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報,對2018年落實打好三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持續擴大內需、推進高水平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取得明顯成效的24個省(區、市)、80個市(州)、120個縣(市、區、旗)等予以督查激勵,相應採取30項獎勵支持措施。河北張家口市下花園區位列“在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生態環境整治、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轉型成效突出”的地方榜單。

從2009年3月下花園區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以來,該區用足用好國家的扶持政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強產業、興城市、美生態、惠民生,成功趟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通過由地下到地上、由黑色到綠色、由粗放到精深的全新再造,一個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的新型城區已經呈現在人們面前。

壯大接續替代產業,讓發展支撐“強”起來

在下花園經濟開發區內,張家口康乾機械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加緊生產,這家利用關閉礦井後的閒置土地、建在煤礦採空區的企業,是下花園2012年引入的一家裝備製造企業,其自主研發的模塊式高壓大流量負載敏感比例多路閥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了國家專利,打破了國內大流量比例多路閥只能依靠進口的局面。

近年來,下花園區把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作為下好全面轉型這盤棋的“當頭炮”,致力於擺脫單一資源依賴,構建多元產業支撐,把發展重點轉移到高成長、高效益、低能耗、無汙染的綠色產業上來。在產業選擇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摒棄那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思想和做法,充分考慮土地、環境等各個方面的承載能力,把高新科技、特色旅遊、健康養生、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製造等作為產業主攻方向,堅定走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之路。把淘汰落後產能與提升傳統產業相結合,有序退出高耗能、高汙染的32家企業,關閉了一批負債沉重、復甦無望的“殭屍企業”。在招商引資上,改變過去那種“挑到籃中就是菜”的理念,變“來者不拒”為“擇優錄取”,先後引進華潤、軟銀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大集團、大公司落戶。在平臺建設上,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利用原煤礦廢棄建設用地,規劃建設了總面積17.6平方公里的省級下花園經濟開發區。2018年又實施“園區再造”,投資1.2億元對園區道路、管網、供電、供暖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項目承載力和產業集聚力進一步增強。目前,園區入駐企業達到18家,總投資達400多億元,石墨烯高性能鋰電池生產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製造項目開工建設,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先行區和引領科技創新的示範區。

2018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08億元,實現財政收入6.08億元。今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等主要指標增速均居全市前列,經濟發展呈現良好勢頭。

今年4月中旬,河北(香港)投洽會上,下花園區政府與華潤集團合作的總投資3億美元的泛奧運文旅小鎮項目簽約。至此,下花園區已吸引萬科、國投萬和、華僑城、軟銀等眾多知名企業落地,世界500強、中國100強企業紛紛入駐下花園。

“我們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最終度過了爬坡過坎的困難時期,迎來了浴火重生的‘豔陽天’,但從深層次、更長遠看,只有產業發展起來了,下花園才能真正變成‘花園’城市。”下花園區委書記王小軍說。

補齊城市功能短板,讓城市形象“靚”起來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深刻認識到,只有把城市建設好、環境打造好,才能讓人民群眾從轉型中看到希望、得到實惠。為加快城市轉型,堅持把城市建設作為改善人居環境和吸引優質生產要素向下花園聚集的核心之舉,確立了“山水花園·智慧城市”建設目標,既拓展城市空間,又提升基礎功能;既強化城市建設,又注重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

下花園區藉助於近臨北京的區位交通優勢,發揮京張高鐵和崇禮鐵路在此交匯的樞紐地位,推進產城高度融合發展,引進了國投金融科技園、萬科互聯網產業園等一大批產城融合項目,打造高鐵效應持續釋放的“北環經濟帶”。累計投資127億元實施了259項城建重點工程。新建和改造道路70餘條,建成區面積擴大了1倍,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實施了南北2個水源地新建、綜合客運樞紐站和“三館兩中心”等一批重點城建項目,建設了一批便民廣場和城市遊園,水幕電影、音樂噴泉、高塔激光秀給城市增加了更多現代元素,智慧街區、智能公交站亭、“雪亮工程”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城市亮化魅力呈現,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和對外影響力日益擴大。在全市每月開展的城市管理績效考評中,連續4年穩居第一。2018年文明城市創建綜合考評取得全省第二、全市第一的好成績。

傾力再造綠水青山,讓生態環境“美”起來

下花園區以首都“兩區”建設為契機,既治理煤炭長期開採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又致力於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打好生態治理組合拳,全力構築首都綠色生態屏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堅持地上地下兼顧,持續加強地質災害治理和生態修復,累計投資3.1億元實施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對採煤塌陷區、工礦廢棄地等實施生態修復,治理面積7平方公里,恢復植被4400畝;採用注漿法填充地下采空區5萬餘方、治理面積近2000畝,為項目落地、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保障。實施了藍天、碧水、綠地、淨土“四大行動”,以奧運迎賓廊道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為重點,高標準開展植樹造林和城區綠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30%,森林覆蓋率達到45.86%。持續鞏固洋河、戴家營河治理成果,高標準完成了東河綜合治理,推進洋河下花園段河道疏浚治理及生態修復工程,洋河溼地被評為省級溼地公園,形成群山環抱、三水環繞、生態宜居的城市特色。同時,加強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汙染物治理,穩步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工程,除熱電廠外所有煙囪全部拆除,空氣質量持續提升。

如今的下花園隨處可見滿眼的綠色,已由“一城煤灰半城土”變成“半城花海半城林”,盡展“山水花園”風采,成為名副其實的北京生態“後花園”,成為許多北京市民的康養居住和休閒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用情解決民生欠賬,讓人民群眾“笑”起來

為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償還過去欠賬,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區委、區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讓人民群眾從轉型發展中看到希望、真正受益。新建了下花園區醫院,基礎設施和醫療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完成了區幼兒園、中小學的新建,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北大燕園高級中學、北大幼兒園投入運營,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學水平。接收了中央和省屬企業“三供一業”和煤礦街道辦事處,實施了煤礦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在城區集中安置礦區居民13000餘戶,極大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條件,棚改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通過完善社保體系,發展公共事業,加強社會治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不斷增強,實現了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

(院玉順 尹輝 郭沁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