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及黃巾軍起兵至敗亡全過程,探尋漢末三國亂世的起源

漢末群雄系列之張角(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上一期主要講述張角及太平道的發跡經過,本期將繼續講述黃巾之亂開始後有關張角及黃巾軍的歷史事件。

張角重大事件之四——黃巾天下響應,靈帝遣將拒敵

光和七年(184)二月,因被叛徒揭發,張角提前舉事。張角首先在冀州魏郡起兵,一個月間太平道分佈全國的三十六方數十萬信徒群起響應,紛紛燒燬官府、劫掠城池,黃巾軍遍地開花,勢如破竹。

漢靈帝儘管昏庸但智商正常,面對國家嚴峻形勢,果斷採取一系列措施應對。據《資治通鑑》載,三月,靈帝實行了以下幾條對策:第一條,拜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統領左右羽林軍、五營營士駐紮京城,整軍備戰。第二條,在函谷、太谷、孟津、小平津等八個險要關隘設置都尉,嚴防黃巾軍進攻。第三條,召集群臣會議,採納北地太守皇甫嵩、中常侍呂強建議,釋放“黨錮之禍”中被囚禁的天下黨人,以改善與士人階層的關係。第四條,幫助跟隨太平道的流民返回家鄉,除張角外其他人皆可赦免。第五條,徵集精兵,以北中郎將盧植前往冀州征討張角,以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征討潁川黃巾軍。

黃巾軍初起,聲勢龐大,不僅地方上連連丟城失地,朝廷裡也人人自危。尤其宦官們內部也在鬥爭,向皇帝告狀常稱對手與張角暗中勾結。漢靈帝對張讓、趙忠等宦官過分寵愛,導致這些人肆無忌憚,對不肯同流合汙的宦官借靈帝命令予以剷除,更別提對士人官員的蠻橫。朝廷內部如此昏暗,對地方事務自然無力掌控。

面對愈發混亂的局面,漢靈帝進一步出臺政策,下詔令各官員、將領推舉人才,鼓勵民間懂得作戰的人才前往京城,經公車署面試合格後將予以任用。最重要的,漢靈帝下詔允許各州郡自行招募鄉勇保衛家園。這一條是漢末群雄割據的濫觴,許多諸侯正是通過征討黃巾而崛起。以鎮壓黃巾為名招募軍隊,許多地方太守逐漸形成事實上的割據勢力。

張角及黃巾軍起兵至敗亡全過程,探尋漢末三國亂世的起源

張角重大事件之五——黃巾軍進攻階段

張角起兵於鄴城,主要活動範圍在冀州。另外還有一支主力在豫州,尤其在潁川最為活躍。潁川黃巾距京城洛陽近在咫尺,所以東漢三位主將中皇甫嵩、朱儁兩人共同抵禦潁川黃巾,盧植獨自北上征討張角。也就是說,朝廷與黃巾軍的主戰場就在豫州、冀州的幾個重要城池。

為便於梳理,筆者以時間順序來敘述戰爭經過。

光和七年(184)三月,南陽黃巾將領張曼成稱“神上使”,率領數萬黃巾軍響應張角,斬殺太守褚貢,佔領宛城。筆者在系列文章中提過,南陽是整個東漢人口最多的郡,宛城乃南陽治所,據洛陽非常近,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四月,皇甫嵩、朱儁引兵到潁川。據《後漢書》皇甫嵩傳載“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及募精勇,合四萬餘人,嵩、儁各統一軍,共討潁川黃巾。”朱儁在前,先與黃巾交戰。黃巾軍將領波才頗為善戰,朱儁作為久經沙場的名將居然被波才打敗。皇甫嵩後軍在長社縣駐防,朱儁退往長社與皇甫嵩會合一處。

波才乘勝追擊,圍攻長社。熟悉歷史的朋友知道,漢末三國時期戰爭並沒有演義小說中兵力那麼誇張,作為朝廷兩大主將率領的四萬人已算規模龐大,波才竟能正面擊敗幷包圍,可見當時黃巾軍的聲勢。值得一提的是,孫堅此時正在朱儁軍中。

