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故事 | 棗強縣那棵百年老鬆的傳說

據考,明初洪武年間,樹下曾建有一廟一碑(廟謂之天齊廟,至1958年大躍進時被砸毀),上面曾記錄著當時栽樹的經過。

衡水故事 | 棗強縣那棵百年老鬆的傳說

據村裡老輩人流傳下來的說法,古柏系明朝永樂(1403—1425年)年間,由天齊廟僧人所栽,當時按八卦圖的方位共種了八八六十四棵,且全部成活,長勢良好。後被鄉紳、縣衙、土匪砍走六十三棵(也有說,後來其他的依次死去),只剩下這一棵青翠旺盛的侯冢鬆(一說是自然生長的)。

樹南側,倒臥著一通石碑,上有六個隸書大字“天下第一聖地”在棗強縣城西南約5公里處,有一棵冀南平原上聞名遐邇的古樹——侯冢鬆,巍然矗立600餘年,高20餘米,胸圍3米,冠幅有8米,兩人合抱而不攏。名為“侯冢鬆”,其實是棵柏樹,只不過當地人習慣上稱它為鬆,位於張秀屯鄉侯冢村東南隅。而“河北林業網”描述:“棗強縣侯冢村有1株古柏,民間誤認柏為鬆,誤傳了幾百年,有‘南京到北京,沒見過侯冢那棵鬆’的說法。”

衡水故事 | 棗強縣那棵百年老鬆的傳說

據考證,此樹屬柏科長綠喬木,樹皮淺紅,有不明顯鱗片;葉扁平狀,平展生長。因不見其有“鬆落兒”(樹果),故應為檜柏之雄株。這株古柏,高20餘米,胸徑約1米。兩人合抱而不攏,高高的樹幹,順溜得沒有一條側枝,且沒有一點彎曲,甚至連樹皮的紋路都是直上直下的,粗細勻稱,筋骨遒勁。而上部的枝幹則全部扭曲,如虯龍出水,遊蛇起舞。其冠均勻地分散呈傘狀,從東南看則很像一尊龍頭,雖有些枯樹枝,卻氣度不凡。侯冢古柏“挺拔無彎,無洞無裂,上下幾乎一般粗,樹冠呈傘狀,各枝幹均勻分佈於四周”(《棗強縣誌》);“其出奇之處在於樹幹,一是筆直,連個小彎兒也沒有;二是樹皮光滑,沒有一塊疤痕、一道裂縫、一個朽洞;三是上下粗細基本相同”(“河北林業網”)。但遺憾的是,而今,古柏多條樹枝上已有了蛀洞,枝幹上的疤痕亦清晰可鑑,“無洞無裂無疤”已成為歷史。

衡水故事 | 棗強縣那棵百年老鬆的傳說

樹南側,倒臥著一通石碑,上有六個隸書大字“天下第一聖地”,看石碑的質地和刻工,不像古蹟,倒像是今人所制。但不知何故斷成了三截,被一些人任意地塗抹勾畫,境遇頗有些可憐。民國20年編寫的《棗強縣誌》中,古柏曾被以照片形式載入,但無考證文字。

抗日戰爭時期,高大挺拔的古柏成了我冀南遊擊隊的瞭望臺,隊員常攀至樹頂觀察敵情,從而掌握了戰機,多次取得勝利。後來,日本鬼子想把這棵樹砍掉,因樹幹、樹根往外冒血(應該是樹的紅樹汁),被嚇得落荒而逃。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破舊立新”時,一些人也要砍掉這棵樹,也是因為樹根冒“血水”怕遭報應而罷休。

根部西北角有一洞,村裡的老人說,民國32年大旱,人們從洞裡看到樹裡面有石頭。傳說古柏是由九棵樹長在一起的,中間是一個碌碡。還有被神化了的故事。譬如有人說,樹枝長得個個如椅子狀,那是各路神仙聚會時的座椅,諸如此類等等……至今,每逢民間祭神之日,都會有虔誠之士遠道而來,奉上最好的供品頂禮膜拜,然後將一條寫有姓名和心願的紅色靈符,系掛在“神枝”上,真誠祈福……

衡水故事 | 棗強縣那棵百年老鬆的傳說

村裡的人們更是對它崇拜至極,呵護有加。曾有外地人想用高價購買,因村裡人認為這棵“鬆”是保佑全村人的神靈,均不同意賣掉而被保留至今。一位老人說:“人生一世,不過幾十年,還免不了走個彎路,這棵樹長了600多年,還直得這麼出奇,可不容易啊!”的確,目睹了數個王朝的更替,飽嘗了人世間的寒暑冷暖,在600載雪雨風霜的洗禮中,又歷經自然災害、社會戰亂、變革等考驗,悠悠古柏卻“不失自我”,以挺直向上的身姿,於廣袤的大平原上擎起一把

綠傘,傲雪挺立,並且長勢依然蒼勁旺盛,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平中見奇”,這,大概正是候冢古“鬆”的神奇所在和被人稱頌的原因吧?

而關於“侯冢”村名的由來,可能與某位王侯將相有關,就像諸葛亮的“武侯冢”、冀州的“後冢”、“雙冢”一樣,應該有著墳起的土崗高丘,然而,歲月已經夷平了這座可能存在的“侯冢”。

1982年,侯冢古柏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縣政府還樹立了標誌,並圍以鐵欄,成為全縣標誌性文物樹木,並代表棗強形象多次出現在對外宣傳的畫冊上。如今,衡水的人文古蹟正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推崇,侯冢古柏也以其獨具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人。到衡水湖春遊的、去北京辦事路過棗強的、國外回家探親的……人們大都要到古柏前拍照留念。

悠悠古柏閱盡人間滄桑,見證了祖國的復興和強大,還將記錄和傳頌更大的輝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