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長子縣的歷史一如濁漳南源的那條河流,以“精衛填海”的神話傳說為源頭,靜靜地一路流來……最後,它流到我們眼前,小心翼翼地打量著這個日漸喧囂的世界。2013年的暮春薄雪未消,記者順濁漳河南源而上,尋訪那個瘦小但卻綿長的源頭,還有那個人煙漸漸稀少的村莊。

公元386年的那一天,濁漳河兩岸的浪花絢麗奪目,身穿羊皮襖的慕容永鬚髮似箭,他執劍長嘯——前秦的江山應聲倒下……和濁漳河的浪花一般,只要信步走進一個村落,就會翻動一頁歷史,隨處踩動一塊石頭,就會觸動一個朝代。

A虔誠的尋訪

"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長子縣的歷史一如濁漳南源的那條河流,以“精衛填海”的神話傳說為源頭,靜靜地一路流來……最後,它流到我們眼前,小心翼翼地打量著這個日漸喧囂的世界。2013年的暮春薄雪未消,記者順濁漳河南源而上,尋訪那個瘦小但卻綿長的源頭,還有那個人煙漸漸稀少的村莊。

公元386年的那一天,濁漳河兩岸的浪花絢麗奪目,身穿羊皮襖的慕容永鬚髮似箭,他執劍長嘯——前秦的江山應聲倒下……和濁漳河的浪花一般,只要信步走進一個村落,就會翻動一頁歷史,隨處踩動一塊石頭,就會觸動一個朝代。

A虔誠的尋訪

長子縣漳河兩岸的村莊


圖為:濁漳河南源與丹河交匯處

靈湫廟正殿木刻對聯雲:“女娃理水,南經北緯,彙集神泉出靈湫;漳源瀉碧,西流東注,灌溉上黨萬頃田。”泉水周遭一片碧綠,是古潞州八景之一,謂之“漳源瀉碧”。《山海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這裡指的正是發源於發鳩山東麓的濁漳河南源。南源泉水于山腳下湧出,叮叮咚咚清澈碧綠,閃爍著文明的光華直奔山外,一路千迴百折,噴珠瀉玉,且水流汩汩有聲,彷彿天音,加上發鳩山蒼秀挺拔,蜿蜒南北,重嶺疊嶂,列峰如屏,可謂是漳源瀉碧,美景天成,名列古潞州八景之一。“漳源瀉碧”不僅風景迷人,其山水間的更是埋藏著上黨文化的根脈和神話傳奇的鴻蒙遠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不而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女娃因此被敬為漳水之神,就在濁漳南源的旁邊,不知什麼年代修起了一座山祠,初名“靈泉廟”,北宋政和元年,宋徽宗趙佶敕封為“靈湫廟”。這一典故有靈湫廟碑文為證:“縣西四十里有山曰發鳩,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廟貌甚古,歲時水旱祈禱,無不應驗。政和元年……天子敕名靈湫廟,褒神利國惠民之功也。”

對於精衛填海的神話,陶淵明、岑參、韓愈等歷代文人志士,屢有詩文詠贊。“行經百度水,只是一漳河”——濁漳河堪稱上黨文明的母親河,其分支經緯交錯、源頭眾多,像一張鋪陳在上黨大地的巨網,分隔著山嶺溝壑,平疇綠野。

B失落的村莊

枯藤老樹,寫意荒涼

漳河兩岸的村莊如珍珠一般,散落於山野林地,越是遠離塵囂,才使得它更顯得幽靜和神祕——它們在青山綠水之間,散發著遠古文化的神采和風韻,它們有乾淨清澈的風景,有古香古色的滄桑,彷彿世外桃源,村落不大,石板路、青磚房,各種古舊的色彩混搭,加上出沒在村口的羊群,這一切都隨著日頭在山間的起起落落,千年彷彿一瞬。

