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寵:引力波

首先,拋一個“我思故我在”的哲學話題。我們平時所謂“看得見”,本質上是這個東西發光或反光,光線進入眼睛後,產生一系列生物反應,最終在大腦產生視覺信號,這就是“看得見”。所謂“摸得著”,那是手指的分子與這個東西的分子足夠近,分子間產生排斥力,使神經系統產生壓力信號,讓我們認為摸到了這個東西,實際上分子之間是不接觸的。

我們看到的只是光,摸到的只是分子排斥力,而這個東西到底是否存在,嚴格的說,是不確定的。更刁鑽一點,如果有個技術能模擬各種各樣場景的大腦信號,那這個大腦是分不清幻覺和現實的。也許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是你的大腦信號一直在欺騙你。

這個濫話題有點扯蛋,但換個場景,就有點意思了。

引力波的價值

上篇說到,人類觀察宇宙,主要通過測量各種射線、紫外紅外、可見光等電磁波,歸根結底,還停留在“看得見”這個層面,而且是依靠“電磁波”才看得見。萬一有個東西不輻射電磁波,也不存在電磁相互作用,那我們就傻眼了!

有人會說,這種沒頭沒腦的假設,是毫無意義的鑽牛角尖!眾所周知,任何有溫度的東西都有輻射,誰能說出一樣沒輻射的東西?有嗎?有嗎!

別急,還真有,這就是暗物質。雖然暗物質尚未證實,但絕不是空穴來風,不過這貨今兒是來跑龍套的,再多的鏡頭就不給了,過。

暗物質在與人類玩躲貓貓的過程中始終遊刃有餘,而宇宙中,又有多少像暗物質那樣未被發現的東西?人類科學發展至今,急需第二件工具,引力波正是不二之選!(好吧,其實除了引力波,我們也沒有其他選項。)

引力波的預言

牛爺發現萬有引力後,大家普遍認為引力的傳播是不需要時間的,比如,太陽突然出現,地球就能瞬間感受到引力,太陽突然消失,引力也就跟著瞬間消失了。這和我們普通人的理解差不多。

但這樣的話,相對論的很多公式就對不上了,任性的愛因斯坦既然能把空間掰彎,把時間拖慢,把任何與相對論矛盾的東西都幹掉,引力自然也不例外。

按照廣義相對論洛倫茲不變性的推導,愛因斯坦預言,引力以光速傳播。比如,太陽突然出現,它的引力是以光速向外傳播,地球將在8分鐘後感受到引力,太陽突然消失,地球也是8分鐘後感受到引力的消失。這就是引力波的概念。

我們按“相對論”的高逼格,重新表述:質量發生變化,導致時空結構改變,時空結構的變化將以“波”的形式傳播。

這個想法倒是蠻有創意的,但也沒什麼神奇之處吧?如果我們拿引力波和電磁波做對比,就會發現很神奇的事情。電磁波是極易被幹擾的,雷達波遇到金屬網就懵圈了,可見光,拿個鏡子就能反射,而宇宙短波射線,碰到大氣層就認慫。

而引力,彷彿亙古不變,不可屏蔽,不會轉向,執著的以恆定光速向外傳播,無論你在太陽和地球之間幹了什麼事情,絲毫不會影響太陽對地球的引力,這才是真愛啊!

於是,腦洞大開的物理學家提出,引力可能是在更高維度傳播的,不受三維空間的束縛。你的小腦袋也不用去想象多維空間的樣子,這是數學模型,身處三維世界的人類大腦是無法形成圖案的。

說到這,有很多大仙開始算命了:宇宙不過是人家的一粒原子,空間有二百五十維……哥們兒,物理學家的理論都有嚴密的數學做背書,您可別一拍腦袋出個理論,再一拍大腿又出個預言。


天文新寵:引力波

玄學和科學的差別就是數學。沒有數學的物理模型,就好像沒有火控雷達的防空導彈,瞎。

引力波的測量

非常抱歉,你得重新認識引力了。

電磁輻射消耗能量,所以物體散發電磁波會導致自身能量不斷下降,因為能量守恆嘛。同理,引力也在對外傳播,那會不會有“引力輻射”,也導致物體能量的減少?物理學家設計了一個異常宏大的實驗方案。