同一時期,與潁川接壤的汝南黃巾軍擊敗太守趙謙,佔據召陵。汝南為人口僅次於南陽的東漢第二大郡,潁川為世家大族聚集地,三個東漢核心地位的郡先後告急,形勢非常嚴峻。這三郡都在洛陽周邊不遠,可見張角並非像後世所稱毫無戰略謀劃。正相反,他將重兵投入在這些關鍵地點,實施精準打擊,全是東漢朝廷的要害之處。作為黃巾首領的張角也沒閒著,不僅在冀州攻城略地,還派出一支部隊進攻幽州。這支黃巾軍攻陷廣陽(今北京西南),斬殺幽州刺史郭勳及廣陽太守劉衛。劉備此時跟隨破虜校尉鄒靖征討黃巾,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不難看出,張角的戰略非常清晰,以河北冀州、河南豫州兩大人口密集區域為主攻方向,尤以洛陽周邊地區投入重兵進攻。如果能夠迅速擊敗漢軍挺進洛陽,則可一舉成功。考慮到張角在被揭發,臨時提前舉事的情況下仍能夠在東漢核心統治區形成攻勢,將張角形容為毫無戰略頭腦、只會裝神弄鬼的神棍無疑還是長期對其的偏見使然。

張角及黃巾軍起兵至敗亡全過程,探尋漢末三國亂世的起源

張角重大事件之六——漢軍反攻階段

五月,反攻首先從被波才包圍的長社發起。黃巾軍終究由流民、教徒糾合而成,缺乏軍事素養,紮營時竟未將周圍枯草拔除。一天正逢大風,皇甫嵩暗地派出精銳士卒出城到黃巾營外放火,邊放火邊大聲呼喊,驚嚇黃巾軍。火勢燒得非常快,皇甫嵩令城牆上士兵點燃火把呼應,並大張旗鼓帶兵出城進攻,黃巾軍慌亂中紛紛逃散,波才損失數萬人退往潁川治所陽翟,長社之圍就此解除。

恰逢騎都尉曹操引兵來救,順勢與皇甫嵩、朱儁合兵一處,迅速進軍陽翟,很快擊敗波才,奪回潁川治所。這便是曹操的軍事生涯起點。至此,後世魏蜀吳三國的奠基人全部登場,活躍在征討黃巾軍的戰場上。

六月,佔據宛城的“神上使”張曼成在與南陽太守秦頡的戰鬥中陣亡。南陽黃巾改以趙弘為主將,繼續佔據宛城,此時宛城中黃巾軍尚有十多萬之眾。皇甫嵩、朱儁繼續在豫州征討,從潁川轉戰汝南、陳國(級別同郡),在汝南郡西華縣擊敗黃巾主將彭脫。豫州的潁川、汝南、陳國三郡全部被擊敗,豫州戰場黃巾主力宣告失敗。

冀州戰場,北中郎將盧植連戰連勝,張角率軍退守廣宗,據城死守。廣宗由於張角親自坐鎮,且城防堅固,強攻難度不小。盧植挖壕溝、造雲梯打算準備妥當再進攻。然而由於不肯賄賂來視察的小黃門左豐,而被其向漢靈帝進讒言:“陛下,我看那廣宗城很容易打啊!盧中郎圍而不攻,應該是等著老天來誅殺張角呢!”漢靈帝大怒,把盧植用囚車押回京城問罪。

漢靈帝改以董卓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負責冀州戰場指揮,左中郎將皇甫嵩前往平定東郡黃巾,右中郎將朱儁則前往平定南陽黃巾。自此兩大戰場變為北中南三路,東漢軍隊全面反攻。

北路,董卓雖然後來權傾朝野,但指揮打仗水平屬實不行,面對被盧植打得節節敗退的張角,竟然毫無辦法,從六月圍攻至八月毫無進展,反而損兵折將。

與此同時,中路的皇甫嵩取得大捷,在倉亭生擒黃巾大將卜已,斬首七千餘,剿滅了東郡的黃巾軍。漢靈帝對董卓的糟糕表現大怒,與盧植相同,用囚車押回京城。靈帝該命皇甫嵩北上接替董卓,繼續進攻張角。

