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一位正在安雅堡密西根大學讀二年級的年輕女孩,收到一封“來自洛杉磯的信”,信裡滿是讚賞與鼓勵:

“曉陽小姐,多謝寄書來。前一向實在賤忙,沒能早點回信……耽擱了這麼些時,真對不起。動人的愛情故事實在少,難怪《停車暫借問》這樣轟動……”

落款:張愛玲 二月廿五

這是張愛玲與鍾曉陽僅有的一次聯繫,卻以意味深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文壇的傳承。

憑藉《停車暫借問》成名,被譽為“張愛玲的繼承人”的鐘曉陽,成為彼時文學熱潮的傳奇。

盛名之下,也曾璀璨,也曾沉寂。

如今攜“小說三部曲”《停車暫借問》《哀傷紀》《遺恨》重新出現在讀者面前,她又多了幾重身份:《是這樣的》(《阿飛正傳》片尾曲)作詞,《花樣年華》《2046》《藍莓之夜》文字編劇……王家衛最經典的作品也刻上了鍾曉陽的名字。

文壇、詞壇、電影界,鍾曉陽的一生,註定是由無數傳奇聚成的一生。

"

1983年,一位正在安雅堡密西根大學讀二年級的年輕女孩,收到一封“來自洛杉磯的信”,信裡滿是讚賞與鼓勵:

“曉陽小姐,多謝寄書來。前一向實在賤忙,沒能早點回信……耽擱了這麼些時,真對不起。動人的愛情故事實在少,難怪《停車暫借問》這樣轟動……”

落款:張愛玲 二月廿五

這是張愛玲與鍾曉陽僅有的一次聯繫,卻以意味深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文壇的傳承。

憑藉《停車暫借問》成名,被譽為“張愛玲的繼承人”的鐘曉陽,成為彼時文學熱潮的傳奇。

盛名之下,也曾璀璨,也曾沉寂。

如今攜“小說三部曲”《停車暫借問》《哀傷紀》《遺恨》重新出現在讀者面前,她又多了幾重身份:《是這樣的》(《阿飛正傳》片尾曲)作詞,《花樣年華》《2046》《藍莓之夜》文字編劇……王家衛最經典的作品也刻上了鍾曉陽的名字。

文壇、詞壇、電影界,鍾曉陽的一生,註定是由無數傳奇聚成的一生。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花樣年華》劇照

十八歲成名的天才作家


1980年,十八歲的鐘曉陽隨母親回東北瀋陽探親。回港以後,用十幾天的時間完成《停車暫借問》的第一部《妾住長城外》。

隨後兩年,繼續寫出二三部《停車暫借問》和《卻遺枕函淚》,1982年在朱天心、朱天文等人創辦的三三書坊結集為《停車暫借問》出版。

這部講述東北女性趙寧靜一生愛情傳奇的文學經典,第一版就賣出40萬冊,幾乎成為當時每個文青的必讀書目。

寫的是細膩纖巧的愛情故事,但是亂世流離的大背景——從抗日時期到內戰時期,再到1960年代的香港,讓這部小說多了少女難見的敏感和蒼涼。

結尾處趙寧靜和林爽然在十五年後久別重逢,最終又寂寥收場,不得不讓人想起張愛玲的《半生緣》,都有些命運的倉惶難顧在裡頭。

朱天心說她“才情之高和出手之大氣魄,真叫人驚心和佩服”。

詹宏志則誇她“十八歲就寫出了不可輕狎的世故和把握”。

這股風颳到大陸,還是文學青年的黃磊說道:“以為是張愛玲寫的,但讀完,發現是很年輕的女孩的筆觸,她比張愛玲輕,有棉花要遠行的味道。少了張愛玲對人的利刃,對白也格外地溫柔”。

和自己的偶像張愛玲一樣,鍾曉陽也趁早出了名。

從毫無知覺地在書架上抽出一本《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到十八歲被人說行文裡摻了張愛玲的遺風,鍾曉陽的成名之路順暢地幾乎沒有什麼周折。

有古典傳統的美學趣味,也會在繁密精巧的文句裡鋪排氛圍,更會冷冷地給一個悲劇收尾——“今天好風,衣服想必很快就會幹的,寧靜的眼淚,很快的,也就幹了。”像從張愛玲殘留的光裡走出來一樣,鍾曉陽的身上,也過早地出現了對人生微微的疏離和淡漠。

後來寫散文集《春在綠蕪中》,記錄親戚朋友,販夫走卒,四季風物,文章裡依然是沉靜老到的口氣:“日子像深深魆魆的隧道,好長好長,永遠沒有出口,整條隧道是自己的迴音。”

到寫小說集《流年》,就更是張愛玲的樣子。還是寫愛情故事,卻已經有了人情的編織和算計,有了戀愛中幽微難言的暗面。前一句還會讓人物在相思中煎熬,後一句就急促地安排“不到半年,潮信便和香倫結婚了”

這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悲涼調子,放到年少的鐘曉陽身上,有種錯位的驚異感,但它又實在發生了,難免讓人有種意外之喜。大概正像那句話講,是“天上掉下來妙年英才”,自此,鍾曉陽的寫作也不再是個人的寫作,而是所有人都有期待的寫作。

"

1983年,一位正在安雅堡密西根大學讀二年級的年輕女孩,收到一封“來自洛杉磯的信”,信裡滿是讚賞與鼓勵:

“曉陽小姐,多謝寄書來。前一向實在賤忙,沒能早點回信……耽擱了這麼些時,真對不起。動人的愛情故事實在少,難怪《停車暫借問》這樣轟動……”

落款:張愛玲 二月廿五

這是張愛玲與鍾曉陽僅有的一次聯繫,卻以意味深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文壇的傳承。

憑藉《停車暫借問》成名,被譽為“張愛玲的繼承人”的鐘曉陽,成為彼時文學熱潮的傳奇。

盛名之下,也曾璀璨,也曾沉寂。

如今攜“小說三部曲”《停車暫借問》《哀傷紀》《遺恨》重新出現在讀者面前,她又多了幾重身份:《是這樣的》(《阿飛正傳》片尾曲)作詞,《花樣年華》《2046》《藍莓之夜》文字編劇……王家衛最經典的作品也刻上了鍾曉陽的名字。

文壇、詞壇、電影界,鍾曉陽的一生,註定是由無數傳奇聚成的一生。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花樣年華》劇照

