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誰說這個女人死得淒涼?

張愛玲 宋淇 法律 倔強 婚姻 法律讀庫 2019-01-22
張愛玲,誰說這個女人死得淒涼?

▐ 撰文/張曉雨

喜歡張愛玲的人有太多,筆者也只是千萬人之一。經常聽到有人說張愛玲一生太悽慘,每次聽到這兒我只覺得對方根本不瞭解張愛玲,也沒有真正讀懂這個特立獨行的新女性。有時甚至會產生一種壓制不住的憤懣。

張愛玲,誰說這個女人死得淒涼?

她早於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她卻是真的新女性,不像現在自詡或被譽為“新女性”的偽新女性們。

我討厭那種同情張愛玲人生的假張迷,也討厭那副懵懂又愚蠢的嘴臉。

  • 張愛玲是真的傲嬌,是真的特立獨行,是真的不開花的千朵萬朵壓枝低的花,開得那麼遺世獨立,開得那麼別具一格。

看過多個版本的《張愛玲傳》,早在2005年筆者看了一本羅瑪寫的《凝視張愛玲》,裡面詳細地記述了人生後半程的張愛玲,包括她最後的時光和身後事。

張愛玲,誰說這個女人死得淒涼?

這本書讓人們瞭解隱於世後的張愛玲的一些事,比現在流傳於網上的文字更完整也更可靠些。

雖然張愛玲一直毫不避諱地表示愛錢,但是她能說出這樣的真話,卻不是如庸脂俗粉女人的那般意義的愛錢,她只是不想欠任何人的錢債和情債。

她毅然決然離開父親那個有錢但沒有愛的家,此後拮据生活就一直伴著她的青少年時期,她母親是一個貪圖個人享樂的女人,只給過她短暫的快樂,剩下的就是對她的嫌棄和抱怨。

張愛玲,誰說這個女人死得淒涼?

張愛玲母親

  • 於是她近乎吶喊著說“出名要趁早”!是因為只有經濟獨立,人格才能真正獨立。

如果依附於他人她也就只剩嫁人一條路,然而嫁人就會有好歸宿嗎?她當然清楚那並不是一條自由之路。正如後來張愛玲曾在給友人的書信中說過:

“我結婚本來不是為了生活,也不是為了寂寞,不過是單純的喜歡他這人。”

一個不為麵包和權力而選擇婚姻對象的女人,你說她庸俗勢利?

張愛玲是一個愛美懂得美的女人。

她親手改制的一件舊袍子就可以在盛宴上碾壓所有華服,曾經她的文字和她的衣著打扮一樣令世人驚豔。

張愛玲,誰說這個女人死得淒涼?

張愛玲為《中國人的生活和時裝》繪的時裝圖

她是一個懂得進退的女人。

懂得拒絕,拒絕金錢收買,拒絕殘破的愛情,拒絕不如陌路人的親人,一切都因為她愛得純粹不摻雜、不使假,眼裡和心裡都不容石與砂。她對得起生命中的那兩個男人,一個是胡蘭成,一個是賴雅。珍貴的是她轉身卻不忘慈悲。

這個世界上的天才都會被常人誤讀,這本來就沒什麼可奇怪的。張愛玲之所以被喜愛是因為那份通透和乾脆,還有那份不留餘地的驕傲。人生加法和減法做的最好的女人,在我看來就是張愛玲,她倔強地保持獨立,保持清醒,保持對愛情的憧憬,保持筆耕不輟去換取獨立存活。

她的作品與她的愛情一樣,被人們傳頌得爛熟於胸,然而,她冷靜地對待死和選擇悄然死去都是我所敬佩,除了她沒有別人。

張愛玲,誰說這個女人死得淒涼?

張愛玲與影星李香蘭

這個世界她來過,活出了張愛玲式的活法和絢爛,她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完成了各種告別,告別大陸,告別人群,告別世間。

1995年9月,她打開公寓的燈,在小小的行軍床上躺好,然後寂然無聲地離開這個她用文字鞭笞過的世界。1995年9月8日她被發現時已經離世三四天了,死時的她出奇的瘦,雖瘦骨嶙峋遺容卻很安祥。(她靜靜地躺在那裡,像《金鎖記》裡芝壽的撒手人寰......)