在南路,朱儁與荊州刺史徐璆及南陽太守秦頡以一萬八的兵力圍攻困守宛城的黃巾軍。與董卓相同,從六月至八月沒能取得戰果。漢靈帝再次心急,打算召回朱儁,多虧張溫勸諫,漢靈帝才沒有發作。

至此,豫州黃巾主力被滅,南方戰場僅剩宛城十餘萬黃巾軍死守。北方戰場張角接連與盧植、董卓、皇甫嵩交戰,本人被包圍在廣宗,張寶、張樑分別在冀州其他地方作戰。速戰速決、直搗京城的戰略徹底失敗,自己又被團團包圍,留給張角的時間不多了。

張角及黃巾軍起兵至敗亡全過程,探尋漢末三國亂世的起源

張角重大事件之七——蒼天已死,黃天未立

八月,北線,皇甫嵩繼續圍攻廣宗城。困守城中的大賢良師、太平道創始人、黃巾軍領袖張角在內外交困中病死。冀州黃巾軍以張角三弟張樑為首繼續作戰。

十月,張樑率兵攻皇甫嵩,欲解廣宗之圍。張樑所部戰力頗強,初次交手小勝皇甫嵩一陣。但皇甫嵩畢竟是名將,第二天,將營門緊閉暗中觀察張樑軍動靜,發現對方因為打勝仗而變得鬆懈,警戒並不嚴密。於是夜裡組織人馬,天沒亮便衝出營寨。從清晨戰至黃昏,戰鬥逐漸演變成單方面屠殺。黃巾軍向來軍紀渙散,缺乏訓練,正面作戰尚可通過鬥志、人數取勝,但對突襲毫無應對能力。軍隊組織失效,人數再多也只是待宰的羔羊。張樑戰死,斬首、跳河而死的黃巾軍多達八萬人。皇甫嵩乘勝攻入廣宗城,將張角“剖棺戮屍,傳首京師。”

十一月,皇甫嵩轉攻張角二弟張寶,在鉅鹿郡下曲陽縣與張寶決戰。此戰極為慘烈,張寶戰敗被斬,十多萬黃巾軍盡皆被殺。《後漢書》皇甫嵩傳載“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這裡的首獲,即獲首,指十餘萬人的首級。京觀,名字很好聽,據《夜航船》解釋“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十萬屍首堆聚而成的山丘,僅讀文字即有毛骨悚然之感。築京觀而非埋葬的原因,除數量巨大太耗人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起炫耀戰功,震懾敵人的作用。

張角三兄弟先後敗亡,北方黃巾軍基本被剿滅,接下來看南方。

八月,南方黃巾軍在豫州各郡失守後,聚集在南陽宛城,多達十餘萬。宛城主將趙弘陣亡,黃巾軍以韓忠為主將繼續抵抗。朱儁以聲東擊西之計,在城西南方大張旗鼓,吸引守軍聚集在西南,暗自率領精兵突襲東北角,成功破城。古代大型城池分為內城與外城,韓忠率部退往內城。十萬人聚集在小小的內城不僅擁擠不堪,而且糧草難以為繼,於是韓忠派人向朱儁請降。

朱儁卻以嚴懲逆賊為由拒絕韓忠投降,加緊進攻。逃也逃不出,降又不能降,宛城黃巾只能人人死戰,竟連續擊退朱儁的強攻。朱儁改變策略,撤出包圍,把外城讓給黃巾軍。趁黃巾軍稍有鬆懈,再次強攻。成功打下宛城,斬首萬餘級。

朱儁這次卻接受了韓忠投降,未像皇甫嵩那樣屠城。朱儁是後調到南陽前線的,秦頡作為當地太守一直與這支黃巾軍作戰,張曼成即為其所斬,所以秦頡與宛城黃巾仇恨太深,趁韓忠不備將其斬殺。這刺激了黃巾餘部,他們推舉孫夏為主帥,再次回到宛城對抗朝廷。

