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愛智: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張恨水 文學 清朝 小說 圖影工作者 圖影工作者 2017-10-18

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搖落後,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伊愛智: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伊愛智: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伊愛智: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賞析】

納蘭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是他最大的成就還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品味,而且還能夠直指本心。這或許是他能夠寫出令人動容、耐人尋味的好詞的緣由。

在納蘭生前,他的書做成刻本出版後就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而在他身後,他更是被譽為“清朝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代詞話家和學者對他評價都很高。

到了民國時候,納蘭作為出名很早卻英年早逝的才子,被人寫進了書裡。張恨水的《春明外史》中寫到過一位才子,死於三十一歲的壯年。其友慟道:“看到平日寫的詞,我就料他跟那納蘭容若一樣,不能永年的……”

《春明外史》當時刊登在報紙上,作為連載的小說,會被許多人看到,而張恨水之所以要將納蘭寫入文中,想來也是想借助納蘭的人氣,為自己的小說增添幾分魅力。

後人十分敬仰和推崇的納蘭,其實和普通人無異,雖然他有著過人的才華,卻也有著尋常人不曾有的煩惱。納蘭有一個紅顏知己叫做沈宛,是他在江南認識的。沈宛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和納蘭心意相通,二人感情甚篤。

不過讓人惋惜的是,納蘭那時已經有了妻子官氏,雖然說男人三妻四妾在那時是很平常的,但沈宛是漢家的平民女子,這一點讓納蘭的父親納蘭明珠很不能接受。他認為男人風流可以,但如果把一個漢家女子娶進家門則是萬萬不能的事情。

於是納蘭無法將沈宛接進家門,只能在京城其他地方為沈宛安置一處別院,二人就這樣開始了艱辛卻又幸福的夫妻生活。但好景不長,沈宛在懷孕後,決定回到江南,獨自將納蘭的骨肉撫養成人,她不想因為自己影響納蘭與家族的關係。

伊愛智: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伊愛智: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伊愛智: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沈宛走了,正如她來一樣,毫無聲息。這樣一個善良卻又卑微的女子在納蘭的生命中來過又離去,為納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這首《憶江南》就是納蘭在沈宛走後,一個人百無聊賴時所作的。

心如死灰,除了蓄髮之外,已經與僧人無異。只因生離死別,在那似曾相識的孤燈之下,愁情縈懷,夢不能醒。花朵凋零之後,即使清風再怎麼吹拂,也將無動於衷。雨聲淅瀝,落葉飄零於金井,忽然間聽到風停後傳來的一陣鐘聲,自己福分太淺,縱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卻也常在生離死別中。

沈宛走了,一同帶走的還有納蘭的希望和幸福。雖然冬去春來,但這姍姍來遲的春意對納蘭來說,已是毫無意義。沒有了一同看春的人,就算這春風再溫柔,這春日再明媚,又能怎麼樣呢?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納蘭此刻的心情果真也是如此,雖然蓄髮,內心卻依然是如灰燼一般,毫無生氣,對紅塵絲毫不再留戀了,如同僧人一般。只不過是等著死去,消磨時光罷了。既然是這樣的生活狀態,下一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也便是在情理之中了。

“孤檠”是孤燈的意思,夜晚一個人守在似曾相識的孤燈下,懷念往昔,真想沉浸在過往的美夢中長睡不醒。可惜夢總有做完的時候,等醒來時,更發現了現實的冰冷與殘酷,就好像凋零的花朵,淅淅瀝瀝的雨聲,怎麼看都是寂寞。

納蘭在最後感慨自己是“薄福薦傾城”。在這裡,“薦”的意思是進獻,送上,而“傾城”則是指那些容貌豔麗的女子,這裡指的是沈宛。納蘭福薄,無法消受上天饋贈給他的美好禮物,只能在失去之後獨自嘆息。

這首詞寫盡離別辛酸淚,卻又不失清新雅淡,實屬佳作。中國曆代的文人都追求將對物質理性的認識與人生觀、世界觀聯合起來,從而指導生活、藝術等。納蘭卻不是如此,他超脫於任何一種形式,無論他的抒情還是描寫都是有感而發,從心底迸發的熱情讓理性的禁錮蕩然無存,納蘭寫詞,重在寫心。

伊愛智: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伊愛智: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伊愛智: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伊愛智: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如侵權,請告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