十八歲成名的天才作家


1980年,十八歲的鐘曉陽隨母親回東北瀋陽探親。回港以後,用十幾天的時間完成《停車暫借問》的第一部《妾住長城外》。

隨後兩年,繼續寫出二三部《停車暫借問》和《卻遺枕函淚》,1982年在朱天心、朱天文等人創辦的三三書坊結集為《停車暫借問》出版。

這部講述東北女性趙寧靜一生愛情傳奇的文學經典,第一版就賣出40萬冊,幾乎成為當時每個文青的必讀書目。

寫的是細膩纖巧的愛情故事,但是亂世流離的大背景——從抗日時期到內戰時期,再到1960年代的香港,讓這部小說多了少女難見的敏感和蒼涼。

結尾處趙寧靜和林爽然在十五年後久別重逢,最終又寂寥收場,不得不讓人想起張愛玲的《半生緣》,都有些命運的倉惶難顧在裡頭。

朱天心說她“才情之高和出手之大氣魄,真叫人驚心和佩服”。

詹宏志則誇她“十八歲就寫出了不可輕狎的世故和把握”。

這股風颳到大陸,還是文學青年的黃磊說道:“以為是張愛玲寫的,但讀完,發現是很年輕的女孩的筆觸,她比張愛玲輕,有棉花要遠行的味道。少了張愛玲對人的利刃,對白也格外地溫柔”。

和自己的偶像張愛玲一樣,鍾曉陽也趁早出了名。

從毫無知覺地在書架上抽出一本《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到十八歲被人說行文裡摻了張愛玲的遺風,鍾曉陽的成名之路順暢地幾乎沒有什麼周折。

有古典傳統的美學趣味,也會在繁密精巧的文句裡鋪排氛圍,更會冷冷地給一個悲劇收尾——“今天好風,衣服想必很快就會幹的,寧靜的眼淚,很快的,也就幹了。”像從張愛玲殘留的光裡走出來一樣,鍾曉陽的身上,也過早地出現了對人生微微的疏離和淡漠。

後來寫散文集《春在綠蕪中》,記錄親戚朋友,販夫走卒,四季風物,文章裡依然是沉靜老到的口氣:“日子像深深魆魆的隧道,好長好長,永遠沒有出口,整條隧道是自己的迴音。”

到寫小說集《流年》,就更是張愛玲的樣子。還是寫愛情故事,卻已經有了人情的編織和算計,有了戀愛中幽微難言的暗面。前一句還會讓人物在相思中煎熬,後一句就急促地安排“不到半年,潮信便和香倫結婚了”

這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悲涼調子,放到年少的鐘曉陽身上,有種錯位的驚異感,但它又實在發生了,難免讓人有種意外之喜。大概正像那句話講,是“天上掉下來妙年英才”,自此,鍾曉陽的寫作也不再是個人的寫作,而是所有人都有期待的寫作。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重慶森林》劇照

轉場電影,與王家衛合作


那是鍾曉陽的黃金時代。

靠著天才的面目,加上常年維持的寫作水準,在文壇風行多年,永遠舒展又輕巧地,洩露著自己像是使不完的靈氣。寫小說,寫散文,寫詩歌,寫歌詞……幾乎沒有她不會的形式,每一樣都有代表作。

24歲的時候,將自己的詩略略改動成歌詞,用到張艾嘉的電影《最愛》裡,隨後就入圍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

唱了許多年,直到今天也仍是經典曲目。2016年的《我是歌手》上,楊宗緯選了這首《最愛》,拿了半決賽的冠軍。

但就像是聚集了人生所有的光輝,熱烈的一陣閃爍之後,便是相形之下的晦暗,鍾曉陽的黃金時代並沒有超長續航。經過十餘年的修煉,每個人都在期待這個天才下一次的閃爍。

她寫得並不勤勉,每隔四五年才有新作問世。而這種近乎玩票性質的創作,逐漸佔據她生命中越來越大的比重。

更致命的在於,當年不吝讚美的王德威,論及鍾曉陽《停車暫借問》以後的作品也說:“皆能維持水準,卻似乎難有突破。”

如同一個圈,鍾曉陽被困在張派作家的體系裡,困在祖師奶奶的影子裡。

1996年,她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遺恨傳奇》後就此封筆。小說講豪門糾葛,金錢恩怨,人情爭鬥……通俗地完全不像是她舊日的精緻詩意。

主角於一平的命運和世紀末香港的命運,到了九七都算塵埃落定,而這卻只是鍾曉陽翻天覆地的人生的開始。

沒有了任何下筆慾望的鐘曉陽,淡出所有人的期待視野,開始了和導演們編劇們的周旋。

和導演王家衛的合作更是長達20年。

先從《阿飛正傳》片尾曲的填詞開始,伴隨著結尾梁朝偉走出閣樓,梅豔芳的低沉嗓音唱的是:

“來日的問昨天便可知/難料的是這心沒法知/期待中渡過一生散聚……”

“有天有人傳了《阿飛正傳》的主題曲《是這樣的》的帶子給我——我都忘了是誰傳給我的,好像不是王家衛本人——聽了我就填詞。”

隨後是1990年《阿飛正傳》中文字幕的翻譯和潤飾,到2000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大綱和對白,再到2004年《2046》的故事大綱,中文字幕翻譯和潤飾,直到2007年的《藍莓之夜》也仍是如此。

現在想來,那個階段的鐘曉陽和王家衛也許正是恰巧契合。重情緒,輕情節的王家衛式電影,無疑給了筆下低迷,感知卻細膩的鐘曉陽一個新鮮出口。

而王家衛電影中痴男怨女的相遇,失魂落魄的愛情,加之灰撲撲的宿命感,又無一不是鍾曉陽舊日所長。

"

1983年,一位正在安雅堡密西根大學讀二年級的年輕女孩,收到一封“來自洛杉磯的信”,信裡滿是讚賞與鼓勵:

“曉陽小姐,多謝寄書來。前一向實在賤忙,沒能早點回信……耽擱了這麼些時,真對不起。動人的愛情故事實在少,難怪《停車暫借問》這樣轟動……”

落款:張愛玲 二月廿五

這是張愛玲與鍾曉陽僅有的一次聯繫,卻以意味深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文壇的傳承。

憑藉《停車暫借問》成名,被譽為“張愛玲的繼承人”的鐘曉陽,成為彼時文學熱潮的傳奇。

盛名之下,也曾璀璨,也曾沉寂。

如今攜“小說三部曲”《停車暫借問》《哀傷紀》《遺恨》重新出現在讀者面前,她又多了幾重身份:《是這樣的》(《阿飛正傳》片尾曲)作詞,《花樣年華》《2046》《藍莓之夜》文字編劇……王家衛最經典的作品也刻上了鍾曉陽的名字。

