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應該怎麼拍災難片

鑑定對象:《上海堡壘》

跟《流浪地球》一樣,《上海堡壘》是科幻片,但同時也是災難片。這便決定其劇本的創作關鍵在於兩點:一,塑造出讓觀眾感同身受的末日感;二,讓觀眾為末日中英雄的選擇燃一把熱血,灑一把熱淚。很遺憾,這兩點《上海堡壘》都沒有做到。

影片一開始便迅速地交代了世界觀背景:這是一個太空能量源“仙藤”流行的時代,原本地球各大城市都有“仙藤”,但在外星敵對力量的搶奪下,人類只剩下上海這最後一個堡壘……聽起來還是挺末日的,但影片具體是如何展現的呢?確實,影片很努力地拍了好幾場外星生物“捕食者”攻擊地球的災難場景。但與此同時,這種末日緊張氣氛卻被身為主角的少年戰士們的主線劇情完全消解了——值此全人類生死存亡之際,他們卻奇異地處在一種不緊不慢的夏令營式浪漫氛圍中,訓練之餘泡泡吧,或跟暗戀的女上司來個心跳偶遇。

這並不是說,末日題材的災難片就不要體現生活了。恰恰相反,那些受歡迎的同類影片如《後天》《2012》都有不少生活化的細節,以體現極端情境下被濃縮的人類本能和人性善惡面。這一點,《上海堡壘》似乎也試圖學習,譬如片中有類似“愛一個人,就要像生命只剩五分鐘那樣用力”的獨白。只是,缺乏有力的劇情支撐,這種雞湯式臺詞終究無法引發觀眾內心任何波瀾。

事實上,《上海堡壘》十分依賴旁白與獨白,時而用來交代劇情,時而用來闡釋角色內心。在號稱自己運用了多少高科技特效鏡頭的同時,其劇本創作的手段竟如此貧瘠匱乏,這種對比難免讓人失望。

更令人失望的是片中角色的犧牲。犧牲,通常是末日題材的影片中,人類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或更深沉的愛,所作的一種超越自身生存本能的選擇。簡單說來,這種戲份通常會讓觀眾震撼、感動甚至落淚。但《上海堡壘》的犧牲戲份卻令人發笑,因為片中很多角色的死亡,從邏輯上來說都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受傷不重的指揮官,非得按下建築的自毀按鈕,跟已經動彈不得的敵人同歸於盡;比如早就將戰鬥的指揮權移交給年輕人的高層領導,非要等著敵人空襲,就是沒想過早點撤離……這些毫不合邏輯“強行犧牲”,簡直就是侮辱觀眾智商。

更不用說片中這場保衛戰的戰術思路有多麼邏輯混亂了。原本的目標是保衛“仙藤”,但“仙藤”又是供給“泡防禦”和“上海大炮”的能量源,因此要保住“仙藤”就要先保住“泡防禦”和“上海大炮”,但“仙藤”能量不足因此“泡防禦”和“上海大炮”不能同時啟動……就問你暈了沒!如此婆媽糾結的設定,還讓人怎麼入戲怎麼震撼怎麼感動!

說到底,《上海堡壘》從世界觀體量來說,就適合做一個末日背景的暑期檔專供愛情片:在小科幻的背景下,看鹿晗演一場“少年維特的煩惱”。但不知是否由於資本的誘惑,滕華濤最終產生了遠遠超越其能力的野心。影片之不合格,不僅僅是從災難片的維度來說。更嚴格一些,這樣的劇情就不能被稱之為一部合格的電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