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棗強縣劉倉口村:種下三萬多棵樹六百畝沙地

棗強縣劉倉口村:

種下三萬多棵樹六百畝沙地變“綠洲”

衡水棗強縣劉倉口村:種下三萬多棵樹六百畝沙地

昔日的沙地已綠樹成陰

衡水棗強縣劉倉口村:種下三萬多棵樹六百畝沙地

幾隻灰鶴在河道里覓食

棗強縣風貌中對土地資源有這樣的描述:“棗強縣屬於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全境除索瀘河兩岸有少許沙丘外,地勢平坦……”索瀘河在馬屯鎮的劉倉口村西自南向北流淌而過,滋潤著兩岸的土地,但也留下了大片貧瘠的沙質地,這樣的地在劉倉口有600多畝,幾乎佔了該村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咋種這些地,成了困擾村民多年的老大難問題。而如今,村民的苦惱沒有了,沙地都流轉出去,種上苗木,變成了“綠洲”,既改善了村域環境,又讓村民增加了收入。

1 沙地難管理出現棄耕

“種小麥和玉米,收成都不行,畝產比一般耕地得少百十公斤,投入也多,忙活一年不賠本就算好的,關鍵是還白搭功夫。”劉倉口村的劉俊石有3畝多的沙地,這些地鼓搗起來到底有多難,他深有感觸。在這片地上,他種過玉米、小麥和棉花,但收入都不理想。劉俊石介紹,這些地管理起來也很難,農作物最離不開的是水,可最難的也是澆地,因為沙地不存水,隨澆隨滲,一場水下去,地裡也不顯水,且一季作物還得多澆一兩水,這樣下來,不但增加了種植成本,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產量卻很不理想。“這些地,你說種吧不合算,不種吧還挺可惜。”到底如何對待這些沙地,劉俊石左右為難,最後不得不選擇減少投入,靠天吃飯,河裡有水就澆澆,沒有就幹著。

對於沙地難管的問題,劉倉口村支書劉召朋還透露出另外一個原因:村裡有200多戶人家,幾乎每戶都有一塊沙地,地塊分散且不成規模,這給種和收都帶來很大的不便。像劉俊石這樣堅持種沙地的農戶還是好的,近幾年,村裡陸續出現了棄耕現象,光去年撂荒的沙地就在200畝以上。

倉口的沙地成了“雞肋”般的存在,落入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境地。這些地的出路在哪裡?看著大片大片被撂荒的土地,村黨支部書記劉召朋心裡既難受又著急,但卻苦於沒有解決辦法。

2 苗木種植解決撂荒問題

去年夏天的一天,馬屯鎮有關領導找到劉召朋,向其推介了一個苗木種植項目,鎮上負責項目的溝通協調。對於劉倉口村來說,苗木項目就像是一場及時雨,解決了沙地的出路問題。“當時我就拍板,一定要把這事幹成。只要幹成了,不但撂荒問題能得到解決,而且還會改善土質和村域環境,村民也能增加收入,真是一舉多得。”劉召朋下定決心後,回村第一件事就是協調此事。在鎮政府的支持下,劉倉口村召開了全體村民大會,幾乎所有村民都簽了字,同意把手裡的沙地流轉出去。當年,麥收剛過,項目就“開工”了,併成立了棗強初陽苗木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的村民都自動變成了社員。

“這些是欒樹,那片是白蠟,還有國槐、法國梧桐等樹種,加起來得有三萬多株。”合作社負責人張存莊邊走邊介紹。如今索瀘河兩岸已被大片大片的樹木圍攏,雖然這些樹種下不到一年,卻長勢喜人,枝葉繁茂。“前不久,項目通過棗強縣林業局的驗收,苗木成活率在90%以上。”張存莊介紹,我省雄安千年秀林、張家口綠色冬奧、環京津生態屏障建設以及我市正在全力創建的國家級園林城市,對苗木都有很大需求,該項目的前景很好。

沙地流轉出去後,村民每年每畝地能收入700元,而且在苗木基地打工,每天還有100元的收入。“這樣挺好,沙地流轉出去後,不用投入一分錢,每畝還能幹落幾百塊錢,關鍵是村民還可以出去打打工。”沙地流轉後,劉俊石很是舒心,他每月差不多有20來天在苗木基地打工,收入2000多元。

3 環境土質都得到改善

“樹一種,不但讓我們增加了收入,還會改善村域環境,所以大家很支持。”村民劉國志回憶,因村西多沙地,只要一起風,就會塵土飛揚,有時還會刮進村裡,讓人們無比煩惱,種樹也讓這種狀況改善了不少。“這些樹的根系發達,盤根錯節,可以將土壤牢牢地抓住,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防風固沙的作用。雨季時,還可以減緩雨水對陸地的沖刷,使更多的雨水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可以起到防止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另外,樹本身就喜歡水,就得經常澆地,差不多三年後,這裡的沙質土壤就會改善不少。即便以後復耕收成也一定會增加。”苗圃場技術人員張洪江描述了苗木種植的諸多好處。

劉召朋還有一個全新的想法,未來還要搞林下經濟,創劉倉口自己的農產品品牌,購買農產品加工設備——先種植穀子,進行加工和包裝後,貼上劉倉口的牌子再出售。如果成功了,可以讓村民加入進來,帶動他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拓寬增收的路子。“樹”讓村民煩心的沙地變成了風水寶地,也帶活了人們發展農村經濟的思路,同樣拓寬了發展農村經濟的門路。

6 月18日下午,記者一走出劉倉口村,索瀘河兩岸大片綠色便映入眼簾,河裡還驚現幾隻灰鶴的身影,有的在休息,有的翩翩起舞。近幾年,隨著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好,河裡的野生鳥類也越來越多,不但有灰鶴,還有青頭潛鴨、白鷺和大雁等,這些鳥還時常飛進苗木林棲息,村民從來不去打擾它們的生活,因為大家都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綠色”與“和諧”。

衡水晚報記者 周春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