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策無名

"

史策無名

大師們不堪回首的“黑歷史”


1、康白情:因胡適以辭職要挾而被錄取

康白情(1896-1959),中國白話詩的開拓者之一,四川安嶽縣人。五四時期,他和傅斯年、羅家倫、張國燾等人是北大的風雲人物,但他差一點兒連北大的門都進不去。1917年,康白情考北大,國文和英文都考了第一,數學卻考了零分。開始北大是不肯錄取他的,後來是胡適以辭職要挾,北大才無奈地錄取了他。

2、羅家倫:被北大破格錄取

羅家倫(1897-1969),浙江紹興人。他自幼深受國學浸染,在童年時期,父母就對他進行啟蒙教育。在他兩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識字、背誦短詩;長大一些後,父親常向他傳授古今詩,每天還親自選錄二三則有趣且富教育意義的典故,對他進行文學教育。由於從小就接受父母在文學方面的薰陶,加之在私塾打下良好的基礎,羅家倫具有深厚的文學素養。

然而,這也導致他極擅長文學而不擅長理科。1917年,20歲的羅家倫參加了北大招生考試,不過,他考出的成績讓人哭笑不得。當時,羅家倫的作文成績是滿分,批改試卷的胡適非常賞識他,向學校招生委員會推薦。不過,委員們在看完羅家倫的全部成績單後卻很頭疼,因為羅家倫的數學成績竟然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績也都平平。最後,主持招生會議的蔡元培校長力排眾議,以偏怪之才的定位破格錄取了羅家倫。由此,羅家倫得以進入北大,主修外國文學。

正是憑著在文學方面的突出才華,羅家倫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撰寫的《五四宣言》,曾經激勵廣大有為青年奮起救國。

3、錢鍾書:數學15分也考入清華

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1929年夏,他以外語和國文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國文特優,英文滿分,才華之優轟動整個清華。雖然數學只考了15分,但他的總分在清華大學正式錄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

據《國立清華大學歷年招考大學本科學生錄取標準》刊載,1929年清華大學錄取大一新生的總平均成績為40分以上。可見,當時清華招生考試試題難度較大,考分處於40分以下的大有人在,錢鍾書的數學考15分,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4、季羨林:第一志願數學系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撰寫季羨林回憶錄《我的老師季羨林之學生時代》時,知道季老小時候學習嚴重偏科,為此,錢文忠教授還做了細緻的調查。他先是問季老本人當年高考時數學考了多少,季老只說“很低的”,其他並不多言。鍥而不捨的錢文忠教授於是去查了清華大學的檔案,發現百分制的數學考卷,季老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願填的居然是數學系,真是令人難以想像。

5、 吳晗:驚動多所大學名師

吳晗(1909-1969),浙江義烏人。1931年7月,他在報考北大的同時,也報考清華歷史系插班生,因為文史成績特優、排名第四(共錄取5名),被清華大學錄取,直接就讀二年級。

  

1927年,吳晗在浙江省立第七中學畢業後,曾任鄉村教員,後考入杭州之江大學預科,不料一年後的1928年6月,因為缺少經費,老校長費佩德辭職,新校長朱經農未到職,之江大學停辦;1929年,吳晗又考入上海吳淞私立大學——中國公學大學部預科,由於其史學功底紮實、才華凸顯,深得校長鬍適的賞識。他在修讀胡適的中國文化史課程時,作業被公開發表,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1930年,胡適就任北大教授等職,吳晗追隨乃師,決計投考北大史學系。其間,經胡適引薦,吳晗到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做館員;1931年初,他辭去燕大臨時工作,集中備考大學。他首先報考北大,遺憾的是因數學成績過低而落選。

吳晗被清華大學錄取後,胡適函請清華校長予以關照,在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和歷史系主任蔣廷黻的幫助下,吳晗獲得了工讀生的最高待遇;燕大教授顧頡剛、洪煨蓮還曾勸說吳晗回到燕大,併為他在哈佛燕京學社謀到了一個職位。

吳晗的入學竟驚動了3所著名大學的文科帶頭人,足見其史學才華之出眾。

6、臧克家:數學0分,作文98分

  

臧克家(1905-2004),山東諸城人。1930年,他以數學0分,作文最高分考取了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前身)。此時,臧克家已在青島大學補習班學習了半年,是因病輟學後重考。當時聞一多為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新生入學考試的語文試卷他出了兩道作文題,一題是《你為什麼投考青島大學》,另一題是《雜感》,考生可任選其一。

