日常生活,進行社交活動,養活僕役。關於常例的細節我們可以從海瑞任職的淳安來了解一二:夏絹銀一百六十量,夏樣絹八匹,秋糧長銀二十兩,農桑樣絹四匹……收各項錢糧,每一百兩收五兩。

根據嘉靖三十五年左右淳安賦稅情況估計,該縣一年的常例在兩千兩左右,這幾乎就是縣令整年俸祿的100倍,當然這筆錢不是全部都留給縣令的,一部分用來打點上級,一部分用來補貼下屬。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一般縣令任期三年,上任時有一筆迎風銀,離任時還有一筆踐行銀,數字根據官員對財貨愛好的區別各有不同但都在千兩往上,換言之在淳安這個並不富裕的普通縣,一屆縣令任期即可獲銀八千兩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根據古代硬通貨大米我們可以進行簡略的換算,《明史·食貨二》寫道:“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明代一石約等於現在的92-94公斤,這裡按筆者所在城市2018年大米5元左右/公斤計算,一兩白銀相當於5元×92公斤×2×2=1840元。一個縣官僚系統一屆三年的任期獲得非貪腐所得高達1472萬之多,這個換算來自筆者差高斯還有十萬八千個萊布尼茨的數學能力,對錯概不負責。當然這筆鉅款中有過半需要用於上下打點,往來公關,但仍是寒窗士子難以想象的收益。面對這份誘惑海瑞沒有絲毫猶豫,快刀斬亂麻,革除了淳安所有常例,常例雖非標準意義上的貪汙但是仍然取之於民,用之於官的苛政,革除這種的陋習為民減負的官僚又怎麼會是無用不適合做官的呢?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明英宗以後,大批開國、靖難勳臣退居幕後,而中央集權日益完善的中國對於武人的信任有限,知兵事的更多是文職出身,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等都是如此,而王守仁也是文能經世致用,武能安邦定國的典範,雖然如同晚清的李鴻章一生未入軍機處一般他也未能成為大學士入閣輔政。但是他在鄉野之中煥發的能力卻更為奪目。相比於王守仁的名字,可能王陽明這個更為人所熟知,作為陽明學的創始人,他倡導認知與實踐相結合的知行合一。而前文所提到幾人的都可以說做到了自己視角下的知行合一。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講學的王陽明

如果說于謙、王守仁一個是來自景泰帝時期,一個活躍在正德年間,都與海瑞有著時代差距,那麼張居正則是海瑞在同一時代的大V。張居正一生的高潮也就是其當國的萬曆前十年,彼時的他志得意滿,權柄在握,按照自己的意圖一步步的對久旱的大明灑上甘露。隨著國庫的充盈,吏治的澄清,邊事的穩定,他也走上了事業的巔峰。但是這十年卻是海瑞事業的低潮,此時的海瑞因為隆慶時不慎捲入高拱和徐階的政治鬥爭,被調離應天巡撫的崗位。不堪在南京充當閒職的他最終掛冠而去。正當世人以為張居正在萬曆時取代高拱出任首輔,海瑞也會迎來政治春天,然而事實是終其之政,海瑞都沒有被重用,他下一次登上政治舞臺竟然要等到首輔的再一次更替。

那麼這種有我無他的局面是因為這位明代第一首輔也和他的前輩徐階、高拱一般和海瑞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嗎?顯然不是,海瑞任職應天巡撫時摧豪強,抑兼併,丈量土地,嚴重損害了豪門大族的利益,落了個“魚肉縉紳,沽名亂政”的彈劾,最終被調離了要津。居正對海瑞的去職深表同情,對周圍的人說:“海剛峰之在吳,其施歲若過當,而心則出於為民;霜雪之後,少加和煦,人即懷春,亦不必盡變其法以徇人也。”言語透露著對海瑞的為民本意的敬佩,也表達了其過度執法的惋惜。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面對言官們要求起用海瑞的上書,居正也只是批註道:海瑞秉忠良之心,抱骨鯁之節,天下信之。然夷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鎮雅俗,不當重煩民事。一席話說明了張居正對海瑞的態度,海瑞品德好,做事懟天懟地懟領導,這要放在風調雨順的時代,一個剛字就能改變吏治風氣,然而萬曆初年,天下久病,張居正的改革這時候需要居中調和,懂得變通的人就像他自己來高效推進,只能說張居正的改革不需要坐鎮雅俗的海瑞,路數不同,在一起將就還不如各過各的落得清靜舒坦。

然而張居正和海瑞一個變通練達,一個執拗固執,應該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但是同為明朝中期以後的名臣,兩人之間卻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封建傳統重子思想的延續

海瑞前後九娶,就為了一個簡單的目的,一個兒子,當然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海瑞雖然人送諢號海青天,但是顯然也沒和天打好關係,諸子早夭,終究沒有成功。

老張家雖然香火旺盛,沒有這個痛點,但居正也有成長的煩惱,小張們一個個長大走上科舉仕途,居正在其中終究施加了正面的影響。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成長的煩惱

痛砭時弊的果斷

海瑞第一次登上全國舞臺是因為對我們的青詞皇帝嘉靖帝所上的《治安疏》,要說這文章的內容,筆者可以打一個比方,勇騎大戰勇士擋拆後總找樂福,樂福心裡苦啊,確認過眼神,你是對的人,不就是為了逮著漏洞一頓猛揍。我們的海瑞也是如此,你嘉靖不是煉丹修道寫青詞這個流程走全套嗎,海剛峰也不含糊,他質問嘉靖煉丹修道為求長生的合理性,畢竟教這套的老師陶仲文一早就去地下見老子了;他質問嘉靖在其位不謀其政,以至於權臣當國,朝政糜爛;他甚至質問嘉靖的私生活,為了聽信二龍不相見的讒言迴避自己的兒子,天天窩在西苑煉丹修道,有違人倫。

