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山谷

我出了村子,繼續北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橋前。距離小橋不遠,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谷。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山谷

我出了村子,繼續北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橋前。距離小橋不遠,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谷。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東面

小橋的東面,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層層疊疊、但錯落有致的莊稼地。地裡尺把高的玉米苗,在天上雲朵的掩映下,愈發顯得鬱鬱蔥蔥、蒼翠欲滴。在我視野的盡頭、天地相接的地方,一座烽火臺高高地矗立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山谷

我出了村子,繼續北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橋前。距離小橋不遠,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谷。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東面

小橋的東面,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層層疊疊、但錯落有致的莊稼地。地裡尺把高的玉米苗,在天上雲朵的掩映下,愈發顯得鬱鬱蔥蔥、蒼翠欲滴。在我視野的盡頭、天地相接的地方,一座烽火臺高高地矗立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西面

小橋的西面,有大片大片的長著茅草的河灘,有蜿蜒起伏、植被稀疏的群山,也有隨坡就勢、高低不平的莊稼地。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山谷

我出了村子,繼續北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橋前。距離小橋不遠,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谷。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東面

小橋的東面,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層層疊疊、但錯落有致的莊稼地。地裡尺把高的玉米苗,在天上雲朵的掩映下,愈發顯得鬱鬱蔥蔥、蒼翠欲滴。在我視野的盡頭、天地相接的地方,一座烽火臺高高地矗立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西面

小橋的西面,有大片大片的長著茅草的河灘,有蜿蜒起伏、植被稀疏的群山,也有隨坡就勢、高低不平的莊稼地。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410縣道旁的烽火臺,由北向南拍攝

走進山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烽火臺。它位於410縣道西側的山坡上。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山谷

我出了村子,繼續北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橋前。距離小橋不遠,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谷。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東面

小橋的東面,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層層疊疊、但錯落有致的莊稼地。地裡尺把高的玉米苗,在天上雲朵的掩映下,愈發顯得鬱鬱蔥蔥、蒼翠欲滴。在我視野的盡頭、天地相接的地方,一座烽火臺高高地矗立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西面

小橋的西面,有大片大片的長著茅草的河灘,有蜿蜒起伏、植被稀疏的群山,也有隨坡就勢、高低不平的莊稼地。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410縣道旁的烽火臺,由北向南拍攝

走進山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烽火臺。它位於410縣道西側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左側為410縣道

再向北不遠,是常峪口水庫。

常峪口水庫位於常峪口村北盤腸河上游的火燒溝內,1976年開工,1982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積144平方公里,庫容21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2萬畝,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養殖的小型水庫。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山谷

我出了村子,繼續北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橋前。距離小橋不遠,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谷。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東面

小橋的東面,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層層疊疊、但錯落有致的莊稼地。地裡尺把高的玉米苗,在天上雲朵的掩映下,愈發顯得鬱鬱蔥蔥、蒼翠欲滴。在我視野的盡頭、天地相接的地方,一座烽火臺高高地矗立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西面

小橋的西面,有大片大片的長著茅草的河灘,有蜿蜒起伏、植被稀疏的群山,也有隨坡就勢、高低不平的莊稼地。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410縣道旁的烽火臺,由北向南拍攝

走進山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烽火臺。它位於410縣道西側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左側為410縣道

再向北不遠,是常峪口水庫。

常峪口水庫位於常峪口村北盤腸河上游的火燒溝內,1976年開工,1982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積144平方公里,庫容21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2萬畝,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養殖的小型水庫。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水庫,中部山脊上為明長城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山谷

我出了村子,繼續北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橋前。距離小橋不遠,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谷。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東面

小橋的東面,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層層疊疊、但錯落有致的莊稼地。地裡尺把高的玉米苗,在天上雲朵的掩映下,愈發顯得鬱鬱蔥蔥、蒼翠欲滴。在我視野的盡頭、天地相接的地方,一座烽火臺高高地矗立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西面

