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張愛玲 楊絳 錢鍾書 蘇青 宋淇 簡約文化 2018-11-30

[摘要]楊絳張愛玲從為人處事上看確有相似之處,只是,互相眼裡的對方卻迥異殊同。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楊絳生於1911年7月,2016年5月去世,享年105歲。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1995年9月去世,享年75歲。對比起來,楊絳比張愛玲大9歲,多活近40年。

同時代的兩位傑出女子,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人生經歷,性格特徵,又皆學貫中西,博聞強識,涉獵面廣,聰明絕頂,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不容忽視。更為有趣的是,兩人都享有“不近人情”的坊間“美譽”,時刻與塵世保持距離,潔身自好不可逾。

把她倆放一起,不管是楊絳還是張愛玲,估計誰都不願意。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楊絳

這裡卻不得不相提並論,只因丘彥明(臺灣前《聯合文學》總編輯)大陸版《人情之美》中有這麼一句話,“(給張愛玲)寄去楊絳的《幹校六記》,她看了在信中寫下,‘新近的楊絳“六記”真好,那麼沖淡幽默,而有昏蒙怪異的別有天地非人間之感。’”

這是第一次看到張愛玲對楊絳作品的評價,震動頗大。

楊絳《幹校六記》1981年5月先在香港出版,同年七月在北京出版,記敘的是作者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被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的一段生活。丘彥明與張愛玲因編者與作者的關係,於1979年至1987年之間通信達45次之多。推算起來,有可能《幹校六記》在香港甫一出版,丘彥明便寄與張愛玲,張以作者的身份本著對編輯有信必回的原則,於是有了上邊一段。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楊絳手書“幹校六記”題箋

之所以震動,是2016年楊絳去世後,作為摯友的老出版家鍾叔河先生應湖南日報之約,拿出楊絳生前寫與的兩封信,由王平先生代寫文章交待緣由(題為《用生命之火取暖———楊絳致鍾叔河信兩封》),於報紙上刊登以表懷念之情。其中一封即楊絳談及張愛玲。因已公開,這裡摘錄部分:

“前天劉緒源贈我一本《翻書偶記》,序文是你的大筆,忙翻開細讀,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和張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學都看不起她。

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飢渴者,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日寇侵華的日子,在我,漢奸是敵人,對汗奸概不寬容。'大東亞共榮圈’中人,我們都看不入眼。夏至(志)清很看中張愛玲,但是他後來對錢鍾書說,在美初見張愛玲,嚇了一跳,她舉止不自然,貌又可怕。現在捧她的人,把她美化得和她心目中的自己一樣美了(從照片可證)。我沒有見過她。她的朋友蘇青卻來找過我。蘇青很老實,她要我把她的《結婚十年》編成劇本……”

信寫於2010年1月20日。關於此信刊登惹出的波瀾,且當後話。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楊絳、鍾叔河二人通信多年

此時距張愛玲寫給丘彥明的信已過去30年。

坊間一直對楊絳張愛玲的互評有過一些描繪,旋即被否認,無從查證。有記載的只是一些相關人士講述的零星印跡。1979年錢鍾書訪美,回答臺灣作家水晶的提問時,曾誇過張愛玲。

上世紀九十年代安迪(作家陸灝的筆名)到北京寓所重問此事,錢說那不過是應酬而已,因為那人(指水晶)是捧張愛玲的。據說當時楊絳一旁補充,“勸他不要亂說自豪感,以免被別人作為引證。”錢鍾書說無所謂。水晶後來出版作品《夜訪張愛玲》提到,“《圍城》固然寫得好,但太過cute,看第二遍就不喜歡了,張愛玲雖沒正面回答,但‘笑了起來’”,水晶據此推斷張愛玲想必是同意他的看法。

1981年5月22日宋淇致函錢鍾書時,直接提到張愛玲:“讀紅樓夢者必須是解人,余英時其一,張愛玲其一,楊絳其一,俞平伯有時不免困於俗見,可算半個,其餘都是雜學,外學。”錢鍾書回信對此事未置一詞。宋淇曾有信給張愛玲,提及錢鍾書“表面上詞鋒犀利,內心頗工算計,頗知自保之道。”因錢鍾書和張愛玲皆由宋淇推薦給夏志清,宋自有其伯樂之功,他信裡的觀感可做一參照。

宋淇的兒子宋以朗出版《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也有這麼一段,“究竟錢鍾書和楊絳是否真如網絡傳聞中那麼瞧不起張愛玲呢?你不可能在爸爸(宋淇)和他們的通信中找到真憑實據,充其量也不過有一些蛛絲馬跡而已。但我家中有一本書,大概很少人知道,那本書叫《浪漫都市物語:上海、香港’40s》,1991年出版,是一部日文的現代中國文學選集,而合著者正是張愛玲和楊絳兩人。楊絳當年一定是同意這安排的。”宋以朗的分析和論斷未必準確,坊間未取得授權隨意選編作者合集的做法還少嗎?當事人之一的楊絳或張愛玲都未必知道此事或見過此書。