文壇、詞壇、電影界,鍾曉陽的一生,註定是由無數傳奇聚成的一生。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花樣年華》劇照

十八歲成名的天才作家


1980年,十八歲的鐘曉陽隨母親回東北瀋陽探親。回港以後,用十幾天的時間完成《停車暫借問》的第一部《妾住長城外》。

隨後兩年,繼續寫出二三部《停車暫借問》和《卻遺枕函淚》,1982年在朱天心、朱天文等人創辦的三三書坊結集為《停車暫借問》出版。

這部講述東北女性趙寧靜一生愛情傳奇的文學經典,第一版就賣出40萬冊,幾乎成為當時每個文青的必讀書目。

寫的是細膩纖巧的愛情故事,但是亂世流離的大背景——從抗日時期到內戰時期,再到1960年代的香港,讓這部小說多了少女難見的敏感和蒼涼。

結尾處趙寧靜和林爽然在十五年後久別重逢,最終又寂寥收場,不得不讓人想起張愛玲的《半生緣》,都有些命運的倉惶難顧在裡頭。

朱天心說她“才情之高和出手之大氣魄,真叫人驚心和佩服”。

詹宏志則誇她“十八歲就寫出了不可輕狎的世故和把握”。

這股風颳到大陸,還是文學青年的黃磊說道:“以為是張愛玲寫的,但讀完,發現是很年輕的女孩的筆觸,她比張愛玲輕,有棉花要遠行的味道。少了張愛玲對人的利刃,對白也格外地溫柔”。

和自己的偶像張愛玲一樣,鍾曉陽也趁早出了名。

從毫無知覺地在書架上抽出一本《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到十八歲被人說行文裡摻了張愛玲的遺風,鍾曉陽的成名之路順暢地幾乎沒有什麼周折。

有古典傳統的美學趣味,也會在繁密精巧的文句裡鋪排氛圍,更會冷冷地給一個悲劇收尾——“今天好風,衣服想必很快就會幹的,寧靜的眼淚,很快的,也就幹了。”像從張愛玲殘留的光裡走出來一樣,鍾曉陽的身上,也過早地出現了對人生微微的疏離和淡漠。

後來寫散文集《春在綠蕪中》,記錄親戚朋友,販夫走卒,四季風物,文章裡依然是沉靜老到的口氣:“日子像深深魆魆的隧道,好長好長,永遠沒有出口,整條隧道是自己的迴音。”

到寫小說集《流年》,就更是張愛玲的樣子。還是寫愛情故事,卻已經有了人情的編織和算計,有了戀愛中幽微難言的暗面。前一句還會讓人物在相思中煎熬,後一句就急促地安排“不到半年,潮信便和香倫結婚了”

這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悲涼調子,放到年少的鐘曉陽身上,有種錯位的驚異感,但它又實在發生了,難免讓人有種意外之喜。大概正像那句話講,是“天上掉下來妙年英才”,自此,鍾曉陽的寫作也不再是個人的寫作,而是所有人都有期待的寫作。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重慶森林》劇照

轉場電影,與王家衛合作


那是鍾曉陽的黃金時代。

靠著天才的面目,加上常年維持的寫作水準,在文壇風行多年,永遠舒展又輕巧地,洩露著自己像是使不完的靈氣。寫小說,寫散文,寫詩歌,寫歌詞……幾乎沒有她不會的形式,每一樣都有代表作。

24歲的時候,將自己的詩略略改動成歌詞,用到張艾嘉的電影《最愛》裡,隨後就入圍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

唱了許多年,直到今天也仍是經典曲目。2016年的《我是歌手》上,楊宗緯選了這首《最愛》,拿了半決賽的冠軍。

但就像是聚集了人生所有的光輝,熱烈的一陣閃爍之後,便是相形之下的晦暗,鍾曉陽的黃金時代並沒有超長續航。經過十餘年的修煉,每個人都在期待這個天才下一次的閃爍。

她寫得並不勤勉,每隔四五年才有新作問世。而這種近乎玩票性質的創作,逐漸佔據她生命中越來越大的比重。

更致命的在於,當年不吝讚美的王德威,論及鍾曉陽《停車暫借問》以後的作品也說:“皆能維持水準,卻似乎難有突破。”

如同一個圈,鍾曉陽被困在張派作家的體系裡,困在祖師奶奶的影子裡。

1996年,她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遺恨傳奇》後就此封筆。小說講豪門糾葛,金錢恩怨,人情爭鬥……通俗地完全不像是她舊日的精緻詩意。

主角於一平的命運和世紀末香港的命運,到了九七都算塵埃落定,而這卻只是鍾曉陽翻天覆地的人生的開始。

沒有了任何下筆慾望的鐘曉陽,淡出所有人的期待視野,開始了和導演們編劇們的周旋。

和導演王家衛的合作更是長達20年。

先從《阿飛正傳》片尾曲的填詞開始,伴隨著結尾梁朝偉走出閣樓,梅豔芳的低沉嗓音唱的是:

“來日的問昨天便可知/難料的是這心沒法知/期待中渡過一生散聚……”

“有天有人傳了《阿飛正傳》的主題曲《是這樣的》的帶子給我——我都忘了是誰傳給我的,好像不是王家衛本人——聽了我就填詞。”

隨後是1990年《阿飛正傳》中文字幕的翻譯和潤飾,到2000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大綱和對白,再到2004年《2046》的故事大綱,中文字幕翻譯和潤飾,直到2007年的《藍莓之夜》也仍是如此。

現在想來,那個階段的鐘曉陽和王家衛也許正是恰巧契合。重情緒,輕情節的王家衛式電影,無疑給了筆下低迷,感知卻細膩的鐘曉陽一個新鮮出口。

而王家衛電影中痴男怨女的相遇,失魂落魄的愛情,加之灰撲撲的宿命感,又無一不是鍾曉陽舊日所長。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阿飛正傳》劇照