小橋的西面,有大片大片的長著茅草的河灘,有蜿蜒起伏、植被稀疏的群山,也有隨坡就勢、高低不平的莊稼地。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410縣道旁的烽火臺,由北向南拍攝

走進山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烽火臺。它位於410縣道西側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左側為410縣道

再向北不遠,是常峪口水庫。

常峪口水庫位於常峪口村北盤腸河上游的火燒溝內,1976年開工,1982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積144平方公里,庫容21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2萬畝,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養殖的小型水庫。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水庫,中部山脊上為明長城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長城腳下、水庫岸邊,低頭吃草的牛群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山谷

我出了村子,繼續北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橋前。距離小橋不遠,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谷。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東面

小橋的東面,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層層疊疊、但錯落有致的莊稼地。地裡尺把高的玉米苗,在天上雲朵的掩映下,愈發顯得鬱鬱蔥蔥、蒼翠欲滴。在我視野的盡頭、天地相接的地方,一座烽火臺高高地矗立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西面

小橋的西面,有大片大片的長著茅草的河灘,有蜿蜒起伏、植被稀疏的群山,也有隨坡就勢、高低不平的莊稼地。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410縣道旁的烽火臺,由北向南拍攝

走進山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烽火臺。它位於410縣道西側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左側為410縣道

再向北不遠,是常峪口水庫。

常峪口水庫位於常峪口村北盤腸河上游的火燒溝內,1976年開工,1982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積144平方公里,庫容21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2萬畝,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養殖的小型水庫。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水庫,中部山脊上為明長城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長城腳下、水庫岸邊,低頭吃草的牛群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水庫西岸410縣道邊的文保碑

在常峪口水庫西岸、410縣道西邊的一個山口處,立有一座文保碑,上面刻有:“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常峪口長城4段”“河北省人民政府2018年2月14日公佈”“張家口市人民政府2018年11月1日立”。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山谷

我出了村子,繼續北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橋前。距離小橋不遠,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谷。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東面

小橋的東面,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層層疊疊、但錯落有致的莊稼地。地裡尺把高的玉米苗,在天上雲朵的掩映下,愈發顯得鬱鬱蔥蔥、蒼翠欲滴。在我視野的盡頭、天地相接的地方,一座烽火臺高高地矗立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西面

小橋的西面,有大片大片的長著茅草的河灘,有蜿蜒起伏、植被稀疏的群山,也有隨坡就勢、高低不平的莊稼地。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410縣道旁的烽火臺,由北向南拍攝

走進山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烽火臺。它位於410縣道西側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左側為410縣道

再向北不遠,是常峪口水庫。

常峪口水庫位於常峪口村北盤腸河上游的火燒溝內,1976年開工,1982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積144平方公里,庫容21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2萬畝,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養殖的小型水庫。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水庫,中部山脊上為明長城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長城腳下、水庫岸邊,低頭吃草的牛群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水庫西岸410縣道邊的文保碑

在常峪口水庫西岸、410縣道西邊的一個山口處,立有一座文保碑,上面刻有:“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常峪口長城4段”“河北省人民政府2018年2月14日公佈”“張家口市人民政府2018年11月1日立”。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

常峪口長城與北京市懷柔區境內的黃花城水長城類似,即常峪口水庫的水將庫區內的長城淹沒了,從而將長城斷開了。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山谷

我出了村子,繼續北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橋前。距離小橋不遠,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谷。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東面

小橋的東面,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層層疊疊、但錯落有致的莊稼地。地裡尺把高的玉米苗,在天上雲朵的掩映下,愈發顯得鬱鬱蔥蔥、蒼翠欲滴。在我視野的盡頭、天地相接的地方,一座烽火臺高高地矗立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西面

小橋的西面,有大片大片的長著茅草的河灘,有蜿蜒起伏、植被稀疏的群山,也有隨坡就勢、高低不平的莊稼地。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410縣道旁的烽火臺,由北向南拍攝

走進山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烽火臺。它位於410縣道西側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左側為410縣道

