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勇:口味越來越重的交響樂'

""張國勇:口味越來越重的交響樂

文 | 張國勇

7月,“中國音樂家協會交響樂團聯盟”於杭州成立,聯盟主席餘隆在致辭中特別提到:中國交響樂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老一輩指揮家們的辛勤付出。我深以為然,回顧我國的交響樂發展之路,先後出現了李德倫、黃貽鈞、黃飛立、嚴良堃、黃曉同等一眾大師,這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對中國交響樂事業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們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經歷了最艱辛的時代,傾其所有,不求回報,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前些日子,我應趙季平音樂基金邀請去西安音樂大講堂做講座,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賞析環節,無意中聽到主辦方為之準備的錄音,是李德倫先生上世紀80年代初指揮中央樂團錄製的唱片。我認為,拋去現代科技錄音技術的差距,單就藝術層面來看,整個第一樂章的詮釋,層次清晰,格調高遠,演奏精準。音樂中透露出來的真摯、樂句間所表現出的情趣,似流水潺潺,娓娓而致,雖然少了幾分火爆,卻毫不遜於任何一版“名演”,這就是老一輩音樂家的功力所在。當下唯名家名團是尊,唯大鼓大鑔是爽的大環境下,這份沉穩、靜謐更是難能可貴。

縱觀全國各交響樂團的演出季,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幾乎很少被排演,其中一個原因來源於詮釋本身:對於巴洛克時期和海頓、莫扎特、早期貝多芬的作品,演奏者本身就需要具備深厚的涵養、平靜的內心。清澈透明的音響本質決定了演奏時的任一瑕疵都瞞不過聽眾的耳朵;此類作品亦是樂團修養與品位的“試金石”,容不得半點虛假與造作。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迴歸真正的“古典”對於樂團音樂家來說是巨大的考驗,值得畢生追尋,但當真又是難以逾越的。

另外一個更重要原因是時代變遷所帶來的聽眾口味的改變——在信息爆燃的當下,網絡充斥著大量檢索性、簡易化、炸裂式的元素,相較於傳統,聽眾的審美趣味發生了位移,更偏向於“重口味”。附和著此種趣味的流行,交響樂團更是多了幾分妥協,演出季方向和策略也應和著觀眾做出調整:“鼓”與“鑔”交相輝映,震撼、澎湃、壯麗之聲不絕於耳,以滿足受眾的感官,獲得暢快淋漓之悅……我們的交響樂,似乎少了一份寧靜和典雅。

藝術家不能迴避社會屬性,我們自然也無法將自己封閉於寶塔尖上。社會審美趣味與整體環境,確實讓我們的藝術觀點發生著變化,但無論我們怎樣一味地追求場面上的熱烈,追求巨大的聲效與豐滿的舞臺,展示的也僅僅是音樂功能的一部分。如果繼續下去,這似乎就浸沒在“病態”之中了。忽然想起作家樑文道說過這樣一句話:近三十年來,中國最大的變化之一,是越來越重口味。麻辣燙、水煮牛肉、辣子雞、小龍蝦、香鍋、燒烤、火鍋……有網友這樣描述現在很多人無辣不歡的狀態:“‘菊’痛已經難忍,香鍋依舊不停。哪怕明早腚綻,今夜還要再來。”

醫學研究顯示:中國人患消化系統的惡疾比率已經越來越高,據統計,全球一半的食道癌都在中國。飲食口味偏重,麻辣鹹香與癌症風險增加相關。如上所述,如果我們在交響樂樂季與市場中,一味追求“病態”的震撼力,也會造成疾病。況且,公共場合的爭鬥、同事之間的“上手”、委約秩序的破壞,已經是浮躁與虛華的呈現。《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周易》講:旁行不流,樂天知命;《道德經》則強調虛極靜篤,返觀內照。我看,時下的業內,則需要打坐與冥想——盪滌內心,追求平和。

人生道路猶如翻山,攀登之路多有坎坷,自應不畏艱險、竭盡全力,待登頂之時,舉目遠眺,方才恍然知曉:這蹚過的大江大河,經歷的風風雨雨,最後卻只為生命的細水長流。“心中多存一份寧靜與理性”——我們的音樂也大抵應該如此。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聲樂教師,當以自重為重

獨家披露 | 安天旭詳解柴賽“錯曲”事件內情

張國勇:由一次歷險而想到……

《梁祝》誕生60週年,見證者終於還原作品創作歷史真相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