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原名伯循,1879年5月8日出生,原籍陝西三原縣涇陽。因家庭貧窮,母親早亡,12歲起就給別人幫工。勞作之餘,勤奮好學,於17歲考中秀才。25歲時再中舉人,並就任商州中學堂監督。隨後,因反對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諷刺時政,被地方當局追捕而跑到南京、上海,結識了革命黨人馬相伯。1905年,於為安排因進行反清革命活動而被驅趕回國的中國留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創辦了中國公學。1907年創辦《神州日報》,並前往日本募捐籌款。在日本見到孫中山等人,加入了同盟會。不久,《神州日報》因宣傳革命而被查封。1909年於又辦《民呼報》,但未及百日也因同樣“罪名”被查封,於本人亦被關押37天。出獄後把《民呼報》改為《民籲報》,再被查封。屢挫之餘,於並不氣餒,1910年又和宋教仁一起創辦《民立報》,繼續宣傳革命主張。

1912年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於出任交通部次長。民國政府北遷後,赴上海繼續辦《民立報》。1913年3月袁世凱派凶手刺殺宋教仁時,於與宋同行,倖免於難。不久,《民立報》由於為“二次革命”和“倒袁”大造輿論,被北洋當局查封,1918年,為反對北洋軍閥、響應孫中山在廣州發起的護法戰爭、於到陝西組織靖國軍,親任總司令。1921年馮玉祥出任陝西督軍,靖國軍被收編為陝軍。1922年,孫中山任命於為討賊軍西北軍第一路軍總司令。不久,孫中山因陳炯明叛變而赴上海,於亦隨之前往。

1923年,和葉楚 傖等人一起創辦上海大學,並出任校長。1924年1月出席國民黨一大,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以後一直到六大皆連任中執委委員,從七大到九大連任中央評議委員)。1924年隨孫中山北上,一到北京,即被內閣總理許世英任命為內務總長。

北伐戰爭開始後,于右任奉命到莫斯科請馮玉祥回國參加北伐。隨後,馮統率的西北軍誓師五原,分路進入陝甘,於任駐陝軍總司令,兼職省府委員。1927年6月參加汪精衛、馮玉樣的鄭州會議後,又出任陝西省政府主席、開封政治分會委員、第二集團軍第六方面軍總指揮。9月16日,國民黨寧漢合流成立“中央特別委員會”,於出任特委會委員兼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後,成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軍委會常務委員。1928年10月北洋軍閥政府倒臺後,蔣介石改組南京國民政府,於出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兼審計院院長。1930年調升監察院院長,任期長達幾十年,直至病逝。

于右任在書法和詩詞方面有相當造詣,1932年曾籌備成立“標草書研究會”,創始“標準草書”,自成一家。

1949年11月29日,于右任拋下愛妻長女,在蔣介石三令五申下離開大陸去臺灣。抵臺後,多次提出辭職均未獲準,身體時好時壞,精力不濟,無人照料,顯得孤苦伶何。因此,“思鄉思親”成為晚年時期于右任賦詩填詞的主題。1964年1月24日,他寫下了千古絕唱:“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於高上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1964年9月3日,于右任牙痛住院治療,因拔牙時傷口感染,併發肺炎,於11月10日辭世。次年,被葬於臺北大屯山八拉卡墓地。

于右任堪稱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人品和書品頗得同代名人的讚譽。

1943年5月,於也參與競選副總統,當時李宗仁給每個代表供一輛汽車,有司機早晚服務,包上幾個大旅社、只要是代表身份都可入住、早晚設宴相待,均免費。孫科程潛則天天擺酒請客,發紀念品、許諾、拉關係。而於則在屋內每天擺一書桌,置文房四寶,凡代表寄送“為萬世開太平”條幅。

於之一生以其清貧、廉潔、清正、儒雅、豁達的形象給人留下做人的典範。

毛澤東主席也和於

民國人物之於右任
民國人物之於右任
民國人物之於右任
民國人物之於右任
民國人物之於右任
民國人物之於右任
民國人物之於右任

有過多次交往,重慶談判時,毛澤東亦專程拜訪,於亦設宴款待,並暢談詩詞。於去臺後,毛澤東曾找許多人廣泛收集他的作品。

現於之故居位於三原縣城西關鬥口巷5號,吾有幸在1997年曾參觀過,可惜沒有照片遺存。

於終年86歲,沒留下任何遺言,人們便把他的《望大陸》一詩,當做他的遺囑。遺體被葬在臺北最高的大屯山上,並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我國東南諸省最高峰)豎立起一座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也算了卻了這位老人登高遠眺故土的心願。

備註:(玉山山勢險峻,4米高的銅像和建材全由臺灣登山協會的會員一點點揹負上去,像他們致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