張愛玲一直給人高冷的感覺,不願見人,謝絕活動,比如“我此間的地址只用作通信處,從來不找人來,親友一概沒有例外——也不能出來赴約,實在缺少時間,因為健康不好,好的時候就特別忙迫……(寫給丘彥明的信)”言辭入情入理,讓人惟有同情之理解。

楊絳更是一味深居簡出,尤其晚年失女喪夫之後以一耄耋老嫗之筆寫下《我們仨》,令人唏噓動容。她堅辭各種桂冠頭銜,謝絕各種邀約集會,警惕各種以拜訪為由實則得私利賺私名的舉止行為,甚至為捍衛親人的隱私名譽不惜年過百歲還挺身而出……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錢鍾書、楊絳以及女兒錢媛合影

那麼,張愛玲讀《幹校六記》的評價,楊絳知道嗎?不得而知。

楊絳張愛玲從為人處事上看確有相似之處,只是,互相眼裡的對方卻迥異殊同。

我不免以“小人之心”,這裡揣測一番,做了幾種假想——

第一,通信對象。張愛玲面對的是雜誌編輯(一生中她打交道的報刊雜誌出版社編輯無數。比如丘彥明的同事蘇偉貞,自 1985 年進入《聯合晚報》始, 至 1995 年張愛玲去世終, 長達十年的時間裡給張愛玲寫了無數信件,卻只收到回信12 封,並未約到一篇稿件),儘管張愛玲和丘彥明有八年的稿約合作,終究只是作者與編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關係,所以,囿於情面,或是出於自保,她客氣地以“真好”作答,這份評價是不是完全發自內心或是有所保留?不好說。

楊絳面對的是鍾叔河,一位與錢鍾書楊絳一家長達三十年交往的老友人,她徹底敞開心扉,不設防地思無不言,言無不盡。信中的意見完全是楊絳心底裡想說的。只不過,楊絳寫信的時候,沒想到日後信件會被公佈出去(關於信件公開,鍾叔河先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他認為信件是錢楊二人文品及人品的一部分,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應為讀者及研究者所明悉)。

第二,閱讀審美。在國內文壇已享盛名的張愛玲於1952年向香港大學申請復學獲得批准,持港大證明出境,以翻譯和創作為生,先在香港後移居美國,深入簡出,但她對世界文學包括大陸文壇動向瞭然於胸,非常清楚。臺灣作家王禎和曾陪她於1961年10月訪問臺灣花蓮,途中聊天,張愛玲“從丁玲說起,說到大陸小說,她說在大陸都是按一種模式來寫作,不會有好東西的。(見丘彥明《人情之美》)”

那是張愛玲人生中惟一的一次造訪臺灣。當然,二十年後她再看楊絳的《幹校六記》,有可能修正了自己的看法。於她特立獨行的性格,惜字如金的表達,故意應景或是敷衍,似乎有違她的處世原則。

張愛玲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憑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打響,而後一發不可收拾,《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相繼驚豔亮相。同樣活躍於文壇的楊絳對此不會不聞不問,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她於是有“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日寇侵華的日子,在我,漢奸是敵人,對汗奸概不寬容”之感慨。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張愛玲著作《第一爐香》

第三,年齡差距。儘管她倆相差9歲,同屬一個時代,但楊絳說她外甥女和張愛玲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在楊絳眼裡她明顯不願與張愛玲同起同坐,甚至有意把她看成是兩代人。因此提及張愛玲,毫不掩飾對晚輩嚴苛的看法。“我對她有偏見,……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

第四,禮尚往來。錢鍾書訪美是1979年,他對張愛玲的“超級粉絲”水晶說:“She is very good(她非常非常好)。”這個話之後有可能傳到了同在美國的張愛玲耳朵裡。故在1981年張愛玲看到丘彥明寄去的《幹校六記》後,便還給錢鍾書一個人情,在回信中誇道“真好”。張愛玲後來一直隱居,不與外界聯絡,直至1995年去世,病逝一週之後才被房東發現。

錢鍾書1992年11月18日在北京寓所與上門拜訪的安迪閒聊,談及張愛玲時並無好感,楊絳在場。不過他們的談話有個“約法三章”——不可報道。紀念錢鍾書誕辰一百週年時,安迪還是寫了文章《我與錢鍾書先生的短暫交往》,儘管自嘲“如錢先生所說的日月下的爝火”,但還是透露了以上信息,留下可貴資料。

丘彥明寫文章時已結束了《聯合文學》總編輯的職務,準備前往歐洲進修,那一年1989年。她斷不知楊絳寫與鍾叔河的信(2010年),也無從知曉錢楊與張之間的真實關係,或許,這些也不在她所關心的範疇之內。

……藉由第三人稱的口,說出的話未必當真可信,就像錢鍾書在一份校樣旁批註:“都似可刪。借人之口,所言亦非誠心,徒扯篇幅。”

從現存的公開的信息上看(且不管背景如何),張愛玲對楊絳《幹校六記》的評價表明了她對楊絳的欣賞和認同;楊絳給鍾叔河的信則表明了她對張愛玲從人(一臉“花生米”)到文(意境卑下)的偏見。

這種互相的評價是白紙黑字在信裡公開的了。(文/姚崢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