人到中年的鐘曉陽,生命中突發的褶皺和凝滯不動的狀態,在這裡似乎都被短暫地撫平了。

填歌詞寫本子做翻譯,和這個世界其他人建立微弱聯繫,就像找到了另外一個發光的場子,終究是拯救了她孤身一人進行的寫作。

被馬家輝勸服,重拾寫作


那是鍾曉陽告別文壇的十年。在評論家和讀者這裡,卻也是鍾曉陽燃燒殆盡、就此黯淡的十年。

直到2007年,《明報》主編馬家輝找到鍾曉陽邀稿。12篇的專欄,成了鍾曉陽重拾寫作的契機。

經過人生一次次的試煉,攤開自己所有的閱歷、技巧、心態,封筆又復筆的鐘曉陽,已然不是當初的明澈心境。

她變得更加老練,通達,沉靜,且收斂。磨掉了過去十年懷揣的糾結緊張,開始從容地面對自己生命和創作的關口。

人到中年,少年時的易感與熱烈衰退之後,鍾曉陽不再全然倚重她的靈感、才氣、天賦,開始與過去的榮光告別。

2008年《停車暫借問》再版時,鍾曉陽在書後附了兩萬餘字的《車痕遺事》,數儘自己家族的輾轉流離,也交代完自己當初寫作的始末細節。沒有任何懷舊的心思,只有梳理記憶的珍重。自此“停車莫再問”,將過去的這段時間徹底封箱。

"

1983年,一位正在安雅堡密西根大學讀二年級的年輕女孩,收到一封“來自洛杉磯的信”,信裡滿是讚賞與鼓勵:

“曉陽小姐,多謝寄書來。前一向實在賤忙,沒能早點回信……耽擱了這麼些時,真對不起。動人的愛情故事實在少,難怪《停車暫借問》這樣轟動……”

落款:張愛玲 二月廿五

這是張愛玲與鍾曉陽僅有的一次聯繫,卻以意味深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文壇的傳承。

憑藉《停車暫借問》成名,被譽為“張愛玲的繼承人”的鐘曉陽,成為彼時文學熱潮的傳奇。

盛名之下,也曾璀璨,也曾沉寂。

如今攜“小說三部曲”《停車暫借問》《哀傷紀》《遺恨》重新出現在讀者面前,她又多了幾重身份:《是這樣的》(《阿飛正傳》片尾曲)作詞,《花樣年華》《2046》《藍莓之夜》文字編劇……王家衛最經典的作品也刻上了鍾曉陽的名字。

文壇、詞壇、電影界,鍾曉陽的一生,註定是由無數傳奇聚成的一生。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花樣年華》劇照

十八歲成名的天才作家


1980年,十八歲的鐘曉陽隨母親回東北瀋陽探親。回港以後,用十幾天的時間完成《停車暫借問》的第一部《妾住長城外》。

隨後兩年,繼續寫出二三部《停車暫借問》和《卻遺枕函淚》,1982年在朱天心、朱天文等人創辦的三三書坊結集為《停車暫借問》出版。

這部講述東北女性趙寧靜一生愛情傳奇的文學經典,第一版就賣出40萬冊,幾乎成為當時每個文青的必讀書目。

寫的是細膩纖巧的愛情故事,但是亂世流離的大背景——從抗日時期到內戰時期,再到1960年代的香港,讓這部小說多了少女難見的敏感和蒼涼。

結尾處趙寧靜和林爽然在十五年後久別重逢,最終又寂寥收場,不得不讓人想起張愛玲的《半生緣》,都有些命運的倉惶難顧在裡頭。

朱天心說她“才情之高和出手之大氣魄,真叫人驚心和佩服”。

詹宏志則誇她“十八歲就寫出了不可輕狎的世故和把握”。

這股風颳到大陸,還是文學青年的黃磊說道:“以為是張愛玲寫的,但讀完,發現是很年輕的女孩的筆觸,她比張愛玲輕,有棉花要遠行的味道。少了張愛玲對人的利刃,對白也格外地溫柔”。

和自己的偶像張愛玲一樣,鍾曉陽也趁早出了名。

從毫無知覺地在書架上抽出一本《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到十八歲被人說行文裡摻了張愛玲的遺風,鍾曉陽的成名之路順暢地幾乎沒有什麼周折。

有古典傳統的美學趣味,也會在繁密精巧的文句裡鋪排氛圍,更會冷冷地給一個悲劇收尾——“今天好風,衣服想必很快就會幹的,寧靜的眼淚,很快的,也就幹了。”像從張愛玲殘留的光裡走出來一樣,鍾曉陽的身上,也過早地出現了對人生微微的疏離和淡漠。

後來寫散文集《春在綠蕪中》,記錄親戚朋友,販夫走卒,四季風物,文章裡依然是沉靜老到的口氣:“日子像深深魆魆的隧道,好長好長,永遠沒有出口,整條隧道是自己的迴音。”

到寫小說集《流年》,就更是張愛玲的樣子。還是寫愛情故事,卻已經有了人情的編織和算計,有了戀愛中幽微難言的暗面。前一句還會讓人物在相思中煎熬,後一句就急促地安排“不到半年,潮信便和香倫結婚了”

這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悲涼調子,放到年少的鐘曉陽身上,有種錯位的驚異感,但它又實在發生了,難免讓人有種意外之喜。大概正像那句話講,是“天上掉下來妙年英才”,自此,鍾曉陽的寫作也不再是個人的寫作,而是所有人都有期待的寫作。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重慶森林》劇照

轉場電影,與王家衛合作


那是鍾曉陽的黃金時代。

靠著天才的面目,加上常年維持的寫作水準,在文壇風行多年,永遠舒展又輕巧地,洩露著自己像是使不完的靈氣。寫小說,寫散文,寫詩歌,寫歌詞……幾乎沒有她不會的形式,每一樣都有代表作。

24歲的時候,將自己的詩略略改動成歌詞,用到張艾嘉的電影《最愛》裡,隨後就入圍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

唱了許多年,直到今天也仍是經典曲目。2016年的《我是歌手》上,楊宗緯選了這首《最愛》,拿了半決賽的冠軍。

但就像是聚集了人生所有的光輝,熱烈的一陣閃爍之後,便是相形之下的晦暗,鍾曉陽的黃金時代並沒有超長續航。經過十餘年的修煉,每個人都在期待這個天才下一次的閃爍。

她寫得並不勤勉,每隔四五年才有新作問世。而這種近乎玩票性質的創作,逐漸佔據她生命中越來越大的比重。

更致命的在於,當年不吝讚美的王德威,論及鍾曉陽《停車暫借問》以後的作品也說:“皆能維持水準,卻似乎難有突破。”

如同一個圈,鍾曉陽被困在張派作家的體系裡,困在祖師奶奶的影子裡。

1996年,她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遺恨傳奇》後就此封筆。小說講豪門糾葛,金錢恩怨,人情爭鬥……通俗地完全不像是她舊日的精緻詩意。

