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俞永福宣佈阿里影業“新基礎設施”戰略 王長田葉寧把脈電影產業

在2016年進入“調整期”的中國電影產業,到底除了什麼問題?在未來將如何變化?6月18日,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上,就這些問題,阿里影業董事局主席俞永福、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華誼兄弟總經理葉寧和美國製作人麥克·山伯格,分別從他們的立場上給出了答案。

阿里影業作為其中唯一的互聯網電影公司,並沒有將真正最核心的精力放在傳統電影公司的原創制片方面。如何在這一被俞永福看來是“資金、人才高度密集,高風險”的行業獲得豐碩的成功?阿里影業將整體業務分離成兩個不同的板塊。

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新基礎設施建設”。在俞永福看來,高速發展的電影產業,面臨著必不可少的產業升級。這一產業升級自然也會同其他行業一樣,在基礎設施方面有著全面升級,“我的新基礎設施建設,就是在用戶觸達(consumer)、內容產業化(content)和商業化(commerce)這三個維度上進行”。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認識,俞永福甚至提出把阿里影業改為“阿里影業基礎設施公司”的假設,以突出致力於做實業的阿里影業在產業升級中扮演的角色。

另一個板塊,自然還是內容製作方面。俞永福很清楚,只有通過內容的製作,才能真的理解內容產業的規律和問題,“不與上游內容放競爭,不代表不做內容,只是做少量的內容,只要不擴量,就不會跟做內容的同行起衝突”。在未來,阿里影業將在新基礎設施建設和內容製作兩個方面進行進行發展,而這兩個領域,也都是從阿里影業本身的互聯網公司基因出發,圍繞科技和數字平臺進行。也正是在這樣的定位下,阿里影業將作為電影行業的服務者出現,而非競爭者。

【上海電影節】俞永福宣佈阿里影業“新基礎設施”戰略 王長田葉寧把脈電影產業

華誼兄弟總經理葉寧則迴應了2016年是華誼“小年”的說法,認為這是大家能夠很好地進行反思和冷靜的一年,能幫助電影行業迴歸理性。不過,在麥克.山伯格看來,中國電影產業依然如同早期的好萊塢那樣生機勃勃,一批批新人的出現,也讓整個行業的創意、創新層出不窮,而且還有著能夠直接觸達用戶的移動購票軟件、基於大數據的精準營銷,這些都是領先於美國電影產業的地方。

市場方面,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表示“市場實際上沒有出問題”。他指出,大家將關注點放在爆款上。這兩年電影市場上“爆款”雖然較少,但並不妨礙電影產業的整體制作水平的提升。而且如果過度關注票房,容易忽視電影的版權銷售、點播分成、衍生品等其他收益的急速擴張。俞永福也提出了線上觀看與電影院場景並應該對立的觀點,認為不同的場景都有著足夠大的受眾,關鍵是多年未有明顯改變的電影院,如何提供給觀眾在觀影場景上創新的問題,才能讓各自場景滿足不同的更廣泛的用戶的需求。

事實上,阿里影業正是利用這些周邊收入獲取高額收入,2015年的《碟中諜5》,衍生品銷售額只有一千萬出頭,2016年的《星際迷航3》,則已經達到3000萬,到了今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劇影聯動的情況下,目前電影還未上映,便已取得了3億的衍生品銷售額。

【上海電影節】俞永福宣佈阿里影業“新基礎設施”戰略 王長田葉寧把脈電影產業

至於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內容優秀的電影,王長田認為,“好看的故事始終是我(對內容的)重要評判標準”,而且對商業片來說,受歡迎才是最為重要的,畢竟票房就是觀眾用腳投票得出的結果,看不看都是基於自己的判斷。葉寧眼中的標準,則是能否達到有意思、動心、動情三個遞進的階段。俞永福則站在一名“理工男”的角度出發,認為“高雅與低俗”並不一定是對立的,而他能通過自己能力達成的,就是在現有的方式、科技之下,完成更多的基礎工作,幫助電影專業人士和創意人才,將生產內容的品質的差異振幅給降低。

在電影產業中,另一個趨勢是線上(IP產生、在線營銷、數據等)、線下(線下營銷、發佈會、論壇等)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製作中的線上(特效等)比例也逐步提升。王長田認為,這些,界限之間的融合及比例變化,都會讓影片的創作思路出現改編,但同時也會助長本來就因劇烈變化而產生的一些高片酬、浮躁、不注重知識版權等問題的出現。“就比如去年發佈了那麼多片單,可能大部分都是無法實現的,甚至這些論壇裡的探討都太多。我們應該一個一個項目去做,每一個項目都朝最好的目標去努力,那才能讓整個行業不出問題”。

在俞永福看來,技術也是能夠幫助到內容的,兩者之間並非勢同水火。比如在全球擁有2億用戶的Buzzfeed網站,就是阿里影業希望合作的對象,“因為他們知道觀眾喜歡什麼,知道怎麼講故事並更吸引人,不光能告訴你觀眾喜歡什麼,甚至可以發現更深層次觀眾的偏好”,這正是技術能夠在故事創作上起到的幫助。

不過,產業的進步離不開人才,基礎差、專業院校少、專業不對口等現實問題,是王長田覺得當下影視產業面臨的最大難題。葉寧也認為,整個產業中有不少優秀大導演的能力和技術並沒有像過去那樣傳承下來,缺少用實際的大項目對新人進行鍛鍊的成熟體系。何時能夠在人才供應上滿足各大電影公司的需求,或許才是中國電影工業化走向成熟的標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