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內部分享:產品經理需要的三大特質

俞永福 產品經理 民主 高德軟件 阿里味兒 2017-06-07

阿里合夥人戴珊這麼評價過他:永福身上的快準狠是我在公司裡用手指頭數得過來,他有著那種創業的本能。作為一名卓越的創業者,永福對於產品的理解、對於產品經理的要求,他是怎麼看的,又是怎麼說的。下面是速記君整理的俞永福(阿里合夥人)在阿里內部《管理夜校》中分享關於產品經理解讀的乾貨。

帶著以下的問題,一起來學習:

  • 產品經理需要的特質?

  • 互聯網組織形態下的產品競爭力?

俞永福內部分享:產品經理需要的三大特質

.

一、產品經理所需要的三大特質

現在很多人都說:“我們做服務的。”

但是我問你:“服務的產品是什麼”?

產品絕對不是產品部的人,每個人都有產品,你是靠你的產品贏得你的客戶。

第一,感性與理性;

要搞清楚產品經理的特點,首先你是聚焦到是To C(面向消費者)的互聯網產品還是To B(面向企業、商家)的互聯網產品,這個差別很大的,比如高德的產品經理和阿里媽媽的產品經理絕對是兩種不同的特質。

To C的業務,這樣的產品經理對於感性的事情需要更多,但是To B的產品經理是要求理性的聲音,所以To B的產品經理和To C的產品經理這是很大的區別。

第二,產品哲學;

To C的產品經理很重要的一點,他有沒有自己的“產品哲學”,每個人做產品都有自己的產品哲學,小馬哥(馬化騰)有自己的產品哲學,小龍(張小龍)有自己的產品哲學,永福有自己的產品哲學。

作為一個大產品經理,大產品經理和小產品經理是有區別的,大產品經理,我要看他有沒有“產品哲學”,自己對於產品的系統性的思考,他的這個沉澱。

第三,0到1的經歷;

大的產品經理是分兩類,他是要做新產品的產品經理,還是要做改良升級的產品。如果是做新產品,很重要的是他在過往歷史有沒有0到1的做產品的經歷,越大的公司產品經理,容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他是在做10到100、100到1000,但是你要做0到1,其實是產品裡面最難的一件事情。其實它是有產品邏輯哲學的。選產品的人和選研發的人是有區別的,研發的人反過來必須選擇你在大平臺,幹過大系統的。

原因很簡單,你玩過100萬流量和玩過1000萬流量和玩過一億流量,完全是不同的事情,整個的技術架構一系列完全是不一樣的,沒有玩過一億、十億的流量,你別跟我談要進入我的研發團隊,別提。產品我反過來很關注他有沒有0到1的經歷。

俞永福內部分享:產品經理需要的三大特質

俞永福分享現場

二、產品角度的四條線

其實我創業之前看過五百家創業公司,人家的生生死死,等於喝了五百瓶濃縮液,跟人家身上學到的東西。很重要的,在競爭裡面,要把自己的亮點和自己的死點,其實很重要的四個條線,從產品的角度,四個條線。

俞永福內部分享:產品經理需要的三大特質

產品角度的四要素

如果從自己和對手角度來講,無外乎考慮四點:

1、自己的亮點是什麼?

2、自己的死點是什麼?

3、對手的亮點是什麼?

4、對手的死點是什麼?