臧克家兩道題目都做了,其中《雜感》只寫了三句話:“人生永遠追尋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正是這三句話打動了主考官聞一多,獲得了最高分——98分。聞一多先生極愛才,在其堅持下,破格錄取了臧克家,成就了一代傑出詩人。

臧克家的求學經歷比較坎坷,在考入青島大學之前,他早已於1927年考入了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廣攬精英,招考嚴格,既有筆試又有口試,考試內容,除作文、政治外,還有數學。臧克家能考取,數學成績不應太差。

大革命失敗後,他回到故鄉,不久,因受國民黨反動派迫害,逃亡東北。也許是近兩年的抱病、流亡、結婚、生子,令臧克家把數學知識都忘了。

7、 周祖謨:答對陳寅恪的“怪題”

周祖謨(1914-1995),中國文字、音韻、訓詁、文獻學家,北京人。1932年,他18歲,從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中部畢業。那時候各國立大學都是分別招考的。他報考了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和清華大學英語系,都被錄取了。

北大的國文試題之一為翻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大概是文學院胡適院長出的題目。這首詩,他在小學曾學過,而且會背誦,所以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清華的試題很新穎,有一題是“對對子”,題目是上聯“孫行者”,要求對下聯。他當時想對的:一是王引之,二是胡適之。結果就以胡適之為對。因為適者,往也,“適”跟“行”更貼近一些。而且“適之”跟“行者”,在聲音平仄上也正相對。

他後來聽說這個題目是陳寅恪先生所出,陳寅恪看了他的答卷也頗為讚許,雖然其標準答案是“祖沖之”。

  

但因入讀清華每年需要用300大洋,而周家家境清貧,無力供給,最後他去了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

8、張充和:看不懂數學

同樣也是數學考零分,卻得以破格跨進北大校門的,還有合肥才女、“張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張充和。

1934年,數千學生從全國各地趕來北平。考試當天,家人為充和準備了圓規和曲尺。“我沒用,”她說,“因為我簡直連題目都看不懂。”張充和的數學考了零分,但國文、歷史、英語成績都十分出色,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學生活》,更是拿到了滿分,總成績相加,居然超過錄取分數線。

此時,胡適已升任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在看到張充和作文的第一時間,他立刻大喊:“這個學生我要了!”但當時的北大規定,“任何一科是零分,都不能被錄取”,胡適便跑去找到數學改卷老師,請對方無論如何在張充和的卷子上找出幾分。誰知這位老師也很堅持原則,反駁說“零分就是零分”,一分也不肯多給。胡適只好找到校務委員會拍桌子吵架。北大終於答應破格錄取張充和,而她也成了北大中文系當年錄取的僅有的兩名女生之一。

9、葉曼:一邊哭一邊寫作文

在羅家倫和張充和之後,另一位名叫葉曼的女生也因胡適的賞識被北大破格錄取。提起葉曼,不少內地人或許會感到陌生,但70多年前她曾是北大法學院政、經、法三系唯一的女生,是胡適相當器重的女才子。她還是南懷瑾盛讚的弟子,三毛、林清玄等著名作家推崇的前輩,也是當今極少將儒、道、佛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大師之一,在臺灣幾乎家喻戶曉。

1936年,葉曼參加了北大、北師大和清華三所高校的考試,其中,清華是她心目中最嚮往的高等學府。可結果是,葉曼並未在清華的錄取名單中找到自己的名字。至於北大,則以試讀生的名義錄取了她。

葉曼在多年後這樣回憶自己的“高考經過”。那一年,北大國文考試的作文題目是——“你生平最感到悲哀的一件事”,或“喜歡的一件事”,或“感動的一件事”。當時,葉曼的父親剛過世不久,她便選了“最悲哀的一件事”。“我簡直是一邊哭一邊寫這篇文章,真的是用真情寫的。”

  

胡適看了這篇文章,大為賞識。但因為其他評委一致認為,這考生的其他科目確實差了點兒,胡適只好讓步:“好了,想辦法能讓她來就行。”而他所想的辦法,就是給葉曼安了個試讀生的名號。這種做法,最終成就了一代才女。

民國時期,北大清華這樣的知名高等院校,能夠破格錄取羅家倫、吳晗這樣的“偏才”、“怪才”,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當時,因為歷史和現實原因,全國並沒有組織統一考試,這些高等院校擁有自主招考權,所以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錄取一些優秀人才。並且破格錄取的對象,基本上都是寒門學子,無權無勢。“不拘一格錄人才”的校長和教授,看中的是真才實學,而不是他們的身份。因此,哪怕稍有偏科,也願意向他們打開校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