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強軍故事 他們很在行

在行 軍事歷史 農村 三農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5-25

山東省成武縣有這樣3位農民,他們在勞動生產之餘,辛勤耕耘在國防宣傳的沃土上——

汪允成“寫”國防

今年53歲的汪允成,是山東省成武縣苟村集鎮小留集村人,上世紀80年代高中畢業後返鄉務農,在村裡算是數得著的文化人。

雖然身居鄉間,汪允成卻從未放棄寫作愛好。回鄉後不久,附近村裡一戶村民讓女兒與在部隊服役的表哥訂親,這當然是違反《婚姻法》規定,通過村裡的普法教育,最終這門親事沒有成。汪允成把這件事情寫成新聞稿件投給當地報社,竟被採用了。

不久,汪允成被鎮武裝部聘請為新聞報道員,這下他的寫作激情更是一發而不可收。繁忙勞作之餘,他白天到各村採訪蒐集新聞線索,晚上加班寫稿。軍嫂宋聚蘭多年來默默支持丈夫獻身國防,忍著病痛用柔弱雙肩擔起照顧公婆的重擔。汪允成經過多次採訪,撰寫了《生命在平凡中綻放光彩》一稿,先後被多家媒體採用。

這些年,汪允成先後發表國防和擁軍題材的新聞稿件、小說等600餘篇。看到汪允成幾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宣傳軍人軍屬上,有人對他說:“你拿出一半精力做點小生意,也早發家致富了。”汪允成卻說:“沒有軍人軍屬的付出,就沒有小家的幸福,宣傳他們是我的責任,也是義務!”

張魯學“著”國防

要想查找成武縣歷史上的軍事事件或軍旅名人,找張魯學準沒錯。雖然只是該縣白浮圖鎮戚莊村的一名普通農民,他卻對當地軍事歷史研究情有獨鍾,有著“軍史迷”的綽號。

今年50歲的張魯學對軍事歷史的熱愛,始於高中時期。一位八路軍老戰士為學生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時,說起當年很多犧牲的戰友因為沒有文字記載而成為無名烈士,他們的英雄事蹟都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禁不住老淚縱橫。張魯學深受觸動,萌發了整理老兵故事和當地軍事歷史的念頭。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鄉村土路上經常可見張魯學四處採訪的身影,伴隨他的是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一個挎包外加一個採訪本,風雨無阻。一次,為了採訪一位外出走親戚的抗戰老兵,他追到了幾十裡外。採訪結束時天色已黑,又下起了雨,他騎行在又窄又滑的鄉村土路上,一不小心摔進路邊的溝裡。他爬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採訪包,確認採訪資料完好無損,這才又放心地踏上歸程。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由他擔任主編的《成武文史白浮圖鎮專輯》叢書已連續出版3冊,總字數達30多萬,為後人研究當地軍事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王勝奎“講”國防

家中三代從軍的王勝奎,對國防建設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情。1981年退伍後,他曾擔任過鄉鎮武裝部保管員兼軍事教練員,也曾在一家企業擔任過武裝部副部長,即便後來回鄉務農,說起國防和軍事知識來仍如數家珍。

前些年,部分適齡青年參軍熱情下降,一些地方出現了“徵兵難、當兵冷”現象,王勝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決心儘自己的力量開展國防教育宣傳。2007年,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在家鄉九女集鎮九女集村建立了一處4間80多平方米的“國防教育展室”。他還主動與縣國動委、人武部聯繫,訂閱國防知識報刊,購買國防書籍和光盤,開闢了學習室、展覽室、活動室,隨時向群眾開放。

同時,他還利用清明節、國防教育日等重要節日,到附近的中小學校作國防教育報告,宣講英雄人物的光榮事蹟,宣傳《國防法》《兵役法》,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軍隊、關心支持國防的種子埋進孩子們的心裡。

在王勝奎的帶動下,該鎮青年參軍熱情持續走高,不但連續多年完成徵兵任務,而且從未出現退兵,他也多次受到人武部的表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