主角於一平的命運和世紀末香港的命運,到了九七都算塵埃落定,而這卻只是鍾曉陽翻天覆地的人生的開始。

沒有了任何下筆慾望的鐘曉陽,淡出所有人的期待視野,開始了和導演們編劇們的周旋。

和導演王家衛的合作更是長達20年。

先從《阿飛正傳》片尾曲的填詞開始,伴隨著結尾梁朝偉走出閣樓,梅豔芳的低沉嗓音唱的是:

“來日的問昨天便可知/難料的是這心沒法知/期待中渡過一生散聚……”

“有天有人傳了《阿飛正傳》的主題曲《是這樣的》的帶子給我——我都忘了是誰傳給我的,好像不是王家衛本人——聽了我就填詞。”

隨後是1990年《阿飛正傳》中文字幕的翻譯和潤飾,到2000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大綱和對白,再到2004年《2046》的故事大綱,中文字幕翻譯和潤飾,直到2007年的《藍莓之夜》也仍是如此。

現在想來,那個階段的鐘曉陽和王家衛也許正是恰巧契合。重情緒,輕情節的王家衛式電影,無疑給了筆下低迷,感知卻細膩的鐘曉陽一個新鮮出口。

而王家衛電影中痴男怨女的相遇,失魂落魄的愛情,加之灰撲撲的宿命感,又無一不是鍾曉陽舊日所長。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阿飛正傳》劇照


人到中年的鐘曉陽,生命中突發的褶皺和凝滯不動的狀態,在這裡似乎都被短暫地撫平了。

填歌詞寫本子做翻譯,和這個世界其他人建立微弱聯繫,就像找到了另外一個發光的場子,終究是拯救了她孤身一人進行的寫作。

被馬家輝勸服,重拾寫作


那是鍾曉陽告別文壇的十年。在評論家和讀者這裡,卻也是鍾曉陽燃燒殆盡、就此黯淡的十年。

直到2007年,《明報》主編馬家輝找到鍾曉陽邀稿。12篇的專欄,成了鍾曉陽重拾寫作的契機。

經過人生一次次的試煉,攤開自己所有的閱歷、技巧、心態,封筆又復筆的鐘曉陽,已然不是當初的明澈心境。

她變得更加老練,通達,沉靜,且收斂。磨掉了過去十年懷揣的糾結緊張,開始從容地面對自己生命和創作的關口。

人到中年,少年時的易感與熱烈衰退之後,鍾曉陽不再全然倚重她的靈感、才氣、天賦,開始與過去的榮光告別。

2008年《停車暫借問》再版時,鍾曉陽在書後附了兩萬餘字的《車痕遺事》,數儘自己家族的輾轉流離,也交代完自己當初寫作的始末細節。沒有任何懷舊的心思,只有梳理記憶的珍重。自此“停車莫再問”,將過去的這段時間徹底封箱。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阿飛正傳》劇照


隨後是不斷的自我修正和重寫。

24歲的作品《哀歌》,鍾曉陽花了五年時間續寫出另一部分《哀傷書》。28年後再次提筆,剔掉了年少的倔強心性,曖昧所致的憂鬱,卻發現恍然到了中年,正如多年前的分離一樣,重逢依舊沒有好的結局。

“二十年沒有多長,不夠我們脫胎換骨,只夠我們世故些、困頓些、幻滅些。”在最終成書的《哀傷紀》裡,鍾曉陽隔著遙遠的時間,恍如隔世般迴應著當初的青澀,卻也分明直指生命的細碎與無常。這時的鐘曉陽閱歷和筆力都恰到火候,文字剋制凝練而不乏詩意,唐諾推其為“幾近完美的作品”。

而另一部作品《遺恨》幾乎是推翻重寫,花了三年多的時間,2017年寫成。在新添加的細節裡,鍾曉陽將背景拉大,香港社會成了人物活動的疆域。去掉了“傳奇”二字的《遺恨》,忠實地記錄起世紀末香港的各個階層和都市空間,以及身處其中的於一平,甚至每一個被時代裹挾的無奈命運。張大春說這是他近二十年來讀過的最跌宕起伏、最驚心動魄的小說。出版當年就拿到《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小說。

有了《哀傷紀》和《遺恨》的鐘曉陽,分明已經再次成了一個傳奇:譭棄雕飾的文字,讓生命的自然體悟進場,再度聚集起讓人無法忽視的燦爛光輝。

這個傳奇不借助於任何他人的力量,全然是她用今日的自己對抗過去的自己,硬生生地留下了一個獨屬於自己的新地標。

"

1983年,一位正在安雅堡密西根大學讀二年級的年輕女孩,收到一封“來自洛杉磯的信”,信裡滿是讚賞與鼓勵:

“曉陽小姐,多謝寄書來。前一向實在賤忙,沒能早點回信……耽擱了這麼些時,真對不起。動人的愛情故事實在少,難怪《停車暫借問》這樣轟動……”

落款:張愛玲 二月廿五

這是張愛玲與鍾曉陽僅有的一次聯繫,卻以意味深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文壇的傳承。

憑藉《停車暫借問》成名,被譽為“張愛玲的繼承人”的鐘曉陽,成為彼時文學熱潮的傳奇。

盛名之下,也曾璀璨,也曾沉寂。

如今攜“小說三部曲”《停車暫借問》《哀傷紀》《遺恨》重新出現在讀者面前,她又多了幾重身份:《是這樣的》(《阿飛正傳》片尾曲)作詞,《花樣年華》《2046》《藍莓之夜》文字編劇……王家衛最經典的作品也刻上了鍾曉陽的名字。

文壇、詞壇、電影界,鍾曉陽的一生,註定是由無數傳奇聚成的一生。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花樣年華》劇照

十八歲成名的天才作家


1980年,十八歲的鐘曉陽隨母親回東北瀋陽探親。回港以後,用十幾天的時間完成《停車暫借問》的第一部《妾住長城外》。

隨後兩年,繼續寫出二三部《停車暫借問》和《卻遺枕函淚》,1982年在朱天心、朱天文等人創辦的三三書坊結集為《停車暫借問》出版。

這部講述東北女性趙寧靜一生愛情傳奇的文學經典,第一版就賣出40萬冊,幾乎成為當時每個文青的必讀書目。

寫的是細膩纖巧的愛情故事,但是亂世流離的大背景——從抗日時期到內戰時期,再到1960年代的香港,讓這部小說多了少女難見的敏感和蒼涼。

結尾處趙寧靜和林爽然在十五年後久別重逢,最終又寂寥收場,不得不讓人想起張愛玲的《半生緣》,都有些命運的倉惶難顧在裡頭。

朱天心說她“才情之高和出手之大氣魄,真叫人驚心和佩服”。

詹宏志則誇她“十八歲就寫出了不可輕狎的世故和把握”。

這股風颳到大陸,還是文學青年的黃磊說道:“以為是張愛玲寫的,但讀完,發現是很年輕的女孩的筆觸,她比張愛玲輕,有棉花要遠行的味道。少了張愛玲對人的利刃,對白也格外地溫柔”。

