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載灃 載濤 宣統 陸軍 溥儀 個人談觀點 2018-11-29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在禁衛軍之前,晚清戰鬥力最強的地面力量當屬北洋新軍


清末編練的這支禁衛軍,是由皇室親自控制的,擔任宮廷宿衛的皇族武裝。在此之前,擔任禁廷拱衛任務的是北洋新建陸軍第一鎮和第六鎮,兩鎮(1912年改稱為師)輪流入值。大家都知道,北洋新建陸軍六鎮均由袁世凱及其部下掌控,而到了宣統年間,以攝政王為代表的皇室親貴對漢族官吏已經極其不信任,對袁尤甚。因此,依靠這兩鎮部隊擔任宿衛宮禁顯然讓人不放心。

另一方面,1901年載灃訪問德國時的經歷也促使載灃建立皇族武裝。載灃赴德就義和團事件“謝罪”之時,儘管在德皇威廉二世那兒沒得多少好,但德皇胞弟亨利親自接見了他,並同他談及了皇族武裝,傳授了德國君主制的祕方。自此,作為光緒皇帝胞弟,和亨利“平級”的載灃心中便有親自創建、掌握武裝之意。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圖為醇親王載灃乘船訪德前,途經上海市南京路時的景象

清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離世,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即位,載灃以攝政王監國。上任伊始,載灃便下諭組建禁衛軍。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三日諭:“著派貝勒載濤、毓朗、陸軍部尚書鐵良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準其酌量由各旗營兵丁內拔取精壯,盡數認真訓練。”


從這則上諭中我們便可以知曉禁衛軍的基本情況:一是血統純正,所選訓練大臣均為滿人,諭旨中提到的毓朗為皇族宗親,載濤更是載灃的親弟弟;後來添派的良弼、載搏也皆為皇室宗親,禁衛軍是名副其實的姓了愛新覺羅;二是選材“優良”,禁衛軍是由清軍各部隊中選拔出來的骨幹組成,有嚴苛的選取制度,士兵們必須通過各類考試、政審,年齡在17-25歲,身高在160釐米以上——考慮到舊中國人民的普遍身高,這個要求確實不算低了。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即使是養尊處優的高級軍官,身體素質也很難和同期外軍相比


同時,禁衛軍的制服也彰顯了其優越的地位。

出備扈從,入供宿衛,責任纂重,體制宜隆。即衣履服裝必須整肅鮮明,自成一部,既使易於識別,亦可壯夫觀瞻。


在設計禁衛軍軍服時,載濤既參考了國外軍隊服制,又區別於本國新建陸軍服制,於宣統元年閏二月初七日奏訂了禁衛軍服制。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圖為載濤著禁衛軍常服照,服裝形制更加接近外軍


如此受到重視的皇家衛隊,必然需要引入先進的訓練方法與管理手段。因此,1910年4月起,載濤奉旨前往日、美、英、法、德、意、奧、俄八國考察陸軍。載濤領銜的考察團成員由熟悉歐美各國情況的官員,以及新建陸軍和禁衛軍軍官組成,分別是首席隨員李經邁(李鴻章之子)、哈漢章、良弼、文華、姚寶來、彭燦昌、劉恩源、田獻章、張慶桐、程經邦、唐寶潮、徐致善、桐昌、江紹沅、吳為予和譚學夔。

在這八國考察期間,清廷考察團可謂收穫頗豐。在日本,他們參觀了日軍的熱氣球偵察部隊,其中田獻章與徐致善還乘坐了熱氣球,成為中國最早乘坐熱氣球飛行的人;在美國,載濤一行參觀了西點軍校,瞭解了美國軍隊的軍容風紀,回國後載濤還因此在全軍推廣剪辮,也算是一功;在德國,考察了兵工廠,還乘坐了Pars IL型飛艇……

客觀而言,這一番考察下來,確實使清廷在對於訓練軍隊、裝備革新方面有了更豐富的經驗。下面幾張珍貴的歷史圖片,反映了當時考察團出訪的景象。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圖為禁衛軍參謀正參領銜(上校)田獻章在奧匈帝國拍攝的,著禁衛軍禮服照。注意此時在軍中,辮子已經成了可有可無之物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圖為考察團訪問日本期間,在位於橫濱的大清帝國駐日領館與日軍軍官合影,可見禁衛軍軍官制服與明治時期日本陸軍制服的顯著差異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圖為考察團訪問奧匈帝國期間與奧匈帝國軍官合影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圖為考察團一行在沙俄帝國聖彼得保羅要塞

