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追擊諸葛亮被射死,他忽略了兩個人的做法'

"

張郃是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也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蜀漢建興四年(226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在街亭擊敗諸葛亮大軍先鋒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張郃也因此成為諸葛亮的心腹大患。

蜀漢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為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撤軍。張郃率軍追擊諸葛亮退軍至木門,在交戰中,張郃中箭身亡。

"

張郃是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也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蜀漢建興四年(226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在街亭擊敗諸葛亮大軍先鋒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張郃也因此成為諸葛亮的心腹大患。

蜀漢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為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撤軍。張郃率軍追擊諸葛亮退軍至木門,在交戰中,張郃中箭身亡。

張郃追擊諸葛亮被射死,他忽略了兩個人的做法

關於張郃之死,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為糧盡撤軍,張郃主動追擊,追到木門,和諸葛亮軍大戰,張郃右膝中箭,因此戰死。

見《三國志 張郃傳》記載: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第一種說法,張郃是主動追擊的,在和諸葛亮軍交戰中,被飛來的箭射中,導致戰死,這是個意外,也是正常的,畢竟,戰場上弓箭是不長眼睛的。

第二種說法,諸葛亮糧盡退軍,司馬懿派張郃追擊。張郃說,按照兵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諸葛亮早有準備,如果追,就犯了兵家大忌,但是,司馬懿不聽,強行命令張郃追擊,於是,張郃被諸葛亮的伏兵射死。

見《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第二種說法,是司馬懿讓張郃去送死,這是明顯的借刀殺人,司馬懿想借諸葛亮之手除掉張郃,除掉一個政敵,然後獨攬兵權。

"

張郃是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也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蜀漢建興四年(226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在街亭擊敗諸葛亮大軍先鋒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張郃也因此成為諸葛亮的心腹大患。

蜀漢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為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撤軍。張郃率軍追擊諸葛亮退軍至木門,在交戰中,張郃中箭身亡。

張郃追擊諸葛亮被射死,他忽略了兩個人的做法

關於張郃之死,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為糧盡撤軍,張郃主動追擊,追到木門,和諸葛亮軍大戰,張郃右膝中箭,因此戰死。

見《三國志 張郃傳》記載: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第一種說法,張郃是主動追擊的,在和諸葛亮軍交戰中,被飛來的箭射中,導致戰死,這是個意外,也是正常的,畢竟,戰場上弓箭是不長眼睛的。

第二種說法,諸葛亮糧盡退軍,司馬懿派張郃追擊。張郃說,按照兵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諸葛亮早有準備,如果追,就犯了兵家大忌,但是,司馬懿不聽,強行命令張郃追擊,於是,張郃被諸葛亮的伏兵射死。

見《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第二種說法,是司馬懿讓張郃去送死,這是明顯的借刀殺人,司馬懿想借諸葛亮之手除掉張郃,除掉一個政敵,然後獨攬兵權。

張郃追擊諸葛亮被射死,他忽略了兩個人的做法

那麼,張郃之死,到底誰該負責呢?到底怪誰?

其實,我個人感覺,還是張郃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

按照第一種說法,張郃以用兵巧變著稱,為何看不出追擊諸葛亮很危險呢?

蜀漢建興四年(226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糧盡退軍時,大將王雙率軍追擊諸葛亮,結果在交戰中,被諸葛亮軍斬殺。這是前車之鑑,為何張郃就視而不見呢?

見《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另外,蜀漢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陳式攻武都、陰平二郡,魏國雍州刺史郭淮率軍準備攻打陳式,諸葛亮率軍出建威,郭淮立即退走,不敢打了。

"

張郃是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也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蜀漢建興四年(226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在街亭擊敗諸葛亮大軍先鋒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張郃也因此成為諸葛亮的心腹大患。

蜀漢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為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撤軍。張郃率軍追擊諸葛亮退軍至木門,在交戰中,張郃中箭身亡。

張郃追擊諸葛亮被射死,他忽略了兩個人的做法

關於張郃之死,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為糧盡撤軍,張郃主動追擊,追到木門,和諸葛亮軍大戰,張郃右膝中箭,因此戰死。

見《三國志 張郃傳》記載: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第一種說法,張郃是主動追擊的,在和諸葛亮軍交戰中,被飛來的箭射中,導致戰死,這是個意外,也是正常的,畢竟,戰場上弓箭是不長眼睛的。

第二種說法,諸葛亮糧盡退軍,司馬懿派張郃追擊。張郃說,按照兵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諸葛亮早有準備,如果追,就犯了兵家大忌,但是,司馬懿不聽,強行命令張郃追擊,於是,張郃被諸葛亮的伏兵射死。

見《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第二種說法,是司馬懿讓張郃去送死,這是明顯的借刀殺人,司馬懿想借諸葛亮之手除掉張郃,除掉一個政敵,然後獨攬兵權。

張郃追擊諸葛亮被射死,他忽略了兩個人的做法

那麼,張郃之死,到底誰該負責呢?到底怪誰?

其實,我個人感覺,還是張郃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

按照第一種說法,張郃以用兵巧變著稱,為何看不出追擊諸葛亮很危險呢?

蜀漢建興四年(226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糧盡退軍時,大將王雙率軍追擊諸葛亮,結果在交戰中,被諸葛亮軍斬殺。這是前車之鑑,為何張郃就視而不見呢?

見《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另外,蜀漢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陳式攻武都、陰平二郡,魏國雍州刺史郭淮率軍準備攻打陳式,諸葛亮率軍出建威,郭淮立即退走,不敢打了。

張郃追擊諸葛亮被射死,他忽略了兩個人的做法

這說明郭淮很聰明,吸取了王雙的教訓,見好就收,不會去白白送死。

見《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兩個活生生的例子,王雙追擊,被殺;郭淮退軍,生還。張郃為何就不多動動腦子呢?

按照第二種說法,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讓張郃去送死。張郃明知道歸軍不能追,更應該提高防範,就算上面軍令壓著,必須去追,但是,你可以放慢行軍速度,做做樣子,或者,繞一個遠道,回去交代,不是沒追,是沒追上。

或者,就算追上了,也不要硬拼,虛張聲勢,喊幾嗓子,聒噪一下就完了,你玩命地拼,肯定吃大虧啊?白白送死,張郃為何不多個心眼呢?

因此,綜上所述,張郃追擊諸葛亮,中箭身亡,完全是自己的問題,不會隨機應變,不會靈活運用,和他“用兵巧變”完全相背離了,非常可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