再向北不遠,是常峪口水庫。

常峪口水庫位於常峪口村北盤腸河上游的火燒溝內,1976年開工,1982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積144平方公里,庫容21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2萬畝,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養殖的小型水庫。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水庫,中部山脊上為明長城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長城腳下、水庫岸邊,低頭吃草的牛群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水庫西岸410縣道邊的文保碑

在常峪口水庫西岸、410縣道西邊的一個山口處,立有一座文保碑,上面刻有:“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常峪口長城4段”“河北省人民政府2018年2月14日公佈”“張家口市人民政府2018年11月1日立”。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

常峪口長城與北京市懷柔區境內的黃花城水長城類似,即常峪口水庫的水將庫區內的長城淹沒了,從而將長城斷開了。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

"

這兩年,我從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影友交流群裡時不時會看到影友們在常峪口一帶拍攝的精美照片,看得我心裡直犯癢癢,打算有時間了一定要去常峪口轉轉。

常峪口原來是宣化縣東望山鄉的一個行政村,現在歸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管轄。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張家口上空陰雲密佈,看上去馬上就要下雨的樣子。我離開張家口市區,沿著310省道一路向東,不到一小時就來到了去往常峪口村的路口。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村的標誌石

圖片中部是常峪口村的標誌石,上面刻著“常峪口”“始於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圖片右邊是310省道;左邊是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統率明軍,追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攻陷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凱旋後,常大將軍率軍在現在的常峪口一帶駐守。但時間不久,常大將軍就因患暴病而卒,虛歲四十。由於北面距大軍駐守的地方不遠就是通往塞北的山口,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按諧音將常遇春大將軍率軍駐守的地方命名為“常峪口”。

常遇春離世後,其靈柩運回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傷心,親往龍江祭奠,追封他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南京鐘山,配享太廟,肖像入功臣廟,位牌列第二。

另據史書記載,常峪口,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堡牆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去往常峪口的410縣道。

進了常峪口村,我從南向北、從東往西仔仔細細地轉了一大圈,既沒看見堡牆、廟宇等各類古建,也沒發現它們的遺址或遺蹟。我覺得常峪口和張家口一帶普普通通的村莊差不多,不像個屯兵戍邊的重要城堡。此時,我不由地感嘆: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能改變一切!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山谷

我出了村子,繼續北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橋前。距離小橋不遠,是一條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谷。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東面

小橋的東面,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層層疊疊、但錯落有致的莊稼地。地裡尺把高的玉米苗,在天上雲朵的掩映下,愈發顯得鬱鬱蔥蔥、蒼翠欲滴。在我視野的盡頭、天地相接的地方,一座烽火臺高高地矗立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小橋的西面

小橋的西面,有大片大片的長著茅草的河灘,有蜿蜒起伏、植被稀疏的群山,也有隨坡就勢、高低不平的莊稼地。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410縣道旁的烽火臺,由北向南拍攝

走進山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烽火臺。它位於410縣道西側的山坡上。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左側為410縣道

再向北不遠,是常峪口水庫。

常峪口水庫位於常峪口村北盤腸河上游的火燒溝內,1976年開工,1982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積144平方公里,庫容21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2萬畝,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養殖的小型水庫。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常峪口水庫,中部山脊上為明長城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長城腳下、水庫岸邊,低頭吃草的牛群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水庫西岸410縣道邊的文保碑

在常峪口水庫西岸、410縣道西邊的一個山口處,立有一座文保碑,上面刻有:“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常峪口長城4段”“河北省人民政府2018年2月14日公佈”“張家口市人民政府2018年11月1日立”。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

常峪口長城與北京市懷柔區境內的黃花城水長城類似,即常峪口水庫的水將庫區內的長城淹沒了,從而將長城斷開了。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

明太祖的拜把子兄弟、大將軍常遇春病故之地——張家口常峪口實拍

▲ 常峪口水庫大壩

常峪口水庫大壩,壩型為漿砌料石外殼埋石混凝土芯牆的雙曲拱壩,最大壩高37米,壩頂弧長134米,壩頂寬2米,壩底寬10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