筆者認為,朱儁在南陽的做法很有爭議,既然決定不接受韓忠投降,攻下後又接受投降,如此反覆看似在貫徹自己嚴懲逆賊的理念,實際卻埋下禍根。對比皇甫嵩的殺伐果決,朱儁在戰略思維上還是稍顯書生意氣。如果開始就接受投降,後面幾次戰鬥不會發生,如果決定黃巾罪無可恕,城破後就該斬草除根。朱儁身為南部戰區統帥,沒能保護好降將,反被屬下將領所殺,此事無論如何不該發生。

十一月,朱儁只得再次進攻宛城。這次孫堅立下先登首功,親冒矢石率部登上城牆,攻下宛城。孫夏率殘部逃進西鄂縣精山,朱儁追擊,斬首萬餘。南方戰場的黃巾主力就此消亡。

其餘各地的小規模黃巾軍陸續被州郡地方武裝消滅,到十二月,漢靈帝大赦天下,改元“中平”。

張角及黃巾軍起兵至敗亡全過程,探尋漢末三國亂世的起源

結語

對張角及黃巾軍的評價,封建王朝在史書中稱為“蛾賊”、“黃巾賊”,當代歷史書則稱“黃巾起義”,究竟性質為何,完全可以再開一篇長文論述,筆者無法蓋棺定論。

僅就張角其人來說,稱其有多進步固然不恰當,但僅以神棍二字評價也有失偏頗。張角在許多三國迷眼中是不入流的小角色,只不過為天下諸侯的出場做背景板與經驗包而已,實則不然。須知張角之前,並無如此規模的農民起義,以宗教方式發展力量更是開創先河。陳勝吳廣當年只是首舉義兵,並且秦統治全國僅十餘年,六國貴族才是義軍中流砥柱。張角能夠做到建立全國性組織,並同時舉事,以冀州魏郡、豫州潁川為兩大根據地,顯然絕非很多人口中的毫無戰略規劃。這些都是張角首創,相對後世農民戰爭並無經驗可尋。

張角的對手也實在很強,漢朝已歷四百年,無論士大夫階層還是民眾階層觀念裡對漢還有很深的認同,靈帝雖然昏庸卻談不上殘暴,當時外族威脅僅限於邊境騷擾,尚未成氣候。在這種條件下發動起兵張角無疑挑了個非常強大的對手。

最關鍵是漢靈帝允許地方州郡自行募兵,這導致地方武裝本質上從為朝廷而戰演變成為刺史、太守而戰,使大一統的漢帝國逐漸分崩離析。儘管張角只不到一年就宣告失敗,但他的衝擊對東漢是根本性的。軍權一旦交給地方,不通過武力絕不可能收回來。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唐後期藩鎮割據,明成祖靖難之役,這些歷史事件無論成因與結果,相同的背景就是地方掌握軍權,尾大不掉。所以從漢靈帝允許地方掌握軍權開始,東漢的命運就已註定走向衰落,至於十常侍、何進、董卓等,沒有他們也會有別人來引爆時局。

張角及黃巾軍起兵至敗亡全過程,探尋漢末三國亂世的起源

張角的黃巾主力雖然184年就被鎮壓,但各地仍廣泛存在太平道信徒,餘波不斷。據筆者考證,最後一支打著黃巾旗號農民軍堅持到了207年。二十多年中黃龍、左校、五鹿、李大目、白繞等等各種黃巾軍蜂起,最著名的為黑山、白波兩隻,黑山軍鼎盛時期號稱百萬,首領張燕有舉孝廉的權力,最後歸降曹操。白波軍將領楊奉、韓暹、李樂甚至繼李傕、郭汜後把持朝政,挾持漢獻帝。

張角以十數年時間發展太平道教眾,用席捲中原的黃巾軍給東漢王朝以沉重打擊,雖然兵敗身死,但影響了後來的漢末三國曆史走向。張角不僅首創以宗教為旗號的起義,連太平道也為其本人所創,應當說是一位不簡單的人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