這條河流孕育了長子的遠古文明,除了千年古剎法興寺、崇慶寺,迄今二億五千萬年的仙翁山木化石群,足證這片土地的博大精深,至於戰爭遺址、關隘城堡,更是紛紜繁呈,斑斑駁駁,凝聚著長子人的情感,散發著濃郁的文化之香。《羊頭山新記》記載:發鳩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宋政和年間,禱雨輒應,賜額曰“靈湫”,蓋濁漳之源也。羊頭山神指神農也。同樣是位列遠古聖人的堯之封他的長子朱于丹地,長子由此得縣名。……就在這久遠而且厚重的歷史背景下,世事幾番變遷,滄海幾度桑田,彷彿只有源頭湧出說清泉,帶著清澈,帶著綿延,帶著超然。然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時光如何流轉,但長子的山河卻依然煙雨瀰漫,雲霧繚繞。《管子·水地篇》載:“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流動貫通永恆,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內涵。今天,濁漳河源頭的村莊卻安靜得近乎蒼涼,只有枯藤老樹和舊舍殘牆隱喻著就昔日的熱鬧。站在這個小村莊裡,總能聽見一種聲音,在山谷間迴盪,若隱若現,彷彿訴說著什麼……

"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長子縣的歷史一如濁漳南源的那條河流,以“精衛填海”的神話傳說為源頭,靜靜地一路流來……最後,它流到我們眼前,小心翼翼地打量著這個日漸喧囂的世界。2013年的暮春薄雪未消,記者順濁漳河南源而上,尋訪那個瘦小但卻綿長的源頭,還有那個人煙漸漸稀少的村莊。

公元386年的那一天,濁漳河兩岸的浪花絢麗奪目,身穿羊皮襖的慕容永鬚髮似箭,他執劍長嘯——前秦的江山應聲倒下……和濁漳河的浪花一般,只要信步走進一個村落,就會翻動一頁歷史,隨處踩動一塊石頭,就會觸動一個朝代。

A虔誠的尋訪

長子縣漳河兩岸的村莊


圖為:濁漳河南源與丹河交匯處

靈湫廟正殿木刻對聯雲:“女娃理水,南經北緯,彙集神泉出靈湫;漳源瀉碧,西流東注,灌溉上黨萬頃田。”泉水周遭一片碧綠,是古潞州八景之一,謂之“漳源瀉碧”。《山海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這裡指的正是發源於發鳩山東麓的濁漳河南源。南源泉水于山腳下湧出,叮叮咚咚清澈碧綠,閃爍著文明的光華直奔山外,一路千迴百折,噴珠瀉玉,且水流汩汩有聲,彷彿天音,加上發鳩山蒼秀挺拔,蜿蜒南北,重嶺疊嶂,列峰如屏,可謂是漳源瀉碧,美景天成,名列古潞州八景之一。“漳源瀉碧”不僅風景迷人,其山水間的更是埋藏著上黨文化的根脈和神話傳奇的鴻蒙遠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不而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女娃因此被敬為漳水之神,就在濁漳南源的旁邊,不知什麼年代修起了一座山祠,初名“靈泉廟”,北宋政和元年,宋徽宗趙佶敕封為“靈湫廟”。這一典故有靈湫廟碑文為證:“縣西四十里有山曰發鳩,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廟貌甚古,歲時水旱祈禱,無不應驗。政和元年……天子敕名靈湫廟,褒神利國惠民之功也。”

對於精衛填海的神話,陶淵明、岑參、韓愈等歷代文人志士,屢有詩文詠贊。“行經百度水,只是一漳河”——濁漳河堪稱上黨文明的母親河,其分支經緯交錯、源頭眾多,像一張鋪陳在上黨大地的巨網,分隔著山嶺溝壑,平疇綠野。

B失落的村莊

枯藤老樹,寫意荒涼

漳河兩岸的村莊如珍珠一般,散落於山野林地,越是遠離塵囂,才使得它更顯得幽靜和神祕——它們在青山綠水之間,散發著遠古文化的神采和風韻,它們有乾淨清澈的風景,有古香古色的滄桑,彷彿世外桃源,村落不大,石板路、青磚房,各種古舊的色彩混搭,加上出沒在村口的羊群,這一切都隨著日頭在山間的起起落落,千年彷彿一瞬。