更有千古名句,直戳嘉靖痛點,嘉者,家也,靖者,淨也,嘉靖,家家淨也。諧音字運用的爐火純青,很難想象海筆架竟然只是一個舉人,人家擺明了是李敖穿越而來。

而張居正其人在嘉靖時長期任職翰林院,在抄書的同時受到了徐階無死角的保護,但可能是抄書進度太快,張居正還是忙裡偷閒寫了一份《論時政疏》,一一論述了自己改革的主張。嘉靖雖然是聰明的君主,但是他更關心的是自己而不是國家的利益。在這場名為權力的遊戲中他享受著制衡的樂趣,作為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他不願意也不需要改革來打破這種制衡。於是終嘉靖一朝,看透了政治環境的張居正再也沒上過除例行奏章外的其他奏疏,考察地方,為以後儲備能量是他的選擇。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出色的行政能力

明代官場最為看重科考,舉人雖然也能去吏部候補,但混跡官場永遠低進士一等,然而正是這個海瑞,以一介舉人之身,在41歲這種離夕陽比朝陽更近的年紀出任南平縣的教諭——一個連九品都算不上的不入流官職,再到後來成為一方督撫,就是因為他的實績和聲望。

海瑞先後任職,淳安、興國,雖然官員油水見少,百姓卻愈加富裕。海瑞巡撫應天,首先大幅縮減行政經費,藏富於民,其次海瑞判斷“黃浦奪淞”趨勢無法逆轉,就確立“由黃浦入海”的方針,一舉解決吳淞江水患問題,將一直困擾江東糧倉的歷史問題徹底拋諸腦後。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相對於海瑞的舉人出身,張居正是所有青春偶像劇的不二主角,幼時就名滿江陵,是荊州的少年天才,更是早早就中了進士進了翰林院,走上了通向內閣的快車道。萬曆十年是明朝中期以後最為華麗的十年,倉庫被填滿了,黃河被擺平了,北京不被圍了,這不又替明朝掙下了數十年的命。

對於社會危機的洞察

嘉靖以來,地方豪強勢大,土地兼併日益加劇,賦稅收入持續下滑,國庫虧空,海瑞也看出了問題的根本在於土地兼併,巡撫應天時他的最後一把火就燒向了大地主,丈量土地,推行一條鞭法,要求豪強退田還民,雖然這些強硬的措施直接導致了他結禍於以徐階為代表東南大地主勢力,最後甚至為此丟了官,但他超前時代的態度仍然有人會贊同。

張居正正是這些贊同者中的一位。在通過京查,掌握人事權,澄清吏治後,其於萬曆六年開啟了土地丈量的工程,前後歷時三年,所得結果雖然由於豪強勢力的抵制,效果稍有弱化,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併的趨勢。而一條鞭法則將土地丈量的成果最終確認,通過賦役統一,簡化流程,減輕了貪汙漏稅的可能。同時由於役銀的徵收由丁、戶分擔轉為了丁、田分擔,放鬆了對農戶的控制,降低了商人的負擔,間接推動勞動力的流動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晚明商品經濟的大爆發也有一部分得益於一條鞭法的執行。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海瑞和張居正的區別在於對待舊制的態度,對於道德的認同,歸根結底也是政治目標的達成手段不同,海的固執保守,張的靈活變通其目的都是澄清政治,緩和土地兼併,為明朝注入生機。只不過那個時代,張居正的政治思想更適合在更高的維度進行改革,但我們不能因為一個醫生醫治了癌症就說那個治好感冒發熱的醫生能力不行。

結合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發現海瑞作為一個舉人出身的教諭一路高升到一方督撫,他堅持知行合一,廉潔奉公的行為準則,有著不錯的行政能力,超前的社會洞察力。就衝這些特點他也不會是一個不適合做官的人,如果他不適合做官,那隻能說他不適合那個特殊的時代。

海瑞的問題不在於業務能力,而是他的政治思想,作為一個極端的保守主義者,他反對一切有違祖制,有違道德的新做法,如果你問我當下怎麼擁有更多的錢,那麼就活的久點吧,靠著通貨膨脹總有之前5塊錢買的大米會漲到10塊的。時間是個可怕的魔法,它能改變所有的一切,嘉靖時期的天下與洪武時期早就有了很大的不同,許多明初的規定已經失去了它的踐行環境和依據。然而海瑞卻仍拒絕更張,極端的政治幾乎可以等同於跪敗,王安石是文化名家,清廉奉公,背後有帝王支持,手上有宰輔之權,仍然難逃失敗的厄運,何況從未進入權力中樞的海瑞。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海瑞有用,海瑞也適合做官,假如在洪武朝,在規矩初定的時代,在重視廉政的朱元璋手下,他應該是國之重器,也會成為朝廷吏治清明的表率。但是時代不同了,而恰恰在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是有責任的,可這不表示留在山岩背後沒有挪動的積雪也需要對此負責,時代選擇了張居正來走出困局,而不是海瑞走入僵局,是時代沒有在合適的時間遇到他,而不是他錯了。

海瑞真的不適合做官嗎?只需看他和于謙、王陽明、張居正的相似性

更多內容請點擊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