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仁壽:張道陵得道成仙的地方

張道陵 道教 青城山 凱歌聲聲 2017-06-18

四川仁壽古稱陵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名字命名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張道陵祠所在地,更是張道陵得道成仙的地方。

四川仁壽:張道陵得道成仙的地方

仁壽縣文化館袁泉館長(左)在演井遺址講解

學習道學的人,最大的願望就是“得道成仙”,那麼究竟如何理解這個“仙”的真實含義呢?仙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和宗教中,認為是靠修煉得道而長生不死的人,或是達到至高神界的人物。因此《說文》中這樣解釋: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現實中,並沒有長生不老的神仙,所以仙的意思,則為一個修道的人,為人類做了很大的貢獻,使他的形象和山一樣的高大,今生來世都被人所敬仰,這個人就是仙了。

那麼,為什麼說四川仁壽就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得道成仙的地方呢?

四川仁壽:張道陵得道成仙的地方

被泥土掩埋的熖陽洞所在地

據史籍記載:張道陵公元142年從江蘇老家來到四川的鶴鳴山,143年在青城山,144年在古稱陵州的四川仁壽開鑿鹽井。

張道陵在開鑿鹽井的時候,發現傍邊的跨鰲山半腰,隱藏一天然巖洞,坐觀東方朝朝日出,飽享陽光之暖。於是張道陵命眾弟子開鑿山道,至抵洞口,入洞一看,頓覺渾身爽朗,甚是滿意。洞中雖有清泉滴滴,但沿著壁溝流出洞外,因而並不潮溼。洞面寬大,宛若財主房屋大堂。洞壁平整光滑,像刀劈斧削一般。“真乃天賜福地!此洞堪做修道之所!朝沐霞光,晚坐夕陽,採氣煉精,無不適當。”張道陵興奮地說。

隨後,張道陵召集眾徒,在洞旁依山而建一靖室,早期道教所修道觀稱作治或靖室,鑿一水井。再用石板鋪一梯級山路,直達山項。並在洞裡置石凳、石床,旁立一石碑,上書三個巨大的篆體:熖陽洞。且有天師印落及年號。從此,張道陵便把這熖陽洞做為在陵州的修煉、棲息之所,也相當於現在的“鹽井指揮部”。

四川仁壽:張道陵得道成仙的地方

張道陵當年修建的石梯路

“1970年,因為修建南乾渠,施工的農民就把這個熖陽洞給掩埋了,現在要恢復是非常容易的,因為熖陽洞石質很好,當時農民用泥土掩埋在現在看來,也屬於一種保護措施。”近日,陪同巴蜀笑星王寶器及記者一起實地考察的仁壽縣文化館館長袁泉指著熖陽洞說道。

以後近千年年,離熖陽洞傍邊的地方,就成為縣衙所在地一直到國民黨縣政府,直至解放後,政府所在地才搬遷。

四川仁壽:張道陵得道成仙的地方

張道陵得道成仙地地方實地考察中

而當年張道陵用石板鋪就直達山項的石梯路,被當地人們稱為“衙門坡”,至今還保存完好,而且每天還有很多人在這條路上行走著……這條路就是中國道路的祖先,延伸到世界,延伸到今天……

2014年第02期《鹽業史研究》張連偉的《陵井考述》提出:古代陵井的形成和發展,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古代井鹽業的繁榮和道教文化的影響,都存在密切關係。

四川仁壽:張道陵得道成仙的地方

四川仁壽早期道教石刻

公元142年,張道陵在鶴鳴山作早期活動後,於143年在青城山為創道作準備;144年,張道陵悟出要想把道教發揚光大,必須有實業和實力,也必須給老百姓帶來實惠,於是他看準當時“鹽比銀子貴”的機會,來到陵州,開鑿鹽井,置灶煮鹽,利用其收入“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的優勢, 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

因此,史學界和道教界把道教形成時間定於公元126年—144年,而144年張道陵在四川仁壽,所以,四川仁壽就是張道陵得道成仙的地方。

(作者:張勝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