這條河流孕育了長子的遠古文明,除了千年古剎法興寺、崇慶寺,迄今二億五千萬年的仙翁山木化石群,足證這片土地的博大精深,至於戰爭遺址、關隘城堡,更是紛紜繁呈,斑斑駁駁,凝聚著長子人的情感,散發著濃郁的文化之香。《羊頭山新記》記載:發鳩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宋政和年間,禱雨輒應,賜額曰“靈湫”,蓋濁漳之源也。羊頭山神指神農也。同樣是位列遠古聖人的堯之封他的長子朱于丹地,長子由此得縣名。……就在這久遠而且厚重的歷史背景下,世事幾番變遷,滄海幾度桑田,彷彿只有源頭湧出說清泉,帶著清澈,帶著綿延,帶著超然。然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時光如何流轉,但長子的山河卻依然煙雨瀰漫,雲霧繚繞。《管子·水地篇》載:“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流動貫通永恆,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內涵。今天,濁漳河源頭的村莊卻安靜得近乎蒼涼,只有枯藤老樹和舊舍殘牆隱喻著就昔日的熱鬧。站在這個小村莊裡,總能聽見一種聲音,在山谷間迴盪,若隱若現,彷彿訴說著什麼……

長子縣漳河兩岸的村莊


圖為:雪落濁漳河南源

C不忍的記錄

涓涓細流,越來越瘦

河流消亡了,其文化生命也就隨之而亡。換句話說,文明消亡的背後,必然是一條生態持續惡化的河流,因此,面對地域文化的母親河,誰也不能忘恩負義。

和濁漳河毗鄰的丹河,已是神奇化為腐朽,斷流的河道髒得不成模樣。河流的文明帶來了繁盛的城市,可居於城市的人們卻只能在回憶裡找尋河流的影子,這是城市的悲哀,還是河流的悲哀?《史記》中也有“川竭國亡”的記載:“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文明的本體基礎。《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這故事難道不是某種警示的隱喻嗎?

濁漳河的源頭,正是長子地域文化的母親河,儘管現在看來它依然清澈,但也是弱不禁風,越來越瘦。然而,在這瘦小的源頭流到申村時,源源不斷地注入水庫,時而煙波浩渺,一望無垠;時而波光粼粼,晶瑩剔透……看不盡的波光瀲灩,讀不完的山色空濛,聽不厭的水譁風吟,品不完的人生百味。

看起來,濁漳河源頭是幸運的,她的幸運在於,她孕育了文明,但沒有被遺忘和遺棄。她在申村被當現代長子人重塑,這是對地域文化的呵護,在環境保護之外,也被賦予了更多文明的內涵。

岸邊的祈禱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彩陶上的水波飾紋是古人對於自然的抽象再現,再現的自然已不是自然,而是思維的創造,表明河流的文化生命已經形成。幾千年的長子歷史很遠很長,但有誰知道,久遠厚重的文明,正是從濁漳河南源的泉水旁起步的?

長子境內名勝古蹟眾多,崇慶寺彩塑風華絕代,法興寺燃燈塔堪稱國寶……還有迄今二億五千萬年的木化石群,無論歷史的久遠,還是群落的規模,在亞洲乃至世界都較為罕見。上世紀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濁漳河南源的晉義村發掘出了一批西周青銅器,有豆、簋、爵、觚鬲、鼎等器物,其中一鼎內有銘文六行共四十三字,內容主要記述婚嫁賞賜之事,銘文書體清勁秀麗,筆道織細規整,是迄今為止我省發現的銘文最長的西周青銅器……