從國內編練至出國考察各國陸軍,原定於宣統三年正月成軍的禁衛軍直到宣統三年七月,即西曆1912年9月才建成,此時離武昌起義已不足一月。禁衛軍共計成立步隊四標,馬、炮隊各一標,工程、輜重、機關炮(此為禁衛軍獨有編制)各一營,軍樂一隊,警察一隊。全軍總計12443人,和北洋新軍一鎮的規模大體相當,且暫未編鎮和標(相當於團)之間的協(相當於旅)一級建制。

除了在輕武器上全面換裝了“毛瑟連發快槍”之外,重裝備方面,禁衛軍裝備有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此炮的型號待考,一說為架退式150mm加農炮),此為全軍獨一無二;機關炮營還裝備有24-30挺馬克沁重機槍,在武器裝備上,禁衛軍確實堪稱當時清軍中最精銳部隊。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關於這批150炮的說法不一,也有人認為是sFH02型150mm野戰榴彈炮,炮彈重達40千克,射程7400米


禁衛軍基本成軍後,載濤奏請監國攝政王欽定日期,在德勝門外校場校閱軍隊,並頒發標旗。宣統三年七月初五日奉硃批:“於本月二十四日監國攝政王親往校閱。“當日上午十一時,監國攝政王載灃親臨校閱場閱兵。當攝政王親臨校場時 , 全軍均按閱兵式隊形舉槍致敬 , 軍樂隊同時高奏《崇戎譜》 , 訓練大臣謁見並呈官兵名冊及禮節圖說。

是時兩協統領官 , 步馬隊統帶官掌旗官及衛旗兵五名均在閱兵臺前集合 , 請攝政王臨閱兵臺頒發標旗 。頒發標旗並俟訓練大臣率領官長歸隊後 , 由軍諮官一員前引閱兵 , 至軍隊右翼時訓練大臣報告全軍人數 , 率同兩協統領官隨行。俟隊伍整列齊備請臨閱兵臺 , 由訓練大臣指揮全軍演排。俟演排畢,仍按閱兵式隊形集合。


這一雄壯場面,讓載灃非常高興,他想擁有一支具有強大親衛隊的夢想似乎已經實現了。就在閱兵式的第二天,載灃下諭嘉獎禁衛軍。諭曰:“該兩協官兵均精神振奮 , 動作如法 , 頗能仰體朝廷整軍經武之意 , 成效昭著 , 深堪嘉許。所有兩協各官長著載濤等擇優以軍官擬補 , 其補有軍官者著按其職任酌量提升 , 以示鼓勵。”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圖為監國攝政王載灃向禁衛軍長官親授標旗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圖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載濤向監國攝政王載灃報告閱兵儀式開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由於清廷無力控制進攻武昌的北洋軍,戰事不利。因此,載灃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凱,並授予其一切大權。被袁世凱視為心腹大患的禁衛軍,也終因皇室子弟的懦弱而成為了袁家軍的私產。

恭親王溥偉的日記中寫道,在一次御前會議上,隆裕太后希望載濤親率禁衛軍南下攻打革命軍,可載濤卻跪地說,“奴才只練過兵,不會打仗”。的確,糧餉供應還要依託袁世凱,本身紀律和訓練又很差,加之長期被滲透瓦解分化,就算讓他們南下又能如何?如此這般,禁衛軍只能拱手讓與袁世凱。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老袁:白撿一個火力強化的重型合成師,美滋滋


袁世凱上任後,便令其部下馮國璋擔任禁衛軍總統官,掌控了禁衛軍。載灃做夢也想不到,他為了制衡袁世凱而一手打造的皇家軍,卻最終成為了又一支“北洋軍”,為袁世凱做了嫁衣。清廷覆滅後,在袁世凱與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南京臨時政府的鬥爭中,禁衛軍支持袁世凱,反對臨時政府提出的遷都決議,提出“反對遷都,以蘇北方人民之困“,徹底成為了袁竊取革命果實的工具。

1917年9月,該部改編為北洋陸軍第16師,直皖戰爭後被奉系吞併,之後又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倒戈,遂被裁撤。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作為晚清名臣,張之洞對清廷統治難以長久已有觀察


諷刺的是,載灃曾在與張之洞關於對待民變的對話中,還不以為然地說:“有兵在,不怕。”真是一語成讖,失了人心,有兵也沒有用,何況將兵者不能戰,兵不知為何而戰。筆者之後還將以新軍為切入點,粗談一番辛亥革命前的滿漢對立情緒。

最後值此時刻,向那些為推翻腐朽不堪的封建帝制而獻出生命的英雄們致敬。即使建立起的新制度依舊問題重重,但他們推翻舊制度的功勞依舊不可抹殺。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比北洋新軍裝備更強大,卻在106年前未放一槍一炮就消散了


從上至下:徐錫麟、秋瑾和黃花崗起義失敗後被俘起義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