  • 間接證據:宇宙引力實驗室

兩顆質量不變的星星,相互繞著旋轉,按照經典的理解,軌道半徑是不會有任何變化的。

但按照相對論引力波的理解,兩顆旋轉的星星,忽遠忽近,使得引力忽大忽小,並以光速對外傳播,這種“引力輻射”使雙星的能量不斷降低,進而導致雙星運行軌道變短。


天文新寵:引力波

實驗原理雖然簡單,但即便拿2個地球那麼大的物體做實驗,數據仍然小到微不可察。幸運的是,宇宙早就為我們準備了一個完美的“引力實驗室”,1974年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就是上文提到的美帝即將關門的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對脈衝雙星,編號PSR1913+16,為了強調這個“天然實驗室”的重要意義,天文學家專門把“脈衝雙星”這個名稱保留給PSR1913+16。下面開始試驗了。

某天,阿雷西博望遠鏡接收到了一個來自宇宙的微弱脈衝信號,意味著發現了一顆脈衝星。這其實沒啥好得瑟的,但天文學家很快發現了異常,通常脈衝星頻率極其穩定,精度堪比原子鐘,但這顆脈衝星的脈衝週期前後偏差卻有十億分之58秒。很明顯,如果不是外星人的信號,那一定是有一顆伴星影響了電磁波傳送。

人類已經有能力把脈衝星的頻率測量的無比精確,僅僅憑藉這一個參數,天文學家猶如福爾摩斯一般,把這對脈衝雙星的家底算了個底朝天:自轉週期0.059029995271秒,公轉週期27906.98163秒,還有諸如天體質量,軌道半徑等等參數。

按照引力波的預言,這對脈衝雙星因為引力輻射損失能量,應該會導致公轉週期每年減少百萬分之75秒,並在3億年後合併。天真的天文學家持續進行了多年的觀測,最終,根據脈衝變化規律計算得:公轉週期每年減少百萬分之76±2秒,半長軸每年縮短3.5米,與相對論預言極其吻合!啥也不說了,先給諾貝爾獎!

這是首次對廣義相對論最精確、最全面的檢驗!這下真是炸了鍋了,引力竟是這般模樣。

脈衝雙星提供了有力的間接證據,於是大夥都指望直接測量引力波。

  • 直接測量:LIGO

說起來,引力波探測的原理異常簡單。前後放兩塊板,如果引力是瞬間傳播的,那麼這兩塊板會同時感受到引力,同時產生輕微的位移,兩者間距不會有變化。如果引力是光速傳播的,那麼前面的板先感受到引力,先產生位移,此時後面的板尚未感受到引力,所以兩塊板的間距就會發生變化。

直白點說,如果好端端放著的兩塊板,間距莫名其妙發生了一下變化,我們就認為探測到了引力波。你還別嫌棄,從原理上講,人類就這麼點能耐。

說起來簡單,但引力波引起的移動,可能只有千分之一質子大小的距離。要測量這種尺度的位移,還是得費不少功夫,上道具: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


天文新寵:引力波


先把一束激光分成2束,按相互垂直的方向發射出去,在各自頂端放一個反射鏡。每個管道長4km,激光來回反射,最後兩束激光形成干涉條紋。當引力波經過時,兩個反射鏡會先後受到干擾,先後產生位移,間距也就變了一下,干涉條紋就會發生變化。除非這個挨千刀的引力波剛好從45度角過來。


天文新寵:引力波

雖然引力波探測的原理如此簡單,但技術層面異常複雜,正如貴州FAST,大有大的難處。為了保證反射鏡的抖動是引力波造成的,就要做很多防震措施,不然跺一跺腳,鏡片就抖個不停。

天文新寵:引力波

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了信號的可信度,在遠處再造一個一模一樣的裝置,兩臺LIGO分別位於美帝的兩頭,相距3000km,所以你經常能看到兩張背景不同的LIGO照片。


天文新寵:引力波

為什麼要裝2臺呢?如果是跺腳產生的振動,不會給兩臺裝置同時留下一模一樣的信號。實際上,地球上的振動,都不可能在相距3000km的距離上同時產生一模一樣的、如此微小的振動信號。而來自十幾億光年之外的引力波,哪怕是相距3000萬km,引力場也是非常均勻的,這個很好理解。

美帝花3.6億美刀做完這一切,守株待兔在那邊等了11年,最終,一無所獲。於是,科學家又忽悠美帝再燒2億升級系統,又苦苦等了5年,直到那個巨大巨大巨大的引力波撩動了反射鏡,使鏡子整整移動了0.000000000000000001米,整個過程持續了整整0.25秒。最後得到了如此美輪美奐的一張圖!