用流動貫通永恆,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內涵。長子境內的濁漳河、嵐河、丹河、雍河在大地上縱橫交錯,勾勒出一個山川秀麗、空氣清新、碧水藍天、景色宜人的自然長子,也描繪出了一個文物眾多、國寶薈萃、底蘊豐厚、神采飛揚的人文長子。

河流不僅是自然現象,更是文明的源頭所在。面對源頭,我們需要學會愛,而對河流的愛,正是讓她流得更清澈,走得更久遠。如此,在源頭的已然蕭條的廢墟之上,我虔誠地祈禱:把河流還給村莊,把兩岸還給河流……

"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長子縣的歷史一如濁漳南源的那條河流,以“精衛填海”的神話傳說為源頭,靜靜地一路流來……最後,它流到我們眼前,小心翼翼地打量著這個日漸喧囂的世界。2013年的暮春薄雪未消,記者順濁漳河南源而上,尋訪那個瘦小但卻綿長的源頭,還有那個人煙漸漸稀少的村莊。

公元386年的那一天,濁漳河兩岸的浪花絢麗奪目,身穿羊皮襖的慕容永鬚髮似箭,他執劍長嘯——前秦的江山應聲倒下……和濁漳河的浪花一般,只要信步走進一個村落,就會翻動一頁歷史,隨處踩動一塊石頭,就會觸動一個朝代。

A虔誠的尋訪

長子縣漳河兩岸的村莊


圖為:濁漳河南源與丹河交匯處

靈湫廟正殿木刻對聯雲:“女娃理水,南經北緯,彙集神泉出靈湫;漳源瀉碧,西流東注,灌溉上黨萬頃田。”泉水周遭一片碧綠,是古潞州八景之一,謂之“漳源瀉碧”。《山海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這裡指的正是發源於發鳩山東麓的濁漳河南源。南源泉水于山腳下湧出,叮叮咚咚清澈碧綠,閃爍著文明的光華直奔山外,一路千迴百折,噴珠瀉玉,且水流汩汩有聲,彷彿天音,加上發鳩山蒼秀挺拔,蜿蜒南北,重嶺疊嶂,列峰如屏,可謂是漳源瀉碧,美景天成,名列古潞州八景之一。“漳源瀉碧”不僅風景迷人,其山水間的更是埋藏著上黨文化的根脈和神話傳奇的鴻蒙遠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不而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女娃因此被敬為漳水之神,就在濁漳南源的旁邊,不知什麼年代修起了一座山祠,初名“靈泉廟”,北宋政和元年,宋徽宗趙佶敕封為“靈湫廟”。這一典故有靈湫廟碑文為證:“縣西四十里有山曰發鳩,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廟貌甚古,歲時水旱祈禱,無不應驗。政和元年……天子敕名靈湫廟,褒神利國惠民之功也。”

對於精衛填海的神話,陶淵明、岑參、韓愈等歷代文人志士,屢有詩文詠贊。“行經百度水,只是一漳河”——濁漳河堪稱上黨文明的母親河,其分支經緯交錯、源頭眾多,像一張鋪陳在上黨大地的巨網,分隔著山嶺溝壑,平疇綠野。

B失落的村莊

枯藤老樹,寫意荒涼

漳河兩岸的村莊如珍珠一般,散落於山野林地,越是遠離塵囂,才使得它更顯得幽靜和神祕——它們在青山綠水之間,散發著遠古文化的神采和風韻,它們有乾淨清澈的風景,有古香古色的滄桑,彷彿世外桃源,村落不大,石板路、青磚房,各種古舊的色彩混搭,加上出沒在村口的羊群,這一切都隨著日頭在山間的起起落落,千年彷彿一瞬。

