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魏五次大戰,宇文泰兵越多越不會打仗

歷史進入6世紀30年代,中國北方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鮮卑國家。宇文泰和高歡兩位軍事天才走上歷史前臺,開始主宰北中國近50年的命運。

宇文泰和高歡幾乎同時當上了所在國家的丞相,以及最高軍事負責人。這兩位都擁有高度敏感的軍事嗅覺,在各自的政權剛剛建立之時,便同時察覺到東西二魏互為死敵,不約而同地舉起刀,向對方身上砍去。

東西魏五次大戰,宇文泰兵越多越不會打仗

公元535年、536年,東魏軍先後偷襲潼關和夏州,試探了西魏的防守力量。特別是536年偷襲夏州之戰,夏州是宇文泰當年的起家之地,而且遠在西魏西北一隅,高歡能以少量精騎直搗其地,說明西魏防守力量非常薄弱,顧得了東部邊境就顧不了西部後方。高歡遂於536年12月,調集十餘萬軍隊,兵分三路殺向關中,從此揭開了東西魏五次大戰的序幕。

所謂五次大戰,分別是小關之戰、沙苑之戰、河橋之戰、邙山之戰、玉璧之戰,首戰爆發於536年,末戰爆發於546年,10年間精彩紛呈高潮迭起。戰爭最大的看點,莫過於高歡、宇文泰兩們統帥的表現。

一、小關之戰:宇文泰破解分進合擊戰術

536年12月,高歡以聲討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為藉口,兵分三路進攻關中。高歡自率主力進至蒲津渡,造三道伏橋,作出渡河進攻之勢,是為北路軍。猛將竇泰作為先鋒,率萬餘精兵直撲潼關,是為中路軍兼先鋒。另一猛將高昂率3萬餘人從商洛山區,進攻關中的南面,作用是戰略牽制,是為南路軍。

東西魏五次大戰,宇文泰兵越多越不會打仗

小關之戰形勢圖

西魏高層迅速陷入恐慌,主要因為西魏兵力太少,不足以同時應付三個方向的進攻。許多人愚蠢地主張分兵抵禦。宇文泰卻敏銳地看破高歡的戰略意圖。

高歡北路軍是主力,但駐紮於黃河北岸遲遲不動,意圖明顯是持重威懾,讓西魏主力不敢輕動。南路高昂所部進攻的路線全是山區,縱然丟掉幾座城池,短時間內並不會威脅到長安的安全。只有中路軍竇泰才是主攻矛頭,如果一旦潼關破防,其他兩路軍必定會迅速靠攏,從潼關捷徑直撲長安。

基於這些考慮,宇文泰力排眾議,親率中軍鐵騎萬餘人撤回長安,棄另外兩路於不顧,星夜殺奔潼關外的小關城,突襲竇泰所部。兩軍雖然都是精銳,但宇文泰勝在佔領先機,竇泰猝不及防,被西魏軍陣斬,潼關轉危為安。

這場虎口拔牙之戰,打的高歡心驚膽戰,下令另外兩路迅速撤兵。

二、沙苑之戰:北朝兵力對比最誇張的以少勝多之役

537年10月,高歡再發20萬大軍,兵分兩路殺奔關中。高昂仍單獨率一路軍,進攻弘農郡城——這裡是西魏東部的糧倉——以吸引西魏軍的防守力量,高歡則率主力軍攻至沙苑(在今陝西大荔縣境內)。

關中當時正值饑荒,諸軍被分散到各州就食。宇文泰身邊只有不到1萬人馬。

高歡吸取小關之戰教訓,把主力全集中於沙苑,意圖與西魏主力決戰。沙苑再往西就是關中腹地,宇文泰躲無可躲避無可避,索性率主力埋伏於沙苑渭河南岸,藏身於河邊的蒹蘆草中,企圖採取突襲方式決勝。

東魏軍大概判斷出宇文泰的埋伏地點,有的將領建議放火燒草把宇文泰逼出來,但高歡自恃兵力佔絕對優勢,沒有采納,執意以陣地進攻的方式決戰。

東西魏五次大戰,宇文泰兵越多越不會打仗

沙苑之戰形勢圖

沙苑一帶是沼澤地,高歡20萬兵力在此施展不開,再加上指揮溝通出了問題,陣形出現混亂。宇文泰抓住戰機,率騎兵突襲,猛將李弼率60騎重騎兵殺進東魏大陣,將其一切而二,西魏軍趁勢猛擊,當場把高歡的20萬大軍打崩。東魏陣形潰亂無法控制,當場被殲滅二萬餘人,其餘全部作鳥獸散。

沙苑之戰遂以西魏全勝告終,而1:20的比例,也成為北朝歷次以少勝多戰役中差距最為誇張的一次。

三、河橋之戰:宇文泰兵越多越不會打仗

小關、沙苑兩戰大大助長了宇文泰的自信,也使得西魏由被動防守轉入主動進攻。

538年,西魏軍擴充至5-6萬人,宇文泰借沙苑大勝之勢,發兵東出潼關進攻洛陽,並迅速拿下洛陽城。

高歡遭受兩次大敗,對宇文泰鬼魅般的軍事天才有所忌憚,西魏軍出潼關後他沒再急火火地出兵迎戰,而以大將侯景、高昂等堅守黃河一線,一邊圍攻洛陽城,一邊與宇文泰對峙。

侯景是東魏軍中僅次於高歡的軍事家,他有意避開西魏軍銳氣,把大軍稍稍北撤,背靠黃河擺開大陣。其陣形非常有講究,北靠黃河,以精兵守住河橋,確保後路不失。南據邙山,形成居高臨下之勢。

