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天師張道陵:歷經磨難,只為心中的“道”

祖天師張道陵:歷經磨難,只為心中的“道”

張天師

“有了千田想萬田,當了皇帝想成仙”,人心苦不知足,這本是天性。神仙方術之流,便是洞悉了人性的這個弱點,大肆宣揚神仙可學,長生可致。雄才大略如秦始皇、漢武帝,也被幾個方士哄得團團轉。神仙方術之學就這樣一步一步壯大,不過那時修仙求道只是個人的身心修煉,沒有形成固定的宗教團體。直到東漢順帝的時期,才有宗教組織產生,這便是道教。道教的創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張道陵。

祖天師張道陵:歷經磨難,只為心中的“道”

北斗七星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江蘇豐縣人。由於創建道教之功實在太大,後來的道教徒給老人家的名字中間加了個“道”字,尊稱為張道陵。作為道教的實際創始人,張道陵出生時要不弄出點動靜,簡直沒法面對鄉親父老。所以他的母親在生產之前,必然做了個夢。夢見北斗七星中的魁星對她說,要降生到她家。張道陵出生之時,果然天生異象,房間被黃雲籠罩,庭院裡冒出一陣氤氳的紫氣。黃雲蓋頂,紫氣東來,這是大大的吉兆啊!

鄉親們一看便明白了:這是個高手。當然,這也是人家基因好,羨慕不來的。張道陵是漢初開國功臣張良的八世孫。張良,這位黃石公的高足,最終修煉得道,和神仙赤松子遊乎九霄雲外。也許是遺傳了老祖宗的優秀基因,七歲的張道陵就把《道德經》背得滾瓜爛熟。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其實背熟也不是難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啥意思?像我等這般仙緣不足的人,很難參透其中的奧祕。但張道陵天賦異稟,不光背熟了,還深深領悟了其中精髓。也怨不得我們不如他,除了出身好、天賦好,他還有個好的指導老師。傳說河上公親自下凡教導他學習。要知道,河上公是漢初著名的神仙。漢文帝去請教,河上公理都不理。漢文帝只撿了些邊邊角角回去,居然就開創了著名的“文景之治”。河上公悉心教出來的張道陵,自然更不同凡響。

祖天師張道陵:歷經磨難,只為心中的“道”

張良與黃石公

如此神童,註定要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在父母殷切的目光中,頗為自負的張道陵,背上行囊,走上了去往首都洛陽的求官之路。對,你沒看錯,就是去求官。不是每個人生來便立志要從事宗教事業的,張道陵也如此。前面已經提過,張道陵的字是“輔漢”,輔佐漢朝嘛,自然要出仕。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大漢朝廷哪用得著一個毛頭小夥來輔佐?看在小夥子學問還不錯,人也很機靈的份上,朝廷還是賞了一個官--正好偏遠的帝國西南部的小城江州缺了個縣令,小夥子去歷練歷練吧。江州即今天的重慶,那時還屬於四川。張道陵從此和四川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道陵興沖沖跑到江州上任,才發現這個父母官不好做。自己空有滿腔熱忱,卻無力改變殘酷的現實;苛政猛於虎,惡吏狠於狼,張道陵雖然作為一縣之長,但內心經常充滿了無力感。如何才能解除老百姓的痛苦,蕩平天下妖魔汙穢?在那個偏遠的小山城,張道陵常常一個人在黑夜中思索。《太平經》上說,將天、地、人三道合一,可致太平。當官既然不能為民做主,那麼修道應該是一個致太平的途徑。張道陵少年進做過的成仙之夢,又逐漸在心中長大開花。

朝廷越來越腐敗,老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失望之下的張道陵辭了官,跑到洛陽城附近的北邙山隱居起來,同時進行艱苦的修煉。“生在蘇杭,死入北邙”,北邙山雖是風水寶地,可離都城實在太近了。“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辭了官的張道陵反而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多次召他入朝為官。張道陵哭笑不得。他一邊修煉,一邊思索如何能救民於水火,但入朝為官顯然不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祖天師張道陵:歷經磨難,只為心中的“道”

煉丹

不勝其擾的張道陵決定搬遠一點,這一次他看中了嵩山。張道陵努力學習修道,存思、符籙、丹道等等,一切對修行有進益的方法,他都想學。可是一直不得其法,上天也在默默地考驗著張道陵。又過了好多年,在嵩山一個廢棄的石洞裡,擁有巨大氣運和仙緣的張道陵,發現了一本絕世祕笈--《黃帝九鼎丹經》。只要按照這本祕笈煉出仙丹,服食之後,便有白日飛昇的希望。

張道陵用顫巍巍的手小心翼翼地拂去丹經書上的灰塵,眼中飽含的眼光。多年的追求,終於有望實現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