這條河流孕育了長子的遠古文明,除了千年古剎法興寺、崇慶寺,迄今二億五千萬年的仙翁山木化石群,足證這片土地的博大精深,至於戰爭遺址、關隘城堡,更是紛紜繁呈,斑斑駁駁,凝聚著長子人的情感,散發著濃郁的文化之香。《羊頭山新記》記載:發鳩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宋政和年間,禱雨輒應,賜額曰“靈湫”,蓋濁漳之源也。羊頭山神指神農也。同樣是位列遠古聖人的堯之封他的長子朱于丹地,長子由此得縣名。……就在這久遠而且厚重的歷史背景下,世事幾番變遷,滄海幾度桑田,彷彿只有源頭湧出說清泉,帶著清澈,帶著綿延,帶著超然。然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時光如何流轉,但長子的山河卻依然煙雨瀰漫,雲霧繚繞。《管子·水地篇》載:“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流動貫通永恆,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內涵。今天,濁漳河源頭的村莊卻安靜得近乎蒼涼,只有枯藤老樹和舊舍殘牆隱喻著就昔日的熱鬧。站在這個小村莊裡,總能聽見一種聲音,在山谷間迴盪,若隱若現,彷彿訴說著什麼……

長子縣漳河兩岸的村莊


圖為:雪落濁漳河南源

C不忍的記錄

涓涓細流,越來越瘦

河流消亡了,其文化生命也就隨之而亡。換句話說,文明消亡的背後,必然是一條生態持續惡化的河流,因此,面對地域文化的母親河,誰也不能忘恩負義。

和濁漳河毗鄰的丹河,已是神奇化為腐朽,斷流的河道髒得不成模樣。河流的文明帶來了繁盛的城市,可居於城市的人們卻只能在回憶裡找尋河流的影子,這是城市的悲哀,還是河流的悲哀?《史記》中也有“川竭國亡”的記載:“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文明的本體基礎。《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這故事難道不是某種警示的隱喻嗎?

濁漳河的源頭,正是長子地域文化的母親河,儘管現在看來它依然清澈,但也是弱不禁風,越來越瘦。然而,在這瘦小的源頭流到申村時,源源不斷地注入水庫,時而煙波浩渺,一望無垠;時而波光粼粼,晶瑩剔透……看不盡的波光瀲灩,讀不完的山色空濛,聽不厭的水譁風吟,品不完的人生百味。

看起來,濁漳河源頭是幸運的,她的幸運在於,她孕育了文明,但沒有被遺忘和遺棄。她在申村被當現代長子人重塑,這是對地域文化的呵護,在環境保護之外,也被賦予了更多文明的內涵。

岸邊的祈禱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彩陶上的水波飾紋是古人對於自然的抽象再現,再現的自然已不是自然,而是思維的創造,表明河流的文化生命已經形成。幾千年的長子歷史很遠很長,但有誰知道,久遠厚重的文明,正是從濁漳河南源的泉水旁起步的?

長子境內名勝古蹟眾多,崇慶寺彩塑風華絕代,法興寺燃燈塔堪稱國寶……還有迄今二億五千萬年的木化石群,無論歷史的久遠,還是群落的規模,在亞洲乃至世界都較為罕見。上世紀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濁漳河南源的晉義村發掘出了一批西周青銅器,有豆、簋、爵、觚鬲、鼎等器物,其中一鼎內有銘文六行共四十三字,內容主要記述婚嫁賞賜之事,銘文書體清勁秀麗,筆道織細規整,是迄今為止我省發現的銘文最長的西周青銅器……

用流動貫通永恆,恰是河流文化生命的深刻內涵。長子境內的濁漳河、嵐河、丹河、雍河在大地上縱橫交錯,勾勒出一個山川秀麗、空氣清新、碧水藍天、景色宜人的自然長子,也描繪出了一個文物眾多、國寶薈萃、底蘊豐厚、神采飛揚的人文長子。

河流不僅是自然現象,更是文明的源頭所在。面對源頭,我們需要學會愛,而對河流的愛,正是讓她流得更清澈,走得更久遠。如此,在源頭的已然蕭條的廢墟之上,我虔誠地祈禱:把河流還給村莊,把兩岸還給河流……

長子縣漳河兩岸的村莊


圖為:發鳩山下靈湫廟

原標題:尋訪長治古村落之漳水出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