宇文泰屢勝而驕,沒有對侯景大陣作出針對性部署,而是仗著兵力充足,與東魏軍展開了對攻。從邙山至河橋,西魏陣線拉開至幾十裡,諸軍互相不通信息,陷入各自為戰的境地。西魏中軍一度被衝散,宇文泰座下戰馬中箭受驚,把他甩下馬來,若不是大將李穆迅速趕來換馬,宇文泰幾乎要被東魏軍俘虜。

東西魏五次大戰,宇文泰兵越多越不會打仗

河橋之戰形勢圖

由於宇文泰拋棄了靈活的戰略戰術,用蠻力與東魏對攻,不僅沒有壓倒東魏,反而被侯景以大致相等的兵力擊敗。兩軍廝殺一整天,西魏軍如水銀瀉地無法收拾,宇文泰異常懊悔地收殘兵返回關中,剛剛拿下的洛陽又被東魏奪回。

不過西魏也非全無所得,東魏名將高昂在戰鬥中過於輕敵,擺著大將的儀仗和旗鼓參戰,西魏軍盡力圍攻,在河陽城下將高昂斬殺,這是東西魏五次激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四、邙山之戰:兩軍統帥互相被爆

河橋戰後數年間,高歡和宇文泰都未再發動大戰,暫時將精力轉入休養軍力、安定內部。不料543年東魏發生了高慎叛降事件,再次誘發兩國大戰。

高慎是高昂的二兄,高昂死後,因受高歡父子猜疑,遂在北豫州刺史任上叛逃西魏。宇文泰恥於河橋之敗,想趁機再攻洛陽,報一箭之仇。

543年2月,宇文泰和高歡各率主力相會於洛陽邙山,二話不說,又展開了一場激戰。宇文泰並沒有汲取河橋之戰的教訓,又把大軍一字排開,列成左中右三個大陣,以近乎自殺的勇氣,與至少兩倍於己的東魏軍進行對攻。

高歡帳下勇將彭樂以數千精銳騎兵突入西魏中軍,生俘西魏王公、大將48人,並追及宇文泰身旁,眼看就要將其俘虜。宇文泰臨危不亂,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勸誘彭樂放過自己,可憐彭樂這位傻大哥居然鬼迷心竅地收兵,東魏從此永遠失去了擊敗宇文泰的機會。

東魏統帥高歡也經歷了驚魂一刻。西魏大將賀拔勝抓獲幾名俘虜,從他們口中得知高歡中軍的所在地,於是如法炮製,以精銳3000人發動突襲,賀拔勝一騎絕塵,衝到高歡麾蓋之下,手中馬槊幾乎要刺到高歡身上。危急時刻,東魏名將段韶一箭射中賀拔勝戰馬,等到賀拔勝換馬再戰,高歡已經跑遠。

東西魏五次大戰,宇文泰兵越多越不會打仗

邙山

兩軍大陣都亂而復整,在戰鬥力基本相當的情況下,人數上處於絕對劣勢的西魏軍最終力盡而敗,戰後統計,西魏軍損失多達五六萬人,宇文泰辛苦經營的鮮卑軍隊損失殆盡。戰後,為挽救軍事危機,宇文泰不得不調整民族策略,開始組建府兵部隊,並大量招募漢人為兵。西魏帝國進入長期的韜光養晦時期。

五、玉璧之戰:堅城絆死高歡

546年,喘息了3年多的高歡,再度發兵進攻西魏。

東西魏大戰一向以潼關至洛陽的交通捷徑為主戰場,但高歡這次意外地調整了進攻方向,從豫西一帶轉至晉南的玉璧城。

東西魏五次大戰,宇文泰兵越多越不會打仗

玉璧城遺址

事實上如果高歡繼續堅持從潼關硬攻,西魏軍敗亡之餘,能否抵擋得住都在兩說。但偏偏高歡鬼迷心竅,放棄了潼關,換了個新的進攻方向。

換方向,就意味著丟棄之前所有的經驗和套路,需要重新調整物資運輸方向,重新建立進攻模式,重新制定作戰計劃,一切都要從新來。

而最坑的是,高歡選擇要攻打的玉璧城,是一座堅固無比的小城。而東魏軍的長處從來都是野戰,捨己之長用己之短,註定高歡要付出血的代價。

玉壁城守將是西魏北周傳奇名將韋孝寬,他繼承守城專家王思政的策略,加固完善城守設施,把玉璧城打造成堅不可摧的堡壘。值得一提的是,高歡曾在542年嘗試進攻過玉璧,當時的守將就是玉璧城的築造者王思政。

此戰高歡沒有認真調查玉璧城的情況,自恃兵多將廣,貿然指揮大軍硬攻。硬攻一輪不成,又使用各種器械如衝車、雲梯等,均被韋孝寬燒燬。又堆土山、 挖地道,韋孝寬早有預案,各以計破滅。高歡無計奈何,只好派人斷汾水河道,企圖渴死城內人。誰知玉璧地下水有汾水長年補給,就地挖井仍可保證飲水。

東魏軍苦戰六十多天,傷亡多達7萬餘人,玉璧城仍然屹立不動。眼看師老士衰,沒法再打下去,高歡無可奈何地班師。不久後慚恨交加,死於晉陽。

高歡死後,高歡之子高澄忙於壓服國內,宇文泰喘息未定,也不敢主動挑起事端,東西魏大戰暫時告一段落。

相關推薦

推薦中...