和自己的偶像張愛玲一樣,鍾曉陽也趁早出了名。

從毫無知覺地在書架上抽出一本《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到十八歲被人說行文裡摻了張愛玲的遺風,鍾曉陽的成名之路順暢地幾乎沒有什麼周折。

有古典傳統的美學趣味,也會在繁密精巧的文句裡鋪排氛圍,更會冷冷地給一個悲劇收尾——“今天好風,衣服想必很快就會幹的,寧靜的眼淚,很快的,也就幹了。”像從張愛玲殘留的光裡走出來一樣,鍾曉陽的身上,也過早地出現了對人生微微的疏離和淡漠。

後來寫散文集《春在綠蕪中》,記錄親戚朋友,販夫走卒,四季風物,文章裡依然是沉靜老到的口氣:“日子像深深魆魆的隧道,好長好長,永遠沒有出口,整條隧道是自己的迴音。”

到寫小說集《流年》,就更是張愛玲的樣子。還是寫愛情故事,卻已經有了人情的編織和算計,有了戀愛中幽微難言的暗面。前一句還會讓人物在相思中煎熬,後一句就急促地安排“不到半年,潮信便和香倫結婚了”

這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悲涼調子,放到年少的鐘曉陽身上,有種錯位的驚異感,但它又實在發生了,難免讓人有種意外之喜。大概正像那句話講,是“天上掉下來妙年英才”,自此,鍾曉陽的寫作也不再是個人的寫作,而是所有人都有期待的寫作。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重慶森林》劇照

轉場電影,與王家衛合作


那是鍾曉陽的黃金時代。

靠著天才的面目,加上常年維持的寫作水準,在文壇風行多年,永遠舒展又輕巧地,洩露著自己像是使不完的靈氣。寫小說,寫散文,寫詩歌,寫歌詞……幾乎沒有她不會的形式,每一樣都有代表作。

24歲的時候,將自己的詩略略改動成歌詞,用到張艾嘉的電影《最愛》裡,隨後就入圍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

唱了許多年,直到今天也仍是經典曲目。2016年的《我是歌手》上,楊宗緯選了這首《最愛》,拿了半決賽的冠軍。

但就像是聚集了人生所有的光輝,熱烈的一陣閃爍之後,便是相形之下的晦暗,鍾曉陽的黃金時代並沒有超長續航。經過十餘年的修煉,每個人都在期待這個天才下一次的閃爍。

她寫得並不勤勉,每隔四五年才有新作問世。而這種近乎玩票性質的創作,逐漸佔據她生命中越來越大的比重。

更致命的在於,當年不吝讚美的王德威,論及鍾曉陽《停車暫借問》以後的作品也說:“皆能維持水準,卻似乎難有突破。”

如同一個圈,鍾曉陽被困在張派作家的體系裡,困在祖師奶奶的影子裡。

1996年,她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遺恨傳奇》後就此封筆。小說講豪門糾葛,金錢恩怨,人情爭鬥……通俗地完全不像是她舊日的精緻詩意。

主角於一平的命運和世紀末香港的命運,到了九七都算塵埃落定,而這卻只是鍾曉陽翻天覆地的人生的開始。

沒有了任何下筆慾望的鐘曉陽,淡出所有人的期待視野,開始了和導演們編劇們的周旋。

和導演王家衛的合作更是長達20年。

先從《阿飛正傳》片尾曲的填詞開始,伴隨著結尾梁朝偉走出閣樓,梅豔芳的低沉嗓音唱的是:

“來日的問昨天便可知/難料的是這心沒法知/期待中渡過一生散聚……”

“有天有人傳了《阿飛正傳》的主題曲《是這樣的》的帶子給我——我都忘了是誰傳給我的,好像不是王家衛本人——聽了我就填詞。”

隨後是1990年《阿飛正傳》中文字幕的翻譯和潤飾,到2000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大綱和對白,再到2004年《2046》的故事大綱,中文字幕翻譯和潤飾,直到2007年的《藍莓之夜》也仍是如此。

現在想來,那個階段的鐘曉陽和王家衛也許正是恰巧契合。重情緒,輕情節的王家衛式電影,無疑給了筆下低迷,感知卻細膩的鐘曉陽一個新鮮出口。

而王家衛電影中痴男怨女的相遇,失魂落魄的愛情,加之灰撲撲的宿命感,又無一不是鍾曉陽舊日所長。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阿飛正傳》劇照


人到中年的鐘曉陽,生命中突發的褶皺和凝滯不動的狀態,在這裡似乎都被短暫地撫平了。

填歌詞寫本子做翻譯,和這個世界其他人建立微弱聯繫,就像找到了另外一個發光的場子,終究是拯救了她孤身一人進行的寫作。

被馬家輝勸服,重拾寫作


那是鍾曉陽告別文壇的十年。在評論家和讀者這裡,卻也是鍾曉陽燃燒殆盡、就此黯淡的十年。

直到2007年,《明報》主編馬家輝找到鍾曉陽邀稿。12篇的專欄,成了鍾曉陽重拾寫作的契機。

經過人生一次次的試煉,攤開自己所有的閱歷、技巧、心態,封筆又復筆的鐘曉陽,已然不是當初的明澈心境。

她變得更加老練,通達,沉靜,且收斂。磨掉了過去十年懷揣的糾結緊張,開始從容地面對自己生命和創作的關口。

人到中年,少年時的易感與熱烈衰退之後,鍾曉陽不再全然倚重她的靈感、才氣、天賦,開始與過去的榮光告別。

2008年《停車暫借問》再版時,鍾曉陽在書後附了兩萬餘字的《車痕遺事》,數儘自己家族的輾轉流離,也交代完自己當初寫作的始末細節。沒有任何懷舊的心思,只有梳理記憶的珍重。自此“停車莫再問”,將過去的這段時間徹底封箱。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阿飛正傳》劇照


隨後是不斷的自我修正和重寫。

24歲的作品《哀歌》,鍾曉陽花了五年時間續寫出另一部分《哀傷書》。28年後再次提筆,剔掉了年少的倔強心性,曖昧所致的憂鬱,卻發現恍然到了中年,正如多年前的分離一樣,重逢依舊沒有好的結局。