沒有人知道她在那張小行軍床上躺了多久才真正停止了呼吸,沒有人知道她是如何忍住飢渴,如何忍住身體難受而不弄皺旗袍......

我們可以想像,她將各種證件、遺囑都整理好,一切收拾停當,靜待大限降臨的一圖一禎。絕不給別人添麻煩,也不給別人看到她的難堪,她靜待死去的那種決絕和勇氣,讓我敬畏百倍,人往往是害怕死的,尤其是獨自地客死異鄉。

她最後的時候腦子裡在想什麼?一個極其通透寫盡世間情的人最後在想什麼?這些問題其實困擾了我很多年,不知道為什麼每次想到這兒我就莫名的悲慟,感覺她不是讓世人憐憫她,而是更像她捉弄了世人,並且是她直直地僵躺在那兒憐憫著世人。

七十四歲離開人間可以算是壽終正寢了,沒有經過搶救和各種救治也算安樂了。相比那些為了多活幾天,拼命養生的人,張愛玲的老年生活和死法真是高級。

有的人生命下半程主題就是養生,目的無非是多活一些時日。

1995年9月30日,在愛玲七十六歲冥誕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等其他友人一起撒於太平洋,雖然她的遺囑上是要將骨灰撒於空曠原野,但是因為加州法律禁止骨灰撒於陸地而做了變通處理,或許她會感到遺憾吧。

晚年的張愛玲雖然不算多富有,但也絕對不窮。為了躲避蟲子或跟拍記者,她搬了很多次家。最後幾年秉持著完全的斷舍離,牆壁空空,不懸掛任何飾品,房間空空,只有一張小桌子,一臺電視機,幾本書。沒有衣櫃,只穿一次性衣服、拖鞋,只吃方便和罐頭食品,甚至筷子也是一次性的。她盡力戒斷了對物質的念想,一副任萬物都隨風的模樣。

除了與摯友宋淇夫婦保持通信以外,她幾乎斷了與其他任何親朋的往來。為了多照應她的生活,當宋淇夫婦向她索要電話號碼時,張愛玲也婉言拒絕了,她藉口擔心記者根據電話號碼會查到住址。她就這麼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

她斷了所有可以斷的,沒有伴侶,沒有子女,沒有家累,了無牽掛。對世物世事沒有丁點兒留戀,獨來天地,獨往江湖,呈現一種天然的疏離感。

用什麼看世界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留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人的最終覺悟。

正如1994年她以告別的姿態發表了最後一部作品《對照記》,她用儉省的淡然的筆觸寫盡了她一生中遇到的值得一提的人和事,用白描配照片的形式,表示有圖有真相。這本書裡她提到父母時是溫柔暖煦的,相信那是對父母諒解的一種信號,同時此書也給外界紛擾的傳言一些澄清和軟擊。

實際上我也承認張愛玲一生是清泊的,但是卻不承認她是淒涼的。她以銳利的眼光看清人性中的隱疾,她看清了這個世界和人性,也看輕了這個世界和人性。走得不容挽留,走得無誰能留。

誰說這個女人死的淒涼?至少她曾為自己活過,並以自己喜歡的方式。

人來到世界上走一遭,是為了圓上一個小團圓嗎?圓上又怎麼樣呢?不圓上又如何?張愛玲被大眾喜受甚至是偏愛,不僅僅是因著她的作品。

洞穿萬事,俱味已盡。許可自己活成一個笑話,也不活成一個贗品。張愛玲自控又自尊的一生,直見心性的灑脫征服了世人還有張氏的我。

誰不在窠臼裡?誰不在樊籠內?謝謝張愛玲,讓遺世獨立的美麗開出具象的花來。

張愛玲,誰說這個女人死得淒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