任何競爭性的產品,把這四點搞明白,做互聯網產品,不用面面俱到,因為你的亮點,導致用戶來了,因為你的死點,導致用戶走了。在中間用戶雖然天天抱怨,但是他不會離開。

最典型的一個產品iPhone,從手機的角度,每個人都可以說這個產品有這個缺陷、那個缺陷,但是它的亮點足夠亮,導致你有再多的抱怨,你還在用。

所以說從互聯網To C的產品本身,我們資源投入在這兩端,如果只看自己,我們投入在這兩端,我們要把自己的亮點變得更充分。

拿高德舉例,就是在專業自駕導航要形成整個市場口碑,在重要的交互方式,語音上面形成口碑,當然很多女士不喜歡林志玲的聲音,所以後來加了郭德綱的聲音。

高德產品在互聯網基礎技術產品上面,性能的問題還是非常突出,你想在導航過程當中崩了,開車的時候如果突然崩了,這對於用戶來講是非常壞的體驗。

反過來也是一樣,你找到了對手亮點的時候,你要幹嗎?你要儘量放大它的死點,必須在這四個點上做核心工作。

產品的緯度都是這樣一個邏輯,觸類旁通,你找到任何一個分管的產品線,把這四個象限找對了,今年在產品上面幹什麼,很明確。

俞永福內部分享:產品經理需要的三大特質

永福分享現場

三、互聯網組織形態下:無形和無價的產品

自從互聯網誕生至今,其實對於組織的方式有了極大的挑戰,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做無形和無價的產品,都是Free,因為有形和有價的產品構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品牌。

Founder(創始人)在背後隨著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弱,三星作為產品品牌,做Anything(什麼都做),但是到無價和無形的產品的時候,對組織形式有很大的挑戰,就是組織核心競爭力到底構建在哪裡:

第一、構建在To C的產品上、體驗上,因為都是免費的,基本上你要有一個假設,所有用戶,所有的產品都試過,試過ABC三個產品之後,能不能回到A,沒有其它的,就是靠產品。

這個在前臺可以看到,後臺實際上是很核心,靠的很重要一點,是你的整個班子能力,因為整個互聯網產品各個方面的發展或變化太快,基本上不太有一個人成為Superman(超人),所有的事情,產品、研發、市場、運營、融資、PR,互聯網一個季度等於一年,你不可能。

第二,隨著互聯網競爭越來越激烈,留給你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少,像2000年開始的互聯網公司,都是沒有被開發過的地,你有膽量找到一個方向,最膽大的陳天橋,只有三十萬,這麼幹成了。今天這樣幹不成,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組織班子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

四、避免兩種傾向:一言堂、講民主

在決策機制上,能不能做到Everybody can say no,Someone can say yes(任何人都可以說No,而其中一個人可以說Yes),因此我們要避免兩種傾向:

第一、一種叫"一言堂",所有事他說了算,其他人的意見都等於Nothing,這在早期可以,但是越複雜的時候,風險越高,要不然你就搏,十件事情他押對了八件事,但是有兩件事做不好,可能這個公司就掛了。

第二、另外一個要避免的是“講民主”,大企業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決策機制上面講民主,Everybody can say no ,Someone can say yes。人人都有不同意見,中國十三億人口,你要是有不同意見,大家都有觀點,但是今天讓你當Leader,你得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對於整個決策機制,如何保證有效率,且有質量,我這些年下來,最重要的是Everybody can say no,Someone can say yes。其中Some one就是這件事情歸屬方向上面的一號位做決定,一號位的信息是最全面的,因為他在那個方向上花的時間和收到的Information(信息)是最多的。

但他可能的決定、看到的意見可能是一些片斷,每個業務一號位需要有更多的Information進來,如果有十個要素,你只獲得兩個,這個時候決策難度很高,而你這個時候有六個關鍵信息進來,幫你的決策效率更高。

集權不是問題,問題是不夠民主,所以我才提到為什麼要保護 Everybody Can Say No,Some one can say yes,就在於比如他是這個產品經理,我可以給他提意見,但他做決定。

在很多產品上,我提一二三,他Say no了,我說我唯一需要一件事,老大需要Feedback(反饋),你只要給我Feedback,你的決定是什麼,你能快速告訴我,你的決定跟我不一樣的情況下,你思考的123是什麼,OK,你做決定。

集權不是問題,是因為官僚,導致信息傳遞損失了很多,因為這種官僚,導致這些信息的傳遞損失很多,因為這種官僚,決策的效率大幅度降低,所以不是集權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