“二十年沒有多長,不夠我們脫胎換骨,只夠我們世故些、困頓些、幻滅些。”在最終成書的《哀傷紀》裡,鍾曉陽隔著遙遠的時間,恍如隔世般迴應著當初的青澀,卻也分明直指生命的細碎與無常。這時的鐘曉陽閱歷和筆力都恰到火候,文字剋制凝練而不乏詩意,唐諾推其為“幾近完美的作品”。

而另一部作品《遺恨》幾乎是推翻重寫,花了三年多的時間,2017年寫成。在新添加的細節裡,鍾曉陽將背景拉大,香港社會成了人物活動的疆域。去掉了“傳奇”二字的《遺恨》,忠實地記錄起世紀末香港的各個階層和都市空間,以及身處其中的於一平,甚至每一個被時代裹挾的無奈命運。張大春說這是他近二十年來讀過的最跌宕起伏、最驚心動魄的小說。出版當年就拿到《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小說。

有了《哀傷紀》和《遺恨》的鐘曉陽,分明已經再次成了一個傳奇:譭棄雕飾的文字,讓生命的自然體悟進場,再度聚集起讓人無法忽視的燦爛光輝。

這個傳奇不借助於任何他人的力量,全然是她用今日的自己對抗過去的自己,硬生生地留下了一個獨屬於自己的新地標。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鍾曉陽小說三部曲》

如果說《停車暫借問》是鍾曉陽早慧的產物,在不知道愛情的千百種滋味時,石破天驚地寫了一個傳奇,那麼《哀傷紀》《遺恨》就是鍾曉陽的生命之書。

在第一本小說出版將近40年後,她用驚人的體力、勇氣、毅力,將自己從自我循環的,日漸衰退的狀態裡拯救出來。逆著時間,成為文學世界裡又一個成熟穩定的寫作者。



●在你生命中有遺憾錯過的人嗎?



"

1983年,一位正在安雅堡密西根大學讀二年級的年輕女孩,收到一封“來自洛杉磯的信”,信裡滿是讚賞與鼓勵:

“曉陽小姐,多謝寄書來。前一向實在賤忙,沒能早點回信……耽擱了這麼些時,真對不起。動人的愛情故事實在少,難怪《停車暫借問》這樣轟動……”

落款:張愛玲 二月廿五

這是張愛玲與鍾曉陽僅有的一次聯繫,卻以意味深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文壇的傳承。

憑藉《停車暫借問》成名,被譽為“張愛玲的繼承人”的鐘曉陽,成為彼時文學熱潮的傳奇。

盛名之下,也曾璀璨,也曾沉寂。

如今攜“小說三部曲”《停車暫借問》《哀傷紀》《遺恨》重新出現在讀者面前,她又多了幾重身份:《是這樣的》(《阿飛正傳》片尾曲)作詞,《花樣年華》《2046》《藍莓之夜》文字編劇……王家衛最經典的作品也刻上了鍾曉陽的名字。

文壇、詞壇、電影界,鍾曉陽的一生,註定是由無數傳奇聚成的一生。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花樣年華》劇照

十八歲成名的天才作家


1980年,十八歲的鐘曉陽隨母親回東北瀋陽探親。回港以後,用十幾天的時間完成《停車暫借問》的第一部《妾住長城外》。

隨後兩年,繼續寫出二三部《停車暫借問》和《卻遺枕函淚》,1982年在朱天心、朱天文等人創辦的三三書坊結集為《停車暫借問》出版。

這部講述東北女性趙寧靜一生愛情傳奇的文學經典,第一版就賣出40萬冊,幾乎成為當時每個文青的必讀書目。

寫的是細膩纖巧的愛情故事,但是亂世流離的大背景——從抗日時期到內戰時期,再到1960年代的香港,讓這部小說多了少女難見的敏感和蒼涼。

結尾處趙寧靜和林爽然在十五年後久別重逢,最終又寂寥收場,不得不讓人想起張愛玲的《半生緣》,都有些命運的倉惶難顧在裡頭。

朱天心說她“才情之高和出手之大氣魄,真叫人驚心和佩服”。

詹宏志則誇她“十八歲就寫出了不可輕狎的世故和把握”。

這股風颳到大陸,還是文學青年的黃磊說道:“以為是張愛玲寫的,但讀完,發現是很年輕的女孩的筆觸,她比張愛玲輕,有棉花要遠行的味道。少了張愛玲對人的利刃,對白也格外地溫柔”。

和自己的偶像張愛玲一樣,鍾曉陽也趁早出了名。

從毫無知覺地在書架上抽出一本《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到十八歲被人說行文裡摻了張愛玲的遺風,鍾曉陽的成名之路順暢地幾乎沒有什麼周折。

有古典傳統的美學趣味,也會在繁密精巧的文句裡鋪排氛圍,更會冷冷地給一個悲劇收尾——“今天好風,衣服想必很快就會幹的,寧靜的眼淚,很快的,也就幹了。”像從張愛玲殘留的光裡走出來一樣,鍾曉陽的身上,也過早地出現了對人生微微的疏離和淡漠。

後來寫散文集《春在綠蕪中》,記錄親戚朋友,販夫走卒,四季風物,文章裡依然是沉靜老到的口氣:“日子像深深魆魆的隧道,好長好長,永遠沒有出口,整條隧道是自己的迴音。”

到寫小說集《流年》,就更是張愛玲的樣子。還是寫愛情故事,卻已經有了人情的編織和算計,有了戀愛中幽微難言的暗面。前一句還會讓人物在相思中煎熬,後一句就急促地安排“不到半年,潮信便和香倫結婚了”

這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悲涼調子,放到年少的鐘曉陽身上,有種錯位的驚異感,但它又實在發生了,難免讓人有種意外之喜。大概正像那句話講,是“天上掉下來妙年英才”,自此,鍾曉陽的寫作也不再是個人的寫作,而是所有人都有期待的寫作。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重慶森林》劇照

轉場電影,與王家衛合作


那是鍾曉陽的黃金時代。

靠著天才的面目,加上常年維持的寫作水準,在文壇風行多年,永遠舒展又輕巧地,洩露著自己像是使不完的靈氣。寫小說,寫散文,寫詩歌,寫歌詞……幾乎沒有她不會的形式,每一樣都有代表作。

24歲的時候,將自己的詩略略改動成歌詞,用到張艾嘉的電影《最愛》裡,隨後就入圍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