天文新寵:引力波

好吧,其實我想說,基礎科學實際上就是這麼枯燥。前2個圖分別是兩臺LIGO上測試到的振動信號,第三張圖是把兩個信號重合到一起,非常吻合,可以判斷是宇宙引力波,而不是研發人員打噴嚏或者地球上的其他振動。

這個引力波來自十幾億光年之外的兩個黑洞相撞,兩顆黑洞的初始質量分別為14.2顆太陽和7.5顆太陽,合併成了一顆20.8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虧損的0.9顆太陽質量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到宇宙空間。如此巨大的能量,到了地球僅僅撩動了反射鏡那麼一點點距離。


天文新寵:引力波

基於這種原理建造的引力波天文臺,還有意呆利臂長3千米的VIRGO,德國600米的GEO,腳盆正在升級的3千米的KAGRA,連造型都一模一樣,難度只在技術細節上,枯燥的很,不多說。

中國對引力波的探測曾經中斷十幾年,當前有個“天琴計劃”,大意是,地球上騰挪不開,用月球啊、衛星啊當反射鏡。說白了,就是增加兩個反射鏡的距離,提高測量精度。歐萌已經開始用衛星在太空搭一個100萬公里長的探測器,道理都差不多。


天文新寵:引力波

歐洲LISA“探路者”引力波探測器衛星

地球末日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這些到底有什麼用?送各位一個無從反駁的理由。

有一種觀點認為,注意,只是某一些人的觀點,之所以找不到外星人,是因為超新星爆炸。大恆星演化到後期很大可能發生超新星爆炸,天體演化過程可以參見前文《黑洞修煉祕籍》。

超新星爆炸伴隨強大的伽馬射線,伽馬射線是宇宙間最強的能量表達形式,可以清空周圍一片星系上的所有生命,包括細菌。這種觀點認為,宇宙中90%的核心區域因為有太多恆星,會不定期發生超新星爆炸,而這裡的生命也就不定期被清洗乾淨。幸運的是,太陽系屬於宇宙的角落地帶,恆星少,遭難的可能性也就小了。

來點勁爆的消息,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大約8000光年,代號為WR104的巨大恆星,在今後的50萬年時間裡,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超新星爆炸,注意,是50萬年內,不是50萬年後,而它的伽馬射線暴正巧對著太陽系,不偏不倚。

從這個角度說,人類文明存亡在旦夕之間!以目前的科技水平看,近距離的伽馬暴,人類幾無招架之力。

引力是什麼

目前引力波毫無實際用途,但僅僅對引力的重新認識,就足夠掀起科學界的滔天巨浪。

19世紀末,大家以為物理學已經完工了,只剩下“兩朵烏雲”,結果兩朵烏雲分別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讓物理學家又忙活到現在。

而現在,大家又把物理學收拾得規規整整,只剩下引力無法統一,說不定,這個引力又會為人類掀開一個全新的世界。

引力可能就是目前為止我們這種三維空間生物超越時空的唯一希望。這個坑太大,先不挖,就稍稍舉個例子,黑洞裡時空已經破壞,所有信息都跑不出來,唯獨引力可以從容的向外傳播,為啥?

對於引力波,即便是70年代的間接證據都能得諾貝爾獎,這次引力波直接測量,用腳指頭想想就知道多大份量。2016年6月宣佈探測到引力波,次年便獲得了諾貝爾獎,這種獲獎速度和歷史上最瘋狂的“超導大躍進”有的一拼,正常的諾貝爾獎都得熬上幾十年,可見大夥對引力的重視程度。

天文新寵:引力波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