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批80後:我終於接納了曾經討厭的生活

王朔說,“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樣,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

文化之可怕在於,很多時候我們被塑造了,卻不自知。就拿音樂打個比方。

我人生中知道的第一個歌手是韓寶儀,第二是葉啟田,第三個是鄧麗君

最後一批80後:我終於接納了曾經討厭的生活

我猜你壓根不知道她們是誰

韓寶儀《粉紅的回憶》

葉啟田《愛拼才會贏》

鄧麗君《甜蜜蜜》

沒得選啊,從我穿著開襠褲大踩泥巴開始,我爸就在家重複播放這些歌,尤其在我媽把我和他單獨丟在家的時候,他就會大分貝的循環播放這些歌,因為據說音樂停下來之前我絕對不哭。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我現在一聽到她們的歌就渾身難受,可能是喚醒了單獨和我爸在家的恐懼。

最後一批80後:我終於接納了曾經討厭的生活

等我揹著小書包走向學校,我爸的歌單換成了清一色的李玟張惠妹。客廳牆上掛的中規中矩的山水畫之間擠了好幾張李玟、張惠妹的大海報,海報裡的李玟幾乎和我的體型一樣大。我沒法和張惠妹比體型,為了防止我亂畫——像我在山水和李玟身上乾的事情一樣——我爸把張惠妹那張貼的老高。

畫不到的海報總是更勾人,張惠妹成功走進我心裡。但我絕不會聽她的歌,因為她是爸爸那個年代的人才會聽的歌手啊。

我以為有品位就是欣賞新的潮流。

最後一批80後:我終於接納了曾經討厭的生活

直到高一開學的時候,新生們站起來自我介紹,誰都不捨得錯過“我最喜歡的歌手”環節。如果現場有人計票,票數最高的一定是周杰倫五月天緊隨其後。甚至有個男生穿著垮垮的衣服斜帶著帽子,走上講臺故意用“拽拽的口氣”問大家:“你們猜我的偶像是誰?”很難不注意到被他攤到右前方的右腿也跟著微微抽動了兩下。

呵,又是周杰倫。

回家後我把之前買的周杰倫五月天林俊杰王力宏孫燕姿張韶涵的磁帶通通收起來,聽起了英文歌。我改變了之前的主意,我覺得不和別人喜歡重複的東西才算是有品位。

最後一批80後:我終於接納了曾經討厭的生活

讀大學的時候發現,原來同學們也都在聽英文歌,於是我刪掉了mp3裡的英文歌,聽起了後搖。看來有品位,應該是喜歡小眾的東西吧。

現在回想起來,通過聽歌來標榜自己的品位實在是一件可笑又有些羞恥的事情。我所接觸的文化將我塑造成了什麼樣呢,充滿偏見又自以為是。這些錯不是我接觸的文化的錯,而是我自己的錯,因為我知道的太少了,才會犯無知自大的毛病。

最後一批80後:我終於接納了曾經討厭的生活

我以為讀羅蘭·巴爾特是有文化,讀郭敬明是沒文化;聽Post-Rock有文化,聽韓寶儀是沒文化……文化是什麼好像並不重要,而是一種自我標榜的工具。

然而文化並不是標本,也沒有衡量的尺度,它是流動在我們周圍的一切。列夫托爾斯泰是文化,方言也是文化,金字塔是文化,公寓也是文化,漢服是文化,牛仔褲也是文化……它是我們生活的方式。

生活方式沒有高低,所以文化沒有高低,自然不會因為聽了幾首後搖就有權力自視高人一等。對文化了解的越多,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才會越輕鬆,才不會對未知的東西產生盲目的仰視或者酸唧唧的心理。

可以去音樂廳聽交響樂,也可以去KTV唱張惠妹的生活才更加自在,當心裡的偏見消失,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坦然。

文化對我的緩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在成年以後才發現。如果這樣的道理早早有人告訴我,消除我的文化盲區,也許我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可惜很多真正塑造我們人生的事情,我們自己沒得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