唱了許多年,直到今天也仍是經典曲目。2016年的《我是歌手》上,楊宗緯選了這首《最愛》,拿了半決賽的冠軍。

但就像是聚集了人生所有的光輝,熱烈的一陣閃爍之後,便是相形之下的晦暗,鍾曉陽的黃金時代並沒有超長續航。經過十餘年的修煉,每個人都在期待這個天才下一次的閃爍。

她寫得並不勤勉,每隔四五年才有新作問世。而這種近乎玩票性質的創作,逐漸佔據她生命中越來越大的比重。

更致命的在於,當年不吝讚美的王德威,論及鍾曉陽《停車暫借問》以後的作品也說:“皆能維持水準,卻似乎難有突破。”

如同一個圈,鍾曉陽被困在張派作家的體系裡,困在祖師奶奶的影子裡。

1996年,她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遺恨傳奇》後就此封筆。小說講豪門糾葛,金錢恩怨,人情爭鬥……通俗地完全不像是她舊日的精緻詩意。

主角於一平的命運和世紀末香港的命運,到了九七都算塵埃落定,而這卻只是鍾曉陽翻天覆地的人生的開始。

沒有了任何下筆慾望的鐘曉陽,淡出所有人的期待視野,開始了和導演們編劇們的周旋。

和導演王家衛的合作更是長達20年。

先從《阿飛正傳》片尾曲的填詞開始,伴隨著結尾梁朝偉走出閣樓,梅豔芳的低沉嗓音唱的是:

“來日的問昨天便可知/難料的是這心沒法知/期待中渡過一生散聚……”

“有天有人傳了《阿飛正傳》的主題曲《是這樣的》的帶子給我——我都忘了是誰傳給我的,好像不是王家衛本人——聽了我就填詞。”

隨後是1990年《阿飛正傳》中文字幕的翻譯和潤飾,到2000年《花樣年華》的故事大綱和對白,再到2004年《2046》的故事大綱,中文字幕翻譯和潤飾,直到2007年的《藍莓之夜》也仍是如此。

現在想來,那個階段的鐘曉陽和王家衛也許正是恰巧契合。重情緒,輕情節的王家衛式電影,無疑給了筆下低迷,感知卻細膩的鐘曉陽一個新鮮出口。

而王家衛電影中痴男怨女的相遇,失魂落魄的愛情,加之灰撲撲的宿命感,又無一不是鍾曉陽舊日所長。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阿飛正傳》劇照


人到中年的鐘曉陽,生命中突發的褶皺和凝滯不動的狀態,在這裡似乎都被短暫地撫平了。

填歌詞寫本子做翻譯,和這個世界其他人建立微弱聯繫,就像找到了另外一個發光的場子,終究是拯救了她孤身一人進行的寫作。

被馬家輝勸服,重拾寫作


那是鍾曉陽告別文壇的十年。在評論家和讀者這裡,卻也是鍾曉陽燃燒殆盡、就此黯淡的十年。

直到2007年,《明報》主編馬家輝找到鍾曉陽邀稿。12篇的專欄,成了鍾曉陽重拾寫作的契機。

經過人生一次次的試煉,攤開自己所有的閱歷、技巧、心態,封筆又復筆的鐘曉陽,已然不是當初的明澈心境。

她變得更加老練,通達,沉靜,且收斂。磨掉了過去十年懷揣的糾結緊張,開始從容地面對自己生命和創作的關口。

人到中年,少年時的易感與熱烈衰退之後,鍾曉陽不再全然倚重她的靈感、才氣、天賦,開始與過去的榮光告別。

2008年《停車暫借問》再版時,鍾曉陽在書後附了兩萬餘字的《車痕遺事》,數儘自己家族的輾轉流離,也交代完自己當初寫作的始末細節。沒有任何懷舊的心思,只有梳理記憶的珍重。自此“停車莫再問”,將過去的這段時間徹底封箱。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阿飛正傳》劇照


隨後是不斷的自我修正和重寫。

24歲的作品《哀歌》,鍾曉陽花了五年時間續寫出另一部分《哀傷書》。28年後再次提筆,剔掉了年少的倔強心性,曖昧所致的憂鬱,卻發現恍然到了中年,正如多年前的分離一樣,重逢依舊沒有好的結局。

“二十年沒有多長,不夠我們脫胎換骨,只夠我們世故些、困頓些、幻滅些。”在最終成書的《哀傷紀》裡,鍾曉陽隔著遙遠的時間,恍如隔世般迴應著當初的青澀,卻也分明直指生命的細碎與無常。這時的鐘曉陽閱歷和筆力都恰到火候,文字剋制凝練而不乏詩意,唐諾推其為“幾近完美的作品”。

而另一部作品《遺恨》幾乎是推翻重寫,花了三年多的時間,2017年寫成。在新添加的細節裡,鍾曉陽將背景拉大,香港社會成了人物活動的疆域。去掉了“傳奇”二字的《遺恨》,忠實地記錄起世紀末香港的各個階層和都市空間,以及身處其中的於一平,甚至每一個被時代裹挾的無奈命運。張大春說這是他近二十年來讀過的最跌宕起伏、最驚心動魄的小說。出版當年就拿到《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小說。

有了《哀傷紀》和《遺恨》的鐘曉陽,分明已經再次成了一個傳奇:譭棄雕飾的文字,讓生命的自然體悟進場,再度聚集起讓人無法忽視的燦爛光輝。

這個傳奇不借助於任何他人的力量,全然是她用今日的自己對抗過去的自己,硬生生地留下了一個獨屬於自己的新地標。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鍾曉陽小說三部曲》

如果說《停車暫借問》是鍾曉陽早慧的產物,在不知道愛情的千百種滋味時,石破天驚地寫了一個傳奇,那麼《哀傷紀》《遺恨》就是鍾曉陽的生命之書。

在第一本小說出版將近40年後,她用驚人的體力、勇氣、毅力,將自己從自我循環的,日漸衰退的狀態裡拯救出來。逆著時間,成為文學世界裡又一個成熟穩定的寫作者。



●在你生命中有遺憾錯過的人嗎?



8歲成名,張愛玲親贊,與王家衛合作,這個女人有何傳奇?

鍾曉陽小說三部曲

鍾曉陽 著

從《停車暫借問》到《遺恨》,從「一生只愛一個人」的純情到「他唯一的錯,就是愛錯了人」的奇情……

何以不斷書寫愛情?

鍾曉陽說,因為這題材可以寫到老,從十幾歲到七八十歲都會有愛情。